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太素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5 首
《通志》云,楼在黄鹄山,一名黄鹤山,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
世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
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
或引梁任昉《记》所谓驾黄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伟也①。
又《报恩录》载:江夏郡辛氏沽酒为业,有一先生魁伟蓝缕入座,谓辛氏曰:“有好酒饮吾否”②?
辛饮以巨杯。
明日复来,辛不待索而与之,如此半载,辛无倦意。
一日谓辛曰:“多负酒债,无钱酬汝”。
取篮中橘皮画鹤于壁,谓:“客来饮酒,但令拍手歌之,其鹤必舞。
将此酬酒债”。
后客至,如其言,鹤果翩跹而舞,回旋宛尔,浪浪音律③。
为橘皮所画,色黄,故人谓之黄鹤,莫不异之,欲观者辄遗之金。
十年间,家富巨万。
一日,先生至曰:“向饮酒所答薄否”?
辛谢曰:“赖先生画鹤,今至百倍,如少留,当举家供备以谢先生”。
先生笑曰:“吾岂为此”。
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飞来,先生跨所画鹤,乘空而去。
辛氏于飞升处建楼焉。
又广汉张敬夫辨黄鹤楼以山而得名也④。
唐图经何自而为怪说,谓费文伟仙去,驾鹤憩于此,阎伯理《记》中乃实其事⑤;
或又引梁任昉《记》,谓驾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伟。
此皆因黄鹤之名而妄为之说。
楼旁有石照亭,不知何妄男子题诗窗间,遽相传曰:“此吕洞宾所书”。
而苏子瞻亦载冯当世之说,有“羽衣著屐”之诗⑥。
呜呼!
宁有是理哉!
大都世俗之好怪也。
按古字“鹄”与“鹤”通用,如“鹄不日浴而白”“黄鹄之一举兮”之类,皆鹤也⑦。
故黄鹄山即黄鹤山,楼因以名,所从来远矣!
虽神仙之说固多窈冥,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存而不论可也,而遽谓之乌有,无亦信理之过乎⑧!
《述异传》云:荀叔玮名环,事母孝,妙道术。
游黄鹤楼,望西南有物飘然而来,乃一羽衣虹裳,驾鹤而至者。
鹤止户侧、仙者就席,宾主款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⑨。
楼后度吕仙亭而上,有石镜亭,谓岩际石出,日照烱然,故名⑩。
世传郡太守与倅弈,忽一人至,云:“太守弈败”⑾。
已而果然。
随于楼前吹笛,声甚凄楚,太守迹之,遂失所在,惟见题一诗于亭,末书“吕”字⑿。
又有奇章亭,为牛僧孺宴处⒀;
有压云亭,为元世祖尝驻跸处⒁。
二亭今废,一石有“涌月台”三字,书法遒美,杂草莽间,几至剥蚀,吊古者惜之。
楼下有十盘亭,旧刻云:“东有亭,西有庵,路十盘而上”。
故名。
宋庆历间建,监茶柳应辰,蔡余庆记⒂。
今亭与刻皆废。
夏口西南因矶为墉,枕流而峙,曰黄鹄矶。
矶上今为观音阁,云即古头陀寺,然简栖寺碑称,南则大川浩汗,北则层峰削成,西眺城邑,东望平皋,而不及兹楼,岂楼制犹在其后邪⒃?
吕仙亭一在楼后,一在山下,皆以祠洞宾。
《志》称山下石壁上有吕仙像,又传仙翁曾于此鬻桃,桃食之甚甘,可已腹疾;
而人多为妻子市,鲜遗其父母者,仙举桃掷之,痕留石上宛然⒄。
仙枣亭在武当宫后,是鹄山之巅,亦传有吕仙迹,见旧记中。
《南迁录》云:江夏吕公洞前,有军巡夜,见三人衣冠甚古,遗黄金数片,携以归,光发,人争取之。
讼于官,金遂化为石,藏军资库。
东坡鹤楼诗,全用此事⒅。
崔司封题鹤楼诗,李白见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⒆。
乃去而作《金陵凤皇台》诗。
然说者犹谓崔诗前二联不类律体。
李诗无论凤凰台之作,当为劲敌,即《鹦鹉洲》诗,格律清绝,未易轩轾。
今集中有《望黄鹤楼》古诗,其他赠送诸作及此楼者独多,一时推服之语,岂真阁笔乎⒇!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人以为非太白语,乃一禅僧用白前服崔诗事,缀二语于上,成一偈云;
傍一僧亦举前二语而续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皆借用耳。
然太白集实有“我已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踢翻鹦鹉洲”等语。
何物浮屠,乃尔舞文21。
元相国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遥望汉江之滨,有光若残星22。
乃令人擢小舟至江所,询渔者,云:“适获一鲤”。
其人携鲤而来。
登楼,命剖之,腹中得古镜二,如钱大,面背相合,背隐起双龙,鳞鬣髯爪悉具,既磨莹,愈有光耀。
公宝之,常置巾箱中,相国终,镜亦亡去。
王钦若父仲华侍其祖郁官鄂,母李将免娠,一夕水大涨,迁黄鹤楼居焉,钦若遂生23。
元威顺王墓当楼前,为小塔,用胡礼也24。
雄据胜地,樵牧不及,凭栏抚景,憾不刬却25!
黎状元淳,少有特操,俗传楼中故多祟,诸生偕公省试登楼,戏谓之曰:“若能于此宿,请为若醵饮”26。
公欣然留宿,至夜半,有物伺之,公起危坐,若有惊避,相讶呼“状元”者云,又谓有置具于公前而去者,信然是公大魁之兆,不特花底呼姓名者矣27!
楼旧制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甚耸秀。
嘉靖丙寅春,忽毁于火28。
先是,癸亥秋,大雷火入楼中,残其脊,云有妖,故击之,人亦讹言楼中夜闻人声,或为楼当毁祥云29。
今规制宏丽,稍加于旧矣。
隆庆庚午,父老请治楼,而难其材30。
适有二楠漂江中,人牵挽之不可得,闻于官,郡守吴公令设祭江浒,木自浮至,遂任,未几折除国诸名材益之,匠人某者偃卧楼址,精思三日夜,而始运斤成焉31。
鹦鹉洲以祢衡显,顾江水渺漫,往不恒见,谶云:“州出郡中,当有高第”。
灞陵桥亦然32。
今水落沙明,州蟺蜿如偃月,灞陵桥时露故址,好事者间携酒游其上,大为鹤楼增胜33。
【校注】 (1)任昉(460—508):南朝梁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字彦升,仕宋、齐、梁三代。梁武帝时为黄门侍郎,出为义兴、新安太守。擅长表、奏等各体散文,时有“任笔沈诗”之称。有《述异记》二卷,似出后人依托。 (2)蓝缕:亦作“褴缕”。《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杜预注:“蓝缕,敝衣。”孔颖达疏:“《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服虔云:言其缕破蓝蓝然。” (3)浪浪:形容音律节奏流畅。 (4)广汉:县名,汉置,属广汉郡。今属四川省。张敬夫:即张栻,宋代广汉人,居衡阳,世称南轩先生。孝宗时,历知抚州、严州,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讲。复出知袁州、静江府。后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卒年四十八。 (5)图经:泛指图书文籍。 (6)“羽衣著屐”诗:指苏轼《李公择求黄鹤诗因纪旧所闻于冯当世者》诗,中有“羽衣著屐响空山”之句。 (7)鹄不日浴二句:《庄子·天运》云:“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楚辞·贾谊〈惜誓〉》:“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8)窈冥:深远、奥妙。《淮南子·览冥》:“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 (9)款对:亲切会晤。 (10)吕仙亭:《武昌府志》卷一“古迹”:“吕仙亭,即仙枣亭遗址,明景泰四年重建。”石镜亭:《武昌府志》同上:“石镜亭在黄鹤楼西,临崖,旧有石如镜,宋贺铸后人为亭以表之。今亭废石亡。”烱然:明亮貌。 (11)倅:古时地方佐贰副官叫丞、倅。 (12)迹:追踪。 (13)牛僧孺(779—847):唐代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字思黯。贞元元年(785)进士。宪宗时累官御史中丞。穆宗时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封奇章郡公。与李宗闵、杨嗣复结为朋党,排斥异己,权震天下,时人称为“牛李”。新、旧《唐书》有传。 (14)压云亭:《武昌府志》卷一“古迹”云“压云亭,在黄鹄山,元世祖尝驻此,至正间建”。元世祖(1215—1294):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之孙,名忽必烈。1260 年继其兄蒙哥即大汗位,建号中统,定都燕京(后改称大都,即今北京)。至元八年(1272),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灭宋。在位三十五年。驻跸:帝王出巡,中途暂停,谓之驻跸。跸,原作跸,径改。指帝王车驾。左思《吴都赋》:“于是弭节顿辔,齐镳驻跸。” (15)庆历:北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监茶:宋代有提举茶盐之官,监茶为其属官。柳应辰、蔡余庆:生平不详。 (16)头陀寺:王巾《头陀寺碑文》云“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回薄;西眺城邑,百雉纡余;东望平臬,千里超忽,信楚都之胜地也”。简栖:王巾字。《舆地纪胜》:“鄂州;头陀寺在清远门外黄鹄山上,宋大明五年建。自南齐王巾作寺碑,遂为古今名刹。” (17)市:买。鲜:少。 (18)东坡鹤楼诗:见注(5)。 (19)崔司封:即崔颢。颢曾任司勋员外郎。司封乃司勋之误。 (20)阁:同“搁”。 (21)浮屠:《后汉书·楚王英传》云“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李贤注:“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此指僧人。 (22)元相国稹:稹原作“祯”,径改。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河南人。长庆中,曾知制诰,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中,拜武昌军节度使,卒。元稹获镜事载柳公权《小说旧闻录》;《三水小牍》题作“元稹烹鲤得镜”。 (23)王钦若(962—1025):宋代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定国。官至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冀国公。钦若生于黄鹤楼之说,见《宋史》本传。 (24)威顺王:《元史·宽彻普化传》云:“宽彻普化,世祖云孙,镇南王脱欢子也。泰定三年,封威顺王,镇武昌,赐金印。” (25)刬却:铲掉。《战国策·齐策一》:“刬而类,破吾家。” (26)黎状元淳:即黎淳,字太朴,明代华容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第一。成化中,官左庶子。后以南京礼部尚书致仕。醵:《礼记·礼器》云“《周礼》其犹醵与”。郑玄注:“合钱饮酒为醵。” (27)大魁:即状元。陆游《老学庵笔记》九:“四方举人集京都,当入见,而宋公(宋郊)姓名偶为众人之首,……然其后卒为大魁。” (28)嘉靖丙寅:嘉靖四十五年(1566)。 (29)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祥:征兆,吉凶之兆。 (30)隆庆庚午: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 (31)吴公:不详。任:采用。 (32)灞陵桥:故址在鹦鹉洲中。 (33)蟺蜿:屈曲盘旋。《说文》:“蟺,宛蟺也。”《文选》嵇康《琴赋》:“ 汩澎湃,蜿蟺相纠。”注:“蜿蟺,展转也。” 杂记大多据稗官小记,或析黄鹤之名,或究楼名之由,或载巷闾传闻,或述史事旧说。虽为稗官之类,然叙事记人,多栩栩如生,新人耳目,可资参考。
移家来自展旗峰,越秀东褊一径通。
绕槛池连珠海涨,窥帘山倩白云封。
多君好客频投辖,老我寻春独杖筇。
安得千金买同里,诗盟酒社日从容。
承训堂诗 明 · 杨士奇
四言诗
姑苏顾仲华甫一子旸朝夕训之旸敬承唯谨遂请于父名其侍养之堂曰承训间求余诗余尝过顾氏爱仲华甫潇洒散逸尤爱旸笃实温靖善事其父与其继母盖内外无间言旸字东启深于医制药尤精余老疾资之多矣故赋古诗一篇用致嘉勉之意云
奕奕高堂,有父有母。
父母孔慈,锡我教诱。
其教伊何,曰义与仁。
于爱之真,于言之谆。
敬恭听之,允率履之。
父母孔仁,而敢怠违。
父母犹天,敬事朝夕。
我行或怠,贻我父戚。
孝哉旸也,永钦尔终。
尔德式嗣,福禄来崇。
游簳山 元末明初 · 王逢
五言排律
簳山距华亭州六里土宜美箭故名横泖襟带流石参错东向壁内一石斩斩中断俗传南有干山此则干将试剑石云宋张头陀雨华洞久塞玉窦泉殊寒冽可味逢交谢逸人守真始获尽观山之秀蕴其不群不附殆类古特立独行之士卓卓物表者盖九山之宗庸众固弗识也逸人自九世祖二十进士仲华韬德此山至今诗书仁义之泽未艾又居民率多寿耇讵非风气淳厚所致耶逢既遗逸人北丘耕隐歌复表出是山书置山僧德诚庵壁后有青乌者流过焉庶逢之言有质也时至正甲辰仲春望同游咏者谢守真陆絅余寅释德慧郑里谢椿诗曰
地主多儒雅,居僧亦不群。
泖横孤嶂立,野阔九山分。
石裂苍龙气,泉渟玉窦云。
燕巢犹旧月(一作壁),马鬣几斜曛。
久乱殊风景,兹游隔世氛。
天边诗趣得,谷口足音闻。
童孺抠趋惯(诗趣得一作诗思起),朋侪倡咏勤。
桃花吹酒暖,草色上衣薰。
昼俯金银界,平(一作秤疑枰字)观陇亩文。
芳邻行可接,芰制莫轻焚。
成祖昔定都,乃省兹山阳。
群山自天来,势若蛟龙翔。
东趾据卢龙,西脊驰太行。
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
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
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维时将作臣,奉旨趋傍傍。
盛德比霸杜,宏规轶瀍邙。
雷电驱元冥,白云升帝乡。
三光坠榆木,穷北回辒辌。
駊騀金粟堆,寂寞桥山藏。
右献左次景,裕茂迤西旁。
泰陵在茂西,稍折南维康。
永陵在东南,规模特恢张。
碝石为元墀,丹青焕雕梁。
昭近九龙池,定依昭左方。
其制亦如永,工丽踰孝长。
庆居献西隅,德奠永东冈。
环山数十里,松柏参天苍。
列宗每驾朝,百执恒趋跄。
一年祭三举,侍从来班扬。
诗追安世歌,典与郊禘光。
自伤下土臣,不睹昭代章。
天祸降宗国,灭我圣哲王。
渴葬池水南,灵宫迫妃殇。
上无宝城制,周匝唯砖墙。
下有中涓坟,陪葬义所当。
殿上立三主,并列田娘娘。
问此何代礼,哽咽不可详。
麦饭提一箪,枣榛提一筐。
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
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
主祭非曾孙,降假非宗祊。
重上诸陵间,裴回复彷徨。
茂陵树千株,独立不受戕。
门阖尚完具,上头安御床。
自康以接庆,小树多榆枋。
殿楼尽黄瓦,逶迤各相望。
康昭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定陵毁大殿,以及东西廊。
馀陵半无门,累甓仍支杗。
尚存宰牲亭,暨外诸监房。
百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装。
六兽柱则四,制与钟山亢。
跨以七孔桥,峙以白石坊。
仁宗所制碑,崷萃当中央。
行宫已颓坏,御路徒荒凉。
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
人给地数亩,把耒耕山场。
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
皆云牧骑来,斫伐尤披猖。
并力与之争,仅得保界疆
有盗贵妃冢,斩首竿以枪。
于时奸宄民,瞿然始惩创。
绕陵凡六口,六口各有兵。
一陵立一卫,卫设屯与仓。
居庸有总兵,昌平有侍郎。
一朝尽散迸,无复陵京防。
燕山自峨峨,沙河自汤汤。
皇天自高高,后土自芒芒。
下痛万赤子,上呼十四皇。
哭帝帝不闻,吁天天无常。
幽都蹲土伯,九关飞虎伥。
日月相蚀亏,列宿为参商。
自古有殂落,剧哉哀姚黄
从臣去鼎湖,二妃沈江湘。
仓皇一抔土,十五零秋霜。
天运未可亿,天心未可量。
仲华复西京,崔损修中唐。
谁能寄此诗,雅颂同洋洋
⑴ 杨雄甘泉赋崇邱陵之駊騀兮师古注曰高大之状司马相如子虚贼碝石珷玞注张揖曰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公午传不及时而日渴葬也注喻急也释名日月未满而葬曰渴唐诗德宗纪贞元十四年以左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为修奉入陵使先是昭陵寝殿为火所焚至是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惟建陵仍旧但修葺而巳陵寝中床褥帷幄一事以上帝皆亲自阅视然后授损送于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