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净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大通,号善本,俗姓董,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人。及长,博极群书而无仕宦之意。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选经得度,习毗尼。东游至姑苏,礼圆照于瑞光。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渡淮,留太守岩。久之,出住双林,迁净慈,寻徙法云寺。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善本。
生董氏。
汉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温。
皆官于颖。
遂为颖人。
初母无子。
祷于佛像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
俄娠。
及生本骨相秀异。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长博学。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毁过礼。
无仕宦意。
辟谷学道。
隐于笔工。
然气刚不屈。
沈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与弟善思。
俱至京师。
藉名显圣地藏院。
试所习为大僧。
其师圆成律师惠揖者。
谓人曰。
本它日当有海内名。
乃生我法中乎。
圆成使听习毗尼。
随喜杂华。
夜梦见童子。
如世所𦘕善财。
合掌导而南。
既觉曰。
诸佛菩萨。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询诸友乎。
时圆照禅师。
道振吴中。
本径造姑苏。
谒于瑞光。
圆照坐定。
特顾之。
本默契宗旨。
服勤五年。
尽得其要。
其整顿提撕之纲。
研练差别之智。
纵横舒卷。
度越前规。
一时辈流。
无出其右。
圆照倚之。
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圆通秀公。
秀住庐山栖贤。
出入卧内。
如寂子之于东寺。
元丰七年春。
绝九江游淮山。
遍礼祖塔。
眷浮山岩丛之胜。
有终焉志。
遂居太守岩。
久之出世。
住婺州双林六年。
浙东道俗追崇。
至谓傅大士复生。
移住钱塘净慈。
继圆照之后。
食堂日千馀口。
仰给于檀施。
而供养庄严之盛。
游者疑在诸天(或云西天)。
时号大小本 神考(或作哲宗)闻其名。
有诏住上都法云寺。
赐号大通禅师。
又继圆通之后。
本玉立孤峻。
俨临清(或云千众)众。
如万山环天柱。
让其高寒。
然精粗与众共。
未尝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贵人。
施舍日填门。
厦屋万础。
涂金镂碧。
如地涌宝坊。
住八年。
请于 朝。
愿归老于西湖之上。
诏可。
遂东还。
庵龙山崇德。
杜门却扫。
与世相忘。
又十年。
天下愿见。
而不可得。
独与法子思睿俱。
睿与余善。
为予言其平生。
曰。
临众三十年。
未尝笑。
及闲居时。
抵掌笑语。
问其故。
曰不庄敬。
何以率众。
吾昔为丛林。
故强行之。
非性实然也。
所至见尽佛菩萨行立之像。
不敢坐伊蒲塞馔。
以鱼胾。
名者不食。
其真诚敬事。
防心离过。
类如此。
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而。
果殁。
有异禽翔鸣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阅世七十有五(或三)。
坐四十有五夏。
赞曰。
本出云门之后。
望雪窦为四世嫡孙。
平居作止。
直视不瞬。
及其升堂演唱。
则左右顾。
如象王回旋。
学者多自此悟入。
方其将终之夕。
越僧梦本归兜率天。
味其为人。
居处服玩。
行己利物。
日新其德。
不置之诸天。
尚何之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本。
族董氏。
汉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大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温。
皆官于颖。
遂为颖人。
母无子。
祷白衣大士。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俄娠。
及生骨相秀异。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长博学。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毁过礼。
无仕宦意。
气刚不屈。
沉嘿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至京师地藏院。
试通经得度。
习毗尼。
随喜杂华。
夜梦见童子。
如世所画善财。
合掌导而南。
既觉曰。
诸佛菩萨。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询乎。
时圆照道振吴中。
造焉。
照一见知为法器。
特顾之。
服勤五年。
尽得其要。
其整顿提撕之纲。
研练差别之智。
纵横卷舒。
度越前规。
一时流辈。
无出其右。
圆照倚之。
以大其家。
元丰七年。
遍游居浮山太守岩。
出世住婺州双林。
钱塘净慈。
继圆照后。
法席冠江浙。
时号大小本云。
上闻其名。
有诏住上都法云寺。
赐号大通禅师。
师玉立孤峻。
未尝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贵人。
施舍填门。
而精粗与众共。
住八年。
请于朝。
愿归老西湖。
诏可。
遂东还。
庵龙山崇德。
杜门却扫。
与世相忘。
天下愿见不可得。
师临众三十年。
未尝笑。
及闲居时。
抵掌笑语。
问其故。
曰。
不庄敬何以率众。
吾昔为丛林。
故强行之。
非性实然也。
所至见佛菩萨行立之像。
不敢坐。
伊蒲塞馔。
以鱼胾名者不食。
其真诚敬事。
防心离过。
类如此。
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果殁。
有异禽。
翔鸣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阅世七十五。
坐四十五夏。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弟子善本,姓董氏,开封人。母祷佛而生,及长,试《华严经》得度,师事圆照,时称大本、小本。诏住上都法云寺,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寺,杜门却扫,专修净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门人曰:“止有三日耳。”及期趺坐,西面而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讷(一○四七~一一二二),俗姓郑,自号莫莫翁。
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
初依栖霞山云渺庵主,后于钱塘净慈寺祝发,礼圆照本公为师,时称讷叔。
住芜湖吉祥院、江宁能仁寺,继迁华藏,皆所至未几即辞去。
隐居泾县金峰,凡十六年。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住宣州昭亭广教寺。
四年,卒,年七十六。
有《拟寒山诗》数百篇,已佚。
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广教寺讷公禅师塔铭》,《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全宋文·卷二四○八
守讷(一○四七——一一二二),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俗姓郑,本衣冠之族,弃儒就释。初依圆照,复参圆通,得大彻悟。先后住芜湖之吉祥、江宁之能仁、华藏,隐泾县之金峰,以莫莫翁自号。宣和三年,奉命住持宣州之广教寺。次年卒,年七十六。著有《大藏节要》二十门、《节宗镜录》十卷,又拟寒山诗数百篇。见《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山广教寺讷公禅师塔铭》,《乐邦文类》卷四。
释冲益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冲益,钱塘净光寺僧也。
刺血书土七经,复金书《法华》,依止观坐禅法,念弥陀佛无稍懈。
一日感疾,不服药,拈香对佛,奄然而寂。
释昙懿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昙懿,居钱塘净住寺,初以医为业。
晚年礼《法华》,修念佛三昧,出平日所蓄,供佛、饭僧、造像、设浴,如是者二十年。
后微疾,屏药石,延僧唱佛,以助往生。
明日见莲华大如屋,又一日见梵僧临榻问訉。
夜半,众闻佛声渐微,视之泊然。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
旧名清玢。
俗姓金氏。
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
清风郡人。
忠宪王辛亥生。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徒普觉学。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
德陵即政。
特授两街都僧统。
加大师。
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
两王同枢衣请益。
因命住莹源寺。
至理二年。
移锡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赠谥塔曰妙应。
有语录两卷。
歌颂杂著二卷。
新编水陆仪文二卷。
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开学曰普觉国尊。
其徒盖数百千人。
而能钻坚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
聚瓦石为塔庙。
休则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严。
性又慈祥。
故亲戚目为小弥陀。
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
从普觉学。
自诡非睹阃奥不止。
始普觉梦一僧来。
自谓五祖演。
诘朝师往谒。
心独怪之。
及是叹其敏而勤。
语众曰。
吾梦有徵矣。
洎嗣席开堂。
其师众规绳。
讲若画一。
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
处永安宫。
屡遣中使。
舆而致之。
从容谈道。
或至日暮。
于是谂国王。
以祖宗旧例。
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
两王抠衣。
前古未有。
数年乞退。
许之。
命住莹源寺。
寺本禅院。
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
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
其略曰。
荆棘林中下脚。
干戈丛里藏身。
今日路头果在何处。
白云断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还方丈。
据床而逝。
师况厚寡言。
学无不窥。
为诗文富赡。
行丛林门中。
吴蒙山异禅师。
尝作无极说。
附海舶以寄之。
师默领其意。
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应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宁能信于人乎。
师凡七增秩。
六锡号。
九历名蓝。
再住内院。
为一国释林之首。
受两王函丈之礼。
人无异论。
咸谓之宜。
非所谓福智二严者。
畴克如是哉。
其撰词刻石。
传示后世。
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般若空利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高昌总统有般若空利者,每谓学兼华梵,出入经论,世无能敌,用其国语,与济共译《小止观》,文采焕发,高昌为之赧然。
盖济与相处既久,习其梵音而义理通澈,涵泳胸中,故从事翻译,人以为艰者,济则有馀裕焉。
泰定元年,开法于万寿圆觉寺,浙河左右杰伟之士,奔走其室,唯恐后之。
明年盐官海岸(崩) ,居民惴惴,恐为鱼鳖,江浙行省右丞相脱驩甚忧之,祈禜于上天竺,请济亲履其地,建水陆无遮大会七日夜,济冥心观想,取海沙诅之,步率徒侣,遍为洒布,凡足迹所及,岸为不(崩),人多异之。
天历元年,分主显慈集庆寺两院,皆杭之名刹,处之泊然。
苏人竞欲致之,以币来聘。
主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莘莘小子,多所造就。
至元五年,江南行宣政院选主会稽圆通,寺宇久废,钟鱼绝响。
济念父母之邦,欣然东归。
辟斋馆,乞糗粮,摄授徒众,多至数百人,寺为中兴。
历四载,还隐宝集,专修西方念佛三昧,当会心处,不知念而非念,非念而念也。
至正七年,济年已八十矣,钱塘诸名山耆宿凋谢,唯济岿然独存,故士人又以大普福起之,济坚卧不应,门人强之以赴。
居亡何,竟拂衣旋故邱,辟镜清阁以深憩焉。
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经》,繁简失当,方将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召四众至,以唯心净土惓惓为勉,有未喻其意者,厉声曰:“死生难,死生难。
”索觚翰,书偈而寂。
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六,僧腊七十一,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生时所自卜者。
济梵貌魁硕,言词清丽,诸书过目,终身不忘,故其本末兼该,无所渗漏。
乡先达韩壮节公性,巴西邓文肃公文原,皆钦其道范,遗书殷勤,赞叹不已。
平生孜孜以流布教化为务,建法华本部百数十会,茍有召者,未尝不应,屡感祥符,花雨缤纷,然不自侈,出处语默如未离止观。
所著书有《四教仪纪正》及《天岸外集》若干卷,并刊行之。
弟子灵隐元净为状其遗行,徵宋文宪公濂为之铭,曰:“佛法正传,实推台衡。
大者铿鍧,万鼓齐鸣。
彼旁宗者,自谓孤撑。
以此较之,苍蝇之声。
猗与上师,义观两融。
剋期破障,息念归宗。
煌煌神公,心与之通。
授以如意,无碍弗攻。
水虫鼓浪,涯岸善(崩) 。
凝神冥漻,咒沙为兵。
变化倏忽,风霆流形。
双足所蹑,凝如坚城。
此愿力故,非由外假。
妙经之宣,集于兰若。
天亦雨华,缤纷而下。
有感而应,理无愆者。
般若光中,无非妙相。
一鉴之明,实含万象。
生既不来,死亦非往。
何必兴嗟,涉有情想。
青山崔崔,流泉在下。
回景歛英,绝斥邪窳。
万松作花,黄金满坞。
舍利斯藏,永奠终古。”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小参 灵隐入院至晚小参。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是故达摩大师十万里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于是二祖求个安心法门。师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师云与汝安心竟。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然师资契会。千载难逢。山僧今夜小参。禅客问话。现前一众。坐立俨然。岂不是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既尔。毕竟佛性义在什么处。莫是在觅心了不可得处么。莫是在与汝安心竟处么。若道在觅心了不可得处。是埋没二祖。若道与汝安心竟处。是辜负大师。到这里不可容易。直须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未明明取。未见见取。若也明见不了。缁素不分。一生只成得个颟顸佛性。儱侗真如。这般汉。腊月三十日到来。手忙脚乱。如个落汤螃蟹相似。无人替汝。光阴迅速。各自勉旃。复说偈曰。年登六十一春秋。只合投间待死休。不料业风吹到此。又同衲子结冤雠。 浴佛上堂。举药山俨禅师因遵布衲作殿主。浴佛次。山问汝祇浴得这个。还浴得那个么。遵云把将那个来。山休去。师云。者一个。那一个。一一从头都浴过。药山布衲谩商量。仔细看来成话堕。成话堕。转誵讹。拍禅床云。武林春已老。台榭绿阴多。 佛诞上堂。举世尊才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儿嬉。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死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要作老胡种族。直须恁么始得。法昌云。好一棒。太迟生。未离兜率。脚根下便与一锥。岂到今日。虽然如是。大似贼过后张弓。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黄面老子故是末上卖俏。似乎旁若无人。云门法昌虽则见义勇为。争奈剑去久矣。尔方刻舟。以主杖画一画召众云。还会么。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碧峰和尚阇维。奠茶。五台山拾得来。诚非凡种。关西子没头脑。却是灵根。惟兹一味清茶。荡涤众生热恼。只如则川抛下茶篮。仰山撼动茶树。毕竟明甚么边事。度盏云。踏翻生死海。靠倒涅槃城。 龙山次韵 龙山吾兄瘦无肉。度量汪汪几千斛。看他小小现神通。弹指遍游诸佛国。枯禅久甘藜藿肠。节身不在餐枫香。顶𩕳一著超言义。二三四七空抟量。从古风颠称普化。格外玄机未为蹉。等閒打出觔斗来。传得师真能几个。而今痛自韬其光。卧云深处开岩房。是非荣辱我何有。二时粥饭还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气。况是亲从道场至。入门未辨主与宾。辄问西来祖师意。水之冰也蓝之青。当阳哮吼人皆惊。豁开自己神通藏。剖破微尘出大经。永嘉作歌唯證道。凡圣两途俱净扫。曹溪一宿归去来。珊瑚枝上日皓皓。 净慈次韵 十里平湖一镜开。六桥险峻滑如苔。直饶不滞程途者。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实 师讳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生于元。父项。母陈氏。七岁发疽。忽失所在。求得之。则曰四童子舁我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未几出家。后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又谒径山元叟端公。端问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钱买得。端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曰才涉思惟。皆为剩法。洪武十九年示寂。寿六十九。夏五十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台之黄岩项氏子。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既长。不甘处俗。往依温之宝冠东山鲁公出家。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咨问心要。不大省发。去参径山元叟。叟问。东岭来西岭来。指草鞋对曰。此是三文钱买得。叟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执侍掌藏钥。未几。出世邺之五峰。迁金峨。洪武五年。与泐季潭。同奉诏入京。季潭被旨住天界。延师居第一座。提纲举要。得表率丛林体。俄而补金山。十一年升住灵隐。学徒坌集。宗道大振。师始至。经画大雄殿。仅一载而落成。巍然山峙。尝室中垂语曰。莲华峰。被蜉蝣食却半边。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罕有契之者。住灵隐十周寒暑。无何寺火无孑遗。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有司。未鞫。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寿六十九也。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慧朗。字性原。别号幻隐。生于元世台州府之黄岩县项宅。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无他也。翌日疽愈。识者已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既长。不甘处俗。乃往依永嘉乐清宝冠寺鲁山东公出家。后诣径山。参元叟端公。端云。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云。此是三文钱买得。端云。未在。更道。师云。某甲只恁么。未审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究尽底蕴。既而出世鄞之五峰。 皇明洪武五年。 诏建佛会于钟山。召高行沙门。师与季潭泐公与焉。后住灵隐。逮十寒暑。无何。遭无妄之灾。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所司。未鞠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出夏氏。
台州黄岩人也。
讳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产。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明益无赖。
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钱归。
又作饭僧佛事。
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明。
明目碗羹施之。
复乞。
明踌躇答曰。
柰我无有何。
病僧曰。
无有亦须施我。
明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内灶曰。
那是甚么。
明回视。
失僧所在。
明乃大惊。
即走乐清。
依宝冠沙门。
斩其发焉。
每遇禅者。
则虚己请问。
或有闻即拜下风。
久经岁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脚。
上双径见元叟。
叟曰。
东岭来。
西岭来。
明指草鞋曰。
三文钱买的。
曰。
未在更道。
对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叟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明退参。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宁波五峰寺。
明既莅师首。
以身先众。
间有憍懦不振者。
明亦委致起之。
凡垂机即宿。
倔𠎦者。
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称五峰门庭。
为曝腮处。
洪武间。
诏明主钟山法会。
天镜净
璧峰金。
季潭泐。
皆与焉。
内翰宋危诸公。
尝问道于诸禅师。
一日间咨国事。
有答曰。
扫腥膻。
建礼乐。
万代一时也。
复何虑焉。
明曰。
不然。
礼乐有三代之隔。
人心无夷夏之分。
敬天惧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诸公悦服。
高帝闻明答语。
以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时辞还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灵隐。
明不就。
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
明还山日。
邻寺故老相讯。
明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问大内隆遇典故。
明缄口无一语。
惟审山问岁节节俱至。
明退居。
无何而灵隐天镜
被流言坐忤时。
流徙陕西。
道经宝应。
夜宿宁国寺。
端坐而殁。
以故灵隐席虚。
师僧皆散。
诸方不肯应。
复请明。
明叹曰。
时哉时哉。
不可避乎。
明既任灵隐。
年虽迈。
接纳无少倦。
尝垂问曰。
莲花峰。
被蜉蝣食却半边。
因甚不知。
僧进语曰。
不哑。
不聋。
不作阿家翁。
明喜之。
又问曰。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
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
是第几机。
又僧进语曰。
和尚今日放参。
明亦喜之。
于是。
禅子蚁从。
元叟家声。
复大振。
阐提阴嫉之。
明又被议逮捕。
或劝明引去。
明怒曰。
潜形苟免。
岂道人所为乎。
适浴佛。
明上堂曰。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俱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将誵讹。
拍禅床曰。
武林春色老。
台榭绿阴多。
下座。
直诣法司。
从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明跏趺庑下。
为众说偈。
忽入灭。
天立变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飘瓦。
吏司惧而释之。
丛席无恙。
时洪武十九年也。
嗣明法者。
正庵訚上座。
訚有劲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净。
净主径山。
大廓性原之风。
殁时有偈曰。
祖师门下客。
开口论无生。
老我百不会。
日午打三更。
赞曰。
南黄龙坐事抵狱。
两月得释。
皮骨仅存。
真点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明净二尊宿。
不知狱吏之贵。
而冷处抽身。
可谓矍铄矣。
呜呼。
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
标格如此。
足验生平。
然际时能表里叶赞。
乃愿力也。
岂偶然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僧。
江西乐平人,字用章,号懒庵。
幼年出家。
元末主持钱塘净慈寺。
入明,移寓钟山卒。
有《泊川文集》、《五会语录》。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用章,鄱阳人。一云乐平人主西湖净慈寺有泊川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大惠,字灵源,姓邵氏,仁和人。
幼挺特姿,托志超旷,虽处华年,淡于荣利。
时莲居绍觉,从云栖分席土桥,惠以白衣参叩,问《观经》上品上生章,夙通顿发,慨然遂禀归戒。
询及法要,觉为首举台、相二宗,惠即锐心研习,多所诠解,觉深器之。
越十载,游燕都,四威仪中不忘正定。
偶于慈慧寺闻愚庵贵师《八识标指》,微参疑义,贵为叹服,就咨决焉,请登讲座,惠以未唱善来为辞,强而后可,一音演畅,皆莲居唯识宗旨。
庚申至悯忠寺,乞大慧海律师薙发受具,时年已五十七矣。
寻即登座谈宗,辩如瓶泻,继历牛宫、石镫诸席,道风弥煽,熹庙闻之,赐紫伽黎。
皇太后复遣中使,赍香供奉。
禅林荣遇,惠略不介意。
海昌有刻《唯识疏》者,与觉义稍嫌骈出,惠固服膺觉师教义,恐学者浸寻剿说而失其宗,乃奋起欲釐正之,遂南还,栖黄鹤山,发故帙纂《成唯识自考录》,盖不敢主名述作也。
同门新伊古德金台元著诸上座,咸卒读赞叹,谓俨若莲居讲筵未散。
惠以北缘未了,复如石镫冲、元净凡,请归杭,驻锡昭庆诸山,瞻礼者日益众,受请复开适园讲席,居士戒坛院,宏教者六年。
复往吴中龙树庵、慧庆寺,大演法化,乙亥始还昭庆。
惠传觉苑心印,台教刚宗,埽波旬障于唯识真诠,获旋陀罗于法华元义,对机设化,身性互融,摄偏归圆,权实无碍,而襟怀洒脱,行履孤高,虽历主名蓝,仍随缘旅泊,诚非四流小果六欲梵天所能企及。
有《自考录》及《元签妙乐仪注》三种、《备简》、《山宗笔要》 、《毗檀意旨》、《棱伽日记》、《唯识證义》、《重订因明论解》若干卷。
将寂之日,声钟集众,唱经佛名,安详而游。
寿七十有三,塔于玛瑙山之阳,吴本泰为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