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士圭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温,号萝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礼灵凤主僧,落发受具。
偏参诸老,晚依竹庵于东林寺,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宝胜寺,晚住通州狼山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龙翔士圭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慧温,字萝庵,福州郑氏子,与升同依竹庵
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尚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诸耆宿,俱承赏许。
竹庵迁闽乾元,温复归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因长智,道将一句来!
”温释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
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
竹庵肯之。
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道。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有权(?~一一八○),号伊庵,俗姓祁,临安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年十四得度,首礼灵隐佛智裕禅师,为无庵法全禅师器重,密付心印。后游历湖湘江浙几十年,依应庵于归宗,参大慧于径山。法全住道场,招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孝宗淳熙七年示寂。为南岳下十七世,道场法全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四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有权号伊庵。临安昌化祁氏子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十八知有向上一著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公于灵隐。时无庵和尚充第一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去在。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僧。问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师曰。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秖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坏。舍利五色者无数。而建塔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有权。
临安祁氏子也。
号伊庵。
虽机契无庵全首座。
而权益自砥砺。
常兀坐如木石。
因过堂忘展钵。
邻僧以手触之。
有偈曰。
黑漆昆崙把钓竿。
古帆高挂下惊湍。
芦花影里弄明月。
引得盲龟上钓船。
佛智大称赏之。
乃召权问曰。
心包大虚。
量廓沙界时如何。
权对曰。
大海不宿死尸。
智拊其座曰。
此子他日当据此。
诃佛骂祖去在。
于是诸山请权出世。
不就。
以竿木随身。
游戏湖江。
来往应庵妙喜之庭。
会全公殁。
华藏虚席。
物色求权。
权仍却之。
或曰。
无庵老人法道宁不在公乎。
公今拘小节。
乐林泉。
即洁如巢由。
信如尾己。
何足贵也。
权感起就之。
次迁万年。
诸刹常随万指。
肃如公府。
日与众均其劳逸。
或曰。
住持安坐演法。
何自苦耶。
权曰。
法末憍慢。
未得谓得。
借位自恣。
身帅之且不从。
敢自逸乎。
淳熙庚子秋。
示寂。
茶毗。
齿舌不坏。
舍利无数。
塔于横山。
又分诸不坏塔万年山寺。
权为人剩刚毅。
法不容私。
有贵人入寺施财。
衣冠不整。
权终不受。
又僧充化主。
归纳厚疏。
颇有矜色。
权叱还之。
故门下不易出入。
俱以气节自化。
权暮年法令森严益甚。
有语曰。
今朝结却布袋口。
明眼衲僧莫乱走。
心行灭处解翻身。
喷嚏也成狮子吼。
栴檀林任驰骤。
剔起眉毛顶上生。
剜肉成疮露家丑。
赞曰。
佛智三代。
以稳实起家。
当时禅风为之一转。
观其前后垂迹。
如虫书鸟篆。
体势虽殊。
谛理则一。
使非亚圣大人。
曷克臻此。
矧止啼饶黄叶之方。
而济讥绝悬沙之秘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有权,字伊庵,姓祁氏,昌化人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年十八,知有向上,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于灵隐,时无庵充首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卢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僧间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乃知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秪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壤,舍利五色者无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幼不好弄。稍长慕出世法。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慧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木庵永公。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老兄下语。老僧不过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至于验人。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一日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锋不可触。木庵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为密庵嗣。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废。师一临之。四方名衲踵至。栋宇亦大兴。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庆元丁巳。被旨住灵隐。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法席为一时冠。而师有栖隐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唱道。忽垂一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为甚么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又贻书诸嗣法。嘱令传持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辈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乃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岳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盖岳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杲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岳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岳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岳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岳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岳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岳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永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永休去。
于是岳益自负。
永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岳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永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岳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岳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岳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书密庵不凡四字。
岳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岳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岳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岳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接陆游枢密。
游得證后。
隐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岳居灵隐时。
与密庵尊严无异。
初密庵居灵隐。
岳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潜上座窃议之。
岳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礼。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永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于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彼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悟。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净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未悟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示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禅。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得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嗣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斯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禅宗厥旨。
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烧了。
何处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有禅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禅无净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禅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禅。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禅有净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参六祖。
祖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闻沩山曰。
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亦悟。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悟。
聊为庶几。
岂可安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禅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禅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禅。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
令汝学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参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参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参禅。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参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参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参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悟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悟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禅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为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虽家居。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诣杭州昭庆受戒。遂依师住灵隐七年。往天目礼祖塔。憩锡一载。刻苦参究。忽有省。因造懒云剖露。云印可之。懒云。临济下二十四世也。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达。机辨峻拔。儒释通贯。事理交融。大理卿吴公志之。师存年五十二时。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传。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