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宋旭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郑荣邦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东莱人。
字庆辅、景辅。
号石门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四
程封,字伯建,号石门,江夏人。
拔贡。
有《山雨堂集》。
应典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永康人,字天彝。正德九年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与友论学有悟,引疾归。与应良、黄绾相讲切,从王守仁讲致良知之旨。建书院于寿山,聚生徒讲学。
维基
应典(?—?
年),字天彝,号石门,浙江金华府永康县人,民籍。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浙江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与江山人周支兴论学有悟,遂称疾归乡。
同仙居人应良、黄岩人黄绾交往密切,互相切磋学问。
又师从王守仁,授致良知之旨,建丽泽祠于寿山,以祭祀朱文公、吕成公、陈龙川三贤(知县洪垣改为五峰书院),召集诸生讲学。
再起车驾司主事,因念母亲有眼病,引疾归,朝绅论荐不起。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四
子直,字舜举,崇德人。
隆庆辛未进士,官闽臬。
有《三游草》。
归后杜门扫迹,招里中工诗者吴大今郡宋山人旭西林僧明旷诸生沈稚圭等,为殳山社子。
张虚侄孟韬皆与焉方宋元时高人结社殳山姓名莫考至明初贝清江朱以贞辈继其盛而舜举复行之风流不坠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舜举,崇德人。隆庆辛未进士。除行人。历官福建按察副使。
维基
郭子直(1535年—?),字舜举,浙江杭州府海宁县民籍嘉兴府崇德县人。隆庆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第三甲第六名进士。万历四年(1576年),任河南尉氏县知县。擢礼部主事,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与监生梁椿延、上林苑监署丞徐继孝、锦衣卫千户李如柏等人会饮,私放火炮,声彻大内,被降边方杂职。后累升兵部武库司主事,十三年六月升广东佥事、提督学政,十七年二月升山西右参议,十九年十一月被兵科给事中张贞观论劾,调简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仲嘉。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以屡上疏坚持恢复《光宗实录》被魏忠贤削改前之原录,为辅臣温体仁所阻,乃具揭争之,触怒体仁,出为南京国子祭酒,进尚宝少卿,卒。
维基
许士柔(1587年—1642年),字仲嘉,号石门,晚号朗庵,南京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六十五名,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
吏部观政,改任庶吉士,四年授翰林院检讨,五年养病。
崇祯元年补原职,升侍讲,管诰敕撰文,充经筵日讲官。
四年顺天同考,六年升右中允,七年升右谕德,八年充经筵讲官,升任右庶子,负责右春坊事务。
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实录》的记载和《要典》相矛盾,于是称叶向高等人所编撰的不真实,应该重新撰写,恣意篡改删削与《要典》相抵触的地方。
崇祯改元,烧毁了《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实录》如故。
崇祯六年,少詹事文震孟奏称:“先帝实录是阉党的曲笔之作,应当改正依照原来的实录。
”当时温体仁当权,与王应熊等人暗中阻挠,事情便沉寂下来。
许士柔愤然地说:“如此,则《要典》也不必焚毁。
”于是上奏说“先帝的实录的总记,唯独省略了世系。
皇帝孕育的年份,诞生的日期,没有记载。
命名的大典,养育的府邸名号,没有记载。
皇帝母亲出自哪个家族,封号是什么,没有记载。
这些都是原实录详细记载的,而篡改的实录有意删除了。
原实录的修成,在皇帝进入养育府邸的日子,犹且详细慎重如此。
新实录的呈奉,在皇帝登基之初,却怎么如此粗略草率,使本朝的皇父子、母后、兄弟等大伦,都含混不明,空缺而不做考察。
它怎么称得上是信史?
”奏疏皇帝,庄烈帝并未省悟。
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明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详细做揭文与他争辩:“先帝的实录与列位先圣的条例不同。
列位先圣在位时间长,登基后的事,编年的排比编纂,总记可以不做书写。
先帝在位一个月,三位太后养育圣上都是在皇帝没有登基之前,不记录在总记,将记录在什么书中?
穆庙大婚的礼仪,生育皇子,在嘉靖年间,所以总记没有记载,至于册立大典,编年没有不详细记载的。
先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辞世,熹庙的册立应该记载,皇帝的册封唯独不应该记载吗?
”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被同僚阻止了。
许士柔又上奏说:“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
我所以选择抉发篡改实录事,正是因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
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母亲,原实录详细记载了她保护先帝的功绩,而修改的实录删去了,为什么?
当时,太子险些不保,坤宁皇后从中调理保护,真是达到孝义、慈善的最高准则,父母养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轻易就用笔将它们抹杀了,这最不可理解。
”奏疏呈上,庄烈帝答复同意。
温体仁更加不高兴。
正好温体仁教唆刘孔昭弹劾国子监祭酒倪元璐,就称许士柔的族子许重熙私自撰写《五朝注略》,准备株连许士柔。
许士柔赶紧将《注略》呈献上去,才得以解脱。
不久,在崇祯九年出京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温体仁离职后,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
在此之前,高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交内阁,没有发给高攀龙家里。
旧制,追赠官职的诰令,属于诰敕中书负责。
崇祯初年,对各位忠臣的褒扬、抚恤,翰林中能够行文的人有时行使了此事,而中书认为这是侵犯了权限。
崇祯三年,禁止诰令中使用骈体、华丽语句。
高攀龙的家人请求追赠,离许士柔草拟诰令已有几年,主事的人仍然将许士柔先前的撰文呈入。
中书黄应恩将此事告知张至发,张至发因此很高兴,接机弹劾许士柔,将他降了两级官阶调用。
司业周凤翔上奏争辩说:“词林的旧制,内阁大臣份内是撰写文字,或者亲自详细审定,或者进行篡改,没有亲自纠劾的。
诰书敕令用御印,每年有固定时间,没有十年之后加盖御印呈献,还溯及既今的。
赠封诰令专归中书负责,是崇祯三年才开始强调。
不能追究崇祯元年的史官,反而定罪他们越俎代庖。
”崇祯帝没有答复。
许士柔不久于崇祯十四年补任尚宝司丞,十五年升任少卿,不久告病归乡,直至去世。
他的儿子到朝门申辩冤枉之事,方才给士柔恢复原职,追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