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伏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唐末隐士。
僖宗广明末辟谷,日饮浑酒。
来往于南岳与衡阳间,昼卧石鼓洞,夜归伏虎岩
后不知所往。
南岳总胜集》卷上载其事迹,并录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
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
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
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
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
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
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
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
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
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
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
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
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
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
」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
字元叟。
族临海何氏。
世为儒家。
年十一。
从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气识渊邃。
慨然以道自任。
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
得旨。
次至净慈石林巩公。
处以记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资福。
名闻京国。
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
行中书平章张公。
举师住中天竺。
复迁灵隐。
有旨。
设水陆斋于金山。
命师说法。
竣事入觐。
奏对称旨。
加赐佛日普炤之号。
南归即退。
庐于良渚之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众。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请师补径山。
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
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
人以为荣。
而师漠如也。
主径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阃。
道隆德重。
诸方仰之。
间作诗文。
清绝古雅。
林石田前辈居吴山。
闭门无接。
于师特敬慕之。
尝赠师以诗。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
石田知师。
以诗犹知见重。
况知师以道者乎。
虎岩住径山时。
师为第一座。
每闻岩法座上。
举云。
度宗为北兵攻急。
命道士设大醮。
奏章天廷。
问国家重事。
高公章。
久不得报。
既竣事问故。
高公云。
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门不开。
故得报迟也。
岩举此谓。
住持非苟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预定之天庭。
师闻颇心非之。
及师继席。
适当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
号元叟。
生台之临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显。
端母王氏。
博释五经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
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
端生不茹荤。
襁褓中见沙门遂喜。
甫六岁。
母王氏授以论孟。
端咿唔成诵。
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
每遇纷华杂遝。
端则庄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
然恐不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岁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适归省故里。
端竟从之剃染。
遍游丛林。
谒径山藏叟。
临机悟旨。
藏叟悦之。
一日藏叟问端曰。
汝是台州人那。
对曰。
台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还知我泉南无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无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罢参。
乃徜徉西湖山水间。
自称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轮正卓午。
寥寥天地间。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净慈书记。
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
吴山石田林处士。
久隐不与世接。
乍见端篇翰。
独以诗柬端。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
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
钦曰。
驾发何处。
端曰。
两浙。
曰。
因甚语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獭径桥高。
集云峰峻。
未识阇黎在。
端拍手曰。
鸭吞螺蛳。
眼睛突出。
钦顾侍者点好茶来。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礼宾之。
元成宗大德初。
虎岩伏
分座于径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凤。
乃曰。
大慧祖师道。
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
受地狱苦。
终不将佛法作人情。
径山先师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
也须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两年。
弄尽机关。
做尽伎俩。
直是没凑泊它处。
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
今有炷香供养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诏主中天竺。
并赐慧日正辨师号。
皇庆壬子。
迁灵隐。
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号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间。
起端居径山。
端居径山。
人才之盛。
不减妙喜。
其楚石琦辈。
时称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
兼游诸禅宿之门。
自称微笑居士。
每方杨大年之为人。
多剥啄诸家语录。
而读端提唱。
乃谓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谛理恢拓。
广说略说。
莫不弘伟。
然关要隐而不发。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风馀韵。
犹有如此者。
不谓老夫复相识耳。
其提唱曰。
寂静中做工夫者。
以寂静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
愦闹中做主宰者。
以愦闹为得意。
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
经教中领览者。
以经教为根本。
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
师友中讲磨者。
以师友为渊源。
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
此无形段金刚大士。
从尘点劫来。
直至而今。
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
你拟向东边讨它。
它向西边立地。
你向南边讨它。
它向北边立地。
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处一切时。
与你万象为主。
万法为师。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
将第八识断一刀。
岂有成办时节。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积生累劫。
多诸恶习。
若也照烛不破。
剔脱不行。
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碍杀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爱水。
即淹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烧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
即飘杀了你。
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罗万象。
到处粘作一团。
如黐胶相似。
驱你入驴胎。
使你入马腹。
总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无如之何矣。
端开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赐金帛悉赈贫乏。
复多怒。
老益甚。
每据坐。
竟日传餐诃骂。
及入寝室。
或窃问其故。
乃左右顾视。
欲举已忘。
故道俗于怒骂中。
得旨者甚多。
顺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问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诸苦源。
来者不来者。
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僧无语。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无生灭。
焉有去来。
冰河发𦦨。
铁树花开。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腊七十六。
所剪爪发。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鹏抟峰北。
谥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锡来徵般若枢要。
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惊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羡也。
赞曰。
大慧四传至端禅师。
二百载矣。
几如劲弓之末。
其势不能穿鲁缟。
师崛出珍公之门。
而道被三朝。
德迈九洲。
源厚流长。
不亦宜乎。
或谓。
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
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
曰否。
不离菩提树下。
而据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释显示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示瞽庵。脱白于一山元公。一山度四弟子。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师当第二。名显示。号瞽庵。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古貌长身。寡言笑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潇然如在逆旅。习教观。从师于万寿。师见其天资峻利。有一泻千里之势。乃曰。子盖从吾师游乎。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示。遂事佛海。至正初。出世隆寿教寺。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寔师启之也。盐官海岸崩。民朝夕揣惴。恐为鱼鳖。行省脱驩公忧之甚。请师亲履其地。建水陆大会七昼夜。师冥心观想。取海沙祝之。帅其徒遍掷其处。凡足迹所及。岸为弗崩。人咸异之。天历改元。升主显慈集庆二寺。皆杭之名刹。师处之泊然。至正七年。师八十矣。钱塘诸名山。以耆旧凋谢。唯师一人岿然。如鲁灵光。又以大普福起之。师坚卧不应。门人进曰。和尚自为计固善矣。其如斯道何。师强赴之。居亡何竟。拂衣旋故丘。开镜清阁。而深蛰焉。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繁简失当。方将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召至四众。以唯心净土。惓惓为勉。其中或未解师意。师厉声曰。死生难。死生难。遽索觚书偈而寂。寿八十六。腊七一十。寂后七日。法属以陶器奉蜕质。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师之所自卜也。师梵貌魁硕。言吐清丽。诸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平生以流通教法。为第一义。苟有召者。未尝不应。屡感天雨华之祥。然于佛乘文事。俱不偏废。出处语默。则未始离乎止观。所著书。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并行于世。示瞽庵。寿六十九而化。则入我明矣。二师。孜孜为教。其弘阐开化。一本山家诸师之论。罔敢违越。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而号善继善述者矣。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
姓卢氏,宁海人也。
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
幼而凝静,不好嬉逐。
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
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
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
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
时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济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
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
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
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
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
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
佛海器之,命为司宾。
及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
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
如是者,十有二载。
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
显示既至,学侣渐集。
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
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
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
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
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
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
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
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
洪武四年,出游虎林。
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
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灵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
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
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
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
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
”诚不诬也。
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授。
字无旨。
一号休庵。
台临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禅。
亲见独孤明公。
虎岩伏老嫡孙。
出世。
凡四坐道场。
皆不出乎台境。
诸方将倚之以为重。
竞来敷致。
师漠然若不闻。
作休庵于西坞。
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禅定之功也。
恶可强分同异哉。
国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师。
师勉应之。
行至钱塘江滨。
净慈诸勤旧。
相与谋曰。
此大善知识。
胡可失也。
帅众邀于道。
拥居其位。
师屡却之不听。
色颓然不怡。
时当岁俭。
问道者如云。
糗粮方患不继。
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
而退归卧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谓曰。
吾将逝矣。
或请偈。
曰。
吾宗本无言说。
乃合爪连称佛号。
至声渐微而寂。
阅世六十九。
僧腊五十。
龛留七日。
颜貌不变。
阇维。
齿牙贯珠不坏。
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
遍满于地。
塔而藏焉。
师仪观雄硕。
识见夐卓。
其于荣名利养。
视之如无物。
出专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会朝廷。
设善世院。
总统天下释教事。
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
师笑而不答。
然其所莅之处。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习。
新其规制。
使可贻于悠久。
五会语。
多肆口而说。
曾不经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贤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姓李氏,临海人也。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授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授屡却不听,强应之。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宋景濂铭其塔。
释传镫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后百馀年,有传镫者,衡州人,当清乾隆时来栖伏虎岩下,独居虎洞,不出山者二十年。
后得檀施,为之结茅于望江亭下定心石边,颜曰“甘露庵”,开辟殿堂,林竹辉映,晨钟夕梵,与漱石泉声清籁相答,幽处静习。
又十馀年,行年八十矣,而倡导提持,了无倦色。
郡伯喻使君成龙,矜其苦行,为作碑记,勒于岩中,用昭来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湖广长沙人,俗姓罗,号象先。生而聪颖,年十五中秀才。寻遭家难,乃投南岳出家,依宝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驻锡天台。日勤五悔,持《梵纲·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有间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从之学者甚众。万历间以道高,赐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黄为之撰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真清。
号象先。
长沙湘潭罗氏子也。
生而颖异脩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
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
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
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
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
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师曰。
吾欲观化。
无令人入。
闻吾击磬声。
当启户。
数日不闻动定。
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
师方排闼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
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
众扣师室。
师从容语之曰。
圆宗无象。
满教难思。
我若有宗可讲。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
汝若有法可听。
岂特头上安头。
实际却为声名之境。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
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
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
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
偕师至毗陵永庆。
互以楞严参究。
荆山叹曰。
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
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师欲返初服。
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
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
订为方外交。
随迁华顶天柱峰。
修大小弥陀忏六年。
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
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
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
师方展拜。
傍有沙弥。
授与一牌书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师日勤五悔。
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
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
本自无愆误造深罪。
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
不免识堕铁城。
终未解脱。
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内艰。
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
百日为期。
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
相戒无敢入师之室。
𭬥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
辞不赴忽谓众曰。
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
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
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
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
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
谛观亦亲礼足。
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
将为掩骨所。
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
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
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
再毕返棹嘉禾龙渊。
欻抱疾告门人曰。
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
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
如法阇维。
尽发长物。
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
师谢曰。
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
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
与众说无生法。
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
吾即逝矣。
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
和尚往生净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
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
手足温软怡容可掬。
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
举火之际忽有片云。
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
烟焰起时异香充塞。
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
红者如桃。
白者如玉。
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寿五十七。
腊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
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象先。长沙湘潭罗氏子。生而颖异。修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师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动定。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众扣师室。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师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师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为方外交。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再毕返掉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卒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
生而颖异,修干玉成,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
”数日不闻声息,清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神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以清为唱临济宗旨,率众叩其室,清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清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州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交而去。
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方展拜间,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丧,乞清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
时台郡邢主理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室。
槜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芺蓉之席见招,辞不赴。
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之所。
窃思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清谢曰:“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此去往生净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蠕,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燄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清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
释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顶,字逸然,姓谢氏,晋江人也。
幼而清慧,知慕佛法。
垂髫时,有清质禅德住泉中小庵,顶从之游,昕夕随其焚修。
崇祯甲申,始落发于驯虎岩
年二十,寻栖仙亭,辛勤力作,暇则礼诵,讫无虚晷。
经数岁,叹曰:“出家为生死,岂宜系此?
”时雪峰亘住南山报劬,卷裓从之,一见相契,潜鞭默练,靡间朝昏。
一夕诵次,嗒然若失,前后际断,自觉愉快,入陈所见。
亘颔之。
自是酬对,无爽玄旨。
亘尝与客谭,问:“无须锁子,谁人开得?
”客茫然,因传令堂众下语,或云不费纤毫力,或云开也。
顶则曰:“用开作么?
”亘深喜其语,因谓客曰:“非超顶不能为此语。
”讯之果然。
乃益加策励,期臻阃奥。
亘主泉之昭庆延福,福之雪峰庆城,顶皆随侍左右,助扬法化,精勤不懈,屡欲属累,每逊谢不逮。
顺治己亥秋,亘居庆城将灭度,遗命付顶衣拂,时隐仙游东山岩,耕锄自给,茹草饮泉,怡然乐之。
驯虎衍如老宿,顶师祖也,以乱后零落,命为住持。
顶率先劳役,行古德规范。
三载之间,颓纲渐振。
丙午秋,与南山怡石偕往雪峰,为亘师筑塔,劳顿灰土,感疾数日,遽尔奄化,时康熙五年也。
顶神颖通慧,梵行精白,独处岩谷,坚苦枯澹,而道望蔚然。
弟子明经如修,以丁未年冬奉遗骸窆于东山后冈,释超弘作铭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慧海,字水鉴,别号沙翁。
姓谢氏,兴国人也。
少无俗氛,常怀逸志。
年二十,始披缁进具。
后精严戒律,遨游洛北,讲肄经论,究穷妙旨,颇能敷说。
然以生死事重,语言文字终非上乘,遂看本来面目,探入幽窅,苦莫能得,沈闷无聊。
一朝饭后,划然廓悟,乃谒径山容,复有增长。
次金粟琇、禹门微、虎岩忞,互相发明。
后于吴兴灵山敬,遂禀法焉。
顺治戊戌,飞锡荆南,尝叹像教陵夷,古刹湮灭,慨然以兴废自期。
偶因通志载有天王寺,不知其误也,略致访求,御路旁有天王社者,慧海以为即古天王寺旧址,百计经营,尅日鼎新。
其实荆但有天皇,志载天王者,即皇之伪也。
盖天王为古代有天下之号,犹天子也,内典称曰帝释。
慧海以为天王者,即四大天王之义乎。
而《正名录》且辩之甚晰,兹不具也。
康熙壬寅,受仪徵地藏寺请,至则重建殿堂,轮美奂美。
复历主荆门之铁佛,鄂渚之黄龙,汉阳之栖贤。
二十年中,六坐道场。
后寂于天王。
著有《语录》四卷,《寺志》二卷,尤工诗词唱和,多名流而无传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文楷,字志甫,亦号不二,志衡山人。
初出家时,依南岳清凉阿诺惺,而胸臆洒落,趋向高远,固已器之矣。
惺于禅暇,究心诗文,不异老儒。
楷随侍三十馀年,时有启诲,更苦志探求,遂尽传其学。
复事游参,遍历江淮、吴越,使胜地风景丛从雅范,皆以奚囊贮之。
今诗集有《过高旻》、《招隐》、《江天寺》诸作,可想见矣。
乾隆甲戌夏,归自金陵,静居白云。
与同参文畅,听松观瀑,徜徉尘外。
偶尔挥翰吟啸,终以守岩穴为念。
乾隆三十一年丙戍秋,为缘六法长延继华林,胜地八景,殊少题留。
楷幽栖数稔,禅居多暇,作《八绝》以纪之。
《独尊峰》云:“突兀势参天,岩幽林亦窅。
快登此独尊,四顾群山小。
”《裴休桥》云:“桥古号裴休,度来非略约。。
四时涧水清,照彻行人脚。
”《望日台》云:“台石矗幽岑,朝曦遥入望。
扶桑忽吐红,滚滚金毬漾。
”《片云石》云:“怪石列冈陵,宛如云一片。
奇根本自殊,终不因风转。
”《伏虎岩》云:“峭壁一𡽡崖,二虎曾自
犹遗哮吼音,访道人难复。
”《仰天湖》云:“湓湖势俨然,山顶自开掘。
祇可宕心胸,范蠡舟难越。
”《呼龙潭》云:“潭深莫乱呼,只恐龙骜起。
大地洒甘泉,谁知龙酿水。
”《漏水岩》云:“岩下散明珠,山头悬瀑布。
朝朝杂鸟语,滴滴增奇趣。
”楷初学诗与文畅,同请业于𡵺嵝东林简南禅师。
及庚寅夏,同门将刻楷所作诗文,而畅已先寂于白云,楷哭之哀,因并畅诗刋之,曰《合刋诗草》。
畅,字不偶,亦湘人也。
《春日怀文楷》诗已入《国朝诗选》。
其《游西林诗》云:“霞尽处有青岑,曲折宁辞仄径深。
崖树疏疏行古殿,厨泉悄悄界东林。
采薪频入增山晓,游客希来便陆沈。
不是天龙曾卫护,楼台未必到于今。
”西林有峰名青岑,昔为禅林,今易数主,未能长护持也。
楷、畅并有语录、诗,则昔人称为“声律正宗,不愧唐禅,亦最上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