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恒

相关人物:共 234 位
共 23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04 【介绍】: 宋蔡州汝阳人,字汉公。
少识音韵,善诗文,为王禹偁所重,与丁谓齐名。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第一。
累迁右司谏。
真宗朝历权户部判官、京东转运副使、判太常礼院、知制诰掌三班院。
屡有建言,尝疏请将三司所辖还户部,渐复六部各司其职之制,又极论军政腐败,将帅无能及畏懦玩寇等。
有《驳史通》及文集。
全宋诗
孙何(九六一~一○○四),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与丁谓齐名。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通判陕州。入直史馆,迁秘书丞,为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右司谏。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为京东转运副使,徙两浙转运使。景德元年知制诰、掌三班院,卒,年四十四。有文集四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传。今录诗十四首。
全宋文·卷一八四
孙何(九六一——一○○四),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淳化三年进士第一,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召入直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时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徙两浙转运使。景德元年代还,判太常礼院,俄知制诰,掌三班院。是年冬以疾卒,年四十四。何笃学,倡古文,为时所重。著《驳史通》十馀篇,有集四十卷。《宋史》卷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
少给事真宗于藩邸,以谨厚被亲信。
真宗即位,累迁至定州副都部署。
咸平六年,契丹南下,继忠率军战于康村,兵败被俘。
景德初,契丹请和,令继忠奏章,南北遂戢兵。
尝附表恳请召还,真宗以誓书约各无所求,不许。
后契丹更其姓名为耶律显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
全宋文·卷一九七
王继忠,开封人。以父荫补东西班殿侍。真宗即位,补内殿崇班,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改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迁高阳关副都部署,徙定州。咸平六年,率兵御契丹,陷于敌。契丹主甚器之,更其名为耶律显忠,封楚王。景德初,南北戢兵,继忠实有力。《宋史》卷二七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赵州人。
原为北汉将,宋初降。
太宗淳化二年,累迁至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
真宗即位,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镇州行营都部署,又帅镇、定、高阳关三路,大破契丹兵。
咸平六年,与辽战失机。
景德初真宗巡澶渊,超拥兵数十万屯真定,逗留不进,遂使契丹深入,罢帅。
知青州卒。
谥武康。
全宋文·卷一三九
王超,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
淳化间为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
真宗嗣位,加检校太傅,领天平军节度。
咸平中契丹寇边,超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镇州行营都部署,帅镇、定、高阳关三路,大破契丹兵。
景德初,徙知河阳、青州,移镇建雄。
卒,追赠尚书令。
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王熙元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8 【介绍】: 宋河南洛阳人。
王处讷子。
幼习父业,太祖开宝中补司天历算。
真宗景德中拜司天少监。
奉诏缵阴阳事十卷,真宗为制序,赐名《灵台秘要》。
授司天监,以择日差谬降少监。
以目疾改将作监,致仕卒。

人物简介

维基
黄待显(1481年—1535年),字君俊,号柏窗,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弘治甲子科(1504年)福建乡试第八十名举人,曾任湖广华容县学教谕,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会试第二十七名,廷试二甲十三名进士。
吏部观政,授户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
大礼议事件爆发,世宗更定章圣太后尊号,待显与何孟春、丰熙等伏阙言:「尊崇之典,明诏已定。
今忽去本生二字,是重所生而忘所继也。
」奏入,留中不发。
待显随即同孟春百馀名官员跪哭左顺门,世宗大怒,命将众官廷杖下狱。
黄待显遣戍广东碣石卫。
嘉靖十三年(1534年),九庙告成,释归。
岁馀即卒。
隆庆改元,追赠太常寺少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
历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为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赴金陵,为寇准所阻。
累表罢职。
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
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
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加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
三年罢相出判杭州。
仁宗天圣元年再相。
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
卒谥文穆。
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集》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禦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学士(《同上》)。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复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国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铭》)。谥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禦推官。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迁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洺州肥乡人,字仲方。
李沆弟。
太宗雍熙二年进士。
为保信军节度推官。
真宗初献《圣德诗》,擢直集贤院。
累迁中书舍人。
仁宗初为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
除相州观察使,为谏官所诋,知亳州,改河阳。
久之还朝,复出知陈州。
博学,以文章知名。
真宗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所参定。
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
全宋诗
李维,(九六一~一○三一)字仲方,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沆弟。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为保信军节度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直集贤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出知歙州。景德四年(一○○七),为兵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为翰林学士(《学士年表》),累迁中书舍人。天禧二年(一○一八),罢知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五年,复为翰林学士承旨,加史馆修撰(《学士年表》)。仁宗初,迁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天圣四年(一○二六),改相州观察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七、《学士年表》)。后知陈州,卒,年七十一。有《李仲方集》二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李维诗,存《崧坪小稿》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三)。今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西昆酬唱集》(中华书局王仲荦集注本)。另自《天台续集》等书辑得集外诗三首。底本所收《直夜》、《寄田锡舍人》等诗,皆系羼入,一并删归存目。
全宋文·卷一九○
李维(九六一——一○三一),字仲方,洺州肥乡(今河北肥乡)人,李沆弟。
雍熙二年进士,为保信军节度推官。
真宗初,擢直集贤院。
多主持辽使事务,擢为翰林学士。
天禧二年年五十八,以疾辞翰林学士,罢为户部侍郎、集贤院直学士,出知许州。
复入翰林为学士承旨,加史馆修撰。
仁宗初,预修《真宗实录》,迁工部尚书,后出知陈州。
卒,年七十一。
维博学,以文章知名,好为诗。
景德以后,真宗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维所参定。
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
著有《大中祥符降圣记》五十卷。
见《春明退朝录》卷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
宋史》卷二八二《李沆传》有附传。
刘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1 【介绍】: 宋并州人,本姓龚,改姓刘,字世济。
真宗刘皇后认为兄。
初事真宗于藩邸。
真宗即位,补三班奉职,迁右侍禁。
大中祥符二年护屯兵于汉州,累迁洛苑使。
不附宦官周怀政,严惩其属员过失。
天禧间累官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
尧叟弟。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作《海喻》,人奇其志。
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
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
致仕,卒谥文惠。
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
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
工诗。
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
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
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
天禧中,知滑州。
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
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次年罢,判郑州。
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
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
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33 【介绍】: 宋博州博平人,徙居郓州须城,字宗古。
太宗端拱二年“九经”及第。
为莒县主簿。
历国子监直讲、工部郎中,擢龙图阁待制,力谏真宗迎天书、祀汾阴事,出知密、兖等州。
仁宗时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修《真宗实录》。
再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
有《经典徽言》、《五经节解》、《乐记图》、《五服制度》等。
全宋诗
孙奭(九六二~一○三三),字宗古,博平(今山东荏平)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迁国子监直讲。真宗时为诸王府侍读,擢龙图阁待制。仁宗即位,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审官院,判国子监。累迁兵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后改礼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卒,年七十二(《宋景文集》卷五八《孙宣公墓志铭》)。谥宣。有《赓载集》,已佚。《宋史》卷四三一有传。
全宋文·卷一九三
孙奭(九六二——一○三三),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西)人。端拱二年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历判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擢龙图阁待制。又知密州、河阳、兖州。仁宗即位,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官至龙图阁学士,复知兖州,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卒,谥曰宣。撰述甚富,今存《孟子音义》、《孟子注疏》等。宋祁《景文集》卷五八、六一有行状、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一有传。
共 23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