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秉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9—618 【介绍】: 隋唐时僧。河东人,俗姓任。师事道逊、神素等。住蒲州仁寿寺。道行纯正。有《三不为篇》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9—618 俗姓任,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少家贫,受学之年从道𢙏出家,研习《方等》诸经。后从栖岩寺神素听讲《大智度论》,频时咨问。神素此后累居僧任,辍其讲席,海顺遂有意于禅定之学。尝欲从沙门道杰学止观,会疾未果。海顺苦心为学,志行检朴,与沙门行友为同道交。高祖武德元年(618)卒于蒲州仁寿寺。《续高僧传》卷一五有传,并录其《三不为篇》诗3首,已收入《全唐诗》。
全隋文·卷三十五
海顺俗姓任,河东蒲坂人,住仁寿寺。
全唐文·卷九百三
海顺俗姓任氏。河东蒲坂人。少依沙门道逊出家。武德元年卒。年三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任氏。河东蒲坂人。幼孤。事母孝。年当志学。始从沙门道逊出家。诵习勤敏可爱。登具后。持守高洁。尤勇务定业。乃以为三轮之中。口过特甚。因缄默不言。却扫蓬扉匡坐而已。时栖岩寺沙门。神素性嗜幽栖。学专大论。顺荷帙而咨参焉。然其徒颇众。钻仰尤多。及顺上请意其微有厌色。退而叹曰。昔陈亢问一得三。今亦得二矣。素曰何谓也。曰一则见忤容。二则闻妙义。素惭。尝从容言于素。曰顺也旷劫深尤不逢贤圣。周旋五趣。莫能自免。致生兹秽土。对此凡缘未能出有欲河。登无为岸。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掐者乎。因涕泣濡襟。又曰每念二轮交辙息驾。何由六道长驱。思归无路。所赖生得为人启期亡忧于贫贱。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顺今兼之。一何可庆。且以大冥之室。仰属传镫。虽不面奉如来。而幸遇法师耳。不量短梗。辄揆深源。愿即赐以明珠投之浑浪。则一生有获千载无恨也。素曰敬闻君子之志矣。素后累更僧任竟罢法席。未几。又致书沙门道杰以穷禅理。杰有答俱不录。且作三不为篇。其一曰。我欲偃武脩文。身死名存。研石通道。祈井流泉君肝在内。我身处边。荆轲拔剑。毛遂捧盘。不为则已。为则不然。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永绝今好长存来怨。是以反迹荒径。息影柴门。其二曰。我欲刺股。锥刃悬头。屋梁书临雪。彩牒映萤光。一朝鹏举万里。鸾翔纵任才辨游说。君王高车反邑。衣锦还乡。将恐鸟残以羽兰折。由芳笼餐讵贵钩饵。难尝。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其三曰。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趋朝。四众瞻仰。三槐附交。标形引势。身达名超。箱盈绮服。厨富甘肴。讽扬泫管。美咏歌谣。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无过日且靡越风朝。是以还伤乐浅惟知苦遥。其格言彝训不能尽述。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卒于所住寺。春秋三十。先是沙门行友与顺厚善。顺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论以对。沙门慧本尝约顺遁去。而不果。故顺言及则兹然其悦义敦旧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海顺。
姓任氏。
河东蒲坂人。
容貌方伟音韶圆亮。
长面目少髭髯。
仪服不群于众有异。
少处寒素生于田野。
早丧慈父与母孤居。
孝爱之情靡由师傅。
廉直之性独拔怀抱。
每恨家贫无资受业。
故年在志学尚未有闻。
乃慷慨辞亲。
脱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门道逊。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见后传。
顺躬事学礼昼夜诵经。
初无暂替。
文不再览日殆三千。
岁登具受履操逾远志业尤勇。
念守所持誓无点累。
仍以威仪粗著身过可防。
语笑易为口非难护。
乃因他患缄默不言。
却扫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学行之始慧解为先。
遂阅讨众经伏膺玄宰。
方等诸部咸禀厥师。
皆探赜研几贵言领意。
有栖岩寺沙门神素者。
性好幽栖尤专二论。
顺远承寄调思扣冲关。
乃荷帙登峰咨参讲肆。
徒属既众钻仰殊多。
有所询求但举纲要。
顺频时属请微以为繁。
虽愠色不形。
而劳心可验。
顺逡巡退席曰。
昔陈亢问一得三。
今者请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谓耶。
答曰。
一则见忤。
一则闻义。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无疑不断。
有滞必申。
至于杂心隐括备在婆沙。
研精专一始终该统。
或下山分卫。
而执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寻读。
莫不洞开枢要妙鉴幽原。
顺尝以馀席言于素曰。
海顺旷劫深尤不逢贤圣。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致生兹秽土对此凡缘。
未能出有欲河登无为岸。
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𣽈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轮交辙。
息驾何门。
六道长驱。
思归无路。
言及斯事载怀惶悚。
且生得为人。
启期亡忧于贫贱。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顺今兼之。
一何可庆。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属传灯。
虽不面奉如来。
而幸遇法师耳。
不量短绠辄揆深源。
愿得赐以明珠投之浑浪。
如此则一生有获。
千载无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仪自若。
素曰。
敢闻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怀。
素后累居僧任。
果停讲席。
顺以法轮罕遇。
遂欣禅味。
有沙门道杰者。
颖秀定慧。
希慕风景。
乃致书曰。
敢稽首大师门下。
每欲理静摄心山泉毕志。
但以无明大夜非慧炬不辉故。
栖寄法筵听览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颇劳低仰。
况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傥从风烛前路奚凭。
所以策驽骀之疲。
想千里之远。
定门玄妙辄希辄入。
逆其不逮益用盘桓。
伏愿开含养之怀。
退人以礼。
杰得书美其锐情玄畅也。
乃报曰。
促路非骐骥之逸辔。
灌木岂是鸾凤之栖息。
故当引水而沐枯鱼。
戢翼而朋寡鹤耳。
脱其不尔。
幸无略光阴。
顺得书会疾。
遂不果行。
而为人高简雅素。
自归清众绝交氓俗。
尝有说种性高尚祖祢荣贵者。
以誇于顺。
顺莞尔而笑曰。
我释种馀晖。
法王之子。
尚须谦让自下不敢傲诞欺人。
岂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趋时之士。
皆不及其门。
反俗之宾颇入其室。
而道行纯洁性好追踪。
曾刺血洒尘供养舍利。
兼以血和墨书七佛戒经。
剋己研心类皆如此。
尝寻付法藏传说。
如来涅槃法付承继。
迄于师子罽宾嘱累。
斯书词事既显若亲面焉。
因斯悽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圣人拔兹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归命三尊。
同住邻居无得闻者。
或解纳覆彼寒夫。
或减食而充喂者。
志好活愉无求知足。
有赠衣帛者。
终不以介意。
曾纵容曰。
自任则乐。
而未曾制物从我。
随物则苦。
而未曾以我违物。
且鸟不栖渊鱼不巢树。
未必解随和让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犹我不夺物荣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内我身处边。
荆轲拔剑毛遂捧盘。
不为则已为则不然。
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
永存今好长纵来怨。
是以反迹荒径息景柴门。
其二曰。
我欲刺股锉刀悬头屋梁。
书临雪采牒映萤光。
一朝鹏举万里鸾翔。
纵任才辩游说君王。
高车反邑衣锦还乡。
将恐鸟残以羽。
兰折由芳。
笼餐讵贵。
钩饵难尝。
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趋朝。
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标形引势身达名超。
箱盈绮服厕富甘肴。
飘扬弦管咏美歌谣。
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
无过日旦靡越风朝。
是以还伤乐浅非惟苦遥。
顺神晤骇群出言成录。
著集数卷。
于时真法陵迟俗尚谀谄。
讷言敏行者为愚。
巧词令色者为智。
廉洁正性众或致讥。
故顺履贞直之心。
居危不乱涅而不缁。
可谓怀素风焉。
有沙门行友者。
志行严正才慧英悟。
与顺素交。
因疾参候。
顺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强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悽咽。
吾谓夷烦殄惑。
岂直专在说经。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则虚失其功。
学不当机。
则坐生自恼。
友遂制息心论以对之。
文甚宏冠。
顺曰。
观弟此作。
理如未尽。
友曰。
息心之论应有数篇。
谓显观述宗释疑成义。
但以理玄词密非当世之所闻故。
容与于灵津。
戢鳞而未进。
慨时哉之不遇。
始绝弦于此耳。
顺乃重说遗教。
悲叹无已。
先有沙门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与顺结山林之操。
会顺方学问未暇允之。
本独谢时世。
罔测所往。
后每思之。
言辄凄泫曰。
本公若乘龙之游濯足云表。
吾虽攀恋自恨萦身嚣俗。
升沈相异徒为悲矣。
且忘怀去来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栖犹桎梏。
苟其性之不失。
不无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为如此也。
于时卧病连稔。
自知不痊。
遗文累纸呈诸师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问后事。
顺曰。
患身为秽器。
暂舍欣然。
鱼鸟无偏水陆何简。
然顾惟老母宿缘业重。
今想不得亲别矣。
若弃骸馀处。
傥来无所见。
有致煎恼。
但死不伤生。
古言可录。
顺虽不孝。
岂敢以身害母耶。
既报不自由。
可侧柩相待。
遂令逊法师说法。
领悟欣然。
须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门行友著己知沙门传。
致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译之选。
建名时俗云。
释灵㟧 朝代: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灵㟧者。
不知何许人也。
勤乎切问靡惮寻师。
乾封中于西明寺躬预南山宣师法席。
然其不拘常所。
或近文纲。
或亲大慈皆求益也。
末涂惧失宣意随讲收采所闻。
号之曰记。
以解删补钞也。
若然者推究造义章之始。
唯慈与㟧也又别撰轻重诀。
故苑陵玄胄亲睹其文。
故援引之以解量处轻重仪焉。
金革之故其诀湮灭无复可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