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茂才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字有朴。
崇祯十三年进士。
授南海知县,有政声。
入为兵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未及赴任,清兵围赣州,即与郭维经募兵入城固守,城破死。
有《草玄堂诗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有仆,钱塘人。
中崇祯庚辰会试癸未廷试除知南海县有草玄堂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4—1621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小范,号我素。万历十四年进士。授行人,迁礼部主事,改南京吏部。二十一年疏请复高攀龙、吴弘济官,以奖忠良,并严谕阁臣无挟私植党。帝怒斥为民。在家乡参与东林讲学之会。有《天全堂集》。
维基
安希范(1564年—1621年),字小范,号我素,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人。
明朝官员。
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主事。
为“东林八君子”之一。
安希范为如山次子,庶出。
万历十四年中丙戌科(1586年)三甲进士,授行人,迁礼部主事。
为养母方便,请改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因高攀龙事,上《纠辅臣明正邪》疏,为攀龙等辩解,忤辅臣王锡爵,触怒神宗,被削籍为民。
回乡后,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并主讲席。
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合称“东林八君子”。
熹宗嗣位后,欲起用之,希范已然病逝。
子广誉、广居伏阙上疏,表明其父遗忠。
朝廷追赠希范光禄寺少卿,入祀乡贤祠。
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八
道素,字玄期,号明水,初名斗光,字如晦,嘉兴人。
万历己未进士,天启间,授工部主事,督造桂邸。
崇祯初,升屯田郎中,以邸第倾坍,罹法。
有“牛马任呼还世网,刀山离却即禅床。
”之句,《景玄堂集》中颇多佳句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初名斗光,字明水,一字如晦,更字玄期,嘉兴人。
万历己未进士,除工部主事。
历郎中,坐法。
有《景玄堂集》。
维基
高道素(?—1629年),原名斗光,字明水,改名道素,字玄期。浙江嘉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式己未科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除工部虞衡司主事,调营缮司,奉敕偕内臣黄用,在衡州督造桂王朱常瀛府第。天启七年(1627年)秋,两殿落成。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还朝序功,迁屯田司郎中。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初三日,桂府寝殿因雷风倾圮。崇祯帝命逮高道素下狱,刑部先后拟发配、遣戍戍,但上怒未解,屡谳屡驳。同年九月弃市。

人物简介

维基百科
汪荣宝(1878年—1933年6月),字衮甫,一字太玄,江苏吴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华民国外交官。
(《思玄堂诗》,录入:顾青翎)
思玄堂诗·跋
自三十六体出,学者始识以茂密深醇之法,梯阶杜境,韩、和继作,有宋杨、刘、钱、晏诸人复衍其传,其后浮响寖增,去杜愈远,诟者至以挦扯相诋,由是宗者盖稀。
衮甫年丈后于杨、刘诸公殆九百年,生平为诗,初不规规酬唱,直抉李精髓以入杜堂奥,图阵严整,未尝率尔成咏。
忆甲子寓故都,曾假手稿讽诵,虽寻常一字,亦窜易数四,想见用心苦矣。
年丈既归道山,哲嗣子长、公纪诸兄定其遗稿,以传不匮,孝思孰大于是。
以拟义山学杜,遥遥千载,信足辉映后先。
年丈粹然儒宗,毕生致力《法言》,已见江河不废,其于声韵尤足俯视海内,抗响有清,固无俟乎诗名以传。
即以诗言,亦自有不朽者在。
集中附见补亡诸诗,以飞所知,殊不仅此。
甲戌旅京,[见]年丈为书聚头扇二律云:「老学真馀炳烛明,一编覆瓿欲何成。
篹玄耻署新诸吏,议礼甘为鲁两生。
别久未忘春树色,诗来如听暮江声。
酒人寥落悲歌减,击筑难为独客情。
」注「次韵答纕蘅兼寄秋岳」。
又:「帝京景物不堪寻,偶过梁园春正深。
经雨繁花成碎锦,接天乔木更轻阴。
百年蔽芾思周德,一士婆婆动越吟。
莫怪少陵无好思,王孙且复保千金。
」注「癸酉暮春萃锦园看海棠分韵得深字」。
今检《思玄堂稿》,未睹两诗意者,遗珠或多,秋岳、纕蘅诸先生,平生往还,他时谅有裒益。
复忆甲子借读手稿竟,奉题二诗云:「论道谈玄兴不穷,及门常得坐春风。
为霖久属苍生望,载笔还参造化功。
洗尽铅华归澹永,力收刚健到沉雄。
微闻绛节仍东驻,定有新词付锦筒。
」「文章千万灿琳琅,(集题《金薤琳琅斋稿》。
)早见声华动八荒。
天上神龙信夭矫,众中仙鹤自轩昂。
朝宗江汉同归海,避月星辰各敛芒。
愧我无途换凡骨,欲因公乞上池浆。
」年丈往矣,久坐春风,凡骨犹昔,披诵兹稿,不禁泫然,世有知音,其或能继郑笺,用阶少陵之壁垒耶?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年侄冯飞谨识于南都。
金薤琳琅斋集后序
先兄衮甫遗文若干篇、诗若干首,缮写既竟,诸孤以书来告,东谨识其后,曰: 兄资禀绝人,博涉群籍,为文上规陆机,下亦比踪容甫。蚤识馀杭章先生,更相推重,尝称「枚叔作文,下笔便古」,枚叔者,章先生字也。先生亦言当世骈体文,衮甫第一。由今观之,可谓各当其分,曾无溢美。至于论学,则尊信家法,颇有异同。兄弱冠升朝,荐至卿贰,民国以来,持节使海外历十数年,簿书鞅掌,未能专力于学,然所为《法言义疏》,先后凡三易稿,折衷群言,表章微隐,信乎县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诗宗玉溪,形神并肖,初不憙宋人,晚乃以荆公、东坡为不可及,自作亦转趋平澹。东于玉溪诗,好之而弗能效也。一日,兄命作无题,属思不就,兄拊其肩曰:「弟习词,乃畏作香奁诗邪?」既而笑曰:「弟唯擅词,芬芳悱恻之情,别有所寄,故不工此耳。」又尝欲裒两人诗合为一编,题曰《二子集》,东以篇章散亡,蹉跎未应,今则已矣。日月云迈,松楸已长。四年之中,师友都尽。自伤愚闇,恐遂无所成就以终其身。加世乱相寻,生涯萧瑟,偶从朋好,以俳优自娱。风雅之道,难复究心;唱酬之乐,期诸隔世。遗编展对,聊缀数言,曾不知涕泗之横集也。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弟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