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禹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尹更始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汝南人,字翁君。
先从蔡千秋学《谷梁春秋》,后又从张禹受《春秋左氏传》。
宣帝时,以儒术进,官至谏大夫。
全汉文·卷四十六
更始字翁君,汝南召陵人。元帝初为议郎。永光中为谏大夫,迁长乐户将,有《春秋谷梁传》十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沛人,字长卿。
受《》于田王孙,后拜为博士。
宣帝甘露中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
为当时今文《》施氏学之开创者。
雠授张禹授彭宣,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鲁国人,家徙平陵,字游。
少好任侠。
年四十,学《》、《论语》。
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论难,连折之,为博士。
迁杜陵令,后为槐里令。
为人狂直,数上书攻击朝廷大臣尸位素餐,遂废锢,终元帝世。
成帝时,又廷辱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
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
自是不复仕。
晚年教授生徒,卒年七十余。
全汉文·卷四十七
云字游,鲁人。居平陵。元帝时为博士,迁杜陵令。坐故纵亡命,会赦举方正,为槐里令,下狱,减死为城旦。成帝世不复仕,年七十馀,终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扶风安陵人。
班况长子。
少受《》于师丹。
受《尚书》、《论语》于郑宽中、张禹,以王凤荐,拜中常侍。
伯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
成帝河平中,单于来朝,帝使伯持节迎于塞下。
后出为定襄太守,有治绩。
迁水衡都尉。
卒年三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东海郯人,字赣君。少为狱史,举茂材,为宛句令。大将军王凤荐为长安令,有治称。成帝即位,宣为御史中丞。后历任临淮、陈留太守、御史大夫、丞相等职。成帝鸿嘉元年,封高阳侯。任御史中丞时,以精通律法,举奏刺史等官升降,颇为公正,由是知名。晚年以子薛况犯罪,免为庶人。
全汉文·卷四十七
宣字赣君,东海郯人。
元帝时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复察廉为乐浪都尉丞,举茂材,为宛句令,迁长安令。
成帝即位,补御史中丞,出为临淮太守,徙陈留太守。
阳朔初为左冯翊,历少府,拜御史大夫。
鸿嘉初代张禹为丞相,封高阳侯。
永始中罢归,后征加特进。
哀帝初免为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沛郡人,字子平。
受《》于张禹,官至少府九卿。
成帝时,与金涉、箕闳、阳并、陈汤等皆为当世名士,咸为王莽言,成帝由是贤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 【介绍】: 西汉淮阳阳夏人,字子佩。
张禹学《》。
举为博士,迁东平太傅。
以帝师见尊,荐宣为右扶风,迁廷尉,出为太原太守,累官大司农、右将军。
哀帝时迁御史大夫,转大司空,封长平侯。
哀帝死,王莽专政,乞归。
卒谥顷。
全汉文·卷五十五
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成帝时为博士,迁东平太傅。永始中为右扶风,迁廷尉。元延中出为太原太守。绥和初征拜大司农。哀帝即位,迁光禄勋,进右将军,徙左将军,免。元寿初召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拜大司空。封长平侯。平帝即位,免就国。卒,谥曰顷侯。
僧智实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38 【介绍】: 唐僧。雍州万年人,俗姓邵。年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精习诸经论。高祖武德间,预宏义宫法集,以年幼居下座,发言清卓,惊绝前闻。七年,诏以千僧充军伍,智实上书非之。高祖怒,付法枷禁,寻令还俗,而兵役亦停。太宗贞观初,诏检校佛戒,智实复驰书言其事,诏许依旧出家。十一年,诏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实复上表反对。太宗不从,将其杖责而死。
全唐文·卷九百三
智实俗姓邵氏。雍州万年人。年十一出家京师大总持寺。武德七年。薛举东逼。僧法雅奏请京师翘勇僧千人充军伍。实致书止之。雅不从。实乃殴雅。事闻。敕令还俗。后雅被诛。复敕出家。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雍州万年人。儿时恢诡超异。与群童戏。发言必涉佛乘。眉间白毫。可长数寸。光映颏颡。十一岁出家。住大总持寺。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皆领其微奥。武德四年。初平王世充。上居秦邸。教旨远召。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并京邑诸德二十馀人。法集弘义宫。实年十三。处末座。上令对论。而言辞清卓。惊施前闻。馀无敢继响者。上及诸王叹曰。此小师俊烈。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沙门吉藏谓之曰。子有瑞相。当蹑迹能仁。恨吾老且死。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犯豳州。京师戒严。僧法雅者。蚤以佞媚。幸于高祖。高祖予之妻妾。而奴畜之。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别为一军。使己将之以御敌。实年二十一。察知雅之举事。诚怀异图。祸败之来。为大法累。乃致书于雅曰。与子同生像季。共属陵迟。悲六道之纷然。悯四生之未悟。子每游凤阙。恒遇龙颜。理应洒甘露于帝心。荫慈云于含识。何起善星之悖见。鼓调达之恶风。令善响没于当时。丑声扬于后世。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恣此愚情。述斯顽见。且自多罗既断。终不更生。析石已分。义无还合。急持衣钵。早出伽蓝。使清浊异流。兰艾殊臭。则朝廷息于讥论。梵志寂于谤声。定水噎而更通。慧灯晦而还照。毋终自蔽。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科督糇粮器械益急。剋日将发。实宣言于众曰。雅将构逆。坏大法轮。诚为魔事。因大哭。千僧同时俱哭。声震原野。闻者悲之。实遂前击雅数拳。雅走匿。遽以事闻。诏付法推劾。实无惧色。后以仆射萧瑀奏。释其罪。放令还俗。其千僧亦停罢。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实惧雅犹滥清众。致书于杜公曰。沈俗僧智实白。实怀橘之岁。涉清信之名。采李之年。叨息慈之位。虽浅智褊能。然敢希先达。窃见化度寺僧法雅。积善因于曩世。受福果于今生。如安上之游秦。似远公之入晋。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顾以支提净院。恒为宰杀之坊。精舍禅林。镇作妻拿之室。脱千僧之服。四悔兴动地之悲。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自汉明感梦。摩腾入洛以来。如是之僧。未之闻也。皇帝受禅。抚育万方。叹使王道惟清。法界无秽。公策名奉节。许道亡身。除甘蔗之灾。拔空腹之树。使禅林郁映。慧华扶疏。茂实嘉声。震于邦国。宁能忍斯邪佞。仍捧钵于祇桓。弃我贞廉。绝游踪于塔庙。龙门深浚。奉见无由。天陛高悬。登对何日。惟公监同水镜。智察幽微。仰愿拯惊。翼于深笼。济涸鳞于穷辙。轻尔于陈。但增悚惧。伦以闻。诏曰。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自还俗以来。而戒行弗亏。守道愈笃。其令出家如故。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驾幸洛。诏以道士女道士。凡斋供行立之地。悉处僧尼之上。实闻之。因与大德法常。进表谏。其略曰。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故推尊祖之心。以尊其教。然不知今之道士。乃三张之流。寔非老子之裔也。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诚恐真伪混淆。有损国化。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于前。伏冀天慈。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诏曰。明诏久行。不伏者赐杖。遂各杖之放还。寻遁迹于渭阳之三原。信慕之士。日云拥。未几。感气疾垂亟。命弟子四人。舁其床。归所住大总持寺诀别曰。实以虚薄。妄厕僧俦。脩短有命。夫复何恨。但以教法下衰。人根浅劣。用以慨然。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自尔生生常得出家。想非徒言也。顷之乃瞑。即二年之正月也。寿三十有八。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姿性明爽。有材略。通涅槃摄论。方傅奕肆谗毁。群僧坐视。莫之用力。应乃入太史局。召奕对论。凡所问。奕不能答。但云。秃丁妖语。谁复叙接。应曰。自古圣贤崇尚。而卿独侮慢。非妖孽而何。退而著破邪论二卷。背负籧篨。诣朝堂经进。且剩治藁本。委之翰馆郎署。使达上听。以售其说。苟遇奕。则牵挽遮邀。折以正理。奕素无学。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尤刚断。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见废塔坏祠。必加缉理。武德初。所在诸刹。尤未复行开接待。以济往来者。老幼归美焉。并隶大总持寺。故兹得以附见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三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实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此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实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实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实腾入其众。
大哭述斯乖逆。
坏大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实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实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沈俗僧智实白。
实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济涸鳞于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实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令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非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从汉魏已来。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实乃勇身。
先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之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实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常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实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常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实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实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太史局公集。
郎监命奕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奕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时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奕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牵挽奕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
浙江山阴人。
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
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亦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
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
1902年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
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1913年任甘肃肃政使。
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
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原为陈三立整理付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今据上海古籍本《觚庵诗存》,并参考连横编《台湾诗乘》、陈汉光编《台湾诗录》、赖子清编《台湾诗海》,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有《觚庵诗存》四卷。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魏绍吴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魏绍吴(1862~1917),字笃生,清竹堑(今新竹)人。
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
魏氏幼即好学,惜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
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
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
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赖子清《台湾诗醇》,1935年。
〗。
子魏清德、清壬并承家学。
清德为瀛社第三任社长,著有《满鲜吟草》、《润庵吟草》。
清壬为鹤山医院院长,著有《鹤山谜学》。
今魏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乘》、《台湾诗醇》、《台湾省新竹县志稿》、《台湾诗录》辑录编校。
(吴福助撰)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