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轼

相关人物:共 548 位
共 54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阴人。与兄弟友爱,不分财产,所居为“怡怡堂”。后与兄邵□弟邵圭同游太学,□、圭皆第进士,琥弃儒入道,归都峤山草庵修炼,复居峨眉,不知所终。
全宋诗
邵琥,湘阴(今属湖南)人。
少与兄玘、弟圭同游太学。
后往都峤山为道士,改名彦肃(《东坡全集》卷二《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
徽宗大观中,自都峤归故居。
后结庵峨眉山,不知所终。
事见《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苏再渔(1692-1749),字胜耕,苏东坡21世孙,今无锡市惠山区杨桥人。
乾隆七年在无锡兰溪淡斋为《苏氏族谱》写有《编修族谱序》。
詹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器之。
哲宗绍圣间知惠州,从苏轼游。
钦宗靖康间官于京师。
张邦昌迫以伪命,不受,逃归行在。
高宗即位,召对,奏兵事甚详,擢太常丞,迁祠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蜀人。
隐士。
善画道像,尝于青城丈人观画诸仙。
苏轼称其“画笔略到而意已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仲修,与苏轼同时(《苏轼文集》卷五九《与仲修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苏迨(一○七○~一一二六)(生年据《苏轼文集》附《苏轼佚文汇编》卷四《与子明》第三简),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
次子。
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
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
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八○四
苏迨(一○八五——一一二六),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次子,后妻王闰之生。
元祐六年授承务郎,政和元年赴武昌管库主任,靖康之乱时卒。
迨有三特点:头长、多疾、诗「文采可观」。
曾居宜兴、广州、颍昌等地。
见《苏轼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功书》、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卷六三《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斜川集》卷五《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苏岘墓志铭》等。
钟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虔州人,字子翼。
博学笃行,为欧阳修、曾巩等所知,然不得遇,隐于田间。
苏洵南游,棐以师礼事之。
苏轼自南海还,访棐,已殁,因作哀词诔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鄂州江夏人,字乐道。好古博学,善籀篆,尤精小篆。官至国子监丞。
全宋诗
李康年,字乐道(《山谷集》卷二九《跋李康年篆后》),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好古博雅,尤精小篆(《皇宋书录》卷中)。初为武昌县尉,累官国子监丞(《楚纪》卷四一)。
全宋文·卷二三五六
李康年,字乐道,江夏(今属湖北武汉)人,好古博学,尤精小篆。
初为武昌县尉,仕至国子监丞。
苏轼、黄庭坚游。
见《黄豫章集》卷二九《跋李康年篆》,《皇宋书录》中篇,《楚纪》卷四一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0—? 【介绍】: 宋卫城人,字承之,号苇溪翁。
哲宗元祐六年进士。
绍圣二年复举博学弘词科。
徽宗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官终太府卿。
工诗,与苏轼、王安石诸人相酬和。
有《竹隐畸士集》。
全宋诗
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生于神宗熙宁初(一○六八?)。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调真定府户曹参军,以亲老不赴。绍圣中,复举宏词科,曾官越州。李邦直帅真定,辟为僚属。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官度支员外郎。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出知邓州。未几召为太府卿。有《竹隐畸士集》四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赵鼎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七四
赵鼎臣(一○七○——?),字承之,自号苇溪翁,滑州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四库提要》考其为赵称子。元祐六年登进士甲科,绍圣二年以真定府户曹参军举博学宏词科。元符中官于定州。尝为太学博士,以事贬为山阴从事。政和末官朝请大夫、行户部度支员外郎。后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卒。著《竹隐畸士集》。事迹散见文集中有关墓志铭,以及《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等。今人姜亮夫撰有《赵鼎臣疑年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0—1560 【介绍】: 明山东泰安州人,字孝思,更字世甫,号可泉、鸟鼠山人。正德三年进士。授翰林检讨。嘉靖初,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被仇家所诬,革职归,筑室著书。有《鸟鼠山人小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孝思,一字世甫,巩昌人,一云文水人。正德戊辰进士,特授翰林检讨出判嘉定州历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改理河道有鸟鼠山人集
明诗纪事·戊签·卷十
缵宗字孝思,秦安人。
正德戊辰进士,特授翰林检讨。
出为嘉定州判,迁潼川知州。
入为南户部郎中,改吏部,出知安庆府。
改苏州,迁山东参政。
改浙江,历河南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改理河道,复改河南,乞归。
以作诗下狱,寻得释。
有《正德集》四卷、《嘉靖集》七卷、《鸟鼠山人集》十六卷、《拟古乐府》二卷,《拟汉乐府》八卷。
(《四库总目》:缵宗诗激昂悲壮,颇近秦声。
无斌媚之态,是其所长:多粗历之音,是其所短。
《艺苑卮言》:胡孝思尝为吾吴郡守、才敏风流,前后罕俪。
公暇多游行湖山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迢于壁石。
后迁御史中丞,抚河南,肃皇幸楚,为一律纪事云:「闻道銮舆晓渡河,岳云缥缈护晴珂。
千官玉帛嵩呼盛,万国衣冠《禹贡》多,锁钥北门留统制,璿玑南极扈羲和,穆天八骏空飞电,湘竹英皇泪不磨。
」刻之石。
后以他事坐罢家居者数载矣。
尝扑一贪令王联,其人为户部主事,以不职免,杀人下狱当死。
乃指「穆天」、「湘竹」为怨望咒诅。
而所繇成狱,及生平睚眦,皆指为孝思奸党。
奏上,上大怒,悉捕下狱,欲论死。
分宜相、陶真人力救解,久之,乃罢免,犹摘杖孝思三十。
尝是时,孝思将八十矣,了不怖慑,取锦衣狱中柱械之类八,日制狱八景,为诗纪之。
众争咎孝思,掣其笔曰:「君正坐诗至此耳,尚何吾伊为?
」孝思澹然咏不辗,曰:「坐诗当死,今不坐诗,得免死乎?
」出狱时,谢茂秦贻之诗,有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何意见骚人?
」孝思方病杖创甚,呻吟间犹口占以谢。
人谓孝思意气差胜苏长公,才不及耳。)
维基
胡缵宗(1480年—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陕西巩昌府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书法家。正德戊辰进士,嘉靖时官至河南巡抚。胡缵宗早年为国子生,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式辛酉科陕西乡试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登戊辰科三甲第一名进士。即授翰林院检讨,正德五年(1510年),受刘瑾同党、侍读焦黄中牵连,出为嘉定州判官。升四川潼川州知州。正德十年(1515年),胡缵宗入为南京吏部员外郎,历官验封司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出为安庆府知府。嘉靖三年(1524年),改苏州府知府。嘉靖四年(1525年),经都御史吴廷举举荐,升任按察使,同年经巡按直隶御史朱实举荐,升兵备副使。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升山东左参政,八年二月考察调用。复除山西左参政,十一年三月升本省右布政使,四月丁父忧归。服除,再升河南左布政使,十五年十二月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十七年六月改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因治河有功,十八年转河南巡抚,同年十二月以火燔公署并毁符验敕书,黜职闲住。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胡缵宗为仇家河间人王联告发所作迎驾诗有“穆天八骏空飞电,湘行英皇泪不磨”之句,有诅谤皇帝之意,被逮到京师拷问,被杖四十,削籍为民。归乡后,筑可泉寺著书。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于家。
共 54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