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昙华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
温州永嘉张氏子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
习台教三䆊。
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
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
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元闻而疑。
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机辩逸发。
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坫出。
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
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
迫其受命。
僧问。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
兴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
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
训徒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不坏。
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
世寿五十三。
系曰。
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
可谓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
始得大悟。
今元公年方二十一。
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
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
丛林称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风。
耳简堂机出于其门。
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
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
号此庵。
永嘉楠溪张氏子。
年十八。
依灵希拱圆具。
后习台教。
弃谒圆悟于钟阜。
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
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
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师闻而疑。
即趋佛殿。
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
既而执侍。
机辨逸发。
圆悟操蜀音。
目为聱头侍者。
遂自题肖像。
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圆悟归蜀。
师还浙东。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括苍守耿公延禧。
尝问道于圆悟。
因阅其语录至像赞。
得师之为人。
乃致开法南明山。
遣使物色。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寮。
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
乃灵源高弟。
闻其提唱。
亦深骇异。
住南明几二年。
厌迎送。
一日示众。
举感铁面颂毕。
师曰。
是则是忒杀露风骨。
吾有颂曰休休休。
夕阳西去水东流。
唯有仰高云势远。
抟风九万过南州。
将化。
应庵华与诀示训。
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茶毗。
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刘阮洞前。
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
东瓯人也。
出张氏。
名景元。
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
公即许元入侍。
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
元与之抗。
或议其少丛林。
公不顾。
然元不离公榻下。
洞彻玄旨。
机发触众。
有诉于公。
公笑曰。
我家聱头侍者。
汝姑避之耳。
自是众惮其锋。
靖康改元。
圆悟归蜀。
元辞还淅。
悟公曰。
向去有人问。
你作么生。
元拊傍僧背。
曰和尚问你。
何不抵对。
公大笑曰。
我有些子禅。
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
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
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
平生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锤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元既受嘱。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耿龙学守括苍。
因阅圆悟录。
得元之为人。
时南明虚席。
遂遣使物色之。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中。
迫授南明之命。
众尚咿唔。
无信可意。
有僧问曰。
逢人则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元曰。
八十翁翁嚼生铁。
进云。
逢人则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报恩方丈古禅师。
乃灵源高弟。
深骇异之。
即推崇元。
勉应其命。
元受请日。
古公先引座。
举白云见杨歧。
歧举茶陵悟道公案。
请元批判。
元乃升座曰。
诸禅德。
杨岐大笑。
眼观东南。
意在西北。
白云悟去。
听事不真。
唤钟作瓮。
检点将来。
和杨岐老汉。
都在架子上。
将错就错。
若是新南明则不然。
我有明珠一颗。
切忌当头错过。
虽然觌面相呈。
也须一槌打破。
举拂子云。
还会么。
棋逢敌手难藏拙。
诗到重吟始见工。
于是海众闻风。
奔集南明。
南明开堂日。
僧问。
昔年三平道场。
重兴是日。
圆悟高提祖印。
始自师传。
如何是临济宗。
元曰。
杀人活人不眨眼。
目前抽顾鉴。
领略者还稀。
如何是云门宗。
元曰。
顶门三眼耀乾坤。
未举先知。
未言先见。
如何是沩仰宗。
元曰。
推不向前。
约不退后。
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
如何是法眼宗。
元曰。
箭锋相值不相饶。
建化何妨行鸟道。
回途复妙显家风。
如何是曹洞宗。
元曰。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僧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路。
元曰。
黑漫漫地。
僧便喝。
元曰。
贪他一粒米。
失却半年粮。
又问。
天不能盖。
地不能载。
是甚么物。
元曰。
无孔铁锤。
曰天人群生髅。
皆承此恩力也。
元曰。
莫妄想。
又问。
三世诸佛说不尽底。
请师速道。
元曰。
眨上眉毛。
乃曰。
威音王已前。
者队汉错七错八。
威音王已后。
者队汉落二落三。
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
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
还定当得出么。
举拂子云吽吽。
又曰。
野干鸣。
师子吼。
张得眼。
开得口。
动南星。
蹉北斗。
大家还知落处么。
金刚阶下蹲。
神龟火里走。
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
晚迁天台护国寺。
寺久废。
元乐而新之。
绍兴丁丑。
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
以后事嘱之。
俄顷握右拳蜕去。
年五十有三。
坐三十五夏。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寺东刘阮洞前。
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
乃喟然曰。
吾师何独行也。
适平田简堂禅师。
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
礼与详叙达旦。
遂书语别之。
置笔顾曰。
先师握拳而去。
礼坐去好卧去好。
简堂哂曰。
一去便了。
理甚坐卧。
礼合爪曰。
法兄当为祖道自爱。
正坐敛目而逝。
简堂。
名行机。
后住国清。
或庵住焦山。
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
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
”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
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禅师于长芦。返里谒宏智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十年卒,年八十七。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烧香。而宏智适至。忽见顿明前话。次日入室。智可之。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补净慈。七年。退归雪窦而化。丕相魏公尝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则空门御史也。诸方以为名言。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自得禅师。名慧晖。乃会稽张氏之宠子也。自少割爱辞亲。得度于澄炤寺。孤锡云游。见长芦真歇。以为有所證。于闪电机下。竟南归。所遇丛社如逆旅。一阅而弃之。遂投谒于觉宏智和尚。宏智威德自在。道望隆当世。当世见者。皆为神悚。晖独心负所畜。不藉通词。特拟观光。于座下。宏智熟视晖而容之。晖微疑其所以。乃自请挂塔。宏智召晖。至榻前。诘以宝镜颂。晖骤进语。智正色。遣出之。晖乃折节自悔。从前宝惜一齐放下。一夕正往圣僧前烧香。适宏智来前。晖见之。顿悟大旨自尔。问答无滞。得授记莂焉。绍兴丁巳。开法补陀。驰其提唱。语于宏智。宏智大悦。其语曰朔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舡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閒閒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又曰。释迦老子穷理尽性。金口敷宣一代时教。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达磨祖师以一乘法。直指单传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又曰。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须计较作思量。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施设到平常。此是丛林饱参句。诸人还委悉么。野老不知尧舜力。鼕鼕打鼓祭江神。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閒。月虽晦而弥炤。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于是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其迁万寿。次吉祥。又雪窦。皆名公巨卿为之劝请。淳熙丙申。有诏补净慈。上堂曰。皮肤脱落绝方偶。明了身心一物无。妙入道寰深静处。玉人端驭白牛车。妙明田地达者还。稀识情不到唯證。方知白云儿灵。灵。自炤青山父卓卓。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劫前眼所以道。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诸禅德向上一著。尊贵难明琉璃殿。上不称尊翡翠。帘前还合伴正与么。时针线贯通真宗。不坠合作么生施设。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当是时大振曹洞宗风者。多出宏智之门。瑞岩有石窗恭。光孝有了堂彻。常州善权有法智。而闻庵居翠岩。法真居清凉。乃至大洪长芦皆属焉。以故净慈典职班序者。半皆诸方弟侄。酬唱叶谐。称为新丰正韵也。庚子秋。退归雪窦。白发垂肩。逍遥怡怿。爱携禅客。谈空白日。而笑落青山。常作偈曰。重重去尽自平常。春煖风和日渐长。户外鸟啼声细碎。岩花狼藉满山房。以癸卯冬月二十九。沐浴而逝。痊于明觉塔右。 赞曰。晖公以奇隽之。姿英发锐。上睹影响。于掣电光中。便肯承当。及入天童炉鞴镕成大器。辄能振大声。以达九重。其境何顺也。细简今古。匪流则亢矣。公乃履满不溢。顺而能节。抑何谦以退也。芳型在望。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晖,字自得,姓张氏,会稽人也。
幼依澄照道疑染削,进具。
年二十,扣真歇于长芦,微有所證。
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
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热香,宏智适至,晖见之顿悟前语。
次日入定,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郤叹回时𩯭似霜。
晖曰:“其入离,其出微。
”自尔问荅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开法普陁,徙万寿及吉祥雪窦。
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间间曜古今。
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
”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间,月虽晦而弥照。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又尝举风幡䛡,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
风幡动处失郤个眼,即是风幡。
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
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
”七年秋,退归雪窦。
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
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举:“夹山会下一僧到皋亭,才礼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
趋去,僧回举似夹山,山云:会否?
云:不会。
山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夹山口哑去。
应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争奈拄杖放行太速,当时此僧,莫道皋亭夹山,便是达摩也应斩为三段。
明云:皋亭夹山门庭施设,各得其宜,但中间一人较些子,应庵与么道,也是巩县茶瓶。
”嘉定十年,明纂修《联镫会要》,至今传于丛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盖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南(?
~一一六二),三山(今福建福州)人。
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应庵昙华禅师法嗣,曾为天童寺书记。
高宗绍兴末卒于归宗。
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志求大乘。
尽讲诵夜。
未尝睡瞑。
麟德元年。
玄奘三藏示灭于京兆北坊之玉华宫。
时慧方于大慈恩寺夜绕佛堂行道三鼓矣。
见白虹四道南北贯东井下。
映塔院。
慧念以为传记所载。
昔世尊涅槃白虹十二道。
贯太微。
今其数虽减。
世尊三分之二。
然非圣人莫足当之。
其无乃玉华法师遽如许耶。
诘且以其事白众。
众未之信。
却后九日。
讣闻因大叹服。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明慧。
不知何许人也。
简默恭己约志蠲明。
耐乎寒馁誓求大乘。
精进之铠介躬。
睡眠之魔退迹。
是以初中后夜念诵经行。
时玄奘三藏在京兆北坊部玉华宫翻大般若经毕。
麟德元年示灭。
其夜子时慧旋绕佛堂。
忽见北方有白虹四道从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
慧心怪焉。
即自念曰。
昔如来灭度。
白虹十二道。
从西贯于太微。
于是有双林之灭。
今有此相将非玉华法师有无常事邪。
申旦向众述其所见。
众咸怪之。
至九日凶问至京。
正符所见。
慧弥增笃励。
老而无懈。
未知终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世居峨嵋之麓。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住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径山。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门人集有《语录》。见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宝印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泽者。若已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里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生平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为□□。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祇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隘曰慈辩。塔曰智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别峰禅师。
名宝印。
字坦叔。
生为龙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
自成童时。
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
至是。
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
穷源探赜。
不高出同学不止。
时密印禅师民公。
说法于中峰道场。
乃挈一笠往从之。
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头叱曰是谁起灭。
师豁然大悟。
自是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
会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
乃遣师往省。
因随众入室。
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
师举起拳。
圆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师即挥拳。
圆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罢。
圆悟叹异之曰。
是子。
他日必类我师。
留昭觉三年。
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
师辞。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传。
尚何以说法。
为欲弃众去。
众皇恐亟趋昭觉。
罗拜恳请。
圆悟亦助之请。
始行。
道望日隆。
学者争归之。
虽圆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历见诸大禅老。
最后扣妙喜于径山。
为师独扫一室。
堂中皆大惊。
妙喜南迁。
师亦西归。
始住临邛凤皇山。
举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会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胜毕集。
闻师一言。
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
辄相语曰。
吾辈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挟金陵。
应庵华方住蒋山。
馆师于上方。
白留守张公焘。
举以代己。
师闻。
即日发去。
会陈丞相俊乡来。
为金陵。
以保宁延师。
俄徙京口金山。
学者倾诸方。
金山自兵乱后。
虽屡葺莫能成。
至是始复大兴。
如承平时。
而有加焉。
异时居此山。
鲜踰三年者。
师独安坐十五夏。
魏惠宪王牧四明。
虚雪窦来请。
住四年。
乐其山林。
有终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径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寿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
引对于选德殿。
赐坐劳问良渥。
师目举古宿云。
透得见闻觉知。
受用见闻觉知。
不堕见闻觉知。
上悦。
毕其说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开堂于灵隐山。
中使赍赐御香。
恩礼备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圆觉经注。
遣使驰赐。
且命作序。
师老益厌住持事。
门人惧其远游不返。
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
光宗在东宫。
书别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养疾于别峰。
得请。
明年。
光宗受内禅。
取向取赐宸翰。
识以御宝。
复赐焉。
绍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
策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归取幅纸大书曰。
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颜色精明。
须发皆长。
顶温如沃汤。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别峰之西冈。
寿八十有二。
腊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实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绰者。
山阴陆氏子。
当以荫得官辞之。
从师祝发。
得记莂。
遁迹岩岫。
终身不出。
师既示寂。
上为敕有司。
定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庵曰别峰。
极方外之宠。
师说法数十年。
所至门人。
集为语录。
晚际遇寿皇。
被宸翰咨询法要。
皆对使者具奏。
别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宝印禅师者。嘉州人。号别峰。初业儒。弃儒剃染。业华严。又弃华严。从华藏民禅师。悟明心要。其祖圆悟每誉之谓。印有超师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谒于妙喜。自称西川法侄。时径山多士。窃笑之。妙喜问曰。未出剑门关。与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动和尚。妙喜忻然。顾左右曰。你们骑马趁不及。是日万指。丛林为之震动。于是西还开法。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皆从印游。印仍慰其开讲曰。宗教无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无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无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灵峰。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皆以无欺法。而利无欺众。公但自反能无欺乎。既无欺矣。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则教与宗。是一是二乎。惟诸公勉之。印又出峡。住持保宁。次迁金山。自金山移雪窦。自雪窦补双径。其众盛矣。尝示众曰。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净拈云。今日新丰洞里。秖转个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边云。还有最初悟道者么。若无丈夫。自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凤凰山里。初无工夫。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转拄杖子。秖教诸人。行须缓步。语要低声。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又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诸佛是祖师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时是。佛祖一时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又曰。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纡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迈。日常宴坐。匡床颓然。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爱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辞不奉诏。帝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迎入选德殿。初礼臣议。朝仪及见。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问圆觉之旨。印随机酬对。帝默有契。辄注圆觉经。命印撰经首之序。自是东华门置禅师舆。以备顾问。十五年冬。力请庵居。绍熙改元。过访智策禅师。兼与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又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谥慈辨禅师。塔曰智光。 赞曰。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一入昭觉之门。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负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趋阳之鹿者。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以己愈之方。施之别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针芥投。为万古我慢之正鉴。是则西山亮。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印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印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么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尊者。”慧欣然。后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印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宋僧。
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
自幼聪颖,出家为僧。
不惮游行,遍参知识。
天童昙华禅师
住蒋山、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
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
出家后遍参知识。
初谒应庵,蒙印可。
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
七年,迁灵隐寺。
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
十三年卒,年九十九。
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
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
——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
博通内外,能文善书。
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
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
淳熙三年寂。
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咸杰字密庵。
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
自幼颖异过人。
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应庵颔之。
说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
次迁祥符蒋山藏。
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
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
良久曰。
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拄杖曰。
迷时秖迷这个。
复卓一下曰。
悟时秖悟这个。
迷悟两忘。
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
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举。
金峰和尚示众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峰曰。
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
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
峰曰。
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师曰。
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
好向他道。
尔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
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
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
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糁花。
寒岩中发焰。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
等閒坐断泼天潮头。
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
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
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干。
上堂卓拄杖曰。
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
得了净裸裸赤洒洒。
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
所以云门大师道。
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不见一法。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
师曰。
剑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名咸杰。
号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郑氏。
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内皆闻天乐。
不知何祥。
其亲亦秘之。
师幼颖悟。
气宇深沉。
事亲以孝闻。
亲有贤行。
勖之远游。
遂得度受具。
不结侣。
不备衾。
寒暑一衲。
遍扣诸方。
诸方敬之。
晚依应庵
屡遭诃詈。
不假一词。
默师默契其机。
一日应庵晚参垂问。
如何是正法眼。
师遽趋对曰。
破砂盆。
应庵颔之。
命入侍。
大拥众心。
及辞归省亲。
应庵送以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砂盆。
此行将省觐。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归要尔遵。
师闽还。
应庵乃上堂。
举师分座曰。
一棒一条痕。
一掴一手血。
临济老瞎驴。
至今犹未瞥。
须弥顶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无一滴。
伟哉本色人。
顶门亚三只辨龙蛇。
百草头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断衲僧摇舌。
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问取堂中首座杰。
未几开化衢之乌巨。
其节概大类应庵
应接浑如妙喜。
一时厌饫丛林者。
皆起而归之。
秘阁张镃。
矢向宗风。
改宅为慧云寺。
请师据室。
师怜其正信。
示以赵州无字。
镃得旨。
及师应祥符蒋山。
历华藏双径。
而镃皆随侍。
又迁灵隐。
床历无所容。
乃举破庵先。
分座接纳焉。
师尝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内观堂。
天子屡欲加赠。
师屡以疾辞。
教授严康朝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理固然也。
况良时莫再。
圣主难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机。
不顾从上县丝之脉。
朝不取也。
师曰。
汝之所见。
本为通论。
但弘道设教也以时。
当此际。
京畿宫观。
金碧交辉。
古德高风。
杳不闻矣。
而躁进孟浪之病。
庶几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且华亭渡西山隐。
独非兼济天下乎哉。
力请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师告众曰。
去年八月间。
得旨与安閒。
摆脱水云性。
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
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
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
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耑使。
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
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
四众亦忻欢。
先师未了底。
应是起波澜。
敢问大众。
如何是先师未了底。
一回饮水一回咽。
临济德山俱汗颜。
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
升座曰。
数十年前旧公案。
今日拈来重剖判。
任是铁眼与铜睛。
也须曳入红炉煅。
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
尽大地是个红炉。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
淳熙丙午。
无病示寂。
塔于寺东。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镜。
复住天童。
赞曰。
应庵廓虎丘之风。
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
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
故窃讳之。
及密庵开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涛。
岂非过师之智。
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
不然。
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
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
杰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破沙盆。
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
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藏。
未几,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
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
”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
”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
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柱杖曰:“三十年后。
”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
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
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杰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杰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
”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有权(?
~一一八○),号伊庵,俗姓祁,临安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
年十四得度,首礼灵隐佛智裕禅师,为无庵法全禅师器重,密付心印。
后游历湖湘江浙几十年,依应庵于归宗,参大慧于径山。
法全住道场,招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
孝宗淳熙七年示寂。
为南岳下十七世,道场法全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十四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有权号伊庵。
临安昌化祁氏子也。
髫龄出家十四得度。
笃志勤励博究群章。
十八知有向上一著殚力参求。
首礼佛智裕公于灵隐。
时无庵和尚充第一座。
权入室请益。
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
权久而有省答曰。
暗里穿针耳中出气。
庵可之遂密付心印。
既有所得精进益坚。
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
邻僧以手触之。
顿然大悟偈曰。
黑漆昆崙把钓竿。
古帆高挂下惊湍。
芦花影里弄明月。
引得盲龟上钓船。
佛智深加称赏。
一日问权。
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
对曰。
大海不宿死尸。
佛智抚其座曰。
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去在。
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
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
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
无庵出主道场。
召权分座说法。
自是声播诸方。
未久有华藏之命。
开堂云。
禅禅无党无偏。
迷时千里隔。
悟在口皮边。
所以僧问石霜。
如何是禅。
霜曰。
㼾砖僧。
问睦州。
如何是禅。
州曰。
猛火著猛油煎。
僧问首山。
如何是禅。
山曰。
猢狲上树尾连颠。
师曰。
道无横径立处孤危。
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
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
一人如张良入阵。
一人如项羽用兵。
一人如孔明料敌。
若人辨白得出。
可与佛祖齐眉。
虽然如是。
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
适来说道。
道无横径无党无偏。
而今又分许多优劣。
且作么生秖对。
还委悉。
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
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
荼毗齿舌不坏。
舍利五色者无数。
而建塔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有权。
临安祁氏子也。
号伊庵。
虽机契无庵全首座。
而权益自砥砺。
常兀坐如木石。
因过堂忘展钵。
邻僧以手触之。
有偈曰。
黑漆昆崙把钓竿。
古帆高挂下惊湍。
芦花影里弄明月。
引得盲龟上钓船。
佛智大称赏之。
乃召权问曰。
心包大虚。
量廓沙界时如何。
权对曰。
大海不宿死尸。
智拊其座曰。
此子他日当据此。
诃佛骂祖去在。
于是诸山请权出世。
不就。
以竿木随身。
游戏湖江。
来往应庵妙喜之庭。
会全公殁。
华藏虚席。
物色求权。
权仍却之。
或曰。
无庵老人法道宁不在公乎。
公今拘小节。
乐林泉。
即洁如巢由。
信如尾己。
何足贵也。
权感起就之。
次迁万年。
诸刹常随万指。
肃如公府。
日与众均其劳逸。
或曰。
住持安坐演法。
何自苦耶。
权曰。
法末憍慢。
未得谓得。
借位自恣。
身帅之且不从。
敢自逸乎。
淳熙庚子秋。
示寂。
茶毗。
齿舌不坏。
舍利无数。
塔于横山。
又分诸不坏塔万年山寺。
权为人剩刚毅。
法不容私。
有贵人入寺施财。
衣冠不整。
权终不受。
又僧充化主。
归纳厚疏。
颇有矜色。
权叱还之。
故门下不易出入。
俱以气节自化。
权暮年法令森严益甚。
有语曰。
今朝结却布袋口。
明眼衲僧莫乱走。
心行灭处解翻身。
喷嚏也成狮子吼。
栴檀林任驰骤。
剔起眉毛顶上生。
剜肉成疮露家丑。
赞曰。
佛智三代。
以稳实起家。
当时禅风为之一转。
观其前后垂迹。
如虫书鸟篆。
体势虽殊。
谛理则一。
使非亚圣大人。
曷克臻此。
矧止啼饶黄叶之方。
而济讥绝悬沙之秘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有权,字伊庵,姓祁氏,昌化人也。
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
年十八,知有向上,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于灵隐,时无庵充首座。
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
”庵可之,遂密付心印。
既有所得,精进益坚。
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
卢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
”佛智深加称赏。
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时如何?
”对曰:“大海不宿死尸。
”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
”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
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
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
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
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
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
僧间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
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
乃知道无横径,立处孤危。
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
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
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
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
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秪对?
还委悉么?
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
”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壤,舍利五色者无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
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
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
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
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
杲入寂,光分座仰山。
后住鸿福、光孝二寺。
孝宗多次召对。
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
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
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
临江军彭氏子也。
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
一日入室吉问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
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复登方丈请曰。
昨蒙和尚垂问。
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
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
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
拈棒劈脊打出。
于是有省。
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
皆无所入。
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
四海英才鳞集。
光亦造焉入室。
大慧举竹篦问曰。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光拟对。
大慧便棒。
光豁然大悟。
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
一日召问对答称旨。
留宿内观堂。
后示寂。
塔全身于东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
临江彭氏子。
彭氏故旧族。
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积德。
此子必光吾门。
因是命名。
九岁值寇扰。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
是子。
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俄失恃怙归伯氏。
年二十一。
闻人诵金刚经。
有省。
自伯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
真如幻梦。
儿愿出家。
即散家赀与其族。
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闽。
语师曰。
是行。
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有吾足矣。
见月庵。
机语相契。
是时老宿。
多集闽中。
如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无不参叩。
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
最后见大惠于育王。
为举竹篦话。
师儗对。
痛棒随之。
遂大悟。
从前所得。
为之冰释。
惠曰。
尔这回始彻也。
说偈以顶相付之。
随过蒋山。
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当避之。
乾道丁亥。
住台之鸿福。
徙光孝。
台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闻师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灵隐。
入对选德殿。
问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别。
对曰。
直下无第二人。
曰。
如是则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对曰。
成一切性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又问。
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对曰。
将谓陛下忘却。
上悦。
赐号佛照禅师。
自是召见无虚岁。
至留内观堂。
五宿而出。
恩遇异常。
绍熙改元。
孝宗御重华宫。
称寿皇。
而径山命下。
师力辞。
寿皇曰。
欲频相见耳。
何以辞为。
庆元初。
请老许归育王。
师之在内观堂也。
上时乘小辇过堂。
至则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欢如平生。
宣赐金玉器用缯䌽。
计缗三万馀。
及王臣长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
国史陆游。
详记其事。
自创数椽。
曰东庵。
掩关自娱。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
未几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对曰然。
即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
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书云。
八十三年。
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
尽情说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
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鉴。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师。
唯妙喜老子。
得人为多。
开堂说法。
显然为天人师者。
不下数十人。
然皆不数传寂寂矣。
能使道脉长永。
枝叶繁茂。
不忝师门传受。
唯师一人而已。
古称妙喜。
能大圆悟之门。
愚谓。
妙喜之得师。
犹圆悟之得妙喜。
续灯举妙喜之嗣。
契悟广大者。
九人。
师不与焉。
已失其鉴。
至谓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开法。
俾法嗣广布。
然则师岂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
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
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光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
”拈棒劈脊一击。
于是有省。
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
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
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
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
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
归蜀葬亲,住无为寺。
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
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
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
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
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三八六
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依本郡德山院僧出家,后历访名师,从宗杲得法。以学业为丞相史浩所重,举以住四明仗锡山。后隐居鄞之东湖洲,绕室植橘万株,因号橘洲老人。庆元三年卒,年六十九。著有《大光明藏》三卷(存)、《橘洲文集》十卷(存)等。见《丛林盛事》卷下,自撰《龛铭》等。
共 2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