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孝光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69 【介绍】: 元昆山人,一名德辉,又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园池名玉山佳处,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学士咸至其家。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冠绝一时。尝举茂才,授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士诚再辟之,遂断发庐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元诗选
瑛一名阿瑛,别名德辉,字仲瑛,昆山人。
世居界溪之上,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购古书、名画、三代以来彝鼎秘玩,集录鉴赏无虚日。
举茂才,署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
年四十,以家产付其子元臣,卜筑玉山草堂,园池、亭榭、饩馆、声伎之盛,甲于天下。
四方名士若张仲举、杨廉夫、柯九思、李孝光、郑明德、倪元镇,方外若张伯雨、于彦成、琦元璞辈,常主其家,日夜置酒赋诗。
有二妓曰小璚花、南枝秀者,每遇宴会,辄命侑觞,一时风流文雅,著称东南焉。
淮张据吴,避隐嘉兴之合溪。
母丧归绰溪,张氏再辟之,断发庐墓,翻阅释典,自称「金粟道人」。
至正末,元臣为水军副都万户,恩封武略将军、水军千户、飞骑尉、钱唐县男。
洪武元年,以元臣为元故官,例徙临濠。
二年三月卒,年六十。
自为圹志,戒其子以纻衣、桐帽、棕鞋、布袜缠裹入土。
尝自题其像曰:「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
若说向时豪侠兴,五陵鞍马洛阳街。
」所著有《玉山璞稿》,会粹一时高人胜流分题宴集之作为《玉山名胜集》。
又第其箧笥所藏,都为一集,曰《草堂雅集》。
又有《玉山饯别寄赠诗》及《玉山纪游诗》,则汝阳袁华所编也。
李一初曰:玉山草堂,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之焉。
欢意浓浃,随兴所至。
罗尊俎,陈砚席,列坐分题,无间宾主。
仙翁释子,亦往往而在。
长短杂体,靡所不有,可谓盛矣!
壬申秋,余同犀月访大临于界溪,得上绰墩,寻玉山遗址,遥望山色湖光,而缅想当年草堂文酒之会,真吾家千载一佳话也。
词学图录
顾阿瑛(1310一1369) 一名德辉,一名瑛,字仲瑛。
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
家世豪富,年三十,始读书。
筑别业"玉山佳处",盛冠一时,四方文学士张翥、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方外张雨等,咸主其家。
有《玉山璞稿》,存词四首,在集中。
槜李诗系·卷五
瑛字仲瑛别名阿瑛自称金粟道人昆山人元季辟会稽教谕不就筑室茜泾曰玉山佳处园池声妓之盛甲于一时招致海内名士置酒赋诗张士诚入吴遂遁迹隐嘉兴之合溪营别业居之释来复有寄题合溪别业次韵诗云草堂合溪上云石静无氛春水鲈三尺秋风鹤一群行厨依竹见吹笛隔花闻最喜逃禅好蒲团拟共分不食诸侯禄閒居避俗氛岸花红作阵沙鸟白为群贝叶风前读菱歌月下闻清游难再得愁绝一江分陈基有寄仲瑛寓嘉兴诗云每忆吴门顾辟疆旧开池馆带沧浪绿波芳草盟鸥鹭锦瑟玉笙悲凤皇座客诗成谁最好故人酒后我多狂扁舟独往鸳湖上老到犹能赋草堂瑛以子元臣封钱塘县男明洪武元年徙临濠卒自为圹志戒其子以纻衣桐帽棕鞋布袜缠裹入土归葬绰墩按瑛所著诗曰玉山璞稿又辑交游诸公诗四十家曰草堂雅集有萃亭馆题咏曰玉山名胜集外又有玉山纪游集在合溪有暮云集今多遗轶

人物简介

元诗选
智一名荣智,字睿夫,一字惠夫,其先嘉定州人。
父晟,迁昆山。
兄信字实夫,时齐名,称二瞿先生。
智嗜学明《》,至正间,宪司试辟后青龙镇学教谕,摄绍兴府录判,寻弃官去。
睿夫博雅能诗,以书法钩勒兰花,笔致妙绝。
时寓华亭,所居有通波阁。
与黄晋卿、段吉甫、李季和、成原常、张伯雨诸君友善。
季和尝曰:予客游娄县,与瞿、郭、卢、吕诸君日相从为嬉游,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五六人者无不与焉。
伯雨赠诗云:「青龙江上古儒宫,子去横经作士风。
当户九峰春树隔,去家百里海潮通。
」原常赠诗云:「老夫亦有鹅溪绢,也欲相从看画兰。
」亦极一时之盛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湖州吴兴人,字九成。号云台散史,又号苕溪渔者。慷慨有气节。顺帝至正中尝辟试漕府掾,不事奔竞,澹然以诗酒自乐。工诗。
元诗选
韶字九成,吴兴人。
好读书,慷慨有气节。
至正中,尝辟试漕府掾,不事奔竞,澹然以诗酒自乐。
自号云台散吏,又号苕溪渔者。
日往来于玉山,与诸君相唱和。
素不善画,偶捉笔为山水图,辄烂熳奇诡,坐客咸啧啧称叹。
作诗务追开元、大历之盛,杨铁雅称其格力与北州李才辈相上下。
序其诗曰:我元之诗,虞为宗,赵、范、杨、马、陈、揭副之,继者叠出而未止,吾求之于东南,永嘉李孝光、钱唐张雨、天台丁复、项炯、毗陵吴恭、倪瓒,盖亦有本者也。
近复得永嘉张天英、郑东,姑苏陈谦、郭翼,而吴兴得郯韶也。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九成,吴兴人。尝辟试漕府掾自号苕溪渔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6—? 【介绍】: 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
词学图录
陶宗仪(1316-1403) 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学博杂,丰著述。有《南村诗集》、《南村辍耕录》。编有《说郛》等。
钦定四库全书·南村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南村诗集四卷明陶宗仪撰宗仪有国风尊经已著录是编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子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證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矣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也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肯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乎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作耳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铨次又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知非宗仪自编也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南村诗集
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到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所作。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毛晋汲古阁刊本(收于《元人十种诗》)行世。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三
宗仪字九成,黄岩人。
洪武六年,举人才至京,以病辞,放归。
有《沧浪棹歌》、《南村集》。
(《四库总目》:陶宗仪《南村诗集》四卷。
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
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作耳。
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诠次。
又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知非宗仪自编也。
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
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
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孙作《沧螺集》:陶先生宗仪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务古学,无所不窥。
出游浙东、西,师潞国张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问文章为事,故其绳检家法,过人远甚。
尤刻志学,工舅氏赵集贤雍篆笔。
至正间,辟举行人、校官,皆不就。
张士诚开阃姑苏,数郡之士毕至,其部帅议以军咨屈,谢不往。
洪武辛亥,命守令举人才,以病免。
艺圃一区,果蔬薯蓣,度给宾祭已,馀悉种菊,栽接溉壅,身自为之。
间遇胜日,引觞独酌,歌所自为诗,抚掌大噱,人莫测也。
晚益闭门著书,世所共传《说郛》一百卷、《辍耕录》三十卷、《书史会要》九卷、《四书备遗》二卷、其未脱者不预焉。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馀幼时在金陵,闻旧栅中老寇四家有《说郛》全部,以四大厨贮之。
近见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种为数少者尚全镌,多者咸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叶者。
陶氏当时即有弃取,未必如是之简。
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钞录者,及刻出,不知者以为《说郛》尽于此,更不知求其全。
余常言自刻本《说郛》出,而《说郛》亡矣!
姚弘绪《松风遗韵》:郁文博尝手录《说郛》一百卷,其校《说郛》有作云:「白头林下一耆儒,终岁楼中校说郛。
」今坊间所刻《说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阁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诗》四卷。
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选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为元人,则不自毛晋始矣。
至牧斋引《丙子率诸生赴礼部考试》,疑其曾列官教授。
竹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诗,谓此等诗可以不作而作之,宜录入明诗。
《四库》收入明人集类,论乃定矣。
易代之际,非特出处不可苟,即著作亦不宜轻易下笔,义严矣哉!)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