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杜挚

共 3 首
文章叙录曰:与毌丘俭乡里相亲。故为诗与俭。求仙人药一丸。欲以感切俭求助也。俭答以诗。然竟不得迁。卒于秘书。
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
壮士志未伸,坎轲多辛酸。
伊挚为媵臣,吕望身操竿。
夷吾困商贩,宁戚对牛叹。
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
卖臣老负薪,妻畔呼不还。
释之宦十年,位不增故官
才非八子伦,而与齐其患。
无知不在此,袁盎未有言。
被此笃病久,荣卫动不安。
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
⑴ ○《三国志》刘劭传注。广《文选》十。《诗纪》十七。
凤鸟翔京邑,哀鸣有所思。
才为圣世出,德音何不怡。
八子未际遇,今者遭明时。
胡康出垄亩,杨伟无根基。
飞腾冲云天,奋迅协光熙。
骏骥骨法异,伯乐观知之。
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体无纤微疾,安用问良医。
联翩轻栖集,还为燕雀嗤。
韩众药虽良,恐便不能治。
悠悠千里情,薄言答嘉诗。
信心感诸中,中实不在辞
⑴ ○《三国志》刘劭传注。广《文选》十。《诗纪》十七。○《三国志》注。臣松之案。魏朝自微而显者。不闻胡康。疑是孟康。康事见杜恕传。杨伟见曹爽传。
换商及加价,两不便民资
去课(盐课)归之赋(地丁),佥同详载咨
西巡询晋悉,方伯报秦宜
兹接豫疆奏,亦称比户熙
免签富无累,按业众非私。
所减贳盐价,有馀纳赋遗
制更(平声)出郑重,事简免参差。
不百不变法,未当以类推。
按:斥卤为天地自然之利然不因其利而利之必致养民者转为厉民之举如河东盐务近年签商加价拟议纷纭而富室贫户均不免坐受其累是用广诹集议中外佥同罢课而摊赋俾商免墨吏之侵渔民乐盐价之轻减行之数月三省畺臣各以闾阎便利入告盖以实心行实政未有无成效者然行之又必有时与地焉未可执一而槩论也昔尹继善曾有天下盐课皆可归之地丁之语此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朕彼时即以为不可行他省盐务与河东不同若必比而同之不几涉言利而加赋乎且将夺富商大贾之基业是与限民名田之说同也杜挚所云利不百不变法正谓此耳既成是什并识及之
⑴ 河东池愆向行销山西陜西河南三省附近之一百七十二厅州县缘近年积弊已深屡经该地方大吏等画调剂惟有换商加价二议乃商屡换而民力更疲徒饱吏胥之橐价屡增而私盐愈斥更多缺堕之虞盐觔为小民日用必需之物若再因循不为筹办弊将何所底止
⑵ 于是有为课归地丁之说者以为可以一劳水逸然此事所关最钜非灼见其利弊所在未可轻言变法因令晋抚会同秦豫二省抚臣详加酌议嗣据奏称课归地丁既无加赋之弊又无淡食之虞实于商民两便复令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众论佥同方始允行然行之果有成效与否始犹未能臆度也
⑶ 三月间巡幸五台询之晋抚冯光熊藩司蒋兆奎佥称数月以来听民自运盐价日减乃其明验
⑷ 月馀秦承恩适亦奏称陜省例食河东池盐之各厅州县小民无不争先贩运较之往年每觔约减钱二文均各感颂欢庆
⑸ 秦晋二省行之既便因念豫省事同一例自必亦有成效乃途次穆和蔺迎驾时并未奏及即传旨令其确查覆奏兹据奏到河南向食河东引盐之河南南阳二府汝州陜州暨许州属之襄城县自本年正月更定章程各属遵照奉行以后或殷实大户赴池运盐或小户贫民肩挑车载现在城乡镇集堕斤充斥价值减落其距盐池较近及水路可通处所较原定官价每觔减钱七八文道里较远处所亦减五六文三四文不等小民既食价贱之盐并藉收贩销之利裨益良非一端
⑹ 原议改课归贼每地丁一两增银九分难免加赋之疑不知食盐为比户所日需之物而价减则每日有节省之赀以八口之家计算一年所省实多况所纳正课有不及一两者则闾阎更为使益且有地之民始行纳课而无业之户仍免输将是富民免无签商之累窭户得食无课之盐节据冯光熊等所奏以每日节省之数完一年应摊之课尚有嬴馀不惟不加赋而小民且沾惠无穷效既立见语又相同为加赋之说者可以息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