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复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8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大漠风荒荒,日落尘头黄。
黄尘高玉门,行客心徬徨。
客行何徬徨,橐有千金装。
千金橐马头,两客同扶将。
饮雪不愁饥,卧冰不愁僵。
但愿程复程,安稳还故乡。
道逢两异僧,铁杖肩肥囊。
隐隐在马后,杳忽在前行。
两僧一实尼,陌路相鸳鸯。
问之遽遭叱,对之神沮丧(叶)
舌结不敢答,凛凛趋路傍。
白日匿西影,投店知何方。
两僧同店栖,同院东西厢。
夜半来叩门,叩门知为僧。
僧言吾乏金,将使尔金偿。
客乃长跪求,金在凭主张。
僧且不杀人,僧且叩其详。
尔自何方来,橐有千金强。
告自西边归,惠承将军筐。
将军年与岳,聘我随边营。
朝踰俄侬河,暮走森博城。
告捷贻千金,令我还吴乡。
僧问客所言,举首忽自飏。
错愕不可解,谁审凶与祥?
荒鸡鸣喔喔,客复行登程。
人疲马力乏,卒复遇强横。
人头络马项,黄金著两裆。
双辔高如龙,鞯勒生辉光。
两骑连镳来,伟体何昂藏。
见客解鞍下,拉马拴白杨。
抽刀磨霍霍,睨客千金强。
两僧忽复来,两贼逝焉亡。
不辨何因缘,行行趋前程。
暮又同店栖,同院东西厢。
夜半来叩门,叩门知为僧。
叩门果为僧,见之逾惊惶。
两客长跪求,金在凭主张。
僧且不杀人,僧且道其详。
杀尔在须臾,向者马上郎。
谁实保尔金,使尔身不亡。
我今为尔贺,前路当无殃。
不辨何因缘,救我微命生。
奉金愿为报,请留姓名芳。
为言两桀贼,坐马同骕骦。
屈我禅杖铁,勒彼马项强。
顾使贼胆摧,遽迫投穷荒。
我岂为区区,我亦尔同乡。
往昔为盗诬,亡命奔殊方。
殊方为头陀,头陀杀人强。
结交椎埋儿,窃马择其良。
窃马便爱马,但恨无龙骧。
劫财赡资斧,安念梓与桑。
后逢塞上尼,校艺艺相当。
遂与结绸缪,陌路相鸳鸯。
行止无定踪,去来无定方。
妖星耀西北,大军征卜藏。
上将亦有马,有马马之良。
有马马之良,良马真龙骧。
环营万貔貅,危耸蒺藜墙。
我如飞鸟堕,赤手提丝缰。
将军来饲马,秉烛烂生光。
问之遽遭叱,对之神沮丧。
问我为刺客,抑来窃骊駹。
我言窃马来,公马真龙骧。
将军饲马毕,呼我同入营。
入营命我侍,鼎俎陈腥芗。
出釜蒸蒸羊,倒瓮温温浆。
呼我为健儿,命我同倾觞。
将军饮云醉,鼻息雷振床。
我亦帐下眠,谁审凶与祥?
诘朝传将令,易我戎服装。
点我为将校,西征随戎行。
冰山高嵬嵬,日月无晶芒。
雪海千顷寒,戈壁摩穹苍。
我为向道官,连月携糇粮。
一夕辕门开,万骑驰奔腾。
呼我入内营,主帅当中央。
将军侍帅左,密谕相丁宁。
黄金千百镒,明珠光莹莹。
汝其赍斯往,谕令番王降(叶)
番王乃老妪,两鬓皤如霜。
毳幕红灯悬,櫑镞周其旁。
猋拉复雷骇,下隶瓯脱王。
汝去莫误入,汝去须周防。
我竟踰壁投,从妪陈篚筐。
一一传帅令,速速催主张。
番妪惊且疑,犹豫言待商。
我即挥利刃,刀断三重障。
欲战即速战,欲降即速降。
大军严阵待,何复容商量?
番妪向我跪,愿言诘朝降。
雪花盘万鸦,笳鼓声苍凉。
旌旆耀阴山,星海流血汤。
立断番王头,号召传峦荒。
番夷慑心服,大功反掌成。
版舆揽西土,骏烈开鸿疆。
露布奏捷还,赏赐百千强。
问我何所欲,策勋当为郎。
我为不羁马,桀骜难服箱。
安能恋刍豆,束我冠与裳。
脱我将弁衣,还我头陀装。
鸿雁辞林巢,蓬叶随风飏。
陌路与尔逢,知尔来边城。
尔亦将军客,况复为同乡。
何忍使尔危,视尔他乡亡。
言毕出门去,挥手辞茫茫。
四野酸风嘶,北斗低不昂。
水行无鳄蛟,陆行无豺狼。
愿此皇路亨,万里归平康。
日本杂事诗 其九 清末 · 黄遵宪
七言绝句
女王制册封亲魏,天使威仪拜大唐。
一自覆舟平户后,有人裂诏毁冠裳。
注:日本典章文物,大半仿唐。当时瞻仰中华,如在天上,遣唐之使,相望于道。唐乱使绝,高行云游之僧,尚时通殷勤。唐、宋间亦遣使答之。元祖肆其雄心,欲 抚有而国,范文虎帅舟师十万,遇飓舟覆,归者三人。以元之雄武,灭国五十,风起涛作,不克奏肤功,天为之也。然至是,日人有轻我之心矣。明中叶时,萨摩无 赖寇我沿海,及丰臣秀吉攻朝鲜,八道瓦解,明误听奸民沈惟敬言议和。授封使者赍诏至,秀吉初甚喜,戴冕披绯衣以待。乃宣诏至“封尔为日本王”,秀吉遽起, 脱冕抛之地,且裂书,怒骂曰:我欲王则王,何受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若王室何复议再征高丽?日本人每讳言贡我,而明人好自夸大,视之若属国。吾谓委奴国 王之印,亲魏倭王之勒,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北史》云:“其后并受中国爵命,江左历晋、宋、齐、梁,朝聘不绝”云)其时壤地褊小,慕汉大受 封,此不必讳也。至隋帝之书曰:皇帝问倭皇好。既邻国之辞矣。唐、宋通好,来而不往。偶一遣使赍书,或因议礼不就而去。以小事大则有之,以臣事君则未也。 至明成祖树碑寿安镇国之山,封足利义满为王,而不知乃其将军。虽义满称臣纳贡,然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于日本则为僭窃。神宗封秀吉,诏书至,为毁裂,此又何 足夸哉!
风鸣落木楚江秋,江上逢君兴转幽②。
往事萧朱能结绶③,今来李郭更同舟④。
崔生得句惊黄鹤,野老忘机驯白鸥⑤。
最是匣开双剑迥⑥,楼边紫气接天浮⑦。
【校注】 (1)民部:即户部。朱民部,其人不详。 (2)幽:谓兴致之深浓。 (3)萧朱:《汉书·萧望之传》附“萧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此暗指作者与朱民部。结绶:系结绶带。喻仕宦。《文选·颜延年〈秋胡〉》:“脱巾千里外,结绶登王畿。”李善注:“巾,处士所服;绶,仕者所佩。今欲官于陈,故脱巾而结绶也。” (4)李郭:《后汉书·郭泰传》:“泰,字林宗,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李郭或周舟,潘夏时方驾。”潘夏,谓潘岳与夏侯湛。 (5)忘机:谓忘却机心。此句本《列子·黄帝》海上之人与鸥鸟游的故事。 (6)双剑:古代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令干将在匠门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遂成两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于匣中悲鸣。参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鲍照《赠故人马子乔》之六:“双剑将离别,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7)紫气:《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以为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送一剑与华,一剑自佩。华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于是失剑。” 此诗为与友人泛舟眺望黄鹤楼之作。首联言作者与朱民部楚江偶遇,游兴更浓;颔联以汉之萧育、朱博、郭泰、李膺事喻己与朱民部相得甚欢;颈联写泛舟江上所感,充满闲适之趣;尾联以宝物必当合,写楼之灵异,亦暗寓与朱相遇之幸。
大风 清初 · 查慎行
新月夜生晕,朝来果作风。
初闻响骚骚,停午声蓬蓬。
砂砾本附地,簸荡忽向空。
遥天失其青,皎日为之红。
忆昨冲雾雨,兀如醉梦中。
行当快扫除,何复遮𬈑濛。
勃蹊向六凿,无地置我躬。
有目欲使眯,有耳欲使聋。
口鼻比山泽,呼吸恐不通。
五官心则灵,独觉非外蒙。
涉川畏波浪,遵陆愁霾雺。
男儿叹失意,岂必皆途穷。
平生尘土缘,卤莽焉知终。
去去洗垢浊,还君憔悴容。
花前月下追随几。
何复生疑忌。
转展自寻思莫不是
萋菲潜滋。
白地生离异。
欲诉苦无岐好一似
奇葩正吐遭风雨。
漫说佳人绝世无,绕身一一是名姝。
更看意气粗豪甚,满耳金镮立固姑(胡姬也见元聂碧窗诗)
采樵偶向洞天行,一局中间世已更。
不看仙人贪采药,模糊何复觅前生。
与友人话旧 明 · 项穆
七言律诗
经年南北嗟长别,今夕相逢兴转豪。
雨过捲帘看桂影,风来留客听松涛。
半生事业徒残卷,万虑消除祗浊醪。
剑气已占遥应斗,明时何复赋离骚。
蛮结既大胜,鼓勇遂前进。
缅贼断后路,以致绝驿信
宋赛贼清野,邦海军威振
右军取猛密,时不通音问。
乃从猛弄还,因粮不胜运
周行数千里,士气愈腾奋。
其间贼屡遮,从无一挫刃。
而何偾辕辈,曾未进尺寸
旋师救木邦,捷径翻舍近
贼更由捷径,并力邀师困。
我师强弩末,贼益增数万。
然犹全军出,短兵争接阵。
将军及参赞,殿后以身殉
嗟哉实我过,致失我忠荩。
设使简贤往,接援进必迅(额尔登额等既早知其不能独当一面因有额尔景额尚可为之救正无何复以病歾于军彼时如即命阿里衮往代策应自可迅速无误乃始则轻视小丑继复不意额尔登额偾事一至此极易将稽时不得不自为引过也)
小人纵误事,决裂讵斯甚(叶)
致斯或由天,戒我满盈愿。
志事书备悉,何时解此恨。
⑴ 大军自蛮结拔砦歼丑乘胜罙入而木邦所派沿途带兵驻站之索住等逡巡弃险不守贼人复肆阑截邮报不通
⑵ 将军公明瑞统兵抵宋赛进次象孔贼人皆潜踪远匿且道路阻隘因于邦海暂驻整旅自是沿途搜剿所至斩馘军声大振
⑶ 原议额尔登额率右路大军取猛密时将军由邦海励众遄行因不得额尔登额军中消息遂取道猛密一路计通声援陵轹贼境且数千里
⑷ 大军行经猛弄贼人频年积谷甚夥因令士卒悉力裹带至不可胜用乃裒馀积一举而焚之
⑸ 额尔登额等不力攻老官屯进取猛密转退顿旱塔观望淹时任贼出城立栅恇却不前
⑹ 时木邦有贼滋扰旱塔旁近有间道可通策应甚便乃屡敕额尔登额等赴援复经驻永昌之鄂宁叠檄皆不应翻取纡道回至铜壁关内地而于积饷之宛顶数程可达者且迟回行至半月有逾丧良贻误深堪痛恨
⑺ 时转战皆胜而旱塔一路之贼以缀兵既退并厚集于大营将军分遣前队按部而行自以疲病之兵不忍轻弃身率参赞殿后护师接仗致殒
沉屑微熏睡鸭金。
朱弦还解解芳心。
盈盈桃李未春深。

天上鸾胶须着意,人间凤曲有知音。
莫教风雨绿成阴。
按:赠琴娃以上四首见元草堂诗余卷上
共 8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