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晁错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帝王。姜姓,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传与黄帝同为少典之子,娶于有蟜氏而生。原居姜水,东进中原,曾与黄帝战于阪泉,战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阪泉败后,姜姓部落与姬姓部落联合,于是炎黄同为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帝生于姜水。
(《说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称炎帝。
一云赤帝。
一云有焱氏。
始作耒耜,号神农氏。
一云农皇。
以起烈山,亦号烈山氏。
一云厉山氏。
一云连山氏,一云朱襄氏。
初都陈,后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传八世五百三十年。
一云传十七世,一云七十世。
谨案《汉。
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本《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师古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
兵阴阳家又有《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杂占家有《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经方家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周礼。
医师疏》引《食禁》作《食药》。
神仙家有《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独《本草》不见,见《平帝纪》及《楼护传》,盖《食禁》、《食药》即《本草》矣。
仓颉造字在黄帝时,前此未有文字。
神农之言,皆后人追录。
晁错所引,显是六国时语。
即《六韬》及《管子》、《文子》所载,亦不过谓神农之法,相传如是。
岂谓神农手撰之文哉。
今除《本草》见存外,皆入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15—前154 【介绍】: 西汉沛人。
高祖兄刘仲之子。
以骑将从击英布。
高祖十二年封吴王。
在封国内招致亡命者,大量铸钱煮盐,减轻赋役,以扩张势力。
文帝时,因皇太子误杀吴太子,由是怨望,称疾不朝。
景帝时,用晁错议削诸侯封地。
景帝前三年,以诛晁错为名,约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国反,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使周亚夫将军击之。
后败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
全汉文·卷十二
濞,高帝兄仲之子。十一年封沛侯,十二年封吴王,孝景三年反,伏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55 【介绍】: 西汉梁国人。
初从刘邦击项羽,任都尉。
惠帝时为淮阳守。
文帝时迁御史大夫,拜丞相,封故安侯。
为人廉直。
幸臣邓通戏殿上,嘉欲斩之,文帝急赦乃免。
景帝初,晁错变更法令,嘉欲借故斩之未遂,呕血而死。
谥节。
全汉文·卷十四
嘉,梁人。从高帝为队率,迁都尉。惠帝时为淮阳守。文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十六年为御史大夫,后二年代张苍为丞相,封故安侯。景帝二年卒,谥曰节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48 【介绍】: 姓或作爰。
西汉楚人,后徙安陵。
字丝。
文帝时为郎中。
以数直谏,名重朝廷。
历任齐相、吴相。
吴王厚遇盎。
素与晁错交恶。
及景帝即位,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吴王财物事,废为庶人。
吴楚反,借此向景帝建议诛错以谢吴。
及吴楚破,为楚相,不见用,病免家居。
后因谏止立梁孝王为帝嗣,为王刺客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伏胜。
西汉济南人,字子贱。
曾为秦博士。
秦时焚书,生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
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欲召生,以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
西汉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
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由伏生传授存世。
传作《尚书大传》。
伏女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济南人,名羲娥。
伏生女。
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由女传言教今文《尚书》于晁错
宋孟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河南洛阳人。
晁错同师张恢,受刑名之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88—前141 【介绍】: 即刘启。
西汉皇帝。
文帝中子。
晁错计,削诸侯王封地。
吴楚等七国反,后讨平七国,派任官吏管理诸侯王国行政,巩固中央集权。
继承文帝与民休息政策,重农抑商,改田赋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
史家称文景之治。
在位十六年。
全汉文·卷二
帝讳启,孝文帝长子。前元年立为皇太子,后七年六月即位,在位十六年,谥曰孝景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少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后调溧阳尉。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后馀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岛”,又以诗风瘦硬,有“郊寒岛瘦”之说。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少隐嵩山,称处士。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友人张籍等私谥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友人张籍等私谥为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与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进士。调溧阳尉。郑馀庆镇兴元。奏为参谋。卒年六十四。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韩愈《送孟东野序》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
因话录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诗人主客图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
新唐书本传
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
中山诗话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不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今此传郊集五卷,诗百篇。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东野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王直方诗话》
李希声语余曰:孟郊诗正如晁错为人,不为不佳,所伤者峻直耳。
临汉隐居诗话
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
《童蒙诗训》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彦周诗话
东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此语具眼。
岁寒堂诗话
退之于籍、湜辈,皆儿子畜之,独于东野极口推重,虽退之谦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郊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
唐诗纪事
李翱荐郊于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诗评》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诗道木正大,孟效自为之限阻耳。
后村诗话
孟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意,安得不穷?此退之所以欲和其声欤!
后村诗话
孟诗亦有平淡闲雅者,但不多耳。
诗林广记
朱文公云:孟郊吃饱了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滹南诗话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唐诗镜
孟郊语好创造,然多生强,不成章趣。人谓郊寒岛瘦,余谓郊拙岛苦。
唐诗归
钟云: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云郊寒者,高则寒,深则寒也。忽作贫寒一例看。谭云:诗家变化,自盛唐诸家而妙已极,后来人又欲别寻出路,白不能无东野、长吉一派。
《唐诗类苑序》
东野苦心,其诗枯瘠。
唐音癸签
韩公甚重郊诗,评者亦尽以为韩不及郊。独苏长公有诗论郊云:“未足当韩豪。”后元遗山诗亦云:“东野悲呜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详二公之指,盖亦论其大局欤!不可不知。
《诗源辨体》
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见为诗,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为变也。
《诗源辨体》
东野诗诸体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专工在此,然其用力处皆可寻摘,大要如连环贯珠,此其所长耳。
《诗源辨体》
古人自许不谬。东野诗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浦退之。”以涛归韩,以骨自许,不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东野实不足于涛。如东野《峡哀》十首,语亦奇险,然无退之之才,故终不足于涛。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中唐诸君子各有矫时易俗之志,因其质之所近,而以一体自见焉。东野之气悲,气悲则非激越吞吐之间,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为最近也,
说诗晬语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气不无斫削耳。以郊、岛并称,铢两未敌也。元遗山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搂。”扬韩抑孟,毋乃太过?
《唐诗别裁》
东坡目为“郊寒岛瘦”,岛瘦固然,郊之寒过求高深,邻于刻削,其实从真性情流出,未可与岛并论也。
剑溪说诗
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柳亦在此。
剑溪说诗
郊诗类幽愤之词,读之令人气塞。
《四库全书总目》
郊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汇评》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着。苦语是东野所长。
石洲诗话
谏果虽苦,味美于回。孟东野诗则苦涩而无回味,正是不鸣其善鸣者。不知韩何以独称之?且至谓“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亦太不相类,此真不可解也。苏诗云:“那能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乃定评不可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孟东野蜇吻涩齿,然自是盘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诗话
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魏晋后即无此等言语。
昭昧詹言
姜坞先生曰:笔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诗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东野出于鲍明远,以《园中秋散》等篇观之可见。但东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气促节短,苦多而甘少耳。
养一斋诗话
每读东野诗,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短松鹤不巢,高石云始栖。君今潇湘去,意与云鹤齐”。“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诸句,顿觉心境空阔,万缘退听,岂可以寒俭目之!……其《送别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词意圆到,岂专于愁苦者哉!
《艺概•诗概》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艺概•诗概》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湘绮楼论唐诗》
东野用思艰涩,同于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岘佣说诗》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东坡比之“空螯”,遗山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岘佣说诗》
孟郊、贾岛并称,谓之“郊寒岛瘦”。然贾万不及孟,孟坚贾脆,孟探贾浅故也。
《东目馆诗见》
东野五言能兼汉魏六朝体,真苦吟而成,其刿目鉥心,致退之叹为咸池音者,须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鲸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东目馆诗见》
许彦周曰:东野可爱不可学,亦非仅言其凄戾。余谓高妙简古,直是难学,惟遗物而立于独者近之。
《东目馆诗见》
东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语。乌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诗法萃编》
阆仙、东野并擅天才,东野才力尤大,同时惟昌黎伯与相敌,观集中联句诗可见,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而东野古诗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风汉京。
三唐诗品
(孟郊)与韩退之、李长吉同源,而镌容露骨,故与阆仙有寒瘦之讥,而语重意𠆻,固可针砭浮靡。七言苍劲,有明远之风。
《瓶粟斋诗话》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于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评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占乐府,非确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游方至京,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岁出家。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文宗曾召之顾问。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后曾游泽州。僖宗幸蜀时,曾召其谈法。《宋高僧传》卷六有传。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曾祖图南。梓州射洪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梦月入怀而娩。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五岁。祖指花令赋诗。不数步即就。且有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之句。祖吟咏久之。叹曰。吾望汝登高第雪耻。今如此。其志见矣。则终将归于空门乎。所居邻宁夷寺。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忽若有所寤。夜又梦。其寺之殿佛。手为摩顶。因力求出家。不可禁止。年十一。诣唐兴四安寺落发。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𮗿公圆旨授之。皆习复无遗误。年十三。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时丞相杜公元颖。方出镇蜀。闻其名而命之。听者万计。率骇服。自是不敢斥其名。而呼之为陈菩萨矣。或传其前身。盖汉州三学山知铉也。尝讲十地经。感地变琉璃云。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于是抵三峡。历荆襄。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获依安国信法师。究唯识论。旁攻外典百家之言。然以乡音不类忧之。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中夕梦僧易其舌。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儒者杨茂先。留意竺坟。慕谢康乐之为人。注释经义。时就质问。及终。玄独见其服紫衣。戴碧冠。前拜谢乘空而去。讣至。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碧芙蓉冠敛。且曰。吾非簪裳累。则提瓶挈屦。侍玄公久矣。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后惑邪说。故群臣莫之谏。尝以德阳节。会缁黄麟德殿。诏玄独抗道众。帝躬发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义。使相问答。玄所对凡数千言。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非帝王所宜行。上大怒。左军仇士良。内枢杨钦义。惜其才美。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玄即日归乡里。既而以巾栉。游湘湖间。方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迎止开元寺。属宣宗龙飞。内枢杨公统左禁军。以定𠕋功。请复教。首乞访玄声迹。诏居宝应寺。寿昌节讲赞。赐紫伽黎。署三教首座。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则上于藩邸所造者。大中三年。诏悉兴建天下废寺。至图玄肖象禁中。以存模楷。八年上章乞还山。广明二年春。僖宗远难幸蜀。遣郭遵泰。以玺书诏。赴行在所。仍许肩舆自随。上降接勤重。谈论颇悦。且欲赐美号。顾问诸学士。学士未及奏。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开示悟入法华之旨。其宜号悟达国师。以表朕意。玄陈让再三。不允。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正月二十七日。见所居之室。悉现微妙胜境。二月七日。忽空中有声曰。必生净土。问谁为此声者。则应曰。佛也。若菩萨降庭。明珠堕膝。是岂娑婆报尽。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七月中。召弟子慈灯。作遗表。嘱后事。以尸施鱼鸟。叮咛告戒。右胁面西而寂。寿七十三。腊五十四。 玄生平谨于持守。而笃于进脩。然其利物之效。尤多著见。骆谷真符县雍氏者。宅当大潭上。潭有鱼。足而齿。异甚。或欲网钓。则兴云雾拥蔽。雍氏日豢之四世矣。玄适抵其地而知之。为授归戒。出水鼓跃逝去。夜梦雍氏曰。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益昌北郭龙门神。皆受戒。徵验见弟子僧彻传。兹不复录。塔在今茶陇山祐圣寺。秦蜀间。户图事其像。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以侍立者。则商隐亦尝为之役也。商隐号义山。能辞章。玄居京师兴善寺时。商隐居永崇里。尝苦眼疾。望祷玄。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疾遂愈。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祖令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玄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玄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玄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有杨茂孝者。
鸿儒也。
就玄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玄宴坐。
见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玄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帝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玄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玄声迹。
玄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诏玄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玄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帝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撰玄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玄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玄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休。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若苏秦遣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玄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神李冰庙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有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玄。
时居永崇里。
玄居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玄生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命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著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著法苑以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秦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茶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法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玄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法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神僧传·卷第八
悟达国师知玄。
与一僧邂逅京师。
时僧患迦摩罗疾。
人莫知其异也。
皆厌恶之。
知玄视候无倦色。
后别僧谓知玄曰。
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
有二松为志。
后知玄居安国寺。
懿宗亲临法席。
赐沈香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疮。
眉目口齿俱备。
每以饮食喂之。
则开口吞啖。
与人无异。
求医莫效。
因忆旧言。
乃入山相寻。
见二松于烟云间。
信所约不诬。
即趋其处佛寺焕俨。
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无伤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间。
疮忽人语曰。
未可洗。
公曾读西汉书不。
曰曾读既曾读之。
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
公即袁盎吾晁错也。
腰斩东市。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报于公。
而公十世为僧。
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
今汝受赐过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诺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复为冤矣。
时知玄魂不住体。
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
其疮亦旋愈。
回顾寺宇莽不复见。
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异。
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
因述忏法三卷。
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
名曰水忏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觉。
姓陈。
眉州洪雅人。
母魏氏。
梦月入怀而诞。
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
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
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窹启祖父。
乞为勤策。
亲党听之。
年十一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
方年十三。
指擿缁徒。
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
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
普贤阁下。
黑白众。
日计万人。
注听倾心。
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重其名。
号陈菩萨。
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
受具戒。
才听毗尼。
续通俱舍。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
抵于神京资圣寺。
文宗皇帝闻之。
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叉研外典经籍。
百家之言。
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
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
议祀蓬莱山。
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
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
不可学耶。
帝又手。
付老氏中。
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
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术。
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
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左护军仇士良。
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延至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
请复兴天竺教。
奏公访玄声迹。
玄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
讲赞。
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
造法乾寺诏玄居寺之。
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
诏谏议李贻孙。
给事杨汉公。
缁黄鼎列论议。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
命𦘕工。
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
兴教法事。
八年。
上章公归故山。
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僖宗令诸学士。
撰玄师号。
赐悟达国师。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
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
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
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乃讯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声。
逡巡一菩萨。
降于庭前。
渐迫玄身。
叮咛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
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
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
半饲鱼腹。
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
言讫。
右胁面西而逝。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