人物:张芹

相关人物:共 70 位
共 7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浮梁人,字廷节。
景泰举人。
南京监察御史出为绍兴知府,驭下严,重礼教,恤民疾,关心水利。
言政以恭俭为本。
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政。
有《太极图说》、《编定八阵图》、《青峰拾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7—1477 【介绍】: 明山西阳城人,字子英。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累迁山东左布政使。成化中,以左副都御史安抚荆襄流民,增设郧阳诸府县,使流民均编入户籍。以功进右都御史。迁南京兵部尚书,未任卒。
维基
原杰(1417年—1477年),字子英,山西泽州阳城县人。
正统乙丑进士,成化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进士,授南京监察御史,改北京御史,巡按江西、顺天府等地,期间治理盗乱、水灾、赈灾饥荒。
升为江西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
成化二年(1466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擢户部左侍郎。
惩罚豪强藩王敛财,随后改左副都御史。
成化十二年(1476年),出任巡抚荆、襄等地,解除流民饥荒盗乱等事,政绩卓然。
因功升为右都御史。
升南京兵部尚书,其疏辞。
不许。
卒于南阳。
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维基
曹鍷(1468年—?
年),字时范,应天府句容县人。
治《诗经》,行十四,由国子生中式戊午科(1498年)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年四十一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三百十七名,第三甲第五十六名进士。
初授行人司行人,正德五年夏四月充副使,册封岷府善化王。
擢授南京监察御史,十五年六月升四川按察司佥事。
嘉靖初,以议大礼,与御史沈灼、方凤同日上疏乞休,当时的苏州知府胡缵宗,将三人的姓名镌刻于虎丘千人座白莲池石壁上,时称“三谏”,亦号“三高士”。
刘敷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敷(1421年—1502年),字叔荣,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民籍。
同进士出身。
顺天府乡试第九名。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会试第一百五十九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九名。
景泰三年(1452年),授南京监察御史
尚褫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罗山人,字景福。正统四年进士。除行人。累迁南御史。为人刚直,以劾都御史周铨得罪,下狱,谪云南虚仁驿丞,后量移丰城知县。成化初升任湖广佥事。有治行,致仕卒。
维基
尚褫,字景福,河南汝宁府罗山县人,进士出身。
正统四年(1439年),登进士,授行人。
后升南京监察御史
因弹劾周铨下狱,与其他监察御史均谪驿丞,其担任云南虚仁驿。
景泰五年(1454年),因灾异上书陈数事,减少佛教影响,奏章抵达礼部时,礼部尚书胡濙因私仇,一概不予遵行。
之后他移丰城县知县。
成化初年,因大臣举荐,升湖广佥事,负责赈灾流民。
之后致仕回乡。
曾孙尚维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字守一。
景泰中举人。
成化初任南京监察御史
尝监守皇城四门,并光禄寺储。
其有余者,应还于民,而守卫官军擅夺之,存诚悉按其罪。
颜正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颜正(1426年—1480年),字廷表,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匠籍。
进士出身。
应天府乡试第四名。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会试第三百一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一百一十八名。
南京监察御史,清正有声。
英宗复辟,颜正不谄媚权臣徐有贞、石亨,数年不迁。
后来,擢四川按察司佥事,升松潘兵备副使,平定赵铎叛乱。
念父母年高,乞终养归。
卒年五十五。
须澜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须澜(1488年—?
年),字孟观,号南野,松江府华亭县人,直隶德州卫军籍。
治《易经》,行四,正德十四年(1519年)山东乡试第七名举人,年三十六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一百四名,第三甲第二百四十一名进士。
授知县,七年七月选授试御史理刑,次年实授南京监察御史,十三年巡按南直隶,十四年二月升陕西按察司佥事,十九年六月升本司副使、整饬潼关兵备。

人物简介

维基
申用休(1493年—?
年),字戒之,号云溪,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人,明朝御史。
由国子生中式戊子山西乡试第六名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中式第二百二十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进士。
大理寺观政,授行人,升南京监察御史,卒官。
申用休墓,在县东民安村重楼山下。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四
字廷瑞,号木石,以进士除南京监察御史
时户、刑、兵、工四部尚书,国子祭酒俱不职,公抗疏论之。
掌锦衣都指挥刘敬父子怙势横虐,言官为结舌,公独疏其下,法遂逮敬夺官,子论戍,一时风裁凛然。
出为山东按察佥事,在职劳瘁,遂以疾请老,卒于家。
子钥,亦为名御史,见后传。
从子鳌,官户科都给事中。
余近选此集,于诸世家遗文最所加意,万允诚更走访不遗力。
一日,余谓允诚曰:城西董氏,其先有父子名御史,而里中诸诗选绝不及,岂两公俱无文辞耶?
复念董工部德镛,吾家婿也,为公后,因遣侄辈往从,问其家颇有所藏先世遗集否。
次日,董甥从旧簏中觅得一册来,前后剥落数纸,喜中尚完好,发视,即工部所刻先世两御史集也。
诗各一卷,数十首,俱华健有奇气,不愧作者。
余读之嗟赏竟日。
若工部诚所谓贤子孙也。
工部刻此集在崇祯癸未九月。
不及半年,国难作,工部亦下世,诗板俱毁,今仅存一二册,即御史子孙,俱未得见。
若失此一时前辈,风雅竟不可复问矣。
余因简与公同时,若薛司税敬纪善服耘诗,则从薛氏所刻世风录之。
陈太守本深诗,则吾友陈同亮持示其家乘所抄副使张公炳诗,亦得诸张氏家乘中。
钱布政奂诗,则余为吾友钱稚廉序定其家集,选此数首。
董氏两御史诗,则得工部所刻本也。
前此七公,俱自二百年后始登作者之堂,为桑梓增重。
夫诸公久以名位显闻于世,家有遗文,而诸选家草草,且绝无问之者,何况布衣草野,金石之声,不出蓬户,更谁为发潜德之辉耶?
梨洲先生曰坐视先辈佳文字埋没,是为忍人。
三复斯言,能无感叹。
共 7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