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本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罗国湘州薛氏子也。丱年入道。随师游学无常处。时三藏玄奘公。化王中原。偕友将造之。事见湘法师传。因缘既忤。踪迹遂乖。任性逍遥。一无定止。会王置百座。召名德讲仁王经本州。以宿硕闻。或以其行污𧮂不纳。居无何。夫人病脑痈。医祷皆莫效。卜曰。宜致神剂赤县地。于是遣使西度。海冥涨中。忽见人邀至龙君所。宫殿严丽。徒从庄萧。盖非世间耳目所及。君自称钤海。谓使曰。汝夫人青帝第三女也。其于佛法尤有愿力。金刚三昧经者。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我尝得之。而未易流通。今以夫人之病。而发机焉。则岂惟夫人利益而已。因持刀裂其腨肠。入散经三十许纸。其内外用蜡纸缠滕。而傅以他药。且曰。恐所历有魔事。故为此耳。又曰。可请大安圣者诠次缀缉。元晓法师造疏讲释。如是则虽雪山阿伽陀药不过也。大安者。形服素诡异。每击铜钵井市中。唱大安大安。王至是亟召安。安曰。但将经来。即以义理。釐为八品而去。然终不肯见王。晓得经。即疏之牛车上。成五卷。且设几案笔砚于牛两角间曰。本始二觉。此经指也。姑以表之耳。寻尅日于黄龙寺开阐。浮薄者忌其能。窃之以逃。王命限三日。更出略疏三卷。以急疗治。晓宣吐雍容。辩抗敏锐。称扬弹指声沸于空。其曰。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今朝横一栋处。惟我独能。所以讥曩者之𧮂焉。众有惭色。后不知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元晓。
姓薛氏。
东海湘州人也。
丱䰂之年惠然入法。
随师禀业游处无恒。
勇击义围雄横文阵。
仡仡然桓桓然。
进无前却。
盖三学之淹通。
彼土谓为万人之敌。
精义入神为若此也。
尝与湘法师入唐。
慕奘三藏慈恩之门。
厥缘既差息心游往。
无何发言狂悖示迹乖疏。
同居士入酒肆倡家。
若志公持金刀铁锡。
或制疏以讲杂华。
或抚琴以乐祠宇。
或闾阎寓宿。
或山水坐禅。
任意随机都无定检。
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遍搜硕德。
本州以名望举进之。
诸德恶其为人。
谮王不纳。
居无何。
王之夫人脑婴痈肿。
医工绝验。
王及王子臣属祷请山川灵祠无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
苟遣人往他国求药。
是疾方瘳。
王乃发使泛海入唐募其医术。
溟涨之中忽见一翁。
由波涛跃出登舟。
邀使人入海睹宫殿严丽。
见龙王王名钤海。
谓使者曰。
汝国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
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经。
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为增上缘。
欲附此经出彼国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来纸。
重沓散经付授使人。
复曰。
此经渡海中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而内于中。
用蜡纸缠縢以药傅之。
其腨如故。
龙王言。
可令大安圣者铨次缀缝请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
夫人疾愈无疑。
假使雪山阿伽陀药力亦不过是。
龙王送出海面。
遂登舟归国。
时王闻而欢喜。
乃先召大安圣者黏次焉。
大安者不测之人也。
形服特异恒在市廛。
击铜钵唱言大安大安之声。
故号之也。
王命安。
安云。
但将经来不愿入王宫阈。
安得经排来成八品。
皆合佛意。
安曰。
速将付元晓讲。
馀人则否。
晓受斯经正在本生湘州也。
谓使人曰。
此经以本始二觉为宗。
为我备角乘将案几。
在两角之间。
置其笔砚。
始终于牛车造疏成五卷。
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
时有薄徒窃盗新疏。
以事白王。
延于三日。
重录成三卷。
号为略疏。
洎乎王臣道俗云拥法堂。
晓乃宣吐有仪解纷可则。
称扬弹指声沸于空。
晓复昌言曰。
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
今朝横一栋处唯我独能。
时诸名德俯颜惭色伏膺忏悔焉。
初晓示迹无恒化人不定。
或掷盘而救众。
或噀水而扑焚。
或数处现形。
或六方告灭。
亦杯渡志公之伦欤。
其于解性览无不明矣。
疏有广略二本。
行本土。
流入中华。
后有翻经三藏。
改之为论焉。
系曰。
海龙之宫自何而有经耶。
通曰。
经云。
龙王宫殿中有七宝塔。
诸佛所说。
诸深义别有七宝箧满中盛之。
谓十二因缘总持三昧等。
良以此经合行世间。
复显大安晓公神异。
乃使夫人之疾为起教之大端者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薛。
东海湘州人。
三学淹通。
彼土谓为万人之敌。
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
遍搜硕德。
本州以名望举进之。
王不纳。
居无何。
王之夫人。
脑婴痈肿。
医工绝验。
王及王子臣属。
祷请山川灵祠。
无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
苟遣人往他国求药。
是疾方瘳。
王乃发使泛海入唐。
募其医术。
溟涨之中。
忽见一翁。
由波涛跃出登舟。
邀使人入海。
睹宫殿严丽。
见龙王。
王名钤海。
谓使者曰。
汝国夫人。
是青帝第三女也。
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经。
乃二觉圆通。
示菩萨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
为增上缘。
欲附此经。
出彼国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来纸。
重沓散经。
付授使人。
复曰。
此经渡海中。
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
而内于中。
用蜡纸缠縢。
以药傅之。
其腨如故。
龙王言。
可令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
夫人疾愈无疑。
龙王送出海面。
遂登舟归国。
时王闻而欢喜。
乃召元晓。
造疏成五卷。
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
号为略疏。
晓乃宣吐有仪。
解纷可则。
称扬弹指。
声沸于空。
疏有广略二本。
行本土。
流中华。
后有翻经三藏。
改之为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绍】: 宋僧。台州天台人,俗姓李,字湖隐。年十八就杭州灵隐寺落发出家,狂嗜酒肉,人称济颠,或称方圆叟,后世俗称济公。复居净慈寺,火发寺毁,行化诸地。相传屡显神通,事迹甚多。宁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诗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长老德辉为记室。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净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见《北涧集》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济(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姓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出家。为人放荡不拘,破裈袒裎,饮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称济颠。以是为灵隐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为书记。浪游数十年,足迹几半天下。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绍兴十八年生)。后世称为济公活佛。有文十馀篇传世,后人编次为《济祖师文集》。见释居涧《北涧集》所载《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敕建净慈寺志》卷一○。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名道济。明颠者。名惠明。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出家灵隐寺。寺僧无不唾骂。逐之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年七十三示化。明颠者。潦倒猖狂。衣不蔽体。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铁钉。遇瓦砾拾置袖中。人诚语相向。则答以机锋。或侮之。则酬以狂言。入市。群儿争挽袖觅钱。或与之一钱两钱。或不与。喧叫语笑。衢路阗塞。人或饭之。不问远近识不识。皆凌晨而至。或受䞋。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不谢而去。一时倭奴见之。罗拜云。曾向海中失风。得此僧幸免于死。且能诗。或持菖蒲索题。随口云。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与济颠实未相识。偶遇于朱泾。目之曰咦。济颠赠之诗曰。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谩。二颠俱南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书记禅师。
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
名道济。
母梦吞日而孕。
娩时红光烛室。
国清本禅师
以为法中之宝。
摩顶而谶之。
济年十八。
走灵隐。
见瞎堂远公。
远即为济斩发。
未逾年。
神悟绝伦。
远为印可。
然济性狂简。
出入僧堂。
每大言忤众。
众以济犯规。
白远。
远曰。
禅门广大。
岂不容一颠僧耶。
自后常出冷泉亭。
与少年扑跤。
或狂歌酒肆。
或去呼猿洞。
引猿同翻觔斗。
或携荤酒。
污看经处。
主事复白远。
远惟以颠僧保护之。
是以呼为济颠云。
远公殁。
济之颠酒愈甚。
寺不容住。
遂挂搭净慈。
净慈德辉长老。
奇济行履。
以书记延之。
然终不能忍酒。
净慈之众。
亦短济于辉前。
辉之曲护亦如瞎堂。
书记常私游十六听朝官之门。
毛陈二太尉。
日以香醪馈之。
人不敢非。
书记醉则赋诗千百言。
言超意表。
识者尚之。
一晚醉卧十里松寺。
主令人扶归。
憨睡厨下。
初夜分忽起绕廊。
狂呼火发。
众以为颠。
中夜罗汉堂琉璃火。
延幡脚寺燬。
辉公乃留偈。
承光化去。
书记遂请嵩少林主方丈。
嵩之贤书记亦如辉公。
书记则曲设灵机。
而梦感朝廷。
不二载。
万础千楹。
顿还旧观。
又以两廊影壁未就。
欲达临安新任王安抚而成之。
嵩止曰。
不可。
我闻王公微时。
常投斋僧寺。
业被寺僧所卖。
王公怒。
题寺壁曰。
遇客头如鳖。
逢斋项似鹅。
今凡见僧皆恨。
汝干之可得耶。
众亦阻之。
书记笑而唯。
径投府前。
值王公升堂。
书记则探头引望。
王公大怒。
令阴执拟笞之。
书记曰。
吾乃净慈书记济颠僧也。
有段因缘。
惟阁下能省。
特来计较耳。
公亦微闻济颠诗酒之名。
意稍解。
书记遂以王公昔年题壁事。
造妙语讽之。
王公大笑。
留济公。
宿内衙。
济公徐以影壁意扣之。
王公遂捐钞三千贯。
以忏前非。
济公之演化无碍。
约类如此。
至若释结弭灾。
游戏三昧。
异迹饶剩。
不胜述也。
一日入城访旧。
与张提点。
饮酒赋诗。
归便卧疾。
嵩下安乐堂。
问公。
公抚榻谢曰。
惭愧。
乃请嵩为沈万法披剃。
万法为人诚重。
事公有年。
公随命万法。
报诸诗酒故檀。
即沐浴跏趺书偈。
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净慈。
诸山宿德毕集会。
送者千万人。
至虎跑寺前。
茶毗。
获无数舍利。
回至净慈寺前。
有二行脚僧。
谒嵩曰。
某甲适从六和塔过。
遇济公。
寄书一缄僧鞋一双。
嵩大惊曰。
济公终时。
我以此鞋。
易其敝屣。
对众启缄。
其辞恳切。
计二百零九言。
纸馀又附颂曰。
看不著。
错认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断黄金索。
幼年曾到雁门关。
老少分明醉眼看。
忆昔面前当一箭。
至今犹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无人识。
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馀。
有钱塘差使。
过天台山下。
会济公。
复寄来诗二首。
又后五十年。
有范村人。
送木料于净慈。
言近属济公所化。
赞曰。
济公彻枢旨于瞎堂言下。
遂以格外玄机。
混俗同尘。
或嘲风弄月。
发明佛祖心宗。
时不怪。
以颠僧目之。
幸也。
及示化天下。
始同称公。
为不可测人。
岂非末后实效光明之被于万物也。
博矣。
于戏鉴公生平。
若非贤圣应世。
求不巧尽拙。
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
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
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
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
四年,通判杭州。
历知密州、徐州。
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
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
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
寻召除起居舍人。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
四年,知杭州。
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
历知扬州、定州。
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
四年,再贬儋州。
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
孝宗时谥文忠。
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
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
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
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
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词学图录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有《东坡七集》、《东坡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登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任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熙宁间王安石变法,轼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徽宗立,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