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彦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字延思,陈国苦人。
泰康末为郡督邮,迁主薄,州辟部从事。
元康中举孝廉,州将留不遣。
齐王囧起义,拜驸马都尉,寻为历阳内史,朱彦参军
元帝为镇东,召行参军事,典法兵二曹。
建兴初,制版补录事参军,出除谯郡太守,太兴初以疾去,后以白衣兼尚书,拜天门太守。
咸和初迁梁州刺史,寻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入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至高安。
谒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矮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冲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谓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其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造曹溪礼祖塔。
自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我常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拣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因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闲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闲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问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诸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诸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自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圆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有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诸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诸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么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帅南平钟王。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问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夏。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疑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过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明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
生声氏。
世居性海之滨。
偶事激徒于剑门。
幼而孤。
长有气岸。
戚人威音王。
尝荐之帝尧。
尧任为谏官。
于时浩浩怀山。
襄陵洪水致害。
尧患之。
与四岳谋治。
四岳亟举鲧。
鲧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视。
虽未有以献替。
百官惮王。
犹雷霆也。
俄辞爵。
之崆峒之墟。
见混元子。
得长生久视之术。
自是夷犹海岱。
世莫得而见之。
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
恐亦其族氏也。
汉初。
高帝与项羽。
争天下。
王在齐海。
闻之喜曰。
此吾有为时也。
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
羽见而悦之。
未及官。
适高帝逼羽。
羽返旆。
与高帝接战于广武。
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
人马皆辟易。
是日项羽喜剧。
顾谓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处子。
王辗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为人排患释难。
解纷乱。
而亡所取也。
设有取者。
是商贾之事。
喝不为矣。
遂拂衣复归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
及罹困阨。
中思欲复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图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闻而喜曰。
吾闻。
释氏禅门。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可绝无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访其道。
遇江西马祖大师。
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悦。
颇觉平昔所用粥饭。
气廓如也。
祖复迁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𢌿之。
王再拜辞曰。
是非喝所敢当也。
祖慰勉之。
会百丈再参。
祖竖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旧处。
丈拟议。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聩三日。
乃大悟。
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
黄檗运公初见百丈。
丈举前挂拂话。
次偶及王。
黄檗不觉吐舌。
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
黄檗大机之用。
遂忽见王。
于是气增十倍。
自此临济奉王从事。
出没卷舒。
互相显发。
如雷如霆。
四方震骇。
学者自远而归之。
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
其大机大用。
皆自王而启之。
故当时畏惧。
莫有膺其锋者。
因目之曰。
金刚王宝剑。
或曰。
踞地师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誉功烈如此。
时无位真人。
与王同辅临济。
觉者多昵无位真人。
济廉知绐曰。
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
及济将终。
谓众曰。
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
三圣曰。
争敢灭却。
济曰。
向后有人问。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为对。
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
洎济示寂。
王慨然叹曰。
性海吾乡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尧。
成名于项羽。
自吾舍俗归释。
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岁。
必假吾以禦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终。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窃王声势用事。
其邪正真伪。
竟莫之辨。
独汾阳偈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
其府属。
曰宾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
予于无尽藏。
得异书焉。
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
及王之机缘。
皆见其始末根绪。
非若近世泛泛语之。
而不雅驯。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谈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犹详著之。
高僧赞宁增修僧传。
号称闳览博识。
而王亲见马祖。
陶铸百丈。
夹辅黄檗。
而建立临济之宗。
其全机大用。
独冠古今。
光明硕大如此。
而不见书于传。
岂宁辈蔽于俗学。
违无尽藏。
觅异书。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
谓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临济所立。
在百丈黄檗。
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名陷虎却物。
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
非临济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凡语中有语。
名死句。
语中无语。
为活句也。
巴陵三语。
谓之语。
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
二失也。
两种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为真。
则虑迷无自性。
非真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不开演立言之难也。
古创建两种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书。
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
上书觉范禅师足下。
某老且惫。
谬与传灯之齿。
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
未即抠衣。
然伏膺徽闻。
伫悦之勤。
良益深矣。
每谓。
佛运滨兹叔世。
释德下衰。
不有卓绝之士。
兴颓禦侮。
障堤末流。
则林间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无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
才运精致。
衍绎孰复。
异不之排。
怨不之诽。
使古人残膏剩馥。
沾丐后来。
自非闳览洽闻。
孰能尔耶。
某顷隶进士。
时颇知读书。
自以不至抵滞。
及剔发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则知所以履实践真。
缅悟前习。
特尘垢秕糠耳。
方刮摩铲除。
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
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
某喜为之折屐。
盖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
足下诚能手发其抠。
使彼典刑事业。
光明舄弈。
传之不腐。
实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书。
获阅之。
方一过目。
烂然华丽。
若云翔电发。
遇之骇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实。
则知足下树志浅矣。
夫文所以纪实也。
苟忽事实。
而高下其心。
唯骋歆艳之文。
此杨子所谓。
从而绣其盘悦。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谅希九九之数。
亦吾宗伟人能事。
备于此矣。
若某无似之迹。
弃之可也。
特蒙记著。
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语。
不识活句。
其三曰。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诚足下明鉴若此。
然某说法。
绝不喜人传之。
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
以谓有补于学者。
不意返获罪于足下。
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
能不波及灵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请试辨之。
夫开三玄者。
盖一期善巧方便。
简别机缘。
以启大道之深致。
非私设偏见。
而苟异于佛祖也。
固尝谓。
三玄法门。
是佛祖正见。
虽临济独标三玄。
以立宗旨。
盖亦同归佛祖之极。
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
若果私有。
则为纤儿佞夫。
献奸纳贿。
而私取之矣。
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
是之临济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盖玄既分。
则要在其中矣。
汾阳偈云。
三玄三要事难分。
诚使不分。
则不应言难。
既曰难分。
则是可分。
而但难之之谓也。
今予分难分之法。
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
直指妙悟为极则。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谓。
三玄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雪峰岩头。
则名陷虎之机。
某谓。
三玄是佛祖正见。
然则古今称谓虽异。
其实则一也。
某与足下之论。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复谓。
愚以气槩人。
则毁教乘。
以为知见。
及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以为證。
噫斯言过矣。
夫具眼宗师。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岂有听说自他之异。
要在临机。
抑扬纵夺。
为人去钉楔。
脱笼头而已。
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
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
足下为书。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则虽舞等奋辞。
愈疏脱矣。
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
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
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
方云门在世。
气宇如王。
其肯以语句为事。
尝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违戾师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谓将三转语。
足以报答云门。
更不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风。
以为语句。
便后世泛尔之徒。
矜驰言语。
丧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尝谓。
其语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问。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鉴作死语。
然则僧问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应鉴作死句也。
夫岂然哉。
宗师临机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讵若搜章摘句之学。
以工拙较耶。
果以工为活句。
拙为死句。
则鸟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论巴陵三语曰。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
呜呼此失之远矣。
夫死句活句。
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
然在真实人分上。
棒喝讥呵。
戏笑怒骂。
以至风声雨滴。
朝明夕昏。
无非活句也。
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无理而赴来机。
为活句。
标为宗门绝唱。
则从上宗师答话。
俱无准的。
第临时乱道。
使人谓之。
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
于戏其以宗门事。
当儿戏乎。
且吾教经论。
大义粲然。
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
攘庄列之语。
佐其高层累驾。
腾直出其表而不信。
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
使彼见之。
能不重增轻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语句慢师资。
而昧大体也。
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体。
而矫弊公论也。
泥好句而斥公论。
天下其以为当乎。
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
某所以开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备言之矣。
盖禀佛祖懿范。
为末代学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
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
故说二种。
以验浅深。
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
少林以皮髓别亲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马鸣。
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
予故驾此之说。
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
足下所举首楞严偈。
盖解深密经偈耳。
且教乘五时之异。
学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经。
即第三时教。
说不空不有。
破第二时之空教也。
若首楞严。
即第五时说了义教。
当是时大机可发。
故为阿难。
开示成佛法门。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者。
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
以谓往昔根未熟时。
常不开演。
非谓说首楞严时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
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
且世尊曰。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讵有自在法王。
不敢决断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两端。
而贻惑后人乎。
又诸经标列法门。
千修万件。
曷尝以之为难。
而置不辨耶。
承高论曰。
以第八识言。
其为真耶。
则虑无自性。
言其非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我常不开演。
噫予每读至此。
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
何则。
世尊云。
性识真空。
性空真识。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则谓。
圣人亦不敢以为真。
又不敢以为非真。
使世尊果颟顸如此。
则三界群生。
安所归仰乎。
足下平生蹈伪。
至此败灵尽矣。
夫首楞严者。
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谓。
二种错乱修习。
亦不敢间隔其辞。
卢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
经云。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
即众生攀缘妄心也。
予禀种智说法。
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
及引经。
又非允当。
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迹之兴。
异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
则生生趋竞。
而宗涂替矣。
予闻之。
昔吾宗盛时。
人人以道德实行。
光明于世。
未始贵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传。
今足下复出新意。
迹赞辞。
行褒贬。
是为作者职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权辅用。
以诚断礼。
以忠道原情。
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
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谓以权辅用者也。
讥巴陵溥师。
资珍语句。
所谓以诚断礼者也。
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
所谓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者也。
凡此盖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节。
足下一切毁之则失。
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书。
既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贬乎。
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
亦失体之甚。
虽陈寿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尔也。
自述宝镜三昧。
则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华。
辅成宝镜之辞。
置之九峰传。
则曰。
石碑断坏。
有木碑。
书其略如此。
噫兹可与合眼拿金。
而谓市人不见者。
并按也。
夫宝镜三昧。
洞山虽云受之云岩。
盖验人亲切之旨。
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虽异类不间。
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
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
果匾曲尔乎。
又其辞曰。
重离六交。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为五。
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
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
则是洞山□□林宗旨。
而传伏羲文王之书。
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师也。
肯尔哉)。
足下公然凿空缔立。
而诬冈之。
其罪宜何诛焉。
大抵事有昧于实。
害于教。
人虽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讥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荣致谴。
昔许敬宗面与修晋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晋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惩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
著为法度之典。
贻之后世。
规得失。
定正邪。
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万古莫敢拟议。
若达磨辨六宗。
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尔。
予是以强颜一起。
与足下审订伪妄。
使吾门来者。
无蹈足下之覆车。
亦某终始尽忠于佛。
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
干冒慈严。
伏幸恕罪。
不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玑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游东吴。
依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玑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莳松杉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携玑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而玑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玑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玑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又十年。
移住圆通。
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会保宁虚席。
移玑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而玑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见玑作礼。
玑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
玑呼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玑谓彦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易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玑雅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而玑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负己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灵源笑曰。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灵源见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依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忽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守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虚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阅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
与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请。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心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昔张司成师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得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走京师。
见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褫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下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归湘西之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独陈莹中曰。
于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也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如冬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著。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作僧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京。
抵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初在湘西。
见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过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著林间录二卷。
僧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称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著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洪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卷五
华亭人,朱彦则室。
有《来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