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488 【介绍】: 明山西阳城人,字承芳。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性刚廉,中官索钱,不与。超迁浙江按察使,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为权贵所嫉,左迁云南副使。孝宗即位,累官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极言土官袭职时官吏勒索之弊。卒谥贞肃。维基
杨继宗(1426年—1488年),字承芳,山西阳城人。官至云南巡抚。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整理刑事卓有功绩。成化初年(年)因王翱荐,擢嘉兴府知府,赴任时只有一位仆人随从,其性格刚廉孤峭,问百姓疾苦。当时太监问起索贿,其不允。汪直欲见,杨继宗不理。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孰廉?”汪直则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年之后,他升为浙江按察使,屡次与中官张庆忤辩。恰逢张庆兄张敏在朝中,屡次在明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张敏惶恐,遗书其弟收敛。杨继宗母丧,只带一仆、书数卷而还。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随后升为云南副使。明孝宗继位后,升任湖广按察使。之后以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不久去世。杨继宗为人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以礼。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月俸送至,命量之,溢者退还。当其为乡试监考官时,阅读两人答卷后,穿朝服再拜称:“这两人当大魁天下,我为朝廷得此两人庆贺。”拆卷后,为王华、李旻两人,之后果然相继中状元。时人纷纷钦佩其鉴才之能。天启初年(年)谥贞肃。
人物简介
维基【介绍】: 明山西河津人,字文通。成化十四年进士。由长垣知县擢御史,巡按浙江。岁饥,奏罢上供绫纱等物。弘治元年,又请罢温、处银课,欲置镇守中官张庆伏法。为庆所构,谪泾阳知县。
畅亨,字文通,河津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进山西乡试第十六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会试第一百五十一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二十五名,授长垣知县,历升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弘治元年(1488年),请求罢免温、处银课徵税,并罢免镇守中官张庆等。后因弹劾张庆、佥事邹滂,而被逮捕,贬为泾阳知县。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浙江慈溪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官御史。上疏弹劾中官违制垦南京后湖田,湖为之淤。又劾镇守中官不职,荐王恕堪任内阁、马文升等堪任吏部,遭忌,与同官姜绾等俱逮治,贬平度州判官。维基
余浚,字仲深,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匠籍。浙江乡试第八十三名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五十名进士。授监察御史。弘治年间,弹劾浙江镇守中官张庆、广东镇守中官韦眷,后因姜绾之事连坐贬职,为平度州判官。官至山东兖州府同知。
人物简介
【生卒】:1561—1631 【介绍】: 明山东长山人,字默承,号青岳。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编修,累官少詹事。以忤魏忠贤,革职为民。崇祯初,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次第贬黜阉党,人情大快。后以事忤旨革职,谪戍代州,卒于戍所。福王时复官。有《玉海纂》、《四素山房集》。维基
刘鸿训(1565年—1634年),字默承,号青岳,山东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太和庄人。明代东林党政治人物。刘一相之子。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授庶吉士,改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修国史。泰昌元年(1620年),出使朝鲜,回国时辽阳已被清军占领,朝鲜为其建造二舶舰,绕境而返。途中收容多位难民。升任右中允,又改左谕德。天启六年(1626年),任少詹事,因忤魏忠贤,被削籍为民。明思宗时,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任内遇事敢任,曾建议先朝官员转调太速,需行久任之法,又推荐了毕自严出任户部尚书。但刘鸿训在庙堂议事,当其意见不被皇帝同意时,便会感叹说「圣上毕竟只是年轻的君主」,崇祯帝都会因而生气。崇祯二年(1629年),因改太傅惠安伯张庆臻敕书事,谪戍代州,按例总督京营者不辖京师巡补,刘鸿训及中书舍人田佳璧在敕书上多加「兼辖捕营」四字,遭御史吴玉弹劾,给事中张鼎延、御史王道直亦参刘鸿训,此时正值「宁远闹饷」之时,且在罗织株连所谓阉党之后,加上他曾说:主上毕竟是冲主。崇祯帝无意维护,而众臣大作文章,御史田时震、给事中阎可陛接连劾其贪污收贿案。最终刘鸿训谪戍代州、兵部尚书王在晋、职方郎中苗思顺遭削籍,田佳璧斩于市,张庆臻停禄三年。因痛斥阉党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田景新等人,谪戍代州(今山西代县)。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卒于戍所,享年七十。著有《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等。
人物简介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明初,号岵云。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末由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进督河道。天启二年,以兵部侍郎署部事。同年迁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旋改南京兵部尚书。告归。崇祯元年,官至兵部尚书。坐事削籍。有《岵云集》、《三朝辽事实录》、《越镌》。维基
王在晋(1567年7月22日—1643年),字明初,明朝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明朝官员。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进督河道,泰昌时(1620年)迁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今辽宁北镇)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王化贞下狱。张鹤鸣以病为由辞职归家。熹宗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但解经邦力辞重任,结果被熹宗“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晋代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据《明史》记载,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于是,在晋则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朝廷发帑金20万两。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的反对,袁崇焕要求恢复国土到宁远,但王在晋不听。袁崇焕两次直接将意见报告给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拿不定主意。这时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帝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六月十五日,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考察了实际地理,听取了各方意见,确定王在晋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天启五年,在晋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就改兵部。崇祯元年(1628年),召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兵部。因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乡,卒于乡。著有《三朝辽事实录》。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