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植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善绻。
传说中尧舜时武陵人。
有道之士
居枉渚。
尧闻其贤而师事之。
尧卒,舜以天下让之,卷以为尧不教而民从,不赏而民劝,百姓安乐。
今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大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从此将乱,不受而去,入深山不知所之。
尹轨 朝代:西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时人。
有道之士
周穆王曾召见之。
居终南山。
修草楼,号尹真人道观。
释宝达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杭州灵隐寺僧也。素以持诵秘祝。获效于世。故其所居之院。有印沙床照佛鉴等法器。浙江之潮。视天下尤险壮。秋高气盛。则波涛湍激。至败堤防。冒城郭。为生民患。于是达祷禳之。忽夜见伟人玄冠朱衣。拥徒从造前。谓达曰。弟子盖吴之伍员也。昔以复仇雪耻之志。寓愤怒于天地间。以隳凌品汇。则其获谴诃于善类多矣。兹赖师以慈悯悲悼之诚。使患解脱缠盖。则庶几以升济矣。言讫而隐。后西岸果沙涨。人谓达所感致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宝达者。
不知何许人也。
遁是名山高乎道望。
号刹利法师。
以持密咒为恒务。
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鉴。
往者浙江也。
惊涛巨浪为害实深。
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焉。
达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
遂诵咒止涛神之患。
一夜江涛中有伟人。
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而至。
谓达曰。
弟子是吴伍员。
复仇雪耻者。
非他人也。
师慈心为物。
员已闻命矣言讫而灭。
明日寺僧怪问。
昨夜车马之喧为谁。
具言其事。
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
自尔西岸沙涨弥年。
还为百姓殖利。
时所推称翕然敷化。
后罔知所终。
系曰。
印沙床者何。
通曰。
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宝器。
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
照佛鉴者何。
通曰。
即鉴灯耳。
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游是山述记。
记达师节俭而明心之调度也。
楚芝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汝州襄城人。
初习《三礼》,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术。
朝廷博求方技,诣阙自荐,录为学生。
以占候有据,擢为翰林天文。
授乐源县主簿,迁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监事。
徙尚书工部员外郎。
太宗淳化初,坐事出为遂平令。
卒年六十。
全宋文·卷五一
楚芝兰,汝州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习占候之术,太祖时擢为翰林天文,授乐源县主簿,迁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监事。太平兴国八年,从其议于京郊建五福太一宫;宫成,特迁尚书工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淳化初,坐事出为遂平令。卒,年六十。《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传》上有传,又参《舆地纪胜》卷一。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承皓。
眉州丹棱王氏子。
依大力院出家。
登具后。
游方。
见北塔。
发明心要。
元丰间。
首众僧于谷隐。
望耸诸方。
张无尽。
奉使京西南路。
就谒之。
问曰。
师得法何人。
曰。
北塔广和尚。
曰。
与伊相契可得闻乎。
师曰。
只为伊。
不肯与人说破。
无尽善其言。
致开法于郢州大阳。
是时谷隐主者。
私为之喜曰。
吾首座出世矣。
盛集缁素。
以为歆艳。
师升座曰。
承皓在谷隐十年。
不曾饮谷隐一滴水。
嚼谷隐一粒米。
汝若不会。
来大阳为汝说破。
𢹂拄杖下座。
傲然而去。
于是先入院。
后见州郡官责之曰。
长老得何指挥入院。
师曰。
某山林人。
谁知郡县礼数。
乃拽杖而去。
无尽以书抵郢守云。
有道之士
不可以世礼责。
当加礼请之。
守如其言。
师不得已复来。
寻迁玉泉。
示众曰。
一夜雨滂烹。
打倒葡萄棚。
知事头首行者人力拄底拄。
撑底撑。
撑撑拄拄到天明。
依旧可怜生。
自谓。
此颂法身向上事。
如傅大士云。
空手把锄头。
洞山云。
五台山上云蒸饭。
只颂得法身边事。
然为人超放。
未易以凡圣议。
尝制犊鼻裈。
书历代祖师名字。
而服之。
乃曰。
唯有文殊普贤。
较些子。
书于带上。
故丛林目为皓布裈。
有乡僧效为之。
师见而诟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为戏事耶。
呕血无及。
僧寻于鹿门如所言而逝。
苏长公。
抵荆南。
闻师机锋不可触。
拟抑之。
即微服求见。
师问。
尊官高姓曰。
姓秤。
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师震喝一声曰。
且道重多少。
公无对。
于是尊礼之。
冬至示众云。
𠷳运推移。
布裈赫赤。
莫怪不洗。
无来换替。
一僧入室。
适狗子在室中。
师叱之。
狗便出去。
师曰。
狗却会。
你却不会。
将示寂。
门人围绕。
师笑曰。
吾年八十一。
老死舁尸出。
儿郎齐著力。
一年三百六十日。
言毕而逝。
师法嗣。
有曰文庆者。
住林溪兴教。
闻秀圆通住栖贤。
弃众访之。
庆貌寝人不启眼。
秀遣督割稻石桥庄。
既辞去。
有识者曰。
庆。
出世湘乡十馀年。
皓和尚嗣也。
秀遣人追谢之。
且迎以还山。
庆曰。
俟稻人囷乃还。
秀心奇之。
称于众举以自代。
住栖贤二十年。
而终。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从廓(一一一九——一一八○),俗姓林氏,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于建善寺祝发受戒,尝从懒庵需公、大慧杲禅师游,嗣大圆璞禅师,住持明州育王山广利禅寺,赐号妙智禅师。晚以衣囊立庵于乌石山,名以笑月。淳熙七年卒,年六十二。见楼钥《育王山妙智禅师塔铭》(《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从廓。
福之长溪林氏子。
幼颖悟。
不妄言笑。
群儿强以聚嬉。
泊焉如弗闻。
喜闻出世法。
年十五祝发受具戒。
时闽中。
有道之士
悉往从之游。
见佛心才。
才称之。
又见懒庵需公。
为侍者。
复依大圆璞。
璞妙喜之高弟。
门风孤峻。
始龃龉。
久之。
豁然有得。
服勤数载。
大圆抚之。
以为类己。
然以未识妙喜为恨。
不惮重趼。
见于衡之回雁峰下。
深加器重。
留三年告归。
送之以偈。
又以书属璞曰。
廓。
佳衲子。
可为成就。
使异日为吾家种草。
绍兴丙子。
妙喜被旨住育王。
复来依焉。
妙喜移径山。
璞继其席。
众踰千数。
师为第一座制师。
丞相沈公。
以庐山请出世。
妙喜方名冠天下。
无不愿出其门。
以取重。
开堂日。
乃以瓣香嗣大圆。
诸方以此益高之。
已而育王虚位。
尚书韩公邀妙喜。
请举以自代。
而无如师也。
禅衲大集。
育王为海内名道场。
以祖孙三人。
世济宣阐。
遂为丛林美谭。
师才具素高。
以其暇日。
兴土木之工。
皆极其壮丽。
增庾入数千斛。
施者委金帛。
创为长生局五所。
百须皆备。
月施金钱饭僧以万计。
又造金塔。
以奉舍利。
此特其馀事尔。
孝宗即位之十五年。
诏。
舍利宝塔。
诣行在所。
师侍行。
既至。
命入禁中观堂安奉。
上御素膳。
焚香瞻礼。
亲睹殊胜。
遂召师对碧琳堂。
问舍利从何发现。
奏曰。
从陛下圣心发现。
上大悦。
亲书妙胜之殿。
赐师妙智禅师号。
仍度僧五员。
颁钞万缗。
眷赉优渥。
前所未有。
日本国王。
阅师偈语。
自言有所发明。
至逊国以从道。
岁修弟子礼。
辞币甚恭。
且送良材建舍利殿。
器用精妙。
庄严无比。
丞相史公帅七闽。
以鼓山趣其归。
荥阳郡王力挽无行。
魏王出镇。
一见风仪。
目为僧中龙。
又闻其机辩峻发。
肃然加敬。
师晚以衣囊。
立庵于乌石山。
名以笑月。
为终焉计。
有偈云。
三峰敛却闲云。
大海冷涵秋月。
庚子季春。
拂衣归庵。
杜门不与世接。
俄示微恙。
说偈而逝。
年六十二。
腊四十七。
葬于庵之寝室。
师家法严甚。
学众以师语。
萃为巨编。
师见而呵之曰。
汝辈随语生解。
去道益远。
固不许。
没后。
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
弟子百馀人。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一
张子献赵先生本行纪先生名抱渊,道号还元子,俗呼曰魔哥,延安之鸡川人。
自幼不凡志在方外尝遇有道之士传秘诀遂结庵以居后诣刘真人得授心印隐居阳山一纪不出先生素不读书忽一日梦真君召赐金一席辞而弗受复以道德二篇付之先生即吞之入腹自此性天明朗心地开通闻所不闻知所不知诗词歌咏若涌泉之流注因述歌云昨日庵前遇庄列二人点我长生诀又云寻个知音寻不得野人独步下秦川遂来终南参重阳祖师后历名山胜境落魄不羁寓意于诗酒之间自称太上弟子至晚年还乡于迎祥观住坐泰和五年甘泉县道友敦请先生住庵乃作如梦令词答之其末句云相别相别来岁春分时节时人莫晓其意俄而次年二月初四日上遣二使者奉冠服召先生赴阙先生固辞使者坚索登程先生与道友党珍及门弟子言我且当回避遂沐浴正衣冠而坐至三更忽睹电光满室声震如雷众皆惊骇奔往视之则先生俨然而逝矣留颂云云是夜正属春分之际平生述作集为混成篇传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8 【介绍】: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号茕绝。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辑略
普说 汝等诸人既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何得依稀过日。
浪荡度时。
三个攒攒。
四个簇簇。
只图热闹。
那有直前做去底人。
纵有悔懊。
又不肯行。
更道今年这里不好。
等待明年别寻去处。
及到明年。
依旧如此。
似此之流。
尽空尽界。
谁肯发丈夫之志。
立决定之心。
直至老死。
永无那移。
又有无知之辈。
才然行持。
便去访问诸尊宿悟门。
面前听得。
随后便讲谁深谁浅。
谁悟谁学。
一向诽谤他人德行。
不知转增自己贡高。
苦哉苦哉。
有何利益。
今此大众。
莫学斯等之流。
除去心中谄曲。
截断人我贪瞋。
直教一念不生。
万缘顿息。
然后向此乾乾净净处提个话头。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一归何处。
毕竟一归何处。
或前后考究。
或上下通参。
或单追何处。
举定。
不令浮沈。
字字明白。
句句皆参。
其目如睹。
其耳如听。
审定详参。
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绵绵不绝。
密密常然。
若有一句不参。
只这一句便是妄念。
惟其不参。
所以为妄。
亦名狂念。
今时学者一味去念。
齐声啰喊。
只图其熟。
故不肯参。
若然不参。
直饶念到弥勒下生。
也只讨得一场口滑。
又不识羞。
更道我不提自提。
不举自举。
如何不得开悟。
大众。
决不是教你念话头。
决不是教你炼昏沈。
纵然不睡。
又中何用。
也只是个精魂。
这段生涯。
决不是这个道理。
你莫错用其心。
吾今告汝。
莫生疑谤。
我终不以狂言诈语图名爱利误赚诸人。
不是教你不念话头。
不是教你不炼昏沈。
你若不参话头。
炼到尽未来际。
又且如何。
终是蒸砂作饭。
纵经尘劫。
只名热砂。
决不成就。
欲求开悟。
须是大起参情。
参究一归何处。
念中起参。
参中起念。
一挨一拶。
一拶一挨。
无缝无罅。
无空无缺。
因其参情绵密。
日用之中。
自然行不知行。
住不知住。
坐不知坐。
卧不知卧。
东西不辨。
南北不分。
不知有六根六尘。
大忘人世。
昼夜一如。
若不参情结秀。
凭何得个废寝忘餐。
至此境界。
傥到这地面。
不可便为工夫。
猛著精彩。
更加一拶。
直得虚空粉碎。
万象平沈。
又如云消日出。
世间出世间独露无私。
信手拈来无有不是。
千圣万贤笼罩不住。
复看生死涅槃果如昨梦。
到这里方信从前说话苦口相穷元来的实不虚。
大众。
但办肯心。
必不相赚。
又 大道普乎天下。
无一人而不具。
盖因迷不自觉。
所以沈埋。
纵顾其念。
念不著实。
亦不返顾。
汪汪洋洋。
终日竟夜。
虽不放逸。
亦不成就。
更不知过在于何。
皆为不参。
只去狂念。
傥有参者。
又不实参。
有时而紧。
有时而慢。
髣髴依稀。
空延岁月。
如此行持。
宁能得悟。
汝等诸人。
从今以往。
更莫蹉跎。
发个决定信心。
昼三夜三。
永无恣纵。
直尽今生。
以悟为则。
举定本参。
看他是个什么境界。
是个什么道理。
务要讨个分晓。
以句挨句。
以意拶意。
意句相连。
参情自然绵密。
左之右之无间无断。
若依山僧之语。
世情自然生疏。
道念自然浓厚。
日久岁深。
自然废寝忘餐。
不炼昏沈。
昏沈自退。
不除散乱。
散乱自绝。
行住坐卧。
自然不知有身。
自然不知有世间境界。
何故。
纯一无杂。
心念不二。
放之不去。
收之不来。
无彼无此。
无是无非。
物我混然。
昼夜一如。
忽然会得。
如梦而醒。
复看从前。
皆是虚幻。
了知当体本来现成。
万象森罗。
全机独露。
天上人间。
悉无别法。
荡荡然无拘无束。
坦坦地自由自在。
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
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
然后却来随缘度日。
岂不畅哉。
古云。
随缘消旧业。
更莫造新殃。
开示 都是年尊老宿。
何以返近于吾。
吾将何法开示于汝。
擎拳云。
会么。
众曰不会。
示曰。
诸佛诸祖皆无言说。
言说转远。
故我直示。
汝又不识。
只这不会底是诸法王。
是诸佛母。
三世十方一切圣凡尽从这不会底生出。
所以唤作摩耶夫人。
如来号正遍知海。
汝等返为无明。
复擎拳云。
会么。
众曰不会。
追曰。
是谁不会。
今言不会。
必有一个不会底。
若识得这个不会底。
便见世尊拈花。
俱胝竖指。
秘摩擎权。
灵云竖拂。
德山棒。
临济喝。
一一尽通。
更无隔越。
故云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示众 大众。
切莫分别。
若不分别。
更无异路。
南北纵横。
东西自在。
只为分别。
所以不如。
各生异见。
妄立阶级。
故有三贤十地等妙二觉。
成分段修。
而分段證。
所以有诤说生死。
于一性中分为五性。
于一乘中分为三乘。
不知圣凡假立。
误认成实。
良由取舍。
有此不如。
于妄功用便显差别。
似此等流。
入海算沙。
何时休歇。
尽是背父逃逝。
纵得回心。
不免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佣赁展转。
次第而进。
庠序而升。
历尽阶级。
又未尽善。
傥到本国。
不识本国。
偶遇本父。
不识本父。
唤作当面蹉过。
当机不识。
将谓别有。
不肯承认。
屈作方便。
始能附近。
不免脱珍御之服。
著弊垢之衣。
与他同途。
方使心安。
日久月深。
故令出内。
以内遍外。
名之曰出。
以外归内。
名之曰内。
内外无疑。
方堪付业。
吾观此辈。
不识常住妙心。
妄生功用。
沈沦多劫。
不悟玄源。
纵经尘劫。
只名造作。
于理转丧。
有何益哉。
若肯直下承当。
似临济受三顿痛棒。
便解肋下还拳。
俱胝见竖一指。
当时冰消瓦解。
阿难能记三藏。
又滞补特伽罗。
外道才见默然。
便道开我迷云。
师良久云。
东方衲子。
不如西方外道。
复嘘一声。
示无畏居士 学道之法。
诚无善巧。
只要辨其肯心。
更无别说。
举起话头。
字字著力。
莫管纯孰不纯孰。
只故参将去。
参来参去。
参得疑情顿发。
直教应用无亏。
周旋无隔。
尽古尽今。
尽空尽界。
无断无续。
通然只是一个参情。
收之不来。
放之不去。
行住坐卧悉无有别。
忽然爆地一声。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沈。
独露一个本来面目。
偶尔回途。
顿同大千沙界。
到此之地。
正好诸方决择。
更书一偈以为资助。
偈曰。
昼夜身心莫放閒。
务教参透这重关。
忽然扑落乾坤境。
露出真常佛祖颜。
明月掌中随应用。
清风袖里绝追攀。
那时宝剑当堂坐。
方见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问三祖云。
愿和尚慈悲。
乞求解脱法门。
祖曰谁缚汝。
四祖云。
无人缚。
祖曰何更求解脱法门。
四祖大悟。
拈曰。
只知请问解脱。
不知刺头入胶盆。
当时不遇作家。
焉得以楔出楔。
忽然梦醒。
方见无端。
劈面云。
猫。
僧参马祖。
地上画四画。
上一长。
下三短。
云不得道一长三短。
离此四字外请和尚答。
师画一画曰。
不得道长短。
答汝了也。
忠国师别云。
何不问老僧。
拈曰。
这僧却是梦里渡河。
不知浑身泥水。
马祖就树采花。
未觉还飞他圃。
山僧待忠国师道何不问老僧。
当时只对他道自屎不觉臭。
大众。
三人且止。
即今不道长。
不道短。
又作么生会。
惟政禅师问南泉。
诸方善知识。
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
泉云有。
师曰。
作么生是不说似人底法。
泉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师曰。
恁么则说似人也。
泉云。
某只恁么。
和尚又作么生。
师曰。
我又不是大善知识。
争知有说不说底法。
泉云。
某不会。
却请和尚说。
师曰。
我太煞与汝说了也。
拈曰。
天下衲子。
负钵挑囊。
入一丛林。
出一保社。
还知有不说底法么。
若知得。
何必去江南海北。
鼓扇是非。
你看这两个老汉。
拈头失尾。
拈尾失头。
若惹诸方笑怪。
既有不说底法。
且道还许宾主问答否。
点检得出。
进退无门。
更誇精细。
转见不堪。
大众。
到此如何即是。
各请归。
珍重。
有讲僧参马祖。
师曰。
莫是狮子儿否。
僧云。
不敢。
师嘘两声。
僧云。
此是法。
师曰。
此是什么法。
僧云。
狮子出窟法。
师乃默然。
僧云。
此亦是法。
师曰。
是什么法。
僧云。
狮子在窟法。
师曰。
不出不入。
是什么法。
僧无对。
百丈云。
见么。
拈曰。
在窟出窟。
空担狮子之名。
嘘嘘默然。
枉费两头奔竞。
若是山僧。
待马祖道莫是狮子儿否。
便道这畜生。
非但把住百丈。
亦使马祖有口无言。
何故。
杀斩不由献帝。
存留尽在曹公。
归宗智常禅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
僧云凤翔来。
师曰。
还将得那个来否。
僧云将来。
师曰。
在什么处。
僧以手从顶擎棒呈之。
师作接势。
抛向背后。
僧无对。
师曰。
这野狐精。
拈曰。
平常无生之句。
与世间语言杳无踪迹。
这僧却也善辨。
争奈只是个知解之徒。
师言不是压良为贱。
本乃据款结案。
若是个汉。
道个贺喜。
何事而不了毕。
邓隐峰推车。
马祖路上展脚坐。
峰云。
请师收足。
祖曰。
已展不收。
峰云。
已进不退。
推车碾足便行。
祖归法堂上。
执斧曰。
适来碾损老僧足者出来。
峰引颈近前。
祖乃置斧。
拈曰。
师胜资强。
人间少有。
切不可流俗见解。
虽然。
盖世禅和。
能有几个作家。
何故。
未到尽惊山崄峻。
曾来方识路高低。
陆亘大夫问南泉云。
弟子家中一片石。
有时坐。
有时卧。
于今镌作佛得否。
师曰。
得。
陆云。
莫不得否。
师曰。
不得。
云岩云。
坐则佛。
不坐非佛。
洞山云。
不坐即佛。
坐则非佛。
拈曰。
陆亘大夫向这石头上坐卧不安。
仔细检点将来。
皆是自不守分。
不是南泉。
争得风光遍界。
恁么便恁么。
不恁么便不恁么。
若不具眼。
总是泥里洗土块。
云岩證据。
洞山交互。
方见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行实 师自云。
吾江西南昌府钟陵人也。
父江台。
母徐氏。
幼随父商。
年将二十。
至荆门。
闻无说能和尚乃有道之士
拜为师。
剃落。
教看一归何处。
后得昱首座苦口提𢹂。
昼夜逼拶。
不许说话。
不许眨眼。
一日听廊下有人说话。
昱便打。
曰又不瞌睡。
如何也打。
昱云。
你不瞌睡。
听那里。
又二僧裁裙。
度量不已。
我不觉眼看。
昱兄又打云。
你眼也不曾停住。
话头岂能著实。
我因此惊觉。
平日只说有念便罢。
那晓得如此用心。
自此其目如睹。
其耳如听。
字字明白。
句句历然。
后因看古语。
沈吟是阿谁。
举处是何人。
只管疑是谁。
昼夜如一。
忽不见山河大地及与自身。
后患痢疾甚重。
有山东静东晖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缘。
我即豁然。
又见宝峰。
(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
不枉为人不枉为僧数语。
直是警策百倍。
读之。
踊跃欢喜。
增长志气。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天奇瑞公。南昌钟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师随父经商颖州。年将二十。忽发心。至荆门州。从无说能和尚出家。令看万法归一。后于佛炤处。遇道翼首座。苦口提携。昼夜逼拶。一日。偶听廊下人相语。翼便打。师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听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师才经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得著实。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无里衣。冬夏一领破衲。蓝缕不堪。历从诸禅老决择。静东晖公。示大慧患疽因缘。次于中竺楚山雪峰处。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见宝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过冬。未几告辞。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师出世开堂。得人为多。有语录。曰焭绝集。行世。 焭绝集。开示等语。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钳搥。颂古则末矣。至联芳机缘。一人之名缀以一偈。师下一问。人致一答。动成卷帙。高处不出青州万松格套。下者。已入义学常情自觉无谓。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僧。谓师贪作偈颂。彼一时也。入篮是菜。讵可兼收。编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如空,自号无趣老人,秀水人,俗姓施。未为僧,究心内典。适野翁晓禅师寓东塔,老人往谒,尽辟夙解,益自刻志。夜半,闻鸡鸣,大悟。晓师遂付衣钵,薙染居敬畏庵。万历己卯,付法于弟子性冲曰:“明岁仲秋五六之期,吾欲远行,子宜来。”及期,冲至。老人示微疾,说偈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无趣禅师。
讳如空。
其先施姓。
嘉兴秀水人也。
早岁留神内典。
浮沉于理路文言。
过僧舍。
览传灯录。
心目茫然。
乃执卷求老僧解。
老僧曰。
此历祖真参。
实悟之要妙也。
非意识可能至耳。
空。
奋发弃家裹帻巾。
同济法舟。
遍访诸方耆宿。
抵杭城。
见封自然。
值封檐坐补破衲。
空进问曰。
和尚补者个。
遮寒即是遮热即是。
封停针。
熟视空曰。
道甚么。
空即礼拜。
封曰。
点茶来。
空作舞而出。
如是经行八载。
克志劳躬。
此中尚未廓鬯。
既归秀水。
不复居家。
东寻西讨。
如游峰逐。
世人多笑之。
适野翁晓禅师来东塔。
空大喜。
即走请益。
晓以本色示空。
空罔措其指。
复经三年。
闻鸡鸣始获庆快。
乃机投晓公。
晓以断桥真脉许空焉。
盖晓溯嗣宝芳进。
进嗣月溪澄。
澄乃福林度之三世也。
故晓为断桥七世之苗裔。
晓又嘱空曰。
昔六祖能大师。
自传衣法。
潜隐猎队。
一十六载。
方大露布。
汝宜慎之。
空即就秀水掩关。
乃说法曰。
三十馀年。
参礼请益。
十方宗匠。
问法皆云无说。
问佛皆云无相。
幸得无相无说。
不觉顿空伎俩。
追昔脚跟。
失却便宜。
今喜眉毛生在眼上。
从斯丢去草鞋。
即便拗折拄杖。
拍双空手。
入玄关。
坐看阴阳消长。
复有一偈。
穷子还归长者宅。
善财参遍杂花林。
大千收拾毫端内。
推出虚空掩上门。
于是。
嘉禾有道之士
争游空之门。
会正信长者。
经营敬畏庵。
请空弘持祖道。
空乃启关曰。
自结玄关自活埋。
自吾闭也自吾开。
一拳打破虚空窍。
放出从前者汉来。
始会名宿。
就庵披剃。
受满分戒。
主持庵事。
名倾缁素。
选部陆光祖。
常访道要于空。
空蓦头生按。
祖叹曰。
澄之不清。
淆之不浊。
趣公之谓与。
一日小参众方集。
空喝曰。
祸出私门。
便下座。
乃谓性冲曰。
有件不了公案。
来岁中秋。
汝为我来。
冲应期而至。
空大悦。
说偈俄化。
偈曰。
生来死去空花。
死去生来一梦。
皮囊付与丙丁公白骨。
断桥随众呵呵。
明月清风吟弄。
时万历庚辰也。
赞曰。
无趣。
脱略墨绳。
真断桥之后也。
然竟以一木而支大厦。
其得不危者。
幸也欤。
幸也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如空,字无趣,姓施氏,秀水人。幼性端凝,长企清洁,自号静斋。留心内典,博览经论,志慕禅学,同友法舟参访八年,乃至东山谒野翁晓本,授以一归何处䛡,夜闻鸡呜有省。复叩决之,晓本印可,如空始落发受戒,便付衣法,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