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禹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 【介绍】: 西汉淮阳阳夏人,字子佩。
张禹学《》。
举为博士,迁东平太傅。
以帝师见尊,荐宣为右扶风,迁廷尉,出为太原太守,累官大司农、右将军。
哀帝时迁御史大夫,转大司空,封长平侯。
哀帝死,王莽专政,乞归。
卒谥顷。
全汉文·卷五十五
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成帝时为博士,迁东平太傅。永始中为右扶风,迁廷尉。元延中出为太原太守。绥和初征拜大司农。哀帝即位,迁光禄勋,进右将军,徙左将军,免。元寿初召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拜大司空。封长平侯。平帝即位,免就国。卒,谥曰顷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沛人,字长卿。
受《》于田王孙,后拜为博士。
宣帝甘露中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
为当时今文《》施氏学之开创者。
雠授张禹授彭宣,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尹更始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汝南人,字翁君。
先从蔡千秋学《谷梁春秋》,后又从张禹受《春秋左氏传》。
宣帝时,以儒术进,官至谏大夫。
全汉文·卷四十六
更始字翁君,汝南召陵人。元帝初为议郎。永光中为谏大夫,迁长乐户将,有《春秋谷梁传》十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鲁国人,家徙平陵,字游。
少好任侠。
年四十,学《》、《论语》。
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论难,连折之,为博士。
迁杜陵令,后为槐里令。
为人狂直,数上书攻击朝廷大臣尸位素餐,遂废锢,终元帝世。
成帝时,又廷辱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
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
自是不复仕。
晚年教授生徒,卒年七十余。
全汉文·卷四十七
云字游,鲁人。居平陵。元帝时为博士,迁杜陵令。坐故纵亡命,会赦举方正,为槐里令,下狱,减死为城旦。成帝世不复仕,年七十馀,终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扶风安陵人。
班况长子。
少受《》于师丹。
受《尚书》、《论语》于郑宽中、张禹,以王凤荐,拜中常侍。
伯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
成帝河平中,单于来朝,帝使伯持节迎于塞下。
后出为定襄太守,有治绩。
迁水衡都尉。
卒年三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东海郯人,字赣君。少为狱史,举茂材,为宛句令。大将军王凤荐为长安令,有治称。成帝即位,宣为御史中丞。后历任临淮、陈留太守、御史大夫、丞相等职。成帝鸿嘉元年,封高阳侯。任御史中丞时,以精通律法,举奏刺史等官升降,颇为公正,由是知名。晚年以子薛况犯罪,免为庶人。
全汉文·卷四十七
宣字赣君,东海郯人。
元帝时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复察廉为乐浪都尉丞,举茂材,为宛句令,迁长安令。
成帝即位,补御史中丞,出为临淮太守,徙陈留太守。
阳朔初为左冯翊,历少府,拜御史大夫。
鸿嘉初代张禹为丞相,封高阳侯。
永始中罢归,后征加特进。
哀帝初免为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沛郡人,字子平。
受《》于张禹,官至少府九卿。
成帝时,与金涉、箕闳、阳并、陈汤等皆为当世名士,咸为王莽言,成帝由是贤莽。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
浙江山阴人。
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
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亦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
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
1902年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
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1913年任甘肃肃政使。
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
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原为陈三立整理付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今据上海古籍本《觚庵诗存》,并参考连横编《台湾诗乘》、陈汉光编《台湾诗录》、赖子清编《台湾诗海》,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俞明震少年能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不久,辞归故里。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有《觚庵诗存》四卷。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魏绍吴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魏绍吴(1862~1917),字笃生,清竹堑(今新竹)人。
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
魏氏幼即好学,惜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
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
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
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赖子清《台湾诗醇》,1935年。
〗。
子魏清德、清壬并承家学。
清德为瀛社第三任社长,著有《满鲜吟草》、《润庵吟草》。
清壬为鹤山医院院长,著有《鹤山谜学》。
今魏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乘》、《台湾诗醇》、《台湾省新竹县志稿》、《台湾诗录》辑录编校。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丁宝濂(1867~1929),讳雨田,字式周,号莲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
丁协源家族丁生让(名端凝)之长子,进士丁寿泉之侄。
光绪间廪膳生。
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间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教师。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至大正十五年(1926)间,长期寄籍雾峰林家,并担任林家私塾教师,此时亦经常往返雾峰与鹿港之间。
天性喜爱吟咏, 日治后,曾先后加入「鹿苑吟社」、「鹿江诗社」,同时也经常参加栎社活动。
大正九年(1920)一月因林幼春推荐,正式成为「栎社」社员。
大正十年(1921)又加入鹿港「大冶吟社」。
大正十五年(1926)因长子荣东病逝,心情悲伤,不再参与诗社活动。
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 丁宝濂擅书法,用笔纯熟,且能展现出个人风格,堪称清末台湾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
其诗作集结为《莲溪诗集》,附刊于《栎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诗人群中,唯一有诗集刊行者。
以下诗作据《栎社第一集。
莲溪诗草》、《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赖子清编《台湾诗海》、《鹿江诗会课题》等辑录编校。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