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清远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僧某,曾向清远禅师问法,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九《清远禅师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世奇,成都(今属四川)人。
晚造龙门,位前堂首座。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世奇。
首座。
成都人也。
遍依师席。
造龙门。
燕坐瞌睡间。
群蛙忽鸣。
误听为净发板声。
亟趋往。
有晓之者曰。
蛙鸣非板也。
奇恍然诣丈室剖露。
佛眼曰。
岂不见罗睺罗。
奇遽止曰。
和尚不必举。
待去自看。
未几有省。
乃占偈曰。
梦中闻板响。
觉后虾蟆啼。
虾蟆与扳响。
山岳一时齐。
繇是益加参。
究洞臻玄奥。
佛眼屡举分座。
奇固辞曰。
此非细事也。
如金鎞刮膜脱。
有差则破睛矣。
愿生生居学地。
而自煅炼。
佛眼美以偈曰。
有道只因频退步。
谦和元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云上。
犹更将身入众藏。
其谦抑自守如此。
暮年学者力请不容辞。
说偈曰。
诸法空故我心空。
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
祗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𨚗一念。
众罔措。
喝一喝而终。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世奇首座。
亦成都人。
常随佛眼和尚
其慈祥博厚。
为众所仰。
真参实请。
不间寅昏。
佛眼每叹曰。
若奇阇黎。
可谓晚季之精进幢子也。
奇既得旨于佛眼
佛眼命奇首众于龙门。
奇固辞曰。
此非细事也。
如金针刺眼。
毫发有差。
睛则破矣。
愿尽未来际生居学地。
而自煅炼佛眼
因以偈美之曰。
有道只因频退步。
谦和原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云上。
犹更将身入众藏。
暮年学者力请。
不容辞。
每与宿衲盘桓紏结处。
一语释之。
佛眼益为嘉叹。
一日集众说偈曰。
诸法空故我心空。
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
祗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那一念。
良久震威一喝而终。
自是之后。
宇内禅社。
常追绎二首座之风。
以率众焉。
赞曰。
建丛林立宗旨。
独掌委不浪鸣。
自我本师能仁。
分座于多宝世尊之后。
其激扬法化。
为人天眼者。
斑斑较著焉。
今观祖奇二公。
以去来自在三昧。
克壮一代宗猷。
岂偶然哉。
或以九峰侍者之机。
而冒按之。
所谓夜郎王初具君臣不知汉大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悟本,江州湖口(今属江西)人。自江西云门参侍宗杲。后住信州博山寺,迁饶州荐福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三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悟本。
江州人也。
自江西云门。
参侍妙喜。
至泉南小溪。
于时。
英俊毕集。
受印可者多矣。
师私谓其弃己。
欲发去。
妙喜知而语之曰。
汝但专意参究。
如有所得。
不待开口。
吾已识也。
既而有闻师入室者。
故谓师曰。
本侍者参禅。
许多年逐日。
只道得个不会。
师诟之曰。
这小鬼。
你未生时。
我已三度霍山庙里。
退牙了。
好教你知。
繇兹益锐志。
提狗子无佛性话。
一夕将三鼓。
倚殿柱昏寐间。
不觉无字出口吻间。
忽尔顿悟。
后三日。
妙喜自郡城归。
师趋丈室。
足才越阃。
未及吐词。
妙喜曰。
本胡子。
这回方是彻头也。
因过寻同参谦公于建阳庵中。
谦举保宁颂五通仙人因缘曰。
无量劫来曾未悟。
如何不动到其中。
莫言佛法无多子。
最苦瞿昙那一通。
谦复曰。
我爱他如何不动到其中。
既是不动。
如何则看他古人得了等闲拈出来。
自然抓著人痒处。
师曰。
因甚却道。
最苦瞿昙那一通。
谦曰。
你未生时。
吾已三度霍山庙里。
退牙了也。
于是相顾大笑。
其友朋琢磨之益。
盖如印圈契为之无差。
至于会心冁然。
可使后世想望风采。
师住博山。
规模立而法道弘。
时雪堂行和尚。
住荐福。
有僧自福州来。
雪堂问。
沿路见好长老否。
僧云。
近过信州。
博山住持本和尚。
虽不曾拜识。
好长老也。
雪堂曰。
安得知其为好。
僧云。
入寺路径开辟。
廊庑修整。
殿堂香灯不绝。
晨昏钟鼓分明。
二时粥饭精洁。
僧行见人有礼。
以此知其为好长老。
雪堂笑曰。
本固贤矣。
然尔亦具眼。
直以斯言。
达于郡守吴公傅朋曰。
遮僧持论。
颇类范延龄荐张希颜事。
而阁下之贤。
不减张忠定公。
老僧年迈。
乞请本以代。
庶为林下盛事。
吴公大喜。
师即日迁荐福。
雪堂。
龙门远公
师叔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4 【介绍】: 宋僧。绵州巴西人,俗姓邓。幼出家,习《百法唯识论》,后专意于禅,游方十五年。嗣白云端禅师。晚住太平寺,移蕲州五祖山东山寺开堂说法,因称“五祖法演”。在舒、蕲二州,四主巨刹。人称其能中兴临济法道。徽宗崇宁中无疾而逝,年八十余。有《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等。
全宋诗
释法演(?~一一○四),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年三十五出家。后住蕲州,乃临济宗五祖,南岳十四世,白云端禅师法嗣。徽宗崇宁三年卒,年八十馀。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禅师讳法演。
绵州巴西邓氏。
少落发受具。
预城都讲席。
习百法唯识论。
窥其奥置之曰。
胶柱安能鼓瑟乎。
即行游方所至。
无足当其意者。
抵浮山谒远录公。
久之无所发明。
远曰。
吾老矣。
白云端炉鞴。
不可失也。
演唯诺径造。
白云端曰。
川藞苴汝来耶。
演拜而就列。
一日举。
僧问南泉。
摩尼珠语。
以问端。
端叱之。
演领悟。
汗流被体。
乃献投机颂曰。
山前一片闲田地。
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
为怜松竹引清风。
端颔之曰。
栗棘蓬禅。
属子矣。
演掌磨。
有僧视磨急转。
指以问演。
此神通耶。
法尔耶。
演褰衣旋磨一匝。
端尝示众云。
古人道。
如镜铸像。
像成后。
镜在什么处。
众下语不契。
演作街坊。
自外来。
端举示演。
演前问讯曰。
也不争多。
端笑曰。
须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
迁白云。
上堂云。
汝等诸人。
见老和尚。
鼓动唇舌。
竖起拂子。
便作胜解。
及乎山禽聚集。
牛动尾巴。
却将作等闲。
殊不知檐声不断前旬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又云。
悟了同未悟。
归家寻旧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脱空。
两岁学移步。
湛水生莲华。
一年生一度。
又云。
贱卖担板汉。
贴秤麻三斤。
百千年滞货。
何处著浑身。
张丞相谓。
其应机接物。
孤峭径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演出世四十馀年。
晚住太平。
移东山。
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辞众。
时山门有土木之工。
演躬自督役。
诫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复来矣。
归方丈。
净发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阇维得舍利甚夥。
塔于东山之南。
盖年八十馀。
先是五祖遗记曰。
吾灭后可留真身。
吾手启而举。
吾再出矣。
演住山时。
塑手泥涞(音来)中裂。
相去容匕。
众咸异之。
演尝拜塔。
以手指云。
当时与么全身去。
今日重来记得无。
复云。
以何为验以此为验。
遂作礼。
及其将亡也。
山摧石陨。
四十里内。
岩谷震吼。
得法子。
曰惠勤。
曰克勤。
清远
皆知名当世云。
赞曰。
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
圆之子。
一为积翠南。
一为杨歧会。
南之设施。
如坐四达之衢。
聚珍怪百物而鬻之。
遗簪堕珥。
随所揬焉。
骎骎末流。
冒其氏者。
未可以一二数也。
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
珷玞废矣。
故其子孙。
皆光明照人。
克世其家。
盖碧落碑无赝本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宋僧。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参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后还蜀,复住昭觉寺。卒谥真觉禅师。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俗姓骆。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改住云居,复领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事见《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建炎初住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还蜀住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谥真觉禅师。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见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集》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游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见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抵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语佛鉴勤。
勤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勤愕然无以对。
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勤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此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蜀。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于荆州。
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如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如何荐。
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如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如何。
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与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曰。
看箭。
问。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别。
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曰。
实处道将一句来。
曰。
自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如何。
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如何指示。
云。
一超直入如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行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暗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在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乞云居山归老。
朝廷厚赆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初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于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孰胜。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时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然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其临机有断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岂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其胜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至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克勤。彭州崇宁骆氏子。世宗儒。师生。犀颅月面。骨相不凡。从师受书。日记千馀言。偶过妙寂院。见佛书读之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吾殆过去沙门也。始弃家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欲以声求色见。如釜羹投鼠矢污之。吾知其无以死矣。遂弃去。见真觉胜公。胜方剃臂出血。指示师曰。此曹溪一滴也。师矍然于时。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持一钵徒步出蜀。意所欲往。靡不至焉。首谒玉泉皓。金銮信。又见大沩哲。晦堂心。东林总。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独深加赏识。最后见五祖演禅师。尽展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一顿热病打时。方思我在。到金山。染伤寒困极。平日见处。无得力者。追绎祖言。乃自誓云。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既愈。还山。祖见之喜。命执侍方半月。会部使者。谒祖问佛法大意。师从旁窃听。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即大悟。袖香入室。通所得。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汝既如是。吾助汝喜。因遍谓山中耆老曰。我侍者参得禅也。尝伐一巨木。祖固止之。不听。祖怒奋挺而起。师立不动。祖投所持挺。笑而去。自是遇物无疑。崇宁中。省亲还蜀。诸老相谓曰。道西行矣。时同门佛鉴慧勤。亦知名众。遂目师为川勤别之。成都师郭知章。请开法六祖。更昭觉凡八年。复出峡南游。时张无尽。寓荆南。自以手提古佛。席卷诸方。见师恍然自失。留居碧岩院。倾心事之(传灯录云。张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师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公。于是。不觉促榻。师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师曰。没交涉。公色愠。师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非乎。公乃首肯。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专无碍法界。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在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论。岂易得闻。于是。执师礼。留居碧岩)。复徙长沙道林。太保枢密邓子常。上师德行。赐紫服师号佛果。政和中。移延康蒋山。东南学者。赴之如归。至无地可容。名闻京师。被诏住天宁万寿。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高宗至维扬。入对。赐名圆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绍兴五年八月己酉。微恙。留偈示众。掷笔而逝。茶毗。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阅世七十有三。坐夏五十有五。塔于昭觉之侧。谥真觉禅师。师清净无作。不入诸相。示方便门。提引未悟。一听其语。莫不愀然感动。有泣下者。故住天宁时。一时王公贵人。道德材智。文学之士。日造其室。车辙满户外。虽毗耶听法。不能过也。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领袖诸方者。百馀人。方据大丛林。匡众说法。为后学标表。可谓盛矣。师自得法后。声名藉甚。繇岳麓。徙蒋山。行成德备。每得天神诃护。过金山时。贼赵万。据镇江拥兵数百。操战舰。乘风欲度。忽反风。云雾晦冥连昼夜。不得度。乃止。比赴云居。道长庐。贼张遇奄至。尽劫所有。师衣钵独存。又尝敛上方赐物。置一箧中。寓仪真。师饬其徒往省。答曰。仪真连夕大火。尚何求。师笑曰。汝第往。既至。官寺民櫩。鞠为瓦砾。而师箧封识如新。尝寓公安天宁。天堂长老觉公。梦一女子。再拜而进曰。乞我东堂。为人天说法。信宿而碧岩疏至。女子。即碧岩护法神也。安乐山神。据云居方丈。诸耆宿。皆徙避别室。师寘一榻。卧起如平时。师福慧两足。行解通脱。断取世界。如掌中庵摩勒果。是区区者何足言。然为世人传闻赞叹。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忿然而去。演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勤至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绎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演。”及演一见而喜,令入侍寮。会部使者解印还蜀,造演问道,演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部使喏喏。勤适侍立,反复研诘。演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演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祟宁中,成都帅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勤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无尽于是不觉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无尽为之首肯。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无尽曰:“正好说禅也。”勤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复徙道林。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九州四海,悉禀威灵。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四流之岸,意许安心。飞锡所至,法雨咸沾。布金而来,愿云共领。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于戏!道生说法,石亦点头。罗什谈禅,岩俱撒手。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遍洒醍醐,同登欢喜。”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久(?
~一一二四),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梅询女。
因从夫守分宁,遂参死心禅师于云岩,灵源禅师以空室道人号之。
徽宗政和间,居金陵,与圜悟禅师、佛眼禅师机语相契,得二师称赏。
后于姑苏西竺院薙发为尼。
宣和六年卒。
事见《罗湖野录》卷一。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琏(一○七三~一一四四),俗姓张,遂宁长江(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人。
初依崇福院希澄,年二十三薙发。
钦宗靖康间,住遂宁府西禅。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偈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顺(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绵州魏城(今四川绵阳)人。
住抚州白杨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九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法顺。
绵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岁时。
于夜暗中。
视物如昼。
父母知其异。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游成都。
从大慈寺冲悟法师。
受圆觉起信。
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问悟。
悟虑胡不能决。
即勉之游方。
参谷隐静觉禅师。
大观中。
佛眼居龙门。
道风籍甚。
往依之。
竭诚累年。
备历遮务。
未尝有怠色。
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忽有省。
于是离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龙门问真。
佛在什么处。
师曰。
在不定处。
曰。
既是真佛。
为甚不定。
师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龙门异之。
因问何以及此。
师告以实。
门诘之曰。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
师曰。
不用更会。
龙门可之。
自是酬酢雷动雨泣。
众目骇观。
龙门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众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而户外之屦满矣。
建炎初。
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
悉还旧贯。
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之广寿。
迎师开法。
绍兴改元。
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
唯老屋敷楹。
不芘风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给。
师至。
首击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树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归重。
衲子竭蹶而趋之。
来者云涌。
师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为宝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虽造次不间也。
性鲠介。
不苟循时俗。
谈道之际。
讥诃无所避。
或问。
东山门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软。
二人所得。
粗细何如。
师正色曰。
法顺于闹市中。
亲见爷来。
汝以软峭粗细为问。
无乃谬乎。
其析疑破妄。
类如此。
尝示众曰。
山僧从旦至暮。
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
又穿厨库三个。
和尚般柴两个匠人。
牵锯佛也。
理会不得。
教我如何来注。
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
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
其下脱却娘生裤。
江西帅李伯纪慕其道。
欲一奉见。
以黄龙致请。
将命者再至。
师坚卧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众告别。
侍者持纸求颂。
师曰。
吾平日语固多矣。
兹尚何言。
因诫左右。
今夕鸡鸣即报我。
已而忽自闻开静钟。
遂大喝一声。
左右惊视之。
则已跏趺而逝。
阅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夏。
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师退然才中人。
而神观爽迈。
操守坚正。
善为偈句。
肆笔立成。
既卓有声誉。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尔去世。
四方衲子识与不识。
靡不伤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
枢密徐公师川曰。
善哉道师明眼。
而安步方号。
足目俱到。
则高庵之所以为兄。
白杨之所以为弟也。
诚哉斯言。
详观高庵俨临巨刹。
卑躬力道。
唯众是亲。
白杨荒村废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时。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满十载。
而风教言言。
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
鸣呼盖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
何殊粪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法顺禅师者。
绵州文氏子也。
弃蒙行脚。
观宝轮藏迅转。
顿彻教外别传之旨。
得受记于龙门佛眼
同出佛眼门者。
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
顺住白杨时。
其同门俱播令名矣。
独白杨败屋数楹。
东倾西压。
以木丫支拄焉。
顺日携钵袋。
走抚之乡城。
至晚或负斗粟而还。
及门数十人乐与之。
俱每夜参。
必端据木床。
徒属或栗足侧耳而听曲折。
顺曰。
好事堆堆叠叠来。
不须造作与安排。
落林黄叶水推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
寒雁一声情念断。
霜钟才动我山摧。
白杨更有过人处。
尽夜寒炉拨死灰。
忽有个衲僧出来道。
长老少卖。
弄得恁么穷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却被你道著。
又曰。
鸡啼晓月。
狗吠枯桩。
只可默会。
难入思量。
看不见处。
动地放光。
说不到处。
天地玄黄。
抚州尺六。
状纸原来。
出在清江。
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风吹茅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湿。
恁么分明却不知。
却来者里低头立。
顺住白杨既久。
激励学者。
妙有方略。
虽枯淡不堪。
有青原绍灯辈。
始终侍从。
后俱出世。
大显其声。
顺老疾。
一日诸山趋询。
顺起示众曰。
久病未尝离木枕。
人来多是问如何。
山僧据问随缘对。
窗外黄鹂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
众中具眼者。
试为山僧指出病原。
看众争下语。
顺乃拊掌一下。
作呕吐声曰。
好个木枕子。
便趋寂。
依法阇维。
收五色舍利。
并诸不坏者。
曰目睛齿舌数珠。
瘗于寺西。
初顺在龙门时。
云居虚席。
闻高庵悟表里端劲。
趋龙门聘之。
悟固辞。
佛眼勉其出住。
悟仍不就。
顺告悟曰。
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
盖素分也。
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
安众甚便。
沾沾小节。
奚足喜焉。
君应之。
顺虽不敏。
愿请为辅。
悟乃欣起。
于是顺自为藏主。
邀贤真牧任维那。
通乌头典知客。
应庵华莅副寺。
德用为监寺。
自圆为首座。
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
余初阅师行实。
疑其为踽凉之士。
逮味师语句。
乃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
高庵最劲挺。
不近人情。
师降尊招贤。
阐扬一代时教。
其迹岂可测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时。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戏尚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
依护国瑞禅师,祝发登具。
备参浙右诸宗匠。
晚至龙门寺,悟法于清远禅师
住南康军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五世,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六十七。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僧宝正续传》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法如。
台州临海胡氏子。
依护国瑞禅师。
祝发受具。
遍参两浙宗匠。
佛眼禅师居龙门道价甚重。
不远千里造焉。
以力参所得。
质之佛眼曰。
此皆学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当求妙悟。
师骇然谛信其语。
居一日命为典座。
师固辞。
以道业未办。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职。
是中大有人。
为汝说法。
未几晨兴开厨门。
望见圣僧。
豁然有省。
入见佛眼曰。
遮里还见圣僧么。
师于其前。
问讯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为汝说法。
又尝问曰。
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
师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曰。
又道石桥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禅师室。
问。
汝只参佛眼
为复别见人来。
师曰。
亦曾见一人来。
曰。
是什么人。
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见只一星许。
师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禅师与圜悟。
相继主云居。
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学者亲之。
建炎初。
上蓝虚席。
洪帅胡直孺命出世。
佛眼之道。
未几虏骑传城。
隐于白水庵。
会云居烬于劫火。
绍兴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艰难遁去。
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
繇是宗风大振。
师识量冲廓。
机变如神。
见者靡不詟伏。
至于说法莅众。
辞气粹温。
旌礼贤者。
奄有古尊宿之体。
阅十馀年。
幻出宝坊。
靖深壮丽。
冠绝江表。
师益谦损。
不自以为功。
识者以此高之。
且以为弘觉再来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别众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写法偈。
端坐而化。
世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二。
火灭得舍利。
合灵骨瘗于三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
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
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
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
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
十六年卒,年六十四。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
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
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
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
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
有语录传世。
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
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
心醉楞严。
后南游谒诸尊宿。
始参龙门远禅师
以平时所得白
曰。
汝解心已极。
但欠著力开眼耳。
一日侍立。
次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曰。
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抵堂司。
圭复理前问。
曰。
闲言语。
圭于言下大悟。
正和末住和州天宁。
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
时真歇了公居江心。
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
大展九拜以诱温人。
由是人皆翕然归敬。
上堂明明无悟。
有法即迷。
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
若立则危若住则瞎。
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
此三者既明。
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
不须照顾自然明白。
虽然如是。
更须知有向上事。
竖拂子曰。
久雨不晴咄。
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
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
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迁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之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及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适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闽。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非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归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如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由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
号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
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
圭有密行。
喜推奖人士。
一与圭接者。
皆成美名。
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
研究楞严。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圭器度宏大。
意欲圭南询。
乃盛赞真歇之为人。
盖歇未出蜀时。
亦习讲于成都大慈。
圭味其指。
弃讲谒诸名宿。
虽经赏识。
未豁所蕴。
晚登龙门。
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
佛眼知圭。
命典堂司。
不得辞。
圭以未伸所解为闷。
几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
高庵正堂时称明眼。
圭惭乘间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不领。
至晚理前问。
佛眼唾曰。
閒言语。
圭背汗淋踵。
弗吐一词而出。
因叹曰。
穷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刚不谬矣。
政和间。
开法天宁。
浩归湖海。
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
妙喜称之。
及济川除给事。
圭同日受诏。
住雁山能仁。
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
真歇居江心寺。
有大名闻。
圭将至。
恐东瓯未廓所见。
乃过江迎圭。
大展九拜。
以诱瓯人。
圭未视篆。
有嫉者深夜纵火。
能仁燬尽。
圭就故址结茅。
乃示众曰。
爱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来看雁宕山。
杰阁岳楼浑不见。
溪边茅屋两三间。
还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几能仁复成。
初寺燬。
随圭之众。
多背去者。
寺成复归。
或曰。
彼彼以成败事师。
非义侣也。
请勿收录。
圭曰。
不然。
境风所飘。
力未充也。
若弃之。
岂慈摄之义哉。
真歇移径山。
圭补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预参列。
值圭升座。
搀众出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圭曰。
东家点灯。
西家暗坐。
未审意旨如何。
圭曰。
马便搭鞍。
驴便推磨。
僧礼拜。
圭曰。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圭乃曰。
马搭鞍驴推磨。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祖意问如何。
多口阿师自招祸。
其僧脱然。
终其身。
不露姓字。
圭后住闽之乾元。
有慧温入室。
圭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速道将来。
温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骂雨呵风。
昨夜前村猛虎。
咬杀南山大虫。
圭诺之。
又移居鼓山。
进院至三门。
德升把住问曰。
国师不誇石门句。
请师速道。
圭震声喝之。
升亦领旨。
圭既年老。
罢上堂。
惟临轩随机。
不计旦暮而已。
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升座。
命声鼓集众。
众方集。
圭顾视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茶毗舍利无数。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赞曰。
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复际遇于龙门。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辄与高庵正堂辈。
齐名海内。
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
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
”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
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抵堂司,圭复理前问,曰:“閒言语。
”圭于言下大悟。
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
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
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
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
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
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
”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
十五年,移住龙翔。
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
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
”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
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