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文宗

相关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终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诗圆密清丽。尝预修《英宗实录》。有《石田文集》。
元诗选
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
其高祖锡里吉思,当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号马氏。
曾祖月合,乃从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
祖常七岁知学。
延祐初,贡举法行,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为第二人。
授应奉翰林文字,擢监察御史。
劾奏柄臣铁木迭儿十罪,罢之。
柄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退居光州。
铁木迭儿死,乃除翰林待制。
累迁礼部尚书,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寻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
元统初,拜御史中丞,转枢密副使,辞归。
起为江南行台中丞,又改陕西,皆不赴。
至正四年卒,年六十。
赠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谥文贞。
伯庸文章宏赡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而专以先秦、两汉为法。
与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实相继后先。
尤致力于诗,大篇短章,多可传者。
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
浙东廉访苏天爵请于朝,刻以行世。
序之曰:「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
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
与会稽袁公、蜀郡虞公、东平王公更唱迭和。
金石相宣,而文益奇。
」史官陈旅亦曰:「公古诗似汉、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语得西汉之体。
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曰:「孰谓中原无硕儒乎!」
阿礼海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畏兀儿人。
事武宗、仁宗为宿卫,以清慎通敏见信任。
英宗至治初,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历江浙、河南、陕西。
归朝为翰林学士承旨。
文宗天历元年,至河南迎文宗,受命复镇汴省。
陕西诸王发兵东进,声援上都倒剌沙所立天顺帝。
阿礼海牙坚守汴城。
以功迁陕西行御史大夫,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信。
字孚中。
姓姜氏。
明之奉化人。
初从延庆半岩全公。
习教旨义。
声籍甚。
久之叹曰。
教相繁多。
浩如烟海。
算沙徒自困耳。
奚益。
因改辙而力禅。
参承诸名宿下语。
多枘凿弗合。
不胜愤悱。
时竺西坦公。
迁主明之天童。
师奔质所疑。
竺西一见。
知为法器。
厉色待之。
不与交一语。
师疑愈炽。
自是依止不忍去。
得豁然焉。
天历间。
住补怛洛迦山。
迁大龙翔集庆寺。
龙翔。
元文宗潜邸也。
及至践祚。
建佛刹于其地。
栋宇之丽甲天下。
未几毁于火。
昙芳忠公新之。
功未竟而化。
师乃出衣盂之私。
补前未备。
不日而集成功。
虽以名德领钜刹。
不效饰车舆盛徒御。
以自誇衒。
始终一钵萧然而已。
会元政大乱。
戎马纷纭。
寺事艰窘日甚。
师处之裕如。
不以屑意。
一旦晨兴。
索兰汤沐浴。
更衣趺坐。
谓左右曰。
吾将归矣。
汝等当以荷法自期。
励精进行。
可也。
言毕而瞑。
侍者撼且呼曰。
和尚去则去矣。
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师叱之而复瞑。
侍者呼不已。
师握笔书曰。
平生为人戾气。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书毕而寂。
时丁酉八月某日也。
茶毗于聚宝山前。
舍利如菽如麻。
五色灿烂。
虽烟所及处。
亦累累然生。
贮以宝瓶。
光发瓶外。
师赋性恬冲。
喜溢颜间。
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
人有犯之者。
颔首而已。
然进脩极勤。
自壮至髦。
默诵法华经一部。
虽暑烁金寒折胶。
无一日阙者。
屡感莲花香。
满院芬郁异。
尝非世间者可比。
当大明兵下金陵。
僧徒风雨散去。
师独结跏宴坐。
目不四顾。
执兵者满前。
无不掷杖而拜。
上尝亲幸寺中。
听师说法。
嘉师言行纯悫。
特为改龙翔。
为大天界。
告终前一日。
上统兵。
驻江阴沙洲上。
昼寝。
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
上还闻迁化。
衣与梦中正同。
大悦。
诏出内府帛泉。
助其丧事。
且命卜葬。
举龛之夕。
上亲致奠。
送出都门之外。
师说。
有五会语录。
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怀信禅师者。字孚中。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十岁求师于其亲。亲命抱本入乡塾。不二载。诸籍了然。竟罢读。乃谋法华而诵之。遂坚图出家。荷任大法。又三载。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以试经得度。竺西坦禅师居天童。信往谒之。坦公瘦面如铁。寻常热棒如雨点。请益者。隆冬亦战慄挥汗。信虽年少。从容入问大法。坦器重之。久经炉鞴。信乃道通。担垂问曰。兴化打克宾。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信出对曰。俊哉狮子儿。坦深肯之。未几坦公迁化。信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信与击节酬唱。拍拍是令。岫每称之曰。信公乃洞宗赤帜。济室白眉也。大定丙寅。出住观音寺。天历己巳。迁居普陀。至正改元。天童席虚。当事者必以致信。信曰。天童自哲人相继。化后规制非旧观矣。今诸公不弃山野。山野惟据令而行。诸公若以为可。则山野以继述为志。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如不便诸公。请更议之。众皆稽颡曰。诺。于是信莅天童。积弊顿除。法席不期而再振。四方以贤誉归之。当是时。南北兵荒。丛林多窘。天童食堂盈千众。安居不乏。尚有馀粮。以赈饥贫。楚石琦公尝作偈与信曰。长庚峰顶白云间。捧劄西来笑展颜。几叠岩峦围丈室。万株松树绕禅关。当年金碧谁将去。今日天龙合送还。老我恰如窥豹者。管中时复见斑斑。江表大龙翔寺行御史。奉诏迎信。信欣然自来。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越二载。明太祖兵下金陵。寺众风散。信独趺坐不去。顷之兜鍪蚁集。信俨然在定。如不知也。及太祖入寺。信合爪相迎。太祖问曰。众僧因甚不见。信曰。明眼难瞒。太祖甚喜。乃命招僧还寺。太祖尝听信说法。归为近侍曰。龙翔信僧。言行纯悫。真太平有道沙门也。遂改龙翔为天界。命褒章而赐之。信德腊虽高。未尝以声色加学者。学者自化。信日课莲经七卷。寒暑不间。有僧问曰。和尚诵经。还解义么。信曰。清晨吃白粥。而今又觉饥。僧曰。此语却与经文不合。曰。明眼师僧灼然犹在。僧呵呵大笑曰。和尚是甚么心行。信曰。且喜信受奉行。丁酉元旦日食。太祖召信问之。对曰。食后自明。太祖又深喜。复论古今符谶之理。信曰。圣哲以至公为心。不求符谶。而符谶自合矣。愚昧以私欲为念。虽凤麟昼现。仍成怪物。故曰在此不在彼。太祖称善。尽欢而罢。八月二十四晨起。沐浴更衣。召众告曰。吾行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瞑目而逝。侍僧撼且呼曰。和尚不留片语。以示人乎。信复展目索笔书曰。平生为人契戾。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乃瞑目长往。时太祖督戎江阴。前一日。梦信告别。及还金陵闻讣。与梦合。太祖甚嗟悼。左右皆言。前日梦。金甲大人相报曰。天界古佛入灭矣。太祖益惊异。赐帑金以资后事。举龛日。太祖临奠。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获舍利五色。命贺齐叔。为卜牛首山建塔。又命儒臣铭之。天童所塔者。爪发衣履也。初信承诏。去龙翔天童。左右谏曰。当今扰攘兵戈。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某等似不取也。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信答曰。我汝均为佛祖儿孙。力当撑拄佛祖家庭。任缘赴感。职宜然也。若俱以祸福撄心。埋身藏影。岂大慈旷济之道哉。且戈矛剑戟之场。独非安乐邦乎。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径山三代。门庭施设。虽各不同。究其机要。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度公至老。尚力图兴复。信公至殁。犹示应明主。是其荷负祖道之任。真难释肩。如吴人游楚者。病中闻之。仍吴吟也。先辈之苦心若此。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闻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信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信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信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信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信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信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信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信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4 【介绍】: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陈,号笑隐。九岁出家。博通经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说。居杭州之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文宗天历初,被召赴阙,特赐三品文阶,授太中大夫。顺帝时受命校正《禅林清规》。有《蒲室集》。
元诗选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
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
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
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
召䜣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
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
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
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
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
赵孟頫、袁桷诸先辈,委心而纳交焉。
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
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
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
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
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䜣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时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之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熙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熙以为类己。
大然之。
熙迁杭之净慈。
命䜣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盖䜣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于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竹篦子付之觉原昙。
而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为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䜣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敕台臣慰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定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䜣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令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䜣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䜣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䜣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䜣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营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䜣生平甚详。
盖䜣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䜣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䜣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召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䜣,字笑隐,姓陈氏,九江人也。
初谒开先一山了万。
万尝经神祠,见纸灰随风旋起,脱然忘所證,以白东叟,叟诘之无滞,遂主开先。
䜣叩之,未深契也。
乃遣参净慈晦机熙,熙器重之,问:“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过在何处?
”䜣抗声云:“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
”一日,又举百丈野狐语,诘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甚处?
”䜣拟答,机喝之,生平疑滞,涣然冰释。
䜣博学多通,于《涅槃》、《法华》、《大品般若》,靡不穷究,故三谛圆融,观法入妙,尤擅词翰。
黄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烂然,铿鋐磊落,名重一时。
元文宗、顺帝时,屡承恩顾,命坐咨问,授三品文阶,赐赉甚厚,尽用以建閤。
元至正四年五月,诣御史大夫脱欢为别,复留书与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书偈趺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40 【介绍】: 元遂宁人,徙江陵,字敬德,号桤斋。
以文学名。
为姚燧所赞赏。
仁宗延祐五年进士。
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
猾吏豪民不敢舞文法。
秩满,入为国子博士,累迁翰林直学士。
文宗至顺、顺帝元统以来,朝廷制册多出其手。
又预修文宗以下三朝实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敬德,遂宁人,家江陵中。河南乡贡。延祐五年赐进士出身,知湘阴州。以荐累迁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修国史,历翰林直学士,卒谥文安。
维基
谢端(1279年—1340年),字敬德,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市)人,元朝文人,官至国子祭酒、轻车都尉、陈留郡侯,谥文安。
曾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和历朝功臣列传,时人称谢端有史才。
南宋末年,四川一带的文人为了躲避战乱都逃往江陵,谢端的祖先也因此前往江陵定居。
谢端年幼时聪慧过人,五、六岁时就会吟诗,十岁能作赋。
二十岁时,和尚书宋本同从一师,谢端学理学,宋本学古文,二人又都在江陵授课,他们在文学方面齐名,当时号称「谢宋」。
史杠担任荆南宣慰使时,数次邀约并以礼相待,把他们都推荐给姚燧,姚燧当时文章很出名所以很自负,眼界很高,他将自己的文章给谢端过目,谢端一读便指出姚燧其文用意,姚燧大为赞赏,于是打算推荐谢端为校官,但没得到答覆。
科举法实施后,谢端到河南行省应试,中举,但恰逢母亲去世所以没有参加会试。
延祐五年(1318年),谢端中进士乙科。
被任命为承事郎、潭州路湘阴州同知。
一年后,入朝担任国子博士,迁任太常博士。
后来有窃贼潜入太庙,偷走了第八室黄金主,谢端因此被罢官。
谢端本是掌管司礼仪的官,并不是负责保管的官员,应该是无罪,但谢端不做任何争辩。
不久谢端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又升任为待制,由于被选任为国子司业,所以也担任翰林直学士,官阶为太中大夫。
至顺元年(1330年)五月,谢端进呈《进实录表》。
当初,元文宗建奎章阁的时候,搜罗内外有才华的人们到奎章阁,元文宗曾对阿荣说当今文学之士,只还不认识谢端而已。
不久,元文宗驾崩,没能来得及重用谢端。
谢端与赵郡的苏天爵同著《正统论》,内容争辩金与宋的正统。
至元六年(1340年),谢端去世,享寿六十二岁。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一
王景贤,字希贤,号愚谷。
海康人。
登元仁宗延祐乡荐,由邕州路教授迁庆远天河县尹,官至靖江路推官致仕。
学富行修,著作超逸,皆自抒胸臆。
元英宗至治三年(一三二三),文宗潜邸于海南,道经雷州,览景贤所进诗,甚喜,手书“愚谷”二大字赐之。
天历中,复赐六花宫袍。
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八、清吴盛藻修康熙十一年刊《雷州府志》卷九有传。
诗三首。
王景贤,黄《通志》误作“黄景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守忠者,匡庐僧也,为灵隐玉山禅师弟子。
至治辛酉,应请来主太平兴国寺。
禅学之士,日满其室。
泰定乙丑之岁,寺燬于火,忠方忧之。
文宗潜邸金陵,感忠精诚,悯兹古迹,有意作新。
于是,行御史台与郡县之吏,皆争出金币以为民先。
一时风动,远近云集,富者输财,贫者效力,一岁垣庑成,再岁屋室具。
其可以名书者,曰方丈,曰北山阁,曰经楼,曰香积,曰水陆堂,曰白莲堂,曰伽蓝祠,曰大僧堂,曰道林堂,曰新苍院,曰耆宿之舍,而大宏兴钟三门,皆次第而成。
方忠之始治寺也,旧有蒲卢之泽,见夺于豪家,前僧讼之累不决,忠至,让而弗辩,夺者愧而归之。
及天历改元,更建宏祠于寺北,曰“大崇禧万寿寺”,赐号“宏海普印昙芳禅师”,命主新祠兼领旧寺。
未几,加授“广慈圆悟大禅师”,领寺如故。
至顺元年秋,御史守丞赵世安传敕,召守忠入朝。
九月九日,吏部尚书王士宏,以忠入见于奎章阁,奏对称旨,命太禧宗禋院日给禀饩,赐金襕伽黎衣与青鼠之裘。
十二月二日赐设于圣恩寺,乃召学士虞集至榻前,命为文以记,俾忠归刻诸石,具详《灵谷寺志》。
燕不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八鲁剌思氏。
忽林失子。
初充千户,旋改充万户,代其父职。
寻罢,仍直宿卫。
泰定帝卒,在上都谋奉迎文宗,奔还大都。
文宗即位,与丞相燕帖木儿击败王禅等兵。
拜荣禄大夫知枢密院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0—1343 【介绍】: 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
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
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
文宗死,流寓江南。
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
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元诗选
九思,字敬仲,仙居人。
以父谦荫补华亭尉,不就。
在太学时,遇元文宗于潜邸。
及即位,擢为典瑞院都事,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
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
赐牙章,得通禁署。
宠顾日隆,言者见忌,因乘间乞补外自效。
翼日,御史章入,文宗召九思谕曰:朕有意留卿而欲伸言路,已敕中书除外,卿其少避,俟朕宣卿。
九思拜泣辞出,而中书竟格诏不行。
未几,文宗崩。
因流寓江南,至正乙巳,得暴疾卒,年五十四。
敬仲自号丹丘生,又号五云阁吏。
天历间,与虞、李诸公相唱和,及归老松江,时往来玉峰、吴阊,与玉山诸君宴游。
玉山主人爱其诗,类编《草堂雅集》以敬仲压卷。
称其宫词尤为得体,议者以为不在王建下。
向来藏书家奉《草堂雅集》为秘宝,而兵燹之馀,独缺首卷。
余尝以为恨。
近者朱检讨竹垞偶于琴川毛氏得《草堂雅集》抄本一册,举以示余,阅之,乃首卷敬仲诗也。
岂文人才士,其精光不能磨灭,片言只字,有鬼神阴相之,而使之聚于所好者与?
因亟为付刊,并采入书画遗迹及杂志所见,附于卷末,都为一集云。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敬仲,天台人。由太学转官仕至奎章阁鉴书博士有丹丘生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滕州人,字溉之。姚燧叹异其文,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辞官。文宗时以待制召,授奎章阁承制学士,与修《经世大典》。书成,谒告归。善书,篆、隶、草、真皆精,卒年五十九。
元诗选
泂字溉之,滕州人。
生有异质,作为文辞,如宿习者。
姚燧深叹异之,力荐于朝。
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辟中书掾,除集贤院都事,转太常博士,擢拜监修国史长史,历秘书监著作郎、太常礼仪院经历。
泰定间,除翰林待制。
天历间,超迁翰林直学士,俄授奎章阁承旨学士,预修经世大典,书成进奏,旋引疾归。
复以翰林直学士召,竟不起,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
溉之骨骼清峻,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莹如电,颜面如冰玉,而唇如渥丹。
然峨冠褒衣,望之者疑为神仙中人也。
其为文章,奋笔挥洒,迅飞疾动,汩汩滔滔,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若纷错而有条理。
意之所至,臻极神妙,每以李太白自拟,当世亦以是许之。
侨居济南,有湖山花竹之胜。
作亭曰「天心水面」,文宗尝敕虞雍公制文以记之。
共 4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