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盛象翁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迁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唱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之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及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适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闽。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非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归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如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由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号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奖人士。一与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研究楞严。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询。乃盛赞真歇之为人。盖歇未出蜀时。亦习讲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弃讲谒诸名宿。虽经赏识。未豁所蕴。晚登龙门。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辞。圭以未伸所解为闷。几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高庵正堂时称明眼。圭惭乘间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领。至晚理前问。佛眼唾曰。閒言语。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词而出。因叹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刚不谬矣。政和间。开法天宁。浩归湖海。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妙喜称之。及济川除给事。圭同日受诏。住雁山能仁。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闻。圭将至。恐东瓯未廓所见。乃过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诱瓯人。圭未视篆。有嫉者深夜纵火。能仁燬尽。圭就故址结茅。乃示众曰。爱閒不打禾山鼓。投老来看雁宕山。杰阁岳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几能仁复成。初寺燬。随圭之众。多背去者。寺成复归。或曰。彼彼以成败事师。非义侣也。请勿收录。圭曰。不然。境风所飘。力未充也。若弃之。岂慈摄之义哉。真歇移径山。圭补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预参列。值圭升座。搀众出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圭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未审意旨如何。圭曰。马便搭鞍。驴便推磨。僧礼拜。圭曰。灵俐衲僧只消一个。圭乃曰。马搭鞍驴推磨。灵俐衲僧只消一个。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西来祖意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其僧脱然。终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闽之乾元。有慧温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速道将来。温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呵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圭诺之。又移居鼓山。进院至三门。德升把住问曰。国师不誇石门句。请师速道。圭震声喝之。升亦领旨。圭既年老。罢上堂。惟临轩随机。不计旦暮而已。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声鼓集众。众方集。圭顾视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无数。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赞曰。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复际遇于龙门。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辄与高庵正堂辈。齐名海内。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台州黄岩人,字叔夏,号两峰。
少师从盛象翁、林弦斋。
台省辟为和靖书院山长,累官江浙儒学提举。
有《两峰惭草》。
元诗选
德永,字叔夏,号两峰,黄岩人。
自幼岐嶷,从林□□纮斋、盛象翁圣泉游,得王柏鲁斋之学。
台省辟为和靖书院山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
清江杜本伯原称其文章似欧阳子,尤长于理,所著有《两峰惭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一(一○九二~一一五五),号照堂,俗姓徐,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年十四于大云寺出家。年十六,从广寿梵光法师习天台教。后师从妙湛思慧禅师。游方遍谒耆宿。后住石泉寺,改圣泉寺,又被知福州叶梦得迎至黄檗道场。继归卧雪峰故庐。又出住云门,迁法石,返西湖雪峰庵。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诏住径山能仁禅院,次年卒,年六十四。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二《径山照堂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一。
号炤堂。
奉化徐氏子。
方童幼时。
遇群儿嬉戏。
隅坐傍不语。
闻梵呗则跃起。
喜动颜色。
其父曰。
儿如此。
当令事佛。
年十四。
祝发大云寺。
十六受经数万言。
习穷昼夜不息已。
乃叹曰。
如来最上乘。
无挟而径造者也。
事糟粕何庸。
即入京。
从相国寺妙湛慧公。
游数年。
尽其学为高弟。
复下汴。
绝淮。
经吴中浮浙。
上天台。
入雪峰。
遍见诸耆宿。
表里洞然。
中无疑者。
会妙湛来莅黄檗。
师自雪峰至。
学成行尊。
众推为上首。
师姿相奇庞。
寡言笑。
危坐一榻。
渊然如古井冰。
有来叩者。
云涌泉落。
愈出而愈无穷。
性介特。
务自阔远。
不交人事。
将诣雪峰。
朝议大夫曾恬。
与师厚善。
属师致书。
抵福帅大资张公守。
师意其为己。
纳笥中弗出。
久之。
石泉虚席。
公曰。
黄檗上首故自强。
即日移书。
遣骑迎师。
师谢不愿。
使者至五反而后受。
他日公过师。
师出恬书。
且致不即发之意。
公喜曰。
韫椟之珍。
深藏而不市。
吾与师。
宾主无愧矣。
居三岁。
改莅圣泉
会左丞叶梦得来守福。
曰。
黄檗古道场。
今世名缁。
孰逾一公者。
饬使者具书币以迎师。
至阖境。
缁素奔走出迎。
欢呼踊跃。
声振山谷。
盖师自石泉出世。
更三大刹。
积十五年。
演唱真乘。
启悟后学。
人人向道。
以师为归。
已而后。
将至稍通饷谢易置诸禅师。
一夕舍去。
归卧雪峰故庐。
泉南守叶庭圭。
乐道之士也。
延之云门。
再迁法石。
庭圭代还。
师亦反西湖雪峰庵。
即妙湛所栖。
闭门终日。
人莫见其面。
若将终焉。
俄被旨住径山。
绍兴二十四年也。
径山。
无一垄之地可耕。
而学众数千指。
师入据丈室。
檀施大集。
不求而办。
山有芝岩方丈遗址。
师尝指其处。
谓其徒曰。
吾将筑室居焉。
初不省所谓。
明年三月示微疾。
退处明月堂。
唱箧中衣。
供佛饭僧。
翼日黎明。
索笔书伽陀。
趺坐而逝。
寿六十四。
僧腊五十。
即芝岩塔其全身。
乃喻筑室所云以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元诗选
复字仲容,天台人。
负诗名。
延祐初,游京师,公卿奇其才,与浦城杨载、清江范梈同荐入馆阁,复度当国者不能用,不俟报可,翩然去之。
乃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遂家金陵。
买宅于城北,南户故有两桧树,醉则倚树而咿唔,因自名其什曰《双桧亭诗》。
殁后,其婿饶介之、门人李谨之先后编辑,共得若干首。
永嘉李孝光曰:国初以来,临海为诗数十家,其什曰《阆风》、《樗园》、《山南》、《天逸》、《素心》、《圣泉》。
其后又有张子先、陈刚中、杨景羲,皆自树一家,足以名世。
复读仲容诗,令人欲飞,皆已绝去生狞,操蹙精悍,犹之宛马,不踶不齧不覂而日行千里,众马虽十驾,不能超也。
中山李桓曰:仲容学博才敏,为诗精丽奇伟,格超而趣远,深入古人阃奥。
上元杨翮曰:仲容诗必因酒而作,引觞挥毫,若不经意,而语率高绝。
盖仲容胸次夷旷,生平有隐君子之趣,而以酒自托。
故当时论诗者,亦以太白方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台州黄岩人,字景则。
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学,学者称圣泉先生。
仁宗延祐间,荐辟平阳汀州路教授,以昌国州判官致仕。
有《易学直旨本源》、《圣泉文集》。
释绍镫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绍镫,姓陈氏,古田人。
生时异香满室,紫胞覆首。
幼不茹腥,七岁入塾,聪颖绝伦。
授以经书,如睹旧物。
十年,辞亲出家,礼潭州开福琎为师。
精通《法华》,试经得度。
受具之后,瓶锡游方。
造当阳玉泉芳禅师法席,一见针芥相投,顿忘荃蹄。
及还乡里,深自蹈晦。
郡守向道,延主陀𡽹塔院,缁素归敬。
一日示疾,索浴更衣。
鸣钟集众,乃说颂曰:“吾年五十三,去住本无贪。
临行事若何,不用口喃喃。
”俨然示寂,瞑目无声。
已踰两宵,偶闻钟音,忽然而苏。
自是身心澈莹,超然生死。
元丰中,福州大旱。
太守孙公仰其灵迹,延之祷雨。
经筵既启,甘霖立沛。
孙公欣慕,迁居文殊。
尔后每逢旱魃,郡中官吏辄相祈求。
府主许公、察院王公、左司叶公皆先后致敬,恭请讽经。
灯一诣坛,诚心持咒,虽晴烘烈日,曾不崇朝,远视天色已,油然作云,俄而霈然。
三农沾足,人民忭舞,年复大有。
故自灯祷雨十数年间,甘泽所降,从不愆期。
遐迩钦企,视若神僧。
后移主圣泉,凡三坐道场,提撕后学,警策尤多。
上堂,僧问:“如何是圣泉境?
”灯曰:“目前无异草。
”曰:“如何是境中人?
”灯曰:“往来无挂碍。
”曰:“人境己承指,向上宗乘事若何?
”灯曰:“驴足未去,马足又来。
因言般若门中,纵说百千妙义,不增一豪。
直饶结舌亡锋,岂减少分。
若论玄之又玄,终非沙门。
鸟道鱼踪,早伤涂辙。
何也?
盖为出此入彼,去者不至其方,来者不得其所。
举一明三,莫穷厥趣。
更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霄壤相望,去道转远。
正当与尔时,衲僧门下作何观感?
”良久乃曰:“昨夜三更月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