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惇

相关人物:共 83 位
共 8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
谢绛子。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
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
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
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
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章杰,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惇孙。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为福建路转运判官。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徙广东路。四年,措置福建路籴买公事。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七年,起为广南东路转运副使(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七○、八三、九○、一一二)。十一年,知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二)。二十年,由知衢州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事见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
全宋文·卷四○七五
章杰,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人,章惇孙。
登宣和六年进士第。
建炎末以奉议郎守祠部员外郎,历福建、广东转运判官,迁工部、仓部员外郎。
绍兴五年奉祠,七年复起为广东转运副使。
二十年,知衢州。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三四、四六、七五、八三、九二、一一二、一六一,《吴兴备志》卷二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
雍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果州南充人。
英宗治平间进士。
为御史台主簿,时章惇用事,朝士满门,钧独不往,为所恶,黜知蓬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099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平。
章惇族侄。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第一。
通判湖州,召试除校书郎,迁太常寺丞,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颍州。
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知审官西院。
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人以为文武兼备,待以殊礼。
编纂历代帝系,名为《编年通载》,神宗览而称善。
判吏部流内铨,寻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成德军。
元丰四年,坐事落职,提举洞霄宫。
哲宗元祐中历知秀、襄等州府,终知颍州。
全宋诗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浦城(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通判湖州。六年,直集贤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历知汝州、颍州。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出知郑州。复判太常、直舍人院,以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知成德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事免(同上书卷三一六)。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始,历知秀、襄、河阳、曹、苏、扬、庐、宣等州府。元符二年,卒于知颍州任(同上书卷五一四),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出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判太常寺,历知审官西院,判吏部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成德军。哲宗时,历秀、苏、扬、庐、宣、颍等州。元符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五。尝纂历代帝系为《编年通载》十五卷(今存四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仲循。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为威武军佥判、知江宁县。
章惇有旧,当国,屡招不往。
以明堂恩褒赠二亲,遂致仕,时年五十六。
释慈源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慈源,字悟道,亦号守拙。
姓曾氏,新化人。
父传唯,母张氏,夙抱悲怀,事佛惟谨,诞源之夕,祥光烛隅,里人异之。
幼侍母食,同甘蔬菜。
母没,经堂佛像,亲絜供奉,不异存日。
尝自陈明水一盂祝曰:“此水不腐,吾当归依。
”瞬焉五载,清洁如初。
丙子父丧告终,乃礼邑中法华庵松华披剃,旋具戒于福严怡。
复依南岳祝圣默庵仁,亲炙既久,得力独多,深造堂奥,遂承心印,称南宗高足。
丙戌还新,独蠲钜赀,修葺城南承熙寺。
寺为宋章惇平蛮后所创建,年湮荒芜,至是辟为丛林,法席重晖,僧侣云集。
衡之悟真,邵之尊美,皆礼之首座,参同异焉。
甲午,说法邵阳师子峰龙华寺,集者数百人。
丙申,复依仁于祝圣,日诵《法华》,以为常课。
丙午,卓锡资东锦石峰,旧有古寺曰慧龙。
日就隤废,而山水之胜,甲于一郡。
源因拓其前址,廓其新式,栋宇有辉,金像赫赩,额曰四愿,从所志也。
寺中规制,一如丛社,道风翕然,溢于资流。
寂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年五十七,腊二十八,塔于锦石峰下,衡山戴鳌为之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1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尝从胡瑗、孙复学。父没始出仕,知襄城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言王安石变法妨民,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徽宗立,连除观文殿大学士,促入觐,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诗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仲淹次子。
早年以父荫为太常寺太祝,举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均因侍父不仕。
父卒,初知襄城县,移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东转运判官,召为殿中侍御史。
因“濮议”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蕲州。
神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庆州、信阳军、齐州。
请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复知庆州,未几,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遂坚辞执政,出知颍昌府。
后因元祐党籍,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邓州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
谥忠宣。
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弹事》五卷、《国论》五卷、《言行录》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
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
事见《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纯仁诗,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岁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诗五卷)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元刊明修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仲淹次子。
皇祐元年进士,父死乃出仕,以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县,签书许州观察判官事、知襄邑县。
治平元年为江东转运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屡奏不当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蕲州,历京西提点刑狱,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召拜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加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国子监。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左迁知利州、庆州,黜知信阳军,移齐州。
乞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再知河中。
哲宗立,复知庆州,召除给事中,进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元祐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明年出知颍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
八年,召复拜右仆射,再出知颍昌府,忤章惇意,累贬永州安置。
徽宗立,归许养疾。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
著有《弹事》五卷、《国论》五卷、文集二十卷。
见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3 【介绍】: 宋成都人,字元钧,号净德。
仁宗皇祐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出通判蜀州。
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党蔡确、韩缜、张璪、章惇等。
累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
哲宗亲政,知陈州。
坐元祐党夺职,责衡州居住。
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
有《净德集》。
全宋诗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八九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五年进士,调铜梁令,知太原寿阳县,府帅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应制举,对策枚数新法之过,虽入等,才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屡上书言禁榷蜀茶之弊,责监怀州商税。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因与苏轼兄弟同贾易、朱光庭等争论,被目为蜀党。后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转运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绍圣初,出知陈州,移潞州、梓州。后夺职分司、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崇宁元年致仕。是年秋被列入元祐党人碑。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净德集》。《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又参本集《乞别给致仕状》及戴扬本《关于吕陶生卒年岁的辨误》(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86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文约。登进士第。神宗熙宁三年通判宁州,条上时政数十事,颂王安石新法。累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力行常平、水利、免役、保甲等法,进御史中丞。安石罢相,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即劾惠卿等。后被斥知虢州,终知邓州。
全宋文·卷一六三四
邓绾(一○二八——一○八六),故名维清,字文约,成都双流(今四川双流)人,至子。
举进士高等,稍迁职方员外郎。
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
召对,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
以颂新法升官,乡人在都者皆笑骂,绾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寻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五年春,擢御史中丞。
王安石去位,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又劾吕惠卿、章惇
神宗谓其奸回,斥知虢州。
历知荆南、陈、陜、永兴军、青、邓等州军。
元祐初徙滁州,未去邓而卒,年五十九。
著有《治平文集》三十卷、《翰林制集》十卷、《西垣制集》三卷,《奏议》二十卷、杂文诗赋五十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字无愧。
赵良规子。
第进士。
知武强县,历开封府推官。
哲宗时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苏轼宜留在朝。
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
后随人俯仰,遇贾易劾苏轼题诗怨谤,亦附而诋之。
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
卒年七十二。
全宋诗
赵君锡(一○二八~一○九九),字无愧,洛阳(今属河南)人。举进士,知武强县。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检详枢密院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历开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出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应天府。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书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见《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赵君锡(一○二八——一○九九),字无愧,良规子。以父任授将作监主簿,复举进士,以亲故不愿仕。父亡,调知武强县。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辟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礼院、开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称苏轼之贤,后附贾易,诋轼,宣仁后斥其「全无执守」,遂降知郑、陈、澶三州及河南应天府。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定。见《东都事略》卷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高斯得《跋赵文定公君锡行实》(《耻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有附传。
共 8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