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梅福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释神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建阳之留氏。幼沈静。有问而后有言。稍长客婺女。遂以净人。入开元寺出家。一日婺守过之。见曰。此儿精神卓朗。异时必围绕千众。利益世间。宜趣薙落。以务进修。既受具。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上无屋庐。下无床榻。雨露霜雪之变。则有紫云覆之。如盖状。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祯瑞尤著见。贞元二年。遇志贤禅师。为说心法。获證悟。而持诵益效。元和八年。中丞范扬遣使。施乳香毡罽器皿。而暄即以散之。无所受。中书舍人王仲。请就大云寺。授四众菩萨戒。十二年尚书孟简。请说法于会稽。固辞不往。八月竟归。示寂开元寺。春秋七十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神暄俗姓留建阳人也。
幼而沈静非问不言。
客游婺女入开元寺。
志愿出家焉。
无何本郡太守入寺访其师。
见暄神彩朗练。
太守善相人也。
顾之数四。
且曰。
子真出尘之器。
异日承受深法千众围绕。
必超上果非凡气也。
乃诵七佛俱胝神咒昏晓不绝。
纳戒毕于金华山北洞百家岩有石穴暄居中止息。
不构庵室作露地头陀。
复无床榻。
然有神人吐紫色云气。
而高覆之。
遐望冉冉犹独柱观焉。
其神人时来问道。
拱手白暄曰。
赤松洞之东峰有林泉卓异。
师可居之否。
暄随请往住数年。
越多徵瑞。
贞元二年遇志贤禅师问暄。
如此持诵魔事必生。
欲灭魔怨须识身本。
身本既真无魔无佛。
豁然开悟理事俱成。
神咒功倍。
元和八年范扬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毡罽器皿施暄。
并回施现前大众。
次中书舍人王仲。
请于大云寺为众受菩萨戒。
十二载平昌孟简尚书。
自会稽甄请不赴。
八月俄回旧山人莫详测。
倏云示灭。
春秋七十六。
弟子建塔焉。
一云。
暄在金华山北多寒少阳。
神人问曰。
师须何物。
曰吾在山之阴苦于凛冽神曰。
小事耳。
至夜闻暄阗之声。
明旦见一小峰移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39 【介绍】: 唐僧。
襄州襄阳人,俗姓郑。
幼入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尝参大寂,遂悟。
德宗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旧隐处,编苫伐木以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39 俗姓郑,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荆州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称大梅和尚。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请学者甚众。《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襄阳之郑氏。
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
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
貌清峻。
资禀刚敏。
衲衣缀钵。
冷然世表。
性慕禅悦。
时大寂方王化钟陵。
乃趋其座下。
而问曰。
如何是佛。
寂曰。
即心是佛。
因有省。
贞元间。
自天台之四明。
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
而居焉。
地深僻。
衣食无所从致。
乃啖松花。
以充饥。
制荷叶以被体。
徙其庵重崦中。
以避世人相接之迹。
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
提唱海上。
僧有自其会中。
入山求主杖者。
见之遂以闻大寂。
大寂令僧问云。
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
便住此山。
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
即心是佛。
我便向者里住。
僧云。
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常云作么生别。
僧云。
又道非心非佛。
常云者老汉惑乱人。
未有了日在。
任你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僧回似马师。
马师召大众云。
梅子熟也。
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
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
未。
答云熟了也。
只是无汝下口处。
士以口作嚼势云。
百杂碎。
常伸手云。
还我核子来。
自此学者渐臻。
道誉弥著。
示众云。
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
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
其末自至。
若欲识本。
惟了自心。
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
故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本自如如。
万法亦尔。
僧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
定山云生死中无佛。
即无生死。
夹山云。
生死中有佛。
即不迷生死。
二人上山参礼。
便举问常。
未审二者见处。
孰亲孰疏。
常云且去明日来。
夹山明日再问。
常云亲者不问。
问者不亲。
一日忽谓其徒云。
来莫可遏。
往莫可追。
从容间。
闻鼯鼠声乃云。
即此物非他物。
汝等诸人。
善护持之。
言讫而逝。
寿龄。
八十八。
腊六十九。
阇维获舍利无数。
以葬而塔其上。
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常。
俗姓郑。
襄阳人也。
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
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
容貌清峻性度刚敏。
纳衣囊钵毕志卯斋。
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
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
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
神蛇每吐气成楼阁。
云雨晦冥。
边有石库。
内贮仙药神仙经籍。
常寄宿于房。
乃梦神人语之曰。
君非凡夫。
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
受之者为地下主。
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
常谓之曰。
石库之书非吾所好。
昔僧稠不顾仙经。
其卷自亡。
吾以涅槃为乐。
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
神曰。
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
常曰。
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
因号梅山也。
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
居仅四十年。
验实非常之人也。
开成年初院成。
徒侣辐凑请问决疑。
可六七百纳徒矣。
四年常忽示疾。
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
辞众而逝。
报龄八十八。
戒腊六十九。
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
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
常先隐梅岭。
有僧求拄杖。
见之白盐官安禅师。
曰。
梅子熟矣。
汝曹往寻。
幸能疗渴也。
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吕氏。卫州汲人。祖宗皆州刺史父询隋穆陵太守。初二亲。常见梵僧皓首秀眉。二侍持幡拥以至前曰。愿为子。二亲即拜之。忽失所在。遂有娠。明年四月八日夜。四更乃生。异香满室。犹左右若有二幡状。五岁后常睹白光。至老死不变。齐武平九年。时才九岁。父𢹂造僧玄统师珉禅师于云门寺受法二师。问知其始产之瑞。即为薙落。齐亡。年十六。学四念处诵法华经。侍玄统东西避难。靡怠。隋开皇初。主上隆尚佛法。伦年二十三。尝于武阳理律师所。禀听且半夏。众见五色光如车轮。照伦心𮌎间。讫礼五十三佛光犹在。更礼二十五佛。然后隐。俄偕方愿二师入太行诸山二十馀年。大业之季天下扰攘。领徒至卫州仍为伪夏知隆善寺僧任。武德五年。入太行抱犊山以所业勖来学。贞观四年。刺史裴万顷与侪类。请受菩萨戒。廿三年正月十三日。夜四鼓矣。起而告人曰。吾得诸法解脱。而天帝遽迎我。竟逝。方殡之际。天极清朗无云。而微雨飘洒。众咸以为异。时年八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僧伦。
姓吕氏。
卫州汲人。
祖宗诸州刺史。
父询隋初穆陵太守。
未孕之初二亲对坐。
忽有梵僧秀眉皓首。
二侍持幡在其左右。
曰愿为母子。
未审如何。
即礼拜之挥忽失所。
因尔有娠。
四月八日四更后生。
还见二幡翊其左右。
兼有异香。
产讫不见。
五岁已后迄于终亡。
恒自目见白光满屋。
齐武平九年。
与父至云门寺僧贤统师珉禅师所受法出家。
时年九岁。
二师问其相状。
答以白光流脸二幡夹之。
叹曰。
子真可度。
因而剃落。
周武平齐。
时年十六。
与贤统等流离西东。
学四念处诵法华经。
至开皇初方兴佛法。
云门受具。
时年二十三。
又于武阳理律师所听始半夏。
见五色光如车轮照伦心上。
众并同见。
即于光中礼五十三佛。
犹未灭更礼三十五佛。
光乃收隐。
又与方愿二师。
入黑山太行诸山。
行兰若二十馀年。
大业末。
贼徒起。
领门人至卫州隆善寺。
仍为伪夏窦建德齐善行等请知僧事。
武德五年。
大统天下。
入太行抱犊山。
教徒学念处法。
由是四方负笈。
山路成蹊。
贞观四年。
卫州刺史裴万顷。
与诸官人请令下山。
日日受戒大有弘利。
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
忽告门人。
吾夜中于诸法得解脱。
谓成无学。
不谓天帝等迎。
言已而绝。
将殡于山。
而哀恸不止。
天极清朗。
无云而降细雨。
众咸异焉。
时年八十五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宣。
汉州人也。
壮为僧。
即出峡依琅琊觉公。
一语忽投。
群疑顿息。
琅琊可之。
未几。
令分座。
净空居士郭功甫。
过门问道与厚。
及师领归宗时。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师不为礼。
以事临之。
师作书寄功甫云。
某世缘尚有六年未尽。
今无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书惊喜盈怀。
中夜其妻梦间。
见师入其寝。
失声曰。
此不是和尚来处。
功甫撼而问之。
妻答所见。
呼灯取书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记问如昔。
逮三岁。
白云端和尚过其家。
功甫唤出相见。
望见便呼师侄。
端云。
与和尚相别几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处相别。
云白莲庄。
端云。
以何为验。
曰。
爷爷妈妈。
明日请和尚斋。
适门外推车声。
端云。
门外何声。
乃作推车势。
端曰。
过后如何。
曰平地一条沟。
果六周。
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可宣,字石桥。姓许氏,嘉定人也。为橘州昙公之弟,道行卓见,海内钦企。元宁宗雅闻其名,赐号“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鲁国公请居径山,宣谓学人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乃创室百间。又自裒其囊,合缗市田千亩,接待于双溪之上。宁宗嘉其意,御书“化城寺”额,锡之眉山,杨汝明有记。及示寂,建塔化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汝谐,号凤池。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历摄南康军、知邕州,所至有政绩。
全宋诗
戴翼,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官摄南康军,迁知邕州。事见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一四九。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七一九
戴翼,字汝谐,号凤池,一号象麓(《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所收戴翼之文,《翰苑新书》均作戴象麓),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嘉定十六年登进士第,授南昌尉
绍定中调南康县令,栖迟选调者十年,后知邕州。
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二,同治《建通志》卷一四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光涌。
豫章丰城章氏子。
母乳之夕。
神光照庭。
厩马皆惊。
因以光涌名之。
七岁诵诗礼。
晓大义。
十三学经论。
辄能讲解。
开元寺有尊宿。
史忘其名。
有异能解。
见涌叹曰。
法中俊人也。
以维摩经旨决授之。
时仰山寂禅师。
住南昌之石亭寺。
涌父事之得度。
十九诣襄州。
寿山寺载律师受满分戒。
北游谒临济。
临济曰。
汝师明眼。
乃不事之。
远游何为。
涌因南归。
执勤累岁。
先是石亭见来参者。
必问曰。
来作么。
曰礼觐和尚。
又问还见和尚么。
曰见。
又问和尚何似驴。
参者无能对。
脱对亦不契。
忽问涌。
涌对曰。
光涌见和尚。
亦不似佛。
石亭曰。
若不似佛。
似个什么。
涌曰。
若更有所似。
与驴何别。
石亭大惊曰。
凡圣两忘。
情尽体露。
吾以此语验人。
已二十年。
无决了者。
子真利根。
当自保任。
吾不能尽。
子异日当自知耳。
指以谓人曰。
此子肉佛。
可以化人也。
石亭殁。
涌然第三指。
以报法。
又然第二指。
以报亲。
伪唐天祐元年。
南昌帅南平王钟传。
尽礼迎至府。
使至不起。
于是州牧县尹至不起。
道俗顿集亦不起。
乃共诉之曰。
师不起。
贻郡县之咎。
于是不得已从之。
遂嗣石亭法席。
学者归之如云。
十四年秋还仰山。
伪唐升元二年夏。
无疾而化。
阅世八十有九坐七十夏。

人物简介

简介
字问樵,号绛人,浙江钱唐人,诸生,与沈秋卿为莫逆交,著沧江虹月词三卷,嘉庆戊辰九月卒于四川幕府任上,时年三十有二。张德瀛《词徵》:“汪绛人初词,如筑石邀云,自含清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绛人有沧江虹月词二卷,玉连环影云:微雨。飏作愁千缕。落尽檐花,花底人无语。辘轳金井云:夹港人家,篱门半掩,梅花香细。解连环云:红丝旧情犹恋。叹因循误了,玉河双燕。记冲寒、小立溪桥,曾点上征衫、迷离成片。深院重来,又堆起、新愁无限《春雪》。瑶花云:迷离光影,看树底、白燕飞来无迹《梨花》。长亭怨云:吹残羌笛,看柳色、黄如此《塞鸿》。金缕曲云:侬本金牛湖上客,生小便工吴语。从未识、苧萝村女。三月双堤杨柳碧,怎教人、独做莺花主《送友返越》。等语,皆翩翩有致。”
沧江虹月词·许宗彦序
夫因芳草而念王孙,咏秋兰而思美子,系于时也;登广武则嘅英雄,过洛川则赋神女,触于境也。
旨趣既殊,体裁各异。
乐府之作,缘情为多。
自非腻想填胸,逸珠在握,虽选言以简章,恐间辽而音痹矣。
汪甥问樵生山水名区,饶咏歌韵事。
兰闺之好,过于画眉;竹屋之徒,咸从捧手。
熙飙送暖,寻陌上之花钿;腊吹凝寒,记梅边之月色。
偷声鬲指,不少新篇;滴粉搓酥,每抒丽制。
大都留连文酒,跌宕性灵;揆厥襟神,存乎旷邈。
令名千载,何如长把玉东西;人世百年,有几能听花十八。
以斯兴寄,可谓雅材。
挹其芳馨,足追前哲。
良辰自赏,信作者之皆然;陈迹易迁,览斯文而有感。
鄙人少日,颇爱宫商;老子中年,渐伤哀乐。
赋金风之琴趣,柱促弦危;写乐笑之红情,莲长心苦。
庶休文之自忏,免法秀之深诃。
对此乌丝,难为元晏。
子真雏凤,何惭天水名流;仆是寒螀,怕听金荃怨曲矣。
癸亥六月周生许宗彦题于华藏室。
沧江虹月词·汪日章序
词诗之馀。诗忌纤而词不厌纤,诗尚质而词忌质实,其道若相反者,然不可以徒作。吾意中有所言,以之为诗,则不工而又不忍割弃也,吾意有所欲言而难言之,且万难言之,而终不能已于言,而又非诗之所能言,于是三百篇外,有骚有赋,有乐府歌行,有五七古律绝,而又有词。优而柔之,使自得之,词之所为作也。抑又闻之诗主格律,惟词亦有之,而其旨同归于雅格,不高意,不超靡耳,佻耳。昔龙洲道人每一篇成辄叹曰,平生经济之怀尽于此矣。所谓词外有事在也。问樵隽永之思,温丽之笔出于天性,于词又所笃嗜,居平常裒集古今诸名家作,博观而约取,屏去凡近,蕴酿深厚。求其所为,好色不淫,怨诽不乱,以蕲合乎美人香草之遗则,宜其襞茧染翰,笔不停挥,焕乎有斐。若是他时年日益富,学日益绩,将见进而不已,岂仅如薄尚所云肤浅之论哉。甲子夏五,迟云老人日章题于古吴藩署之箴白堂。
沧江虹月词·曾唯跋
叔祖问樵公为天潜曾叔祖之长子,笃性好学,才冠时流,尤工长短句,著沧江虹月词三卷刊行已久。高迈庵,奚铁生两先生各绘虹月舟填词图,同人题咏纪其事。天潜公兄弟四同居古驿,后振绮堂嗣以子姓日繁,叔季析居同社,而天潜公又筑室城头巷,甫落成恒产,不戒于火,乃徙姑苏,家日衰落。公弱冠补诸生,资笔耕以养,方有堂先生积陈臬四川,延致幕府,相得甚,从戎佐剿猓夷,事平遽卒。时嘉庆戊辰九月十五日也,年三十有二,配汤夫人讳绣蜎,字湘绿,有兰雪轩诗稿,再传乏嗣,积棺累然,公之先茔在贵人峰,曾唯奉先大夫之命,于咸丰初鸠工附葬焉。同治戊辰,获高奚两图于市肆,题咏犹存,合装一卷。越二十年,家居无事,检理词板得十之三,补刊如旧,贻示后人,光绪十五年己丑秋七月曾唯谨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明玉,字无瑕。
姓刘氏,西蜀龙居人也。
生性倔强,少与俗合,不治主人产业。
长娶汪氏,举三男。
长儿聪慧笃孝,玉虽心爱之,不为儿女家计,居常以佛为念,每供养二亲,蔬食必絜,亲亦以此安之。
及双晖并谢,即判然弃妻子,从方外游。
时年四十六,长儿年十二,踯躅相随,至播州楼头山东洋海庵父子俱薙发为沙弥,授具戒,明隆庆三年五月五日也。
自尔携儿行脚,即督课业为弟子。
父子相从云游万里,遍历名山,参叩知识,苦行绝伦,每日中一食,糠菜不糁,树下冢间,随遇顺适,自是终身胁不至席。
万历初,谒普陀,过金陵,至都下,游履五台,寓三塔寺,礼《华严经》,经六十万字,一字一拜,每昼夜必稽首三千,如是者经三匝。
至十二年,复至京师碧峰寺,礼《法华经》,六万馀字,一字一拜,如前者十二匝,终而复始,夙夜罔懈。
长儿为沙弥者,年德日益,长多亲讲肄,听习《华严》、《法华》、《楞严》、《圆觉》、《唯识》诸经论,善开晓发蒙,而事父日益谨,一时称异,谓有弟子如此者,诚所罕觏。
十七年,内监王太监欲开精舍,延其弟子为弘法,且为玉休老地,乃卜阜城门外二里许,捐赀创寺,寺成请额,圣母嘉之,赐曰“慈慧”。
大宗伯棠轩李公记其事。
一日谓弟子曰:“吾以业系娑婆,七十二年侵寻老病,久住何益,吾将归矣。
尔当以法为怀,勿生爱恋。
”遂不食,念佛不绝者旬日,声响如钟,颜色不衰。
弟子问生死大事,玉但曰:“嘻嘻呵呵,呵呵嘻嘻,不是妄念,不是真知。
”良久云:“你说是如何?
大通桥上交粮客,原是南方送米人。
”临化索浴,更衣端坐,持珠念佛,益哀促,连声大𧦝“佛佛”,声绝而逝。
时万历乙未春正月十九日也,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二十有六。
子真贵即玉长儿,为慈慧法师者,奉塔于黄村,乞憨山为之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觉贤)其弟子真印者,字莲丛,亦号自信。
姓王氏,彭人也。
年二十,礼明钰薙发,习经三载,受具于宝光月耀。
道光癸巳,妙胜贤自阙请经至,见真印朝夕礼诵《华严》,深契之,因以初祖不立文字之旨,令其参悟。
夜闻钟声有省,诘旦语贤。
贤曰:“此非究竟。
”引之以向上事。
戊戌,发脚南游,底维扬谒古灯,参领妙谛。
己亥,至定海礼普陀,复诣常州谒恒赞、雪岩二老,了悟《华严》法义。
庚子旋蜀后,贤始付以正法眼藏。
贤寂之明年,李蓝乱蜀,宝光寺众星散。
真印收而主之,仍以冬夏结制,弘法造就末学。
咸丰十一年辛酉,建七佛殿。
同治二年癸亥,贼氛炽甚,人心惶恐,而真印固视若无事。
且以馀金,建尊胜念佛堂。
尝谓人曰:“当以慈航消彼逆燄,而摄其沈沦众生,免于灾害。
”人多仰之。
甲子,更主郫县东林、义林二寺,置香田三百馀亩。
丙寅,至成都重修大悲寺。
寺为康熙时主僧所败,乃以三千金反其士地,堂室一一新之,复建千佛、大雄、观音、接引四殿,禅、观、戒三堂,经楼、方丈、山门及僧寮数十,九载落成,费金三万,省会招提中,号为巨观。
将军崇文勤公,素重其行履,故护持有加,得以竣事。
光绪二年丙子,彭中缁素请主龙兴寺,至则为修观佛楼,及丈室廊庑,寺为预知禅师道场,开建丛林,功久未讫。
真印主兹三寺,专以弘阐宗旨为己任,平生苦行不可思议。
以光绪五年已己卯十一月四日示寂,宏戒三十期,得戒弟子二千馀人。
以壬午仲冬,塔于宝光西南隅,雪堂含澈为之铭云。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