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文统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4 首
题郝经续后汉书 其一 (乾隆戊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忌宋修好王文统素郝经有重名请遣经乃以经充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徵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阴属李坛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宿州遣副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三省枢鄂密使及两淮制置使亦不报先是贾似道为元兵围于州惧而请和且请称臣纳币元人许之鄂围始解似道匿其事以大捷闻及还朝使其客廖莹中等撰福华编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恐经至泄其谋因拘经于真州之忠勇军营经上表请入见又数上书极陈和战利害皆不报遂留真州十六年因著此书)
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
百卉生深林,无人皆自芳。
楚骚发妙意,惟兰乃能当。
我欲效潞公,剩种坡之阳。
不须强披拂,风来味愈长。
君乃先为之,滋畹双雁乡。
正欲生阶庭,聚书教诸郎。
父子自同心,久之不闻香。
老我行西归,一造君子堂。
勉哉笃义方,双雁看高翔。
周、孔既远,孟、荀挺生。
以斯道而自任,在当时而善鸣。
仰兹名世之贤,同宗一圣;
抱此觉民之术,茂著英声。
当六国之下衰,有二贤之可考,以亚圣之才而无所施用,以宗王之学而终于穷老。
其遇于世何如也,既不逢辰;
不得其平则鸣焉,独能以道
观夫名重楚国,学传子思,优入圣人之域,卓称王者之师。
恐斯文之丧也,振吾道以鸣其。
顾二儒仁义之言,一根于正;
用六艺诗书之教,大警于时。
兹盖二百馀章兮,皆立教之文;
三十二篇兮,悉缀文之美。
阐其前而振其后,著乎心而入乎耳。
蔑千载未光之病,岂没世无闻之耻。
时将驾说,鼓木舌于诸儒;
经本吐辞,和金声于夫子。
诚以轲之辩也,非出于得已;
况之说也,不贵于难持。
奈何承道传之弊也,叹德衰之已而。
如草木无声,而风或挠矣;
如金石无声,而人或击之。
苟匪一鸣之善,曷能万世之知?
久而愈盈,固异震雷之喻;
大而且远,允同木铎之为。
宁不由别王霸之尊卑,明礼义之统纪。
一时卫道也,信同声之相应;
后世闻风也,有德音之不已。
顾响应以能然,非言扬而何以。
假于《韶》乐,鄙弗能之后夔;
锵若钧天,小为文之韩氏。
故能倡正道以相和,诋异端而力排。
南蛮之鴃兮,岂巧舌之能骋;
天下之鸮兮,岂好音之孔怀?
俾众议之不惑,由大声之孔皆。
且异夫卿、云最其善焉,文徒称于壮丽;
魏、晋未尝纯也,辞只见于淫哇。
噫!
大醇小疵也虽或不同,立言指事也未尝有二。
群儒敢饰于邪说,处士不容于横议。
然则先王之道,至今在人耳者无他,由孟荀之不坠。
临江仙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相下与王以道饮,席间走笔为赋。王予东曹掾时同舍郎也
一段江山英秀气,风流天上星郎。
烟花故国五云乡。
只知心事在,争问鬓毛苍。

千古西陵歌舞地,兴来忘却悲凉。
相逢一醉莫停觞。
东山看老去,湖海永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