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珝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寿光人,字子静,号山泉。
刘珝孙。
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累官山西布政司参议,以谤致仕归卒。
有《山泉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四
澄甫字子静,寿光人。大学士翔孙。正德戊辰进士,官山西参议。有《山泉集》。 (《渔洋诗话》:花林瞳在云门山南,益都山水佳处也。山泉翁持云:「山藏柳市无车马,水隔桃源有子孙。」冯宗伯北海、钟司空龙渊皆属和。)
维基
刘澄甫(1482年—?),字子静,号山泉,山东寿光县人。明代官员、诗人。治《书经》,行一,由国子生中式山东乡试第四十三名举人,年二十七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三十三名,第三甲第六十四名进士。授行人,五年四月充副使,册封沈府沁水王。七年五月擢拔为广西道御史。以监察御史巡视两淮盐政,十一年巡按山西宣大,本年十月升山西按察司佥事,又录大同打鱼王山及镇西南山庄坪等处功,升一级,十二年五月官至山西右参议,皆有善政。十三年十月被论劾,坐不谨冠带闲住。辞归后,加入海岱诗社,与冯裕、石存礼、陈经、蓝田、刘渊甫、黄卿、杨应奎等有唱和,时称海岱八子。更与蓝田结亲家,长子刘士云娶蓝田之女为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3—1498 【介绍】: 明大名府浚县人,字世昌。多力善射,有文武才。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至山东按察使。七年,因李贤荐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在官整军经武,大修边备。成化初,兼巡抚宣府。七年,总督军务,数出边塞,击据有河套的鞑靼军。九年,率许宁、周立出榆林,收复河套。次年,为首任三边总制。旋还朝,督十二团营,累官为兵部尚书。以急于功名,附宦官汪直。十六年,从汪直出兵,至威宁海子,袭杀鞑靼军老弱。封威宁伯。直得罪,越亦夺爵除名。弘治间复起,又结宦官李广。十年,总制甘凉边务。广得罪,越颇忧恨,旋卒。越实能兵,能用将士,以结中官,为士论所轻。卒谥襄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世昌,浚县人。景泰辛未进士,天顺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进兵部尚书封威宁伯佩征西前将军印累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赠太傅谥襄敏有云山老懒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
越字世昌,浚人。景泰辛未进士,授御史。擢山东按察使,再擢右副都柳史,巡抚大同、宣府。改左副都御史,旋进右都御史,总督军务。改左都御史,进三遏总制,加太子少保,还掌院事。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提督军务。以功封威宁伯,进太子太傅,佩平胡将军印,改大同总兵官。以事夺爵除名,谪居安陆,诏复左都御史致仕。寻起总制甘凉,兼制延宁两镇,加少保。卒赠太傅,谥襄敏。有集四卷。 (《四库总目》:越魁杰之才,其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而往往伤于粗率。 《笔精》:王襄敏诗气魄雄壮,不事磨炼。如「斩蛇赤帝留神剑,堕泪铜仙泣露盘」,「仕宦得闲方是贵,世途虽好不如禅」,「妄梦几时曾得鹿,多歧何处不亡羊」。公驰驱戎马之间,而赋咏不掇,未可与操觚翰苑者并论也。 《田按:襄敏雄才逸气,不受检束,诗亦复尔。然摘其佳句如「满院落花春去早,一帘斜日燕归迟」,「骚人已负梅花约,游子空歌《杨柳枝》」,「寒夜有霜供月色,穷边无树著秋声」,「雨添野水连天远,风约闲云出岫迟」,「一水尽头僧钓月,万松深处鹤巢云」,「雨添新绿水痕浅,风落残红花片轻」,「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客路苍茫愁对酒,乡山迢递厌闻鹃」,「落花寂寂空啼鸟,冷雨潇潇已禁烟」,「扶筇竹下思闲坐,阁笔花前废苦吟」,「月影到窗僧未定,秋声著树叶先飞」,「石壁扫云开梵刹,野桥分水到僧房」未尝不一一入格也。)
维基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字世昌,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省浚县)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封威宁伯。
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景泰二年(145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
父亲去世时,王越因为不等待继任者来接任就回乡,被都御史弹劾,得到景帝宽免。
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拜为山东按察使。
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难觅,大学士李贤遂举荐王越,英宗召见,晋为右副都御史赴任。
方行即遭母丧,夺情视事。
王越到任后,修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
成化三年(1467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
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
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
次年,归程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告警。
兵部弹劾其擅自撤兵,明宪宗下诏不降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随后破军。
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之后与朱永共同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获胜,之后论功升至右都御史。
成化六年,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之后与敌军交战。
成化七年,遣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明军疲劳,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
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
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
于是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
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书蒙古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当退到内地。
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
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
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
经过数次战斗蒙古军决定大举进攻。
同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
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
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
成化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
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
后论功加封为太子少保。
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称疾还朝。
次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团营。
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
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
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
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
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
刘珝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
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
」王越不能回答。
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陕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优诏不许,御史自陈屡次战功,被以前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乞求加官行赏。
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于是王越进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宁伯。
明年,寇犯延绥,王越调兵援助,颇有斩获,后因调兵与汪直结怨。
次年,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
弘治七年,尚书讼冤,诏复左都御史,致仕。
给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论。
弘治十年,达延汗寇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
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于是王越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
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
次年分兵进攻获胜。
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
恰逢李广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
王越闻忧恨,同年冬卒于甘州。
赠太傅,谥襄敏。
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奉工部委派监督营造王越的坟墓。
浚县流传有王阳明梦中得王越宝剑的传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7—1493 【介绍】: 明保定府博野人,字祐之,号约庵。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士,授编修。宪宗即位,召撰《英宗实录》,进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累迁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为人精于营私,常受言官攻击。弘治初,以深受信用,乃数兴大狱,贬斥异己。后孝宗颇有所觉,乃于弘治五年,讽令致仕。卒谥文穆。
维基
刘吉(1427年—1493年),字祐之,号约庵,京师保定府博野县(今河北省博野县)人。
宪宗成化年间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
虽屡遭弹劾,却稳居内阁长达十八年,人称“刘棉花”。
孝宗初期,为首辅。
卒赠太师,谥文穆。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进士。
先任庶吉士,授编修。
《寰宇通志》成,进修撰。
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
(曾为明宪宗的老师)刘吉工于心计,左右逢源,锐于结党营私,时常被言官所批评攻击。
居内阁十八年,人称之为「刘绵花」,就是说其“耐弹”(不惧被弹劾)。
明宪宗即位,刘吉的官位由侍读、侍读学士、到礼部左侍郎。
成化十一年与刘珝一同被任命入阁,兼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
(纸糊三阁老形成)明孝宗出閤,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
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孝宗继位后,当万安及尹直先后致仕后,刘吉便为首辅。
为了怕被言官批评攻击不断,还建议提拔很多言官,如贺钦、强珍等数十人,作为拢络手段;但是还是有人不领情,还是不断批评,如林俊、张升、曹璘、欧阳旦、方向、陈嵩等。
刘吉针对这些,非常气愤,于是与太监蒋琮合作,驱逐了许多大臣、御史。
之后,中外侧目,言者就渐渐不敢批评。
孝宗初登位期间,刘吉结合道士,颇受宠信,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及《宪宗实录》成。
又进少师、及华盖殿大学士(全衔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知经筵事)。
刘吉柄政久,权势烜赫。
孝宗初倾心听信,后眷颇衰。
但是刘吉始终没有离去的意愿。
弘治五年,孝宗欲封后弟为伯爵,命令刘吉撰编诰券,以便册封。
刘吉却说一定要先封二太后家子弟之后才可,惹得孝宗不悦,遣中官太监到他家,讽刺叫他致仕辞官,才上章引退。
刘吉怀疑过批评他的言语是出自于落第举子,还因此提出建议政策,举人三试不第者,不得复会试。
还好当时刚好在会试期,举子已群集都下,礼部还是先让举子考试,等之后再执行政策。
后来刘吉致仕,这个政策还是没有执行到。
刘吉回乡之后,逾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2—1496 【介绍】: 明江西安福人,字彦实。彭时族弟。景泰五年进士。成化时累官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与万安、李孜省朋比,排挤异己。未几以疾去。卒谥文思。有《彭文思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九
华字彦实,安福人。景泰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侍读学士、翰林学士、詹事,进吏部侍郎,入内阁,参预机务。加太子少保,进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少傅,谥文思。有《素庵集》十卷。
维基
彭华(1432年12月2日—1496年11月10日),字彦实,江西安福县人。
大学士彭时之族弟,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会试第一。
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参与编修《大明一统志》。
《英宗实录》成,升侍读,充经筵讲官,进日讲起居注官,升翰林院侍读学士,署詹事府事。
太子朱祐樘出阁,侍讲读,不久掌翰林院事,升詹事府詹事,再兼翰林院学士。
《文革大训》成,加从二品俸。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升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半年后得疾,遂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舆归其乡。
弘治九年十月六日(1496年11月10日)卒,赠资政大夫、太子少傅,谥文思。
彭华为人深沉阴险,善用小人计谋,善于暗中批评他人的短处缺点,与当时万安、李孜省齐名,为万安一党,两人合作排除异己刘珝及王恕、马文升、秦纮、耿裕。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
㦂字秉之文懿公子少有异质过目成诵揣度时事多曲中弱冠荫为国子生授中书舍人每以不出科目为恨成化辛卯上疏乞应试言者劾之宪庙念其志特允所请果中式历官南京太仆少卿弘治初改通政司擢太常卿采集累朝祀典沿革为条例上本寺利便十二事俱见施行读书为诗文老而弥笃有九柏存槁
明诗纪事·丙签·卷六
㦂字秉之,秀水人,大学士原子。
以荫授中书舍人,乞与试,中成化辛卯举人。
历礼部郎中、南太仆少卿,迁南太常卿。
有《九柏存稿》六卷。
田按:九柏诗质殷少韵,特劬于学,与刘文和子鈗并称于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益都人,字敬夫,号来山。弘治三年进士,授行人,升南京户部员外郎,出为绍兴知府。归田后,家居三十余年,惟以课子耕读为务,性不乐治生产,欲以清白遗子孙。与友人结诗社于北郭禅林后。有《海岱会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四
存礼字敬夫,益都人。弘治庚戌进士,官绍兴知府。 (《四库总目》:《海岱会集》十二卷,明石存礼、蓝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也。嘉靖乙未、丙申间,经以礼部侍郎丁忧京居,田除名闲住,渊甫未仕,存礼等五人并致仕,乃结诗社于北郭禅林,后编辑所作成帙,冠以社约。八人皆不以诗名,而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观其社约中有「不许将会内诗词传播,违者有罚」一条,盖山间林下自适性情,不复以文坛名誉为事,故不随风气为转移。而八人皆闲散之身,自吟咏外别无馀事,故互相推敲,自少疵颉,其斐然可诵,良亦有由矣。 《古夫于亭杂灵》:吾乡六郡,青州冠盖最盛。世宗时,林下诸老为海岱持社,倡和尤盛。其人则冯闾山、黄海亭、石来山、刘山泉、范泉、杨渑谷、陈东渚,而即墨蓝北山亦以侨居与焉。倡和诗凡十二卷,无刊本。馀近访得钞本,诗各体皆入格,非浪作者。闾山即四冯之父、文敏琦之曾祖,山泉、范泉则文和翊之孙也。 田按:敬夫五言古诗,有柴桑遗韵。)
维基
石存礼(1471年—?
),字敬夫,号来山,山东益都县城里人。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山东乡试第七十三名。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进士。
授行人司行人,升南京户部员外郎。
官至绍兴府知府。
致仕归乡后,家居三十馀年,唯耕读课子。
刘珝之孙刘渊甫、刘澄甫,以及冯裕、黄卿、陈经、杨应奎等八人结“海岱诗社”,其诗由冯琦集为《海岱会集》十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6—1541 【介绍】: 明山东寿光人,字汝中,号西桥。
刘珝子。
少聪敏,八岁时宪宗召见,命为中书舍人。
历官五十余年,嘉靖中至太常卿兼五经博士,仍供事内阁诰敕房。
与刘棨并熟知故实,时称二刘。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一
鈗字汝忠,寿光人,大学士珝子。
八岁宪宗召见,除中书舍人。
累官太常卿,兼五经博士。
有《西桥集》。
(《国史唯疑》:刘文和珝子鈗,甫八岁召入,拜起如礼,善属对,授中书舍人。
虑牙牌触损,以银易之,仍不时召见。
鈗后博学多识,官太常卿,驾朝陵有御制诗用「康」字,诸臣属和一律,鈗独引遗冢存康事,云「成祖诏斥陵旁冢,惟留宝、褚、康三姓」,信奇闻也。
田按:汝忠早慧,年八岁,泰陵召见,除中书舍人。
宫殿门高,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
能诗,与边华泉、何大复相倡和,惜集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