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邕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邕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
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
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人物简介

中州集
有邻,字德卿,遂城人。
数岁入小学。
州将为子娶妇,骖御盈路,同舍儿竞观之,德卿读书自若也。
大定三年第进士,历州县为尚书省令史。
时相议诎词赋专明经,德卿以赋有谲諌之义,反复诘难,竟得不罢。
尔后擢第者,廷试时务策亦自德卿发之。
明昌初,累迁安国军节度使。
父飞狐令某,尝尉南和,以公事活千馀人。
德卿实生是邑,父老有身及当时事者,扶杖迎劳,欢呼马前,德卿亦为立碑。
尉厅不踰月。
子嵩,犹子铸同榜登科,时人荣之。
泰和中,使宋还,拜工部尚书,致仕卒。
德卿孝友廉介,长于吏事,所至兴学校,敦风化,以儒雅自缘饰,耆旧至今称之。
子嵓,字士瞻,第进士。
季子嶷,字士美,正大初监察御史,最知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河内温人,字伯槐。
少好学。
汉末为诸生,避地上党,耕种山阿。
并州刺史梁习荐之于曹操,宰南和,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
曹丕为五官将,林为功曹。
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
魏文帝时,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
明帝时,封高阳乡侯,官至光禄勋太常。
司马懿以林为同乡耆德,每为之拜。
年八十三卒。
谥贞。
刘武 朝代:蜀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南阳义阳人。
刘邕子。
有文才,与樊建齐名。
官至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