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天祥

相关人物:共 120 位
位置:注释,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南朝往事久灰尘,岁岁樱花树树春。
手挈铜铃拜遗像,呜呼碑下吊忠臣。
注:楠正成者,南朝殉难之臣,日本比之文文山、岳少保。源光国题其碑曰:“呜呼忠臣楠子之墓。”墓在凑川,有樱花数百树,手泽所留,重于大璧。尚有神铃塑像,能文者皆纪之。
《通志》云,楼在黄鹄山,一名黄鹤山,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
世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
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
或引梁任昉《记》所谓驾黄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伟也①。
又《报恩录》载:江夏郡辛氏沽酒为业,有一先生魁伟蓝缕入座,谓辛氏曰:“有好酒饮吾否”②?
辛饮以巨杯。
明日复来,辛不待索而与之,如此半载,辛无倦意。
一日谓辛曰:“多负酒债,无钱酬汝”。
取篮中橘皮画鹤于壁,谓:“客来饮酒,但令拍手歌之,其鹤必舞。
将此酬酒债”。
后客至,如其言,鹤果翩跹而舞,回旋宛尔,浪浪音律③。
为橘皮所画,色黄,故人谓之黄鹤,莫不异之,欲观者辄遗之金。
十年间,家富巨万。
一日,先生至曰:“向饮酒所答薄否”?
辛谢曰:“赖先生画鹤,今至百倍,如少留,当举家供备以谢先生”。
先生笑曰:“吾岂为此”。
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飞来,先生跨所画鹤,乘空而去。
辛氏于飞升处建楼焉。
又广汉张敬夫辨黄鹤楼以山而得名也④。
唐图经何自而为怪说,谓费文伟仙去,驾鹤憩于此,阎伯理《记》中乃实其事⑤;
或又引梁任昉《记》,谓驾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伟。
此皆因黄鹤之名而妄为之说。
楼旁有石照亭,不知何妄男子题诗窗间,遽相传曰:“此吕洞宾所书”。
而苏子瞻亦载冯当世之说,有“羽衣著屐”之诗⑥。
呜呼!
宁有是理哉!
大都世俗之好怪也。
按古字“鹄”与“鹤”通用,如“鹄不日浴而白”“黄鹄之一举兮”之类,皆鹤也⑦。
故黄鹄山即黄鹤山,楼因以名,所从来远矣!
虽神仙之说固多窈冥,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存而不论可也,而遽谓之乌有,无亦信理之过乎⑧!
《述异传》云:荀叔玮名环,事母孝,妙道术。
游黄鹤楼,望西南有物飘然而来,乃一羽衣虹裳,驾鹤而至者。
鹤止户侧、仙者就席,宾主款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⑨。
楼后度吕仙亭而上,有石镜亭,谓岩际石出,日照烱然,故名⑩。
世传郡太守与倅弈,忽一人至,云:“太守弈败”⑾。
已而果然。
随于楼前吹笛,声甚凄楚,太守迹之,遂失所在,惟见题一诗于亭,末书“吕”字⑿。
又有奇章亭,为牛僧孺宴处⒀;
有压云亭,为元世祖尝驻跸处⒁。
二亭今废,一石有“涌月台”三字,书法遒美,杂草莽间,几至剥蚀,吊古者惜之。
楼下有十盘亭,旧刻云:“东有亭,西有庵,路十盘而上”。
故名。
宋庆历间建,监茶柳应辰,蔡余庆记⒂。
今亭与刻皆废。
夏口西南因矶为墉,枕流而峙,曰黄鹄矶。
矶上今为观音阁,云即古头陀寺,然简栖寺碑称,南则大川浩汗,北则层峰削成,西眺城邑,东望平皋,而不及兹楼,岂楼制犹在其后邪⒃?
吕仙亭一在楼后,一在山下,皆以祠洞宾。
《志》称山下石壁上有吕仙像,又传仙翁曾于此鬻桃,桃食之甚甘,可已腹疾;
而人多为妻子市,鲜遗其父母者,仙举桃掷之,痕留石上宛然⒄。
仙枣亭在武当宫后,是鹄山之巅,亦传有吕仙迹,见旧记中。
《南迁录》云:江夏吕公洞前,有军巡夜,见三人衣冠甚古,遗黄金数片,携以归,光发,人争取之。
讼于官,金遂化为石,藏军资库。
东坡鹤楼诗,全用此事⒅。
崔司封题鹤楼诗,李白见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⒆。
乃去而作《金陵凤皇台》诗。
然说者犹谓崔诗前二联不类律体。
李诗无论凤凰台之作,当为劲敌,即《鹦鹉洲》诗,格律清绝,未易轩轾。
今集中有《望黄鹤楼》古诗,其他赠送诸作及此楼者独多,一时推服之语,岂真阁笔乎⒇!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人以为非太白语,乃一禅僧用白前服崔诗事,缀二语于上,成一偈云;
傍一僧亦举前二语而续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皆借用耳。
然太白集实有“我已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踢翻鹦鹉洲”等语。
何物浮屠,乃尔舞文21。
元相国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遥望汉江之滨,有光若残星22。
乃令人擢小舟至江所,询渔者,云:“适获一鲤”。
其人携鲤而来。
登楼,命剖之,腹中得古镜二,如钱大,面背相合,背隐起双龙,鳞鬣髯爪悉具,既磨莹,愈有光耀。
公宝之,常置巾箱中,相国终,镜亦亡去。
王钦若父仲华侍其祖郁官鄂,母李将免娠,一夕水大涨,迁黄鹤楼居焉,钦若遂生23。
元威顺王墓当楼前,为小塔,用胡礼也24。
雄据胜地,樵牧不及,凭栏抚景,憾不刬却25!
黎状元淳,少有特操,俗传楼中故多祟,诸生偕公省试登楼,戏谓之曰:“若能于此宿,请为若醵饮”26。
公欣然留宿,至夜半,有物伺之,公起危坐,若有惊避,相讶呼“状元”者云,又谓有置具于公前而去者,信然是公大魁之兆,不特花底呼姓名者矣27!
楼旧制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甚耸秀。
嘉靖丙寅春,忽毁于火28。
先是,癸亥秋,大雷火入楼中,残其脊,云有妖,故击之,人亦讹言楼中夜闻人声,或为楼当毁祥云29。
今规制宏丽,稍加于旧矣。
隆庆庚午,父老请治楼,而难其材30。
适有二楠漂江中,人牵挽之不可得,闻于官,郡守吴公令设祭江浒,木自浮至,遂任,未几折除国诸名材益之,匠人某者偃卧楼址,精思三日夜,而始运斤成焉31。
鹦鹉洲以祢衡显,顾江水渺漫,往不恒见,谶云:“州出郡中,当有高第”。
灞陵桥亦然32。
今水落沙明,州蟺蜿如偃月,灞陵桥时露故址,好事者间携酒游其上,大为鹤楼增胜33。
【校注】 (1)任昉(460—508):南朝梁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字彦升,仕宋、齐、梁三代。梁武帝时为黄门侍郎,出为义兴、新安太守。擅长表、奏等各体散文,时有“任笔沈诗”之称。有《述异记》二卷,似出后人依托。 (2)蓝缕:亦作“褴缕”。《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杜预注:“蓝缕,敝衣。”孔颖达疏:“《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服虔云:言其缕破蓝蓝然。” (3)浪浪:形容音律节奏流畅。 (4)广汉:县名,汉置,属广汉郡。今属四川省。张敬夫:即张栻,宋代广汉人,居衡阳,世称南轩先生。孝宗时,历知抚州、严州,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讲。复出知袁州、静江府。后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卒年四十八。 (5)图经:泛指图书文籍。 (6)“羽衣著屐”诗:指苏轼《李公择求黄鹤诗因纪旧所闻于冯当世者》诗,中有“羽衣著屐响空山”之句。 (7)鹄不日浴二句:《庄子·天运》云:“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楚辞·贾谊〈惜誓〉》:“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8)窈冥:深远、奥妙。《淮南子·览冥》:“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 (9)款对:亲切会晤。 (10)吕仙亭:《武昌府志》卷一“古迹”:“吕仙亭,即仙枣亭遗址,明景泰四年重建。”石镜亭:《武昌府志》同上:“石镜亭在黄鹤楼西,临崖,旧有石如镜,宋贺铸后人为亭以表之。今亭废石亡。”烱然:明亮貌。 (11)倅:古时地方佐贰副官叫丞、倅。 (12)迹:追踪。 (13)牛僧孺(779—847):唐代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字思黯。贞元元年(785)进士。宪宗时累官御史中丞。穆宗时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封奇章郡公。与李宗闵、杨嗣复结为朋党,排斥异己,权震天下,时人称为“牛李”。新、旧《唐书》有传。 (14)压云亭:《武昌府志》卷一“古迹”云“压云亭,在黄鹄山,元世祖尝驻此,至正间建”。元世祖(1215—1294):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之孙,名忽必烈。1260 年继其兄蒙哥即大汗位,建号中统,定都燕京(后改称大都,即今北京)。至元八年(1272),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灭宋。在位三十五年。驻跸:帝王出巡,中途暂停,谓之驻跸。跸,原作跸,径改。指帝王车驾。左思《吴都赋》:“于是弭节顿辔,齐镳驻跸。” (15)庆历:北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监茶:宋代有提举茶盐之官,监茶为其属官。柳应辰、蔡余庆:生平不详。 (16)头陀寺:王巾《头陀寺碑文》云“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回薄;西眺城邑,百雉纡余;东望平臬,千里超忽,信楚都之胜地也”。简栖:王巾字。《舆地纪胜》:“鄂州;头陀寺在清远门外黄鹄山上,宋大明五年建。自南齐王巾作寺碑,遂为古今名刹。” (17)市:买。鲜:少。 (18)东坡鹤楼诗:见注(5)。 (19)崔司封:即崔颢。颢曾任司勋员外郎。司封乃司勋之误。 (20)阁:同“搁”。 (21)浮屠:《后汉书·楚王英传》云“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李贤注:“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此指僧人。 (22)元相国稹:稹原作“祯”,径改。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河南人。长庆中,曾知制诰,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中,拜武昌军节度使,卒。元稹获镜事载柳公权《小说旧闻录》;《三水小牍》题作“元稹烹鲤得镜”。 (23)王钦若(962—1025):宋代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定国。官至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冀国公。钦若生于黄鹤楼之说,见《宋史》本传。 (24)威顺王:《元史·宽彻普化传》云:“宽彻普化,世祖云孙,镇南王脱欢子也。泰定三年,封威顺王,镇武昌,赐金印。” (25)刬却:铲掉。《战国策·齐策一》:“刬而类,破吾家。” (26)黎状元淳:即黎淳,字太朴,明代华容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第一。成化中,官左庶子。后以南京礼部尚书致仕。醵:《礼记·礼器》云“《周礼》其犹醵与”。郑玄注:“合钱饮酒为醵。” (27)大魁:即状元。陆游《老学庵笔记》九:“四方举人集京都,当入见,而宋公(宋郊)姓名偶为众人之首,……然其后卒为大魁。” (28)嘉靖丙寅:嘉靖四十五年(1566)。 (29)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祥:征兆,吉凶之兆。 (30)隆庆庚午: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 (31)吴公:不详。任:采用。 (32)灞陵桥:故址在鹦鹉洲中。 (33)蟺蜿:屈曲盘旋。《说文》:“蟺,宛蟺也。”《文选》嵇康《琴赋》:“ 汩澎湃,蜿蟺相纠。”注:“蜿蟺,展转也。” 杂记大多据稗官小记,或析黄鹤之名,或究楼名之由,或载巷闾传闻,或述史事旧说。虽为稗官之类,然叙事记人,多栩栩如生,新人耳目,可资参考。
吾父实为君仲父,延陵家里继书声。
兰分蕙族元同气,梅是樊兄最有情。
骨肉岂能忘至理,子孙犹得记清名。
他年二姓披图谱,知我渊源自默成。
附:文叔和韵
桃坞移根栽北阜,喜培奕叶播英声。谱书二姓簪缨族,诗寓一家兄弟情。卿寺谩云孙继踵,法曹深羡祖传名。已知先德皆馀庆,大器应须在晚成。
送苏秀才 明 · 游坚
七言律诗
西风孤棹独南还,行李栖迟岁欲残。
尊酒且同江上醉,别情偏向客中难。
驿程露下砧声早,泽国秋深雁影寒。
歧路暂时分手去,相逢期在白云端。
田按:纪建文朝事者:郑晓《吾学编》、何乔远《名山藏》、吴士奇《副书》、陈继儒《史待》、尹守衡《史窃》,朱国桢《史概》、黄佐《革除遗事》、高璧《幽光录》、袁祥《建文私纪》、孙交《国史补遗》、张芹《备遗录》、何孟春《续备遗录》、冯汝弼《补备遗录》、陈洪谟《革除编年》、许相卿《革朝志》、陆时中《建文逸史》、王会《野史》、刘琳《拊膝录》、屠叔方《朝野汇编》、宋瑞仪《革除录》、林塾《革除史补》、郁衮革除遗忠录》,杜思《革朝遗忠录》、郑应旗《革朝遗忠列传》、张朝端《忠节录考误》、徐即登《建文诸臣录》,焦竑《逊国忠节录》,汪宗伊《表忠录》、赵士哲《建文年谱》、赵启元《逊国续钞》,钱士升《表忠纪》,陈仁锡《壬午书》、朱鹭《建文书法拟》、刘廷銮《逊国之际月表》、曹参芳《逊国正气纪》、周镳《逊国忠纪》、周远令《让皇帝本纪》、高世丰《尽心录》、馀美英《逊代阳秋》,皆惑于地道出亡之说,惟姜清《秘史》、朱睦𢲞《革除逸史》不为所蔽。诸家所纪惠帝出亡及诸臣行遁诗,附见于此,以志存疑之义焉。惠帝逊国后诗云:「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华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又金筑长官司罗永庵《题壁》二诗云:「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阅罢《楞严》磐懒敲,笑看黄屋寄昙标。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冯翁诗云:『夜梦何奇特!龙飞天汉津。朝横沧海曲,夕过滇池滨。光雯皆五色,蜿蜒无损鳞。渊田变化间,张主藉高旻。」绵竹山人诗云:「山河形胜今犹在,宫阙趋跄事已非。冀野风生双虎斗,咸阳火起一龙飞。伤心何忍闻黄诏,稽首无缘见衮衣。击石独怀千古恨,仰天血泪不胜挥。」万州老僧诗云:「十年依佛国,万里走天涯。旧主无寻处,孤臣敢问家?何心婴组绶,有血滴袈裟。寒食魂应寂,悲歌愧五蛇。」至袁敬所题《渊明五柳图》诗,见之《贡玩斋集》,牧斋《列朝诗》、竹《诗综》均失考,馀邗其误,附著于此。
潮阳回首海冥冥,恸哭西台有涕零。
绿荔满园乌食尽,灵禽啄采上冬青。
胡妫仲《谢翱传》:“宋相文天祥亡走江上,逾海至闽,檄州郡大举勤王之师。翱倾家赀,率乡兵数百人赴难,遂参军事。天祥转战闽广,至潮阳被执。翱匿民间,流离久之。”案妫仲名翰,洪武时金华人。谢翱《晞发集》有登《西台恸哭记》。又《冬青树引》云:“冬青树,山南睡,九日灵禽居上枝。”又云:“白衣人拜树下起,灵禽啄粟枝上飞。”《故园秋日曲》云:“空园久闭无人住,城乌应入巢其树。食尽满园绿荔枝,引雏飞去人始知。”
元 · 翁某
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传各君臣。
辍耕录:至元间,宋文丞相有子,出为郡教授,行数驿而卒。人皆作诗以悼,闽人翁某一联云云,独为绝唱。 山堂肆考:文文山二子道生、佛生皆以流离中死亡,治命以弟璧之子升为后。至元、皇庆中,升复仕元为集贤学士,奉使赣州,道卒,有挽之者云云。
元 · 徐䌽鸾
惟有桂林桥下水,千年照见妾心清。
浦城县志:徐䌽鸾字叔和,浦城人。徐嗣源之女,李文景妻。略通经史,每诵文天祥六噫歌,欷歔泣下。至正十五年,青田贼寇浦城,氏从父逃山谷间,俱为贼所掠。贼持刀欲害其父,氏直前愿代父死,贼乃释父而絷氏。氏顾语父曰:「儿义不受辱,必死,父可速去!」贼拘氏至桂林桥,氏拾炭题诗壁间云云。遂厉声骂贼,投桥下,贼竞出之,既而乘间复投水死。
万石捧云郁飞舞,神龙出布状元雨。
寒鸦无语杜鹃语,心悯大忠来吊古。
等是金鳌背上人,悲歌重写沁园春。
河山一统初破碎,繄余更属浮萍身。
零丁洋边与君遇,灵威庙前诵遗句。
同揩远目青山间,一发中原夕阳气。
注:灵威庙在潮阳东山麓,即双忠祠,祀张巡、许远;大忠祠在灵威庙左,祠文天祥
朔风入江树,柯叶四散飞。
中有双雏鸟,引吭声何悲。
心知巢已覆,未忍辞故枝。
阳春何日返,臣力嗟云疲。
西台一掬泪,宁为生别滋。
铁函沉深井,终有出水时。
君不见,石人一只眼,天下半边反。
朱鸟有咮兰有根,一朝唤回南国魂。
春风吹香遍九垠。
注:文天祥殉国后,谢皋羽于浙江桐庐之西台遥祭,有《西台恸哭记》记其事。“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是遥祭时哀辞。朱鸟是南方的标记,借指南宋。郑所南所著书,以铁函沉井中,至明末始发现。郑善画兰,宋亡后所画兰皆露根,以寄亡国之痛。“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红巾军起义时民谣。
① 文天祥封信国公,祠在温州瓯江江心孤屿。
乍举横江楫,依稀见迎风裙衩,凌波罗袜。
劫外何来方丈地,迥与红尘隔绝。
容尔我双双拜谒。
南渡兴亡如梦去,峙中流剩此残碑碣。
家国恨,何事歇。

海枯石烂情难灭。
算人间君臣儿女,由来一例。
夹径松篁交翠影,想象霜筠雪节。
更双塔巍峨相接。
各有千秋心事在,对灵祠未忍匆匆别。
指江水,誓同穴。
注:文天祥封信国公,祠在温州瓯江江心孤屿。
位置:注释,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