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宋时烈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孤竹遗稿
崔庆昌。黄海道海州人。字嘉运。孤竹。其号也。才高气豪。风采动人。少与白光勋。游青莲李后白之门。中戊辰科。官至钟城府使。
孤竹集·宋时烈序
余少也。
则闻孤竹诗词是近世绝调。
时余未能晓事。
不知他求于公也。
壮岁。
得依金文敬公门墙。
获与公嗣孙镇安公父子游。
因想像公家法之懿。
风流之美。
而惜其只以诗闻也。
及其老也。
遍阅公遗事。
又从先辈长者。
得公之事迹尤详。
然后乃喟然而叹曰。
是将以人掩诗。
而乃反以诗而掩人耶。
自恨其浅之为知公也。
盖撮而言之。
则公之所与游。
牛,栗两先生也。
朴思庵郑松江辛白麓诸公也。
古语云。
不见其山。
愿见其木。
斯实语也。
栗谷尝以冰霜素履称公。
盖其清苦之节。
人有所不堪。
而处之悠然。
见山海等闪奸之状。
便绝旧要。
以故。
玉堂湖堂铨郎之选。
皆被阻遏。
而终不悔焉。
其以先见之明。
讽切栗谷。
又似献可之于司马文正。
而其言之符合。
如左契焉。
然则公之为人。
不待胪列而可知也。
公之诗虽逼于天宝元和。
岂足以掩其人乎。
抑公之诗。
栗谷先生称之以清新俊逸。
有人合刊于白玉峰诗集。
则崔简易岦以为非所班。
而著说以难之。
华使朱给事之藩。
叹赏不已。
并与郑圃隐诸贤之作。
刊布于中朝。
若是者。
诗可以掩人乎。
人可以掩诗乎。
必有能辨之者矣。
公。
海州人。
讳庆昌。
字嘉运。
孤竹。
其号也。
隆庆戊辰及第。
官止钟城府使。
镇安公讳振海。
今收辑公诗而绣梓者。
其季胤硕英。
尝游文敬公门下者也。
镇安公亦清疏喜为诗。
文敬公尝称其固穷之节云。
时崇祯癸亥仲夏。
恩津宋时烈
叙。
孤竹集·朴世采后序
世采尝观欧阳公所述苏子美,石曼卿事。每惜其风流才力。不得用于当世。使人往往感叹。想见其人也。及读程,朱二夫子书。以谓曼卿乐意生香语。为能形容浩气。又谓其胸次极高。非他人可及。然后益知欧公所以见赏非偶然者。况有生于偏季。能以才气词章。被诸贤所推。仍且上而遇知明主。远而闻名中华。如孤竹崔公者。其盛美曷可少哉。公讳庆昌。字嘉运。文宪公冲十八世孙也。天资豪爽俊迈。风采耸然。见者恍若神仙中人。少与玉峰白光勋。游学松川梁公,青莲李公之门。未弱冠。同栗谷李先生,龟峰宋翼弼东皋崔岦诸才子。唱酬于武夷洞。世号八文章稧。同松江郑澈,万竹徐益诸名流。游三清洞。人又称二十八宿会。其文艺夙成。交游亲附。为一时艳慕者。可知也。二十三岁。登上庠。隆庆戊辰。阐大科。久之。历北评事礼兵二曹员外郎司谏院正言。万历丙子。赞价朝京师。还出守灵光。公既才高气豪。不屑屑于功名。益以廉白简贵自厉。与世寡合。其亲脂韦躁竞者。不啻若浼己也。公素与时宰李山海相驩。后见其秉心不公。因绝往还。至是。许篈在要地。持论颇僻。然悦公文才。连一旬来候。公深恶之。未尝有假贷色。许怒甚。累泥瀛馆铨郎之选。仍黜补外郡。思庵朴公为之周旋。不能得。岂亦所谓趍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然耶。明年。弃官归。复贬为大同察访。壬午春。宣庙特授钟城府使。台谏论以骤升。不从。乃赴官。会。北帅纳谗。驰启言戎政不修。台论复发。始命改正。授直讲。道卒于镜城客馆。实癸未三月某甲也。年堇四十五。葬于坡州某原。初李先生际遇宣庙。时辈如李泼者。多浮慕尊事之。公知其险巧难信。作养虎词以寓讽。比公殁而先生果被敲撼。泼又累死逆狱。人服公先见焉。公于诗。天才绝高。必皆轨范于盛唐。操觚家以为国朝所未有。兼通书射。书法清遒劲紧。殆与玉峰相埒。其佐北幕。军帅金禹瑞亦以射名。约与较艺。各中四十九矢。最后禹瑞复中侯。公遽号曰。将军负矣。遂中鹄。宣庙尝会文武士试才。有一善射者心惮公。公笑曰。无忧。吾今日病矣。乃虚发一矢。善射者即以魁升绯。公居其次。受皋比厩马之赐焉。又妙琴笛。少时寓居灵岩。值倭寇猝至。乘舟以避。贼围之急。时月光如昼。海波不动。公取所藏玉箫。朗吹一阕。声更清越。贼众闻之。皆怀思还乡。瞿然相顾曰。此围中必有神人。遂解一面。公得脱归。其才高旁通。多此类。第今距公世远矣。言行实迹。殆无所徵信。惟东皋公之言曰。吾嘉运才隽风流。可谓少却盛之白玉堂者。其或放迹在外。犹得高牙大纛。轻裘缓带。横槊赋诗。逞气象也。至李先生尝以诗赠公曰。俊逸清新子庶几。穿杨又道似君稀。金銮未著词臣迹。玉帐还伸虎旅威。此实并世君子目击而心挹者。固不减于欧公序表之所赏矣。况公当被物议时。宣庙教曰。崔某有文武全才。吾将大用。尔等敢为是耶。斯又可以观公君臣之际者。其后皇朝学士兰嵎朱公。奉诏东来。得公诗。亟加歆叹曰。当归布江南。以彰贵国文物之盛。今见于列朝诗选者是已。然则公虽挫揠弃外于当时。乃能卒以才气词章。获上而施远如此。其视苏,石二公徒得前后诸贤所为悼惜称赏者。是将愈信而愈久也。呜呼盛矣。公之曾孙硕英。以世采粗知慕公。请叙其本末。俾有后考。兹谨不揆而为之辞。时昭阳大渊献八月上浣。潘阳朴世采。拜书。
孤竹集·李敏叙跋
先君外王考孤竹崔先生。抱大才负重名。文采冠一诗。少壮登第。与群贤汇进。所与游皆当世名儒钜公。且受人主知奖。见褒以文武全材。是其去大用尺寸间耳。宜达而窒。落拓不进。年又不永。而殁于边陲。是果孰使之然哉。夫才与名。不但为人所畏恶。亦鬼神之所深忌也。自古贤豪奇杰之士。坐此而不振者。不可胜记。若先生清苦之节。豪隽之才。卓绝之艺。皆间世一觏者。而萃于一身。名以是章彻。其阨于人而畸于天。何足怪哉。国朝以诗名家者。虽有铺张藻丽之称。而才不逮意。气局而语卑。罕能自拔于流俗。先生力追先古。深造正始。翛然清远。卓尔高蹈。发剔振厉。而不入于狂怪。隐约闲静。而不病于枯槁。霭然有一唱三叹之遗音。呜呼盛矣。此乃天机之自动。正色之自美耳。岂郊,岛之伦。雕琢絺绘。以求知于一世者比哉。顾其遗篇。尽失于兵燹。收拾散亡者。不能其什一。重可惜也。虽然。诗不云乎。诚不以富。亦秖以异。又奚以多为哉。先生孙硕英惧其寝远而愈失也。及守淮阳。遂鸠材刊板。而以敏叙亦在诸孙之列。而粗知好斯文者。俾相其役。而责一言以示后。敏叙敢以平昔所概于心者。书诸卷末而归之。峕癸亥仲秋。甥孙正宪大夫行江华府留守兼镇抚使李敏叙。再拜谨跋。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晦夫,朝鲜状元,有《西坰集》。
西坰集·序
一日。
湖西吴按使来。
授以诗集一通曰。
此吾外王父西坰柳公之遗稿也。
今刊工告讫。
盍为一言以弁诸首乎。
不佞受而卒业而叹曰。
人有其身。
而有其才者难也。
虽有其才。
而有其时者尤难也。
盖我明宣之际。
本朝之文治隆矣。
公以词学名家。
与一时诸公。
润色王猷。
奎章钟奏。
郁郁乎洋洋乎。
后世无能望焉。
岂所谓天使鸣国家之盛者耶。
其有才有时。
何其全胜欤。
盖其才宜有其时也。
公最与五峰李公。
诗名相埒焉。
不佞虽未涉声病之流。
而尝闻前辈谭艺之馀论。
西坰不如五峰之天才。
而五峰不如西坰之人功。
评者以为知言云尔。
不佞于此复窃有所感焉。
集中所咏退陶先生者甚多。
而其一绝有云。
动察恒资静养多。
岂尝抠衣于函丈之间耶。
不然。
当日微言。
何自而得也。
前哲益远。
妙旨无传。
一言之几乎道者。
不可复见。
此余之所感者也。
圭庵宋先生受祸最酷。
亲知莫或省顾。
而公于其所寓遗宅。
吟咏发挥。
以寓其追慕之诚。
窃念前辈风流笃厚如此。
而十数年间。
已有今无之叹。
此余之所感者也。
凡集四编所与酬唱。
盖多中朝文苑之士。
昔缟纻之事。
犹为今古之胜谈。
况珠玑锦绣之什。
投报于皇华大雅之伦。
相得如期牙。
相须如埙篪秀句佳篇。
脱于口而脍炙于天都搢绅之间。
则其荣耀于今与后。
奚独公一身为哉。
久矣此事之不能复睹也。
此余之所感者尤深也。
不佞少读退陶书。
其高山景行之思。
老而弥深。
而圭庵又余曾考之家弟也。
则其爱玩是集。
岂必多逊于按使。
而按使独于皇华之什。
不遗一言半句。
不与诸作从其删略者。
得无意乎。
抑亦同余之所感者乎。
聊书此以归之。
且因以问之。
时崇祯壬寅仲秋。
恩津宋时烈
序。
西坰集·跋
外王父晋原府院君西坰柳公尝语曰。文人遗集之刊行。子孙事。吾不复望也。幸而皇华集一编在。后之知我者。观此足矣。先母常诵此言而诏之。辄泫然。不肖藏之心上矣。王父平生文字不知几千篇。而摭拾于兵燹荡佚之馀者。仅什之二三。恒恐并与是而无传焉。而况皇华集。伊时朝家命秘书印以铸字。而布之不广者。行于世已无多。斯岂但一家之恸惜而已哉。今不肖按臬湖西。时则屈而举不至嬴。遂捐俸倩工。开板于公山南南穴寺。未一月而断手。于戏。是岂非圣恩之所及。而天亦使作者不朽也耶。王父之文章。特馀事耳。一时之入金石垂后世者。盖不出他手。其必比家有之。遗编剩馥之在人口者何限。而家庭之所掇缉。若是之鲜。亦幸而不失其传。不幸而不传其多也。谨将家藏诗藁若而篇及皇华集所载诗。分为上下卷。拟寿其传。藏诸始安翠屏书院。即吾外王父之祠宇也。先母追慕之志庶乎无憾。而小子夙昔之愿亦可以偿矣。时壬寅秋七月上浣。外孙通政大夫守忠清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吴挺纬。拜手谨识。
西坰集·识
惟我外曾王考西坰府君。自博士弟子时。已负艺苑重望。甫释褐。即被湖堂之选。逮夫中年以来。主盟词坛。再傧华使则平生所著述。不啻累千篇。而皆散佚不收。今之所存。才十之一二。可胜惜哉。公之没几四十年许。所遗篇馀什。将湮没无传。幸而公之外孙吴留后挺纬甫。先年按节湖西。湖西即公再莅之地也。毋论内外。子孙之继先业已可贵。而又能捐捧锓梓。以寿其传。使四十年未遑之役。一朝办出于公所憩之处。噫。斯集之始行于今。岂非有待而然欤。但窃惟念诗集二卷。虽已传布。而伊时边当岁饥。事力有不逮者。如馆阁应制文字及碑状疏劄。皆未及焉。不肖常欲得一弊县。了是事者久矣。岁癸卯冬。恭承朝命。出宰陟州。州有若干匠手。是亦一幸也。遂取未及刊者。付之剞劂氏。才阅月。工告讫工。于是乎公之诗文并行于世。而不肖之志愿毕于此矣。然所本草中次序颠倒者有之。鱼鲁相杂者亦多。簿书之睱。再三校正。而尚有讹谬处。就其已甚者。不得已或删全篇。或阙一二字。此乃不肖之罪也夫。仍念不肖曾为湖岭二倅。今又东来海邑。前后刊行我两世家集。是岂不肖之所能致。秋毫莫非国恩。祖孙幽明之间。只自感涕而已云。时乙巳孟夏下浣。外曾孙通政大夫行三陟府使金震标。拜手识。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圣徵,号月沙,少号秋崖,或曰习静,或曰痴庵,晚号保晚亭主人。
月沙先生集·汪煇序
今之言诗者。辄以汉魏三唐为云云。不知一代有一代之诗。一人有一人之诗不相肖也。意各写其真。情各标其胜。韵各领其奇。法各穷其变。非志超古今。学迈往圣者。不能吐胸中之锦绣。发玄奥之精华。顷读李君号月沙圣徵者之佳制。音韵宏亮。气概超群。若缀之华重其新。既槁之叶复其润。生意洋然。神理焕发。卓异曹刘。驾轶李杜。而上之陵汉魏。下之逾三唐者也。余仰叹之。李君真人杰者乎。窃意君之为君。不啻诗之为诗也。盖君再柄文衡。六典礼曹。父祖子孙。青云绳武。相接扬芳。且也君之寿臻南极。福并东华。俨称千载一时之盛。名誉重于乡邦。声实隆于中国。勤劳王事。尽节输忠。旋乾转坤。奠社稷于灵长之庆。调元赞化。抚黎庶于于变之天。立功立德。名垂不朽。建勋建业。奕世流芳。吁。李君真诗中之白眉者哉。余再玩之。不觉心悦神怡。勉尔续貂。敢以一言为序。 皇明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汪煇撰。
月沙集·姜曰广序
予以今皇帝之年。衔命朝鲜。未旬日。复以他命行。独馆伴李君周旋差久。一日。月沙手诗一帙。属予序之。余既卒业。作而叹曰。美哉彬彬乎。我国家之文治。于斯为盛矣。昔人有言。声诗污隆。关乎世运。岂不然哉。诗三百篇。非圣臣名佐之笔。即田畯红女之词。大以昭其功德。微以写夫性情。初未尝抽绘章句。临摹绳墨。思欲争千秋于艺苑也。然而质契神明。休符造化。后之才人词客。镂心刻肾。曾不得窥其堂奥焉。揆厥所由。时则大和元气盎溢。在三代宇宙间故也。惟我国家号称极治。文德之矢于今二百馀年。沕潏曼羡。郁郁乎焕哉。直与唐虞三代比烈矣。风美所扇。人文郁流。云蒸霞变。说者谓诗道极衰于宋元而大备于昭代。非虚语也。东国沐浴文化。比于时夏元气之所鼓荡。故其学士大夫率能振和平之响。以鸣一代之休。而李君以家学渊源。素称此中名宿。其大业彬彬。见推中朝宗匠。不亦宜乎。随遇臻变。独造真境。汪先生斯为不佞矣。且夫诗道。岂易言哉。胸情直举。多任流移。则气格不振。法律严持。好作矜庄。则风趣顿伤。是以两家各以所长。交相为讥。卒亦不相为用。何人鲜备善。亦元气既漓。天实生才。有至有不至也。宗自然之说者。哆口关关睢鸠出于何典。得毋受人之形。复求人道于空桑乎。然衣冠土木而即具然命以为人。亦诚有所不可。何则。以其君形者不存焉耳。此则仿古之过也。原其所指宗。以究其所踵。受两家疵累。斯可得而论也。夫惟有温柔敦厚之旨。而无卑靡纤促之习。难矣哉。诗三百篇。往往可歌可咏。所以为盛世之元音也。若李君者。庶几近之矣。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言瑞应也。凤凰锵锵之鸣。中律中吕。谁为为之。感于其气然耳。元气所召。有物来相。声歌之发。不求工而自工。所谓作者不自知其所至而工焉者。顾失之乎。李君于是乎能凤鸣矣。夫陈诗达俗。正使臣之职也。予持是编。归将藉手以献明庭。登诸纪载。用昭我国家之文治。腾衍海外者如此。呜呼。岂不盛哉。 皇明赐进士第钦差正使翰林院编修起注经筵展书官南州姜曰广。拜撰。
月沙集·梁之垣序
夫诗。言之文者也。言发于志。文生于情。如噫气吹万。于喁自鸣。总属天籁。各国之诗。名之曰风。彼其途歌巷吟之音。非必学士词人之调。而圣人用以冠诗首。文贵天然。是之取尔。三百后。诗盛于唐。其时家列鼓吹。惟太白称为仙才。岂非以口头妙辞。一派天机。独风人之致乎。晚世之诗。悖烈祖而祢近宗。推敲摹拟。以为此辋川也。此少陵也。刻画愈工。天趣愈索。若隋园之剪䌽。终谢春华。无问秋实矣。东国之于诗学。若性之者。稚子女流。咸娴声律。而李月沙夙慧奇颍。早主文盟。奚囊之蓄更富。予索之。止睹其纪行一帙。圭复数过。则见夫豪宕而无伤荡。飘逸而无伤媚。精工而无伤巧。兼众善之美。发正始之音。其青莲之后身耶。彩毫之嫡派耶。然予观月沙。有进于诗者。学包二酉而不论文。胸藏万甲而不言兵。玄参五派而不谈禅。落落于世境之中。矫矫于风尘之外。朴之未雕。玉之在璞。吾无以相其为人。其性地觉有异焉。吐凤天成。雕虫馀绪。诗也云乎哉。是为序。 皇明钦差宣谕监军道河南按察司副使东牟梁之垣撰。
月沙集·张维序
自欧阳氏论文章有穷而后工之语。操觚家多称引为口实。夫雕虫寒苦之徒风呻雨喟。啽哢飞走。争妍丑于一言半辞者。以是率之犹可也。乃若鸿公哲匠冠冕词坛。彰其色而黼黻青黄。协其声而笙簧金石。以大鸣一世者。此其人与才。岂囿于穷途之域。而格其巧拙哉。历观前代豪杰之士。以文章致身宰辅。兼擅艺苑之誉者。盖旷世罕觏。而唯我朝为最盛。此殆祖宗右文之效。若故相国月沙李公。真其人哉。公自布衣时。已有盛名。甫释褐。摄官起居注。宣庙临朝。见公记注赡敏。为倚案注目久之。不觉研滴坠水沾公衣。命黄门拭之。此公受知之始也。兵乱后恒管槐院文书。每一篇进。上未尝不称善。锡赉相踵。或命录进草本。及辨诬事起。特命进秩充副使。所草奏本同时应制者凡数人。而独公作称旨。华人见者万口传诵。至廷臣覆议。称其明白洞快。读之令人涕涔涔欲下。自是公之文名。遂震耀寰宇矣。无何而践八座握文衡。为一代宗匠。论者谓文人遭遇之盛。古今鲜公比云。宣庙知公虽深。然无如消长之数何。竟未能究其用。寻遘否运。当彝伦变故之际。守正不挠。屡阽不测及今上龙飞。公与诸耆硕同被眷遇。竟膺大拜。艰危之日。尽瘁弥纶。惓惓忠爱之诚。屡形于章疏。而公亦已老矣。公于文词。天才绝人。虽高文大册。多口占立就。而辞畅理尽。自中绳墨。宣庙尝称之曰。写出肺肝。蕴籍典重。其知公也至矣。公既没而诸子将行家集。谓维尝出公门下。辱徵弁卷之文。噫。公之文章。不唯国人知之。天下之人举知之。晚生末学。强欲赘以一言。是何足为公重哉。然维尝观皇朝汪学士煇叙公朝天诗。有曰生意洋然。神理焕发。卓异曹刘。驾轶李杜。夫汪公身生华夏文明之会。其所见者大矣。而朝天一稿。在公特豹文之一斑耳。然其称道乃尔。如使汪公尽见其所未见。其为说岂止于是耶。夫文章。世固不乏。若公雍容大雅。得质文之备。内以明主为知己。外为中华所称慕。施之廊庙则藻饰治道。用之急难则昭雪国诬。名实纯粹。照映竹素。古人所谓经国大业不朽盛事者。非公其谁当之。公之诗文。以卷计者八十有一而续集不与焉。国朝名家集。未有若是多者。易大传曰。富有之谓大业。不如是。何以称大家数。呜呼盛哉。(德水张维撰。)
月沙集·宋时烈序
易曰。
文明以止。
人文也。
说者谓君臣父子各止其所。
此则圣人之文也。
下此而如郑国之辞命。
既见称于圣人。
而朱子亦善其能说义理。
则其为数世之福也信矣。
又孔子尝叹二代之文献无徵。
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
盖观于正考。
甫得商之名颂。
以祀先王。
而孔子得以编于诗后。
则岂亦洪范微子诸书。
亦宋之自出耶。
盖有献然后有文。
郑之辞命。
微东里诸人。
则谁能草创而润色之。
殷商之季。
苟无微箕胶鬲诸贤。
则其遗俗流风。
可得以存耶。
其在我朝。
则月沙李文忠公讳廷龟字圣徵。
其殆庶几乎。
公自在小官。
已掌丝纶。
以至仁祖改玉之后。
国家多事。
权经交互。
而公发之容易。
浑浩流转。
顷刻万变。
盖彬彬乎昌矣。
而其义理则必主于典谟雅颂。
参之以左国公谷。
故苟考信于六艺之文者。
虽刻薄如申韩。
纵横如仪秦。
莫不心服而口唯焉。
最是万历戊戌辨诬奏文。
辞严义明。
名正理得。
天朝诸大人开纳敷奏。
神宗皇帝洞照冤枉。
快赐伸雪。
圣谟神翰。
炳如日星。
微公此文。
则数千里箕子之邦。
将未免于夷虏禽兽之归矣。
最功定次。
谁与竞哉。
虽然。
为是者。
有本有源。
观于宋御史幕中大学讲语。
可见公之学问。
而其学一主于洛闽而靡他也。
故御史虽主象山,阳明。
而于公之论说。
不敢剖击。
至于补亡之章。
朱子实用廉颇赵卒。
而御史亦且肯从公说。
不敢疑贰。
而其终不回头者。
惟经一章改亲为新而已。
然则公之学之正而不挠夺于异端者如何也。
呜呼。
公之帝庭奏文一出。
而华夷逆顺。
皆得其止。
此乃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义也。
大学讲语一出。
而章句训诂。
各得其止。
此乃圣贤之宗旨。
孔门之衣钵也。
是虽未可遽议于文明以止之域。
而抑其所止者。
亦不可谓不大。
则其馀小者。
因亦可知。
盍观于栗谷先生之状文乎。
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
而其知之真信之笃而形容尽者。
未有如此状者也。
盖学得其正。
然后命辞无差。
命辞无差。
然后吾乃沛然矣。
呜呼。
观此数篇论议。
则其为文献何如也。
虽百世可徵也。
是宜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使与天壤终如可也。
始门人崔有海刊其全集于公山。
今已坏乱。
不可次第。
公之孙判书翊相弼卿。
奉其先旨。
与其堂侄喜朝等亟谋重刊。
而老峰闵相公鼎重大受。
实赞斯役焉。
其意盖曰。
宇宙间此等文字。
自不泯灭。
然六籍之传。
尚有赖于剞劂之功。
则今玆重刊之役。
正不可缓也云。
弼卿诸人。
猥以问序于余。
余曰。
序不必多矣。
中朝大雅。
本朝名公。
皆已发挥矣。
惟玆辨奏数文字。
无甚表章。
其在今日。
表章之尤不可已也。
何也。
世衰道微。
诐淫邪遁。
塞路滔天。
尊周之说。
为天下所讳。
而朱子之学。
或不免抵排。
公之文献。
尤岂可任其埋没。
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
曩也悉索弊赋之时。
清阴文正公。
引用奏中万折必东语。
公诵于朝。
而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彝。
灿然复明于世。
呜呼。
百世之后。
复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
不但为数世之福而已。
否乎。
或将曰于止知其所止乎。
呜呼。
是岂易与俗人言哉。
噫。
 著雍执徐三月日。
恩津宋时烈撰。

人物简介

简介
许穆(1595年—1682年4月27日),字文甫、和甫,号眉叟、台领老人,谥文正。
是李氏朝鲜后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及作家、诗人、画家、教育家,礼讼争议时南人党的强硬派及领导人。
历官大司成、吏曹判书、大司宪、右议政等。
西人党的领导人宋时烈的主要政敌之一。

人物简介

简介
宋浚吉(송준길,1607年1月25日—1673年1月19日),朝鲜王朝中期儒学家。
字明甫,号同春堂,本贯恩津,仁显王后的外祖父,与宋时烈合称“双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尹拯(朝鲜语/韩国语:윤증,1629年-1714年1月30日)本贯坡平尹氏,字子仁,号明斋、酉峰,谥号文成。
是朝鲜王朝后期的文臣,性理学者及作家。
他是西人党的重镇,西人党老论、小论两派分立时,他被推戴小论派的首任领袖。
金集、宋时烈的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