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字圣徵,号月沙,少号秋崖,或曰习静,或曰痴庵,晚号保晚亭主人。月沙先生集·汪煇序
今之言诗者。辄以汉魏三唐为云云。不知一代有一代之诗。一人有一人之诗不相肖也。意各写其真。情各标其胜。韵各领其奇。法各穷其变。非志超古今。学迈往圣者。不能吐胸中之锦绣。发玄奥之精华。顷读李君号月沙圣徵者之佳制。音韵宏亮。气概超群。若缀之华重其新。既槁之叶复其润。生意洋然。神理焕发。卓异曹刘。驾轶李杜。而上之陵汉魏。下之逾三唐者也。余仰叹之。李君真人杰者乎。窃意君之为君。不啻诗之为诗也。盖君再柄文衡。六典礼曹。父祖子孙。青云绳武。相接扬芳。且也君之寿臻南极。福并东华。俨称千载一时之盛。名誉重于乡邦。声实隆于中国。勤劳王事。尽节输忠。旋乾转坤。奠社稷于灵长之庆。调元赞化。抚黎庶于于变之天。立功立德。名垂不朽。建勋建业。奕世流芳。吁。李君真诗中之白眉者哉。余再玩之。不觉心悦神怡。勉尔续貂。敢以一言为序。 皇明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汪煇撰。月沙集·姜曰广序
月沙集·梁之垣序予以今皇帝之年。衔命朝鲜。未旬日。复以他命行。独馆伴李君周旋差久。一日。月沙手诗一帙。属予序之。余既卒业。作而叹曰。美哉彬彬乎。我国家之文治。于斯为盛矣。昔人有言。声诗污隆。关乎世运。岂不然哉。诗三百篇。非圣臣名佐之笔。即田畯红女之词。大以昭其功德。微以写夫性情。初未尝抽绘章句。临摹绳墨。思欲争千秋于艺苑也。然而质契神明。休符造化。后之才人词客。镂心刻肾。曾不得窥其堂奥焉。揆厥所由。时则大和元气盎溢。在三代宇宙间故也。惟我国家号称极治。文德之矢于今二百馀年。沕潏曼羡。郁郁乎焕哉。直与唐虞三代比烈矣。风美所扇。人文郁流。云蒸霞变。说者谓诗道极衰于宋元而大备于昭代。非虚语也。东国沐浴文化。比于时夏元气之所鼓荡。故其学士大夫率能振和平之响。以鸣一代之休。而李君以家学渊源。素称此中名宿。其大业彬彬。见推中朝宗匠。不亦宜乎。随遇臻变。独造真境。汪先生斯为不佞矣。且夫诗道。岂易言哉。胸情直举。多任流移。则气格不振。法律严持。好作矜庄。则风趣顿伤。是以两家各以所长。交相为讥。卒亦不相为用。何人鲜备善。亦元气既漓。天实生才。有至有不至也。宗自然之说者。哆口关关睢鸠出于何典。得毋受人之形。复求人道于空桑乎。然衣冠土木而即具然命以为人。亦诚有所不可。何则。以其君形者不存焉耳。此则仿古之过也。原其所指宗。以究其所踵。受两家疵累。斯可得而论也。夫惟有温柔敦厚之旨。而无卑靡纤促之习。难矣哉。诗三百篇。往往可歌可咏。所以为盛世之元音也。若李君者。庶几近之矣。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言瑞应也。凤凰锵锵之鸣。中律中吕。谁为为之。感于其气然耳。元气所召。有物来相。声歌之发。不求工而自工。所谓作者不自知其所至而工焉者。顾失之乎。李君于是乎能凤鸣矣。夫陈诗达俗。正使臣之职也。予持是编。归将藉手以献明庭。登诸纪载。用昭我国家之文治。腾衍海外者如此。呜呼。岂不盛哉。皇明赐进士第钦差正使翰林院编修起注经筵展书官南州姜曰广。拜撰。
夫诗。言之文者也。言发于志。文生于情。如噫气吹万。于喁自鸣。总属天籁。各国之诗。名之曰风。彼其途歌巷吟之音。非必学士词人之调。而圣人用以冠诗首。文贵天然。是之取尔。三百后。诗盛于唐。其时家列鼓吹。惟太白称为仙才。岂非以口头妙辞。一派天机。独风人之致乎。晚世之诗。悖烈祖而祢近宗。推敲摹拟。以为此辋川也。此少陵也。刻画愈工。天趣愈索。若隋园之剪䌽。终谢春华。无问秋实矣。东国之于诗学。若性之者。稚子女流。咸娴声律。而李月沙夙慧奇颍。早主文盟。奚囊之蓄更富。予索之。止睹其纪行一帙。圭复数过。则见夫豪宕而无伤荡。飘逸而无伤媚。精工而无伤巧。兼众善之美。发正始之音。其青莲之后身耶。彩毫之嫡派耶。然予观月沙。有进于诗者。学包二酉而不论文。胸藏万甲而不言兵。玄参五派而不谈禅。落落于世境之中。矫矫于风尘之外。朴之未雕。玉之在璞。吾无以相其为人。其性地觉有异焉。吐凤天成。雕虫馀绪。诗也云乎哉。是为序。 皇明钦差宣谕监军道河南按察司副使东牟梁之垣撰。月沙集·张维序
自欧阳氏论文章有穷而后工之语。操觚家多称引为口实。夫雕虫寒苦之徒风呻雨喟。啽哢飞走。争妍丑于一言半辞者。以是率之犹可也。乃若鸿公哲匠冠冕词坛。彰其色而黼黻青黄。协其声而笙簧金石。以大鸣一世者。此其人与才。岂囿于穷途之域。而格其巧拙哉。历观前代豪杰之士。以文章致身宰辅。兼擅艺苑之誉者。盖旷世罕觏。而唯我朝为最盛。此殆祖宗右文之效。若故相国月沙李公。真其人哉。公自布衣时。已有盛名。甫释褐。摄官起居注。宣庙临朝。见公记注赡敏。为倚案注目久之。不觉研滴坠水沾公衣。命黄门拭之。此公受知之始也。兵乱后恒管槐院文书。每一篇进。上未尝不称善。锡赉相踵。或命录进草本。及辨诬事起。特命进秩充副使。所草奏本同时应制者凡数人。而独公作称旨。华人见者万口传诵。至廷臣覆议。称其明白洞快。读之令人涕涔涔欲下。自是公之文名。遂震耀寰宇矣。无何而践八座握文衡。为一代宗匠。论者谓文人遭遇之盛。古今鲜公比云。宣庙知公虽深。然无如消长之数何。竟未能究其用。寻遘否运。当彝伦变故之际。守正不挠。屡阽不测及今上龙飞。公与诸耆硕同被眷遇。竟膺大拜。艰危之日。尽瘁弥纶。惓惓忠爱之诚。屡形于章疏。而公亦已老矣。公于文词。天才绝人。虽高文大册。多口占立就。而辞畅理尽。自中绳墨。宣庙尝称之曰。写出肺肝。蕴籍典重。其知公也至矣。公既没而诸子将行家集。谓维尝出公门下。辱徵弁卷之文。噫。公之文章。不唯国人知之。天下之人举知之。晚生末学。强欲赘以一言。是何足为公重哉。然维尝观皇朝汪学士煇叙公朝天诗。有曰生意洋然。神理焕发。卓异曹刘。驾轶李杜。夫汪公身生华夏文明之会。其所见者大矣。而朝天一稿。在公特豹文之一斑耳。然其称道乃尔。如使汪公尽见其所未见。其为说岂止于是耶。夫文章。世固不乏。若公雍容大雅。得质文之备。内以明主为知己。外为中华所称慕。施之廊庙则藻饰治道。用之急难则昭雪国诬。名实纯粹。照映竹素。古人所谓经国大业不朽盛事者。非公其谁当之。公之诗文。以卷计者八十有一而续集不与焉。国朝名家集。未有若是多者。易大传曰。富有之谓大业。不如是。何以称大家数。呜呼盛哉。(德水张维撰。)月沙集·宋时烈序
易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说者谓君臣父子各止其所。此则圣人之文也。下此而如郑国之辞命。既见称于圣人。而朱子亦善其能说义理。则其为数世之福也信矣。又孔子尝叹二代之文献无徵。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盖观于正考。甫得商之名颂。以祀先王。而孔子得以编于诗后。则岂亦洪范微子诸书。亦宋之自出耶。盖有献然后有文。郑之辞命。微东里诸人。则谁能草创而润色之。殷商之季。苟无微箕胶鬲诸贤。则其遗俗流风。可得以存耶。其在我朝。则月沙李文忠公讳廷龟字圣徵。其殆庶几乎。公自在小官。已掌丝纶。以至仁祖改玉之后。国家多事。权经交互。而公发之容易。浑浩流转。顷刻万变。盖彬彬乎昌矣。而其义理则必主于典谟雅颂。参之以左国公谷。故苟考信于六艺之文者。虽刻薄如申韩。纵横如仪秦。莫不心服而口唯焉。最是万历戊戌辨诬奏文。辞严义明。名正理得。天朝诸大人开纳敷奏。神宗皇帝洞照冤枉。快赐伸雪。圣谟神翰。炳如日星。微公此文。则数千里箕子之邦。将未免于夷虏禽兽之归矣。最功定次。谁与竞哉。虽然。为是者。有本有源。观于宋御史幕中大学讲语。可见公之学问。而其学一主于洛闽而靡他也。故御史虽主象山,阳明。而于公之论说。不敢剖击。至于补亡之章。朱子实用廉颇赵卒。而御史亦且肯从公说。不敢疑贰。而其终不回头者。惟经一章改亲为新而已。然则公之学之正而不挠夺于异端者如何也。呜呼。公之帝庭奏文一出。而华夷逆顺。皆得其止。此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大学讲语一出。而章句训诂。各得其止。此乃圣贤之宗旨。孔门之衣钵也。是虽未可遽议于文明以止之域。而抑其所止者。亦不可谓不大。则其馀小者。因亦可知。盍观于栗谷先生之状文乎。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而其知之真信之笃而形容尽者。未有如此状者也。盖学得其正。然后命辞无差。命辞无差。然后吾乃沛然矣。呜呼。观此数篇论议。则其为文献何如也。虽百世可徵也。是宜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使与天壤终如可也。始门人崔有海刊其全集于公山。今已坏乱。不可次第。公之孙判书翊相弼卿。奉其先旨。与其堂侄喜朝等亟谋重刊。而老峰闵相公鼎重大受。实赞斯役焉。其意盖曰。宇宙间此等文字。自不泯灭。然六籍之传。尚有赖于剞劂之功。则今玆重刊之役。正不可缓也云。弼卿诸人。猥以问序于余。余曰。序不必多矣。中朝大雅。本朝名公。皆已发挥矣。惟玆辨奏数文字。无甚表章。其在今日。表章之尤不可已也。何也。世衰道微。诐淫邪遁。塞路滔天。尊周之说。为天下所讳。而朱子之学。或不免抵排。公之文献。尤岂可任其埋没。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曩也悉索弊赋之时。清阴文正公。引用奏中万折必东语。公诵于朝。而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彝。灿然复明于世。呜呼。百世之后。复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不但为数世之福而已。否乎。或将曰于止知其所止乎。呜呼。是岂易与俗人言哉。噫。 著雍执徐三月日。恩津宋时烈撰。
人物简介
【介绍】: 明福建福清人,字颙昆。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工诗赋,精书画。有《天尺楼稿》。维基
施兆昂,字颙昆,福建福清人见卢辅圣、崔尔平《中国书画全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明末官员、画家。施兆昂在万历四十七年(1609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据《明实录.神宗实录》第591卷记载:「辛亥改授考选进士。倪启祚、丁进、施兆昂、姚明恭、侯恪、张翀、吴士元、杨梦衮、鲁时升、杨世芳、顾锡畴、刘宇亮、金秉乾、朱继祚、何吾驺、姚希孟、许可徵、姜曰广、杨维新、陈万言、丁乾学、雷跃龙、胡尚英为庶吉士。与同一甲进士孔贞运等送翰林院进学。」。。他学问渊博、工诗赋、精书画。一生著有《天尺楼稿》及《馆课四江集》。他闻山水便心动,曾游历稻庐三天门、灵岩、啸台、及礼斗坛诸遗迹。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645 【介绍】: 明山东胶州人,字研文,一字子犹,号硁斋。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御史。天启初,巡按陕西,忤魏忠贤,罢归。崇祯中,历迁工部右侍郎,耻与中官张彝宪共坐,削籍归。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右侍郎,迁户部尚书。福王立,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姜曰广协心辅政。为马士英、阮大铖所忌,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清兵下江南后,逃野寺中,绝食而卒。清赐谥忠直。有《太古堂集》。
高弘图(1583年—1645年),字研文,一字子犹,号硁斋,山东胶州(今胶县)人。 明末政治人物。安宗时官至内阁首辅。高弘图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成进士。授中书舍人。后来升任御史,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天启初年,陈时政八患,又推荐起用邹元标、赵南星等东林党人,并转任巡按陕西御使。在任期间,捕诛奸民,澄清吏治,惟后来高弘图因「题荐属吏」的公事上与赵南星意见相左,于是便以疾辞职。阉党以为高弘图和赵南星等东林党人有隙,加上高弘图为人中立不依附东林党、三党等,于是魏忠贤便重新起用高弘图为原来的官职。期间高弘图曾经上书要求加强京营训练,整顿戎政,但后来因忤魏忠贤而被罢职。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为太仆少卿,随后因病辞职,后来又历任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但后来因得罪太监张彝宪而激怒崇祯帝,因而被削籍罢官,此后家居十馀年不再当官。在清兵入塞时期,曾经捐家产以助守胶州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守城之功而重新被崇祯帝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次年,李自成破北京,威宗自缢殉国,期间高弘图曾积极协助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兵北上勤王之事,但终不果。安宗监国时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期间曾经尝试调解马士英和东林党人的关系,但最终失败。又曾经倡议迁都凤阳,北伐山东,但不为接纳。后来为马士英、阮大铖所排斥,是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获准。流寓会稽(今浙江绍兴)。弘图在内阁时,马士英尚畏之,不敢放肆,一旦去职,遂无忌惮。清军攻陷山东,弘图流寓吴门,渡江入浙东。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破杭州,携一幼孙逃入一野寺中,绝食九日,卒于会稽之竹园。与姜曰广、史可法并称“南中三贤相”。
人物简介
【生卒】:?—1645 【介绍】: 明江西新城人,字元公,自号海岸道人。崇祯元年进士,历宁波、杭州两府推官,以丁忧归。南明弘光时,授仪制主事。清军破南京,被执不屈死。有《瑶光阁集》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祯戊辰进士,历宁波杭州二府推官累迁礼部郎中有瑶光阁集维基
黄端伯(?—1645年),字元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建昌府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人,生平好佛,尝镌私印曰「海岸道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散文家、诗人,因拒降清廷而殉国。黄端伯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进士,次年授浙江宁波府推官。那时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带,他集思广益,提出防倭十条计策,使该地倭患大为减轻。他在宁波“布衣素食,货利不撄其心”。对初次犯法者重在教育,对贿赂者则深恶痛绝。对穷书生,只要有文才,便加意勉励,给予资助和推荐。崇祯五年(1632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三年服满,改任杭州府推官。他办事干练,广知博闻,公务之余,常邀两浙学士讲学于西湖,为当地培养人才。崇祯十年(1637年),考选北上时,又逢父丧,居家七年。耳闻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县)的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穷奢极欲的种种行为,义愤填膺,上疏朝廷,列数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词,批行郡县,骗害良民”等恶行。结果,反被朱慈炱诬谄为离间亲藩。黄端伯于愤怒中弃官为僧,避居庐山。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陷北京,崇祯帝自缢。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福王朱由崧即于南京称帝,黄端伯面北动哭,盼为国效力。经礼部尚书姜曰广推荐,授为正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礼部仪制司郎中。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朱由崧逃逸,礼部尚书钱谦益及忻城伯赵之龙等百官皆迎降,城内自杀殉国的,除了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以外,只有十二个人,其中高级官员仅刑部尚书高倬,其馀皆是中下级官吏以及一般读书人,故时人叹曰:“国家无事,公卿大臣享其尊荣;不幸有变,儒生小臣奋其义烈!”黄端伯在其寓所能仁寺傍门书写“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大字,拒不出迎。清豫亲王多铎,命兵卒将端伯押至面前,并吆喝使跪,端伯不屈。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端伯朗言:“皇帝圣明!”不愿多说一句。多铎问:“马士英何等臣属?”端伯答曰:“马士英,忠臣也!”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黄端伯说:“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入浙江,当然是忠臣。”他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赵之龙等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多铎点头良久,他问:“素闻黄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在大清做官?”黄端伯断然拒绝并斥责迎清失节之人,说得降臣赵之龙等人面色发赤。多铎将其关押在江宁逾四个月,其间端伯一再拒绝清廷劝降。虽然身处牢狱之中,依然谈笑如常,且作《明夷录》言:“丹心倾汉室,碧血吐秦廷”以明其志。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发,他指颈说:“我宁剃(杀)头不剃发”。八月十三日,多铎再劝端伯降,并威胁道:“不降则戳!”黄端伯誓死拒降,多铎遂命杀之。黄端伯整肃冠履,昂首引颈受刃。刽子手心惊目眩,不敢举刀,黄端伯厉声高喊:“何不刺我心!”临刑前,面北遥拜,颜色自若,观者万馀,焚香拜泣,连多铎也叹称“南来硬汉仅见此人”,“北向叩头,口呼高皇帝、烈皇帝就死”。口占绝命词曰:对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
割截无嗔恨,刀山是道场。
人物简介
【生卒】:?—1645 【介绍】: 明安庆府太湖人,字介公。崇祯三年举人。十三年,就试教职,特用为刑部主事。十五年,擢武德道兵备佥事。清兵入山东,演祚守德州,有诏奖励。乃疏劾督师范志完诸不法事。帝怒,诛志完。寻以忧去。南明福王时,以曾主张立潞王,为马士英所陷,逮治赐死。维基
雷演祚(?—1645年),字介公。太湖(今属安徽)人。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试教职,授刑部主事,时号“庚辰特用”。又拔擢为武德道兵备佥事。十五年,清军攻入山东,演祚守德州。是年五月,雷演祚劾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审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崇祯十七年(1644年),雷演祚与吕大器、姜曰广打算拥立潞王朱常汸。及福王朱由崧立,吕大器被逐,阮大铖把持朝政,借狂僧“大悲案”,罗列罪状,大兴党狱,搜捕东林党人,御史王懩因言:“斩百大悲,不如斩周镳、雷演祚。”,最后雷演祚、周镳被勒令自尽。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光甫,号阉昭。明崇祯四年进士。巡按江西。闻京师失守,脱身怀印归里。以诗画自娱。有《西巡政略》。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光甫,吴江人。崇祯辛未进士,历知宣化会稽二县擢浙江道御史有泽畔吟维基
周灿(?—1645年),字光甫,号闇昭 ,苏州府吴江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授宣化县知县,八年丁忧,十一年补调浙江会稽县,为政有成绩。转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江西,入境时,部下官吏都命差役出迎,只有某邑带来丰厚的礼物。周灿很生气,留下差役不遣派,官吏恐怕要辞官,他就召谕那些官吏,让他们自己辞免官职。其时张献忠连破袁州、吉安,南昌大为震动,军情紧急。巡抚郭都贤关门不理,他亲自带兵登城巡险,再调兵征讨,二府才得以恢复。周灿特别上疏兵饷事宜,指出楚地分割,请求救诸臣合力夹攻,藉此保卫南直隶,又请求南漕粮食赋税各减半纾解民困;并暂停九江关卡,抚恤商艰。弘光帝继位,惠王朱常润暂住广信府,他上表江右险要贫瘠,诸王星罗棋布,没有位置再分封,言辞非常恳切。宗室朱统𨰥奉承马士英,诋毁姜曰广,并诬蔑杨廷麟犯法,曰广因此去职;周灿反驳朱统𨰥误国殃民,又指出杨廷麟得知北京失守时赤足痛哭,希望恢复家国,虽然中途被阻止,而他奋不顾身救国是有实心,怎可能得到诽谤,结果事情没有再被过问;同时他也请求恢复艾南英举人资格,召用傅冠、熊明遇,被马士英怨恨,罢官归乡。其后他组织诗社,追悼国事而令自己痛哭失明,很快去世。
人物简介
王梦尹,字叔任,号乐萃,别号陆泽,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己未进士,天启间任给事中,奉旨出使朝鲜。崇祯间官至湖广巡抚。少继仲父嗣,仲母高太恭人抚之如己出。戊午举于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历官山东临淄县、益都县知县,有官声。天启五年(1625年),授工科给事中,改兵科给事中。充副使随姜曰广出使朝鲜,回程途中巡视毛文龙皮岛驻兵,持肯定意见。为魏忠贤所衔,以事夺秩。崇祯元年(1628年),复原职,升任工科右给事中,改户科右给事中,弹劾张体乾等。崇祯二年(1629年),担任太常寺少卿。崇祯五年(1632年),升任通政司右参议,再升左通政。告病归里。癸酉冬,流寇蹂躏畿南,与知县汴梁曹公悉力守御,城赖以全。八年乙亥,寇逼楚,崇祯九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兼湖广巡抚,参与剿抚李自成、张献忠乱军。因战事不力,总督卢象升战殁,王梦尹被免。回乡后,以诗文自娱,庚辰,诏起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固辞不就。明亡不再出仕。年七十八卒,祀乡贤。
人物简介
陆朗,号开先,南直隶上元县人。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刑部观政,七年授中书舍人,十二年掌中书科事。南明弘光时,官户科给事中,后转任江西佥事,以结交内官留用。后与黄耳鼎一起攻讦姜曰广、徐石麒、刘宗周等东林党人结党欺君,把持朝政,无人臣礼,石麒等人遂称病辞职
人物简介
【生卒】:1602—1645 【介绍】: 明河南祥符人,顺天大兴籍,字宪之,一字道邻。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八年,以副使监江北诸军,抗御农民军。十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等四府及毗连的河南、湖广、江西部分地方,提督军务,屡挫农民军兵锋。十二年,丁忧去。服满复出,总督漕运,进南京兵部尚书。十七年崇祯自经于煤山,四月,马士英议立福王政权于南京,可法以七不可告之。福王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高弘图并命。旋被排挤,以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出镇扬州。镇将高杰与黄得功等争驻扬州,纵兵焚掠。可法苦心调和,勉令北伐。清摄政王多尔衮遗书劝降,可法报书拒之。清兵南下至扬州,可法调各镇兵无至者。城破自刎未死,被执不屈死。逾年,扬州人葬袍笏于梅花岭。谥忠靖,清乾隆改忠正。有《史忠正集》。维基
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南明隆武朝廷谥忠烈,监国鲁王朝廷谥忠靖,永历朝廷改谥文忠。乾隆朝改谥忠正。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市),锦衣卫籍。明末政治人物,东林党人,与姜曰广、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弘光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追赠太师。崇祯初以进士出身入仕,早年在南直隶参加镇压民变。崇祯末年,累官南都兵部尚书。甲申之变、清兵入关之后,史可法辅佐南明朝廷。弘光帝登基,史可法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北,节制四镇。弘光元年,镇守扬州。弘光二年四月,多铎南下,攻陷扬州,斩杀史可法。清朝秀才计六奇编写的《明季南略》记载史可法缒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岭记》则说史可法死在扬州,但是民间因为敬佩史可法,都相传史可法未死。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扬州建立史可法祠,并在官撰明史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扬州殉难的说法。现江苏省扬州市设有史可法纪念馆及其衣冠冢,其冢于文革中被发掘,只有玉带一条而已。其祠有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扬州诸将牌位。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人物简介
字文载,绍兴山阴人。崇祯庚辰进士,任南平知县维基
祁熊佳(1608年2月3日—1673年9月25日),字非熊,又字文载,号师濂,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祯九年(1636年)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选授福建南平县知县,催收革除火耗,命令民众将税款投入匮中,又淘汰索价守宿的船夫;迁兵科给事中。弘光年间,马士英以王之明假冒太子交付三法司审讯,藉词诬陷黄澍、姜曰广为幕后主使。他当众说:「现在不知道太子真伪,若胡乱施加笞刑,如何令天下信服?如今朝廷老成凋落,又同时罗织冤狱,这样什么意思?」因此马士英终止此事;不久他也在朝廷选采女期间上疏千字奏章反对。左良玉带兵讨伐马士英,徵召祁熊佳,他说:「国贼马士英令神人共愤,我当然想亲手杀死他以谢天下,但将军带兵东向出师无名,恐怕难以服众。」左良玉不听,唯这番话令时人传诵。到鲁王朱以海监国,任命他监督张名振军队渡江;隆武帝改任改福建道御史,加尚宝司丞,升任左中允、侍读;福京沦陷后不再出仕。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