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宝公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19 【介绍】: 金僧。济州人,字虚明,俗姓王。七岁出家,十三岁受大戒。累主道场。诏住燕都庆寿寺,徒众常万人,继主少林,旋引去,往来于嵩、少之间。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教亨字虚明。济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赴斋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尝卧师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于石纪其异。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和尚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翌日亨至。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宝亦痛劄之。一日往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尔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打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若更迟疑。面门著箭。咄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无何师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或放歌或长啸。如是数年。一日忽觉四大弦缓。杜门坚坐谢绝宾客。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其众曰。汝辈各自勤修。索浴说偈端坐而逝。享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阇维焰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虚明。
济州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
居任城有年。
精修白业。
缁素仰重。
一日赴斋于芒山村。
乃倚树化去。
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
见其众白马而下。
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
冯觉。
语母及其子。
三人梦皆同。
诘旦至光道家询之。
其母刘氏。
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
是日果诞亨。
乃拳右拇指。
似不能伸。
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
闻而来谒。
见即呼云。
安兄无恙耶。
亨熟视举手。
伸指而笑。
其母尝卧师于室中。
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
及睟。
或以佛经酒杯试之。
竟取经卷。
素不茹荤血。
见僧喜从之。
游人皆呼为安山主。
故芒山村。
乃以师事碑于石。
纪其异。
七岁出家。
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
十三受大戒。
遇苦瓜先生相之曰。
此儿他日坐道场。
必领僧万指。
年十五游方。
开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
于是荷锡。
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
如金芙蕖。
缤纷乱坠。
因语众曰。
吾十年无梦矣。
今有此。
是何祥也。
翼日亨至。
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
宝亦痛劄之。
一日往雎阳。
忽马上忆击竹因缘。
疑情不散。
如入禅定。
将抵河津。
浑无知觉。
同行德满呼曰。
此河津也。
亨惊。
遂下马悲喜交集。
及归涕以语宝公
宝曰。
此僵人耳。
切须更苏。
转动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儿时已念得。
宝公笑曰。
我只教你参诸方掉下底禅。
但再参去。
自有得力处。
一日亨于云堂静坐。
忽闻打板声。
霍然證入。
遂呈偈曰。
日面月面。
流星闪电。
若更迟疑。
面前著箭。
咄。
宝公曰。
我谩汝不得也。
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
若嵩山之戒坛。
韶山之云门。
郑州之普照。
林溪之大觉。
嵩山之法王。
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
主中都潭柘。
迁济州普照。
未几忽方丈后丛林中。
有一株亭亭高丈馀。
而群鸦以次来巢。
状若浮图。
上下十二级。
众贺曰。
和尚佛法愈大振乎。
不十日。
诏住庆寿寺。
众常万人。
三年继主少林。
法席大盛。
无何师引去。
乃倘徉于嵩少之间。
或放歌。
或长啸。
如是数年。
一日忽觉四大弦缓。
杜门坚坐。
谢绝宾客。
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
诫其众曰。
汝辈各自勤修。
索浴说偈。
端坐而逝。
年七十。
坐夏五十有八。
阇维。
舍利无算。
师自儿时。
额有圆珠。
涌现于皮间。
至是爆然飞去。
弟子分舍利。
罗以建塔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教亨,字虚明,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
一日托钵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
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
”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
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申,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
”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
其母尝卧儿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
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
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亨事勒诸石记其异。
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公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
”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宝独异之。
朝夕参叩,宝亦痛剳之。
一日,径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
”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儿时已念得。
宝公笑曰:“我只教汝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
”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
若更迟疑,面门著箭。
咄!
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
”亨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复因金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
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佛法将大振乎?
”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
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
无何,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时或放歌长啸。
如是数年,忽杜门坚坐,谢绝宾客。
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众曰:“汝辈各自勤修。
”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
阇维燄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
亨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
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先睹。
字无见。
姓叶氏。
世为天台仙居显族。
生于宋咸淳间。
资性秀颖。
幼绝腥醲。
嗜读书。
过目成诵。
父母素期以儒业成家。
会沙门东洲善公者。
过而识之。
曰。
此法器。
宜无滞乡里。
父母诺之。
从古田垕和尚薙染。
即事遍参。
见藏室珍公于天封。
方山宝公于瑞岩西庵。
而往来二公间。
虽有所契。
未臻其极。
遂筑室华顶峰。
精苦自励。
一日作务次。
涣然发省。
平生凝滞。
当下冰释。
乃走西庵呈所解。
山以偈印之。
辞还华顶。
山不能留也。
华顶高寒幽僻。
人莫能久处。
惟师一坐四十年。
足未尝辄越户限。
于方丈中。
搆娑罗轩。
开导学者。
梦堂噩公序曰。
至元大德间。
无见睹禅师。
以方山宝公之道唱东南。
于是天下英俊之俦。
高洁之侣。
雄豪魁杰之伦。
闻其风而神驰。
觏其迹而心服。
莫不襆肩[尸@憍]足。
忍饥渴。
冒寒暑。
形骈影属。
以趋座下。
禅师。
则呴之喻之。
又从而呵怒之。
凭之凌之。
又从而抚矜之。
飞而上。
吾矰缴之。
走而下。
吾网罟之。
吾惟其得而已。
于弋椓之勤奚恤。
金之锻也器成。
木之斲也材就。
宜其弃荣华而甘淡泊。
黜聪明而返醇朴。
靡然而就。
弟子之列。
莫之牴牾也。
以元元统甲戌五月望日。
遗书谢道侣。
说偈跏趺而逝。
阇维。
白乳如注。
舍利凝积成五彩。
瘗于寺之西偏。
锡号真觉。
塔曰寂光。
门人辈。
集其法语偈顿等成一卷。
金华黄溍为序。
刻而行之。
师操行卓绝。
邈在霄汉。
下视尘凡。
故及门。
皆切实生死之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泉,俗姓时。随州(今属湖北)人。住金陵蒋山,号佛慧,深谙内典,丛林谓之泉万卷(《罗湖野录》卷三)。乃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禅师法嗣。多为名士敬崇,与苏轼等有交往,赵抃曾师事之。晚年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未赴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二○○五
法泉,俗姓时,随州(治今湖北随州)人。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赐号佛慧。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能为诗,与东坡为方外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泉。
随州时氏子。
住持蒋山寺。
经营辛苦。
以成就丛林。
与苏东坡。
为方外友。
坡舟行至金陵。
阻风江浒。
师迎之至寺。
坡云。
如何是智海之灯。
师随以偈答之。
曰。
指出明明是甚么。
举头鹞子新罗过。
从来这碗最稀奇。
会问灯人能几个。
坡欣然。
以诗答之。
今日江头天色恶。
炮车云起风欲作。
独望钟山唤宝公
林间白塔如孤鹤。
宝公骨冷嗔不闻。
却有老泉来唤人。
电眸虎齿霹雳舌。
为予吹散千峰云。
南来万里亦何事。
一酌曹溪知水味。
他年若画蒋山图。
仍作泉公唤居士。
师住衢之南禅。
赵清献公抃。
日亲之。
师未尝容措一词。
后典青州。
宴坐闻雷而悟。
临薨遗师书曰。
非师平日警诲。
至此必不得力矣。
师悼以偈曰。
仕也邦为瑞。
归欤世作程。
人间金粟去。
天上玉楼成。
慧剑无纤缺。
水壶彻底清。
春风瀫水路。
孤月照云明。
师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
因问众曰。
赴智海。
留蒋山。
去就孰是。
众皆无对。
师索笔书偈云。
心是心非徒儗议。
得皮得髓谩商量。
临行珍重诸禅侣。
门外千山正夕阳。
书毕而逝。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又法泉,字佛慧,随州时氏子,居太平兴国寺,经营辛苦,多所修建,以成丛林。与苏东坡友善,晚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未及对,泉书偈曰:“非心非佛徒拟议,得皮得髓漫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庆显。
蜀广安王氏子。
宝公十二时歌。
有省。
尝参佛性。
又见宏智。
皆有启发。
而瓣香所表信于人天。
独归净严。
盖以净严。
键槌稳密。
所得独深也。
显性恬淡。
于世念泊然无所起。
其视荣名贵势。
等太虚浮云。
倏焉起灭。
不足当一盻。
一时名公钜卿。
皆忘势交之。
京西帅漕。
列道行于朝。
当道下省帖起。
住大洪。
赐号觉照慧空佛智明悟大师。
大洪一席。
恩遂显三世的承。
道望不少衰。
可以观其家风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宝公慧洪者。
皆慧性超绝。
宝公
出磁州武氏。
大定初。
于淦阳造仰山寺。
殿宇宏壮。
两柱镂金龙蟠之。
观者瞠骇。
忽有题诗柱上者。
曰。
人道班鸠拙。
我道班鸠巧。
一根两根柴。
便是家缘了。
宝公见之大悟。
即入西山。
结茆以居。
终身不出。
慧洪。
字子范。
因阅楞严。
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虚空。
悉皆销殒。
忽悟曰。
诸佛心印。
本无玄妙。
今日始为无事人矣。
遂造河朔汶禅师所。
陈所见。
汶可之。
临终有偈云。
六十春光有八年。
浮云收尽露青天。
临行踢倒须弥去。
后夜山头月更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