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彦博

相关人物:共 54 位
共 5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愈。
宋益州郫县人,祖籍河东,字少愚。
游学四方,屡举不第。
仁宗康定初上书言边事,知州杨曮、安抚王拱辰交称其才。
除试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显忠而自隐于家。
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号“白云先生”。
母丧,盐酪不入口。
六召不应,乐游山水。
后闭门著书,未就而卒。
有《白云集》。
全宋诗
张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琐高议》前集卷六),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属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仁宗宝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书陈攻取十策,诏赴阙。庆历元年(一○四一),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张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
其先三世自河东徙,为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
少嗜书,好为诗,喜弈棋,隽伟有大志。
屡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
宝元初,西戎犯边,上书陈攻取十策,诏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请授其父显忠而隐于家。
文彦博治蜀,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处之。
凡七诏不起。
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
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嶷,买石载鹤以归。
有文集三十卷。
见张俞《上蜀帅任密谏书》及《东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仁寿人,字起之。
真宗大中祥符中,注《》、《》、《》、《论语》、《老子》等,携书游京师,时称其说诡诞穿凿。
以荐补国子四门助教,文彦博奏改秘书省校书郎。
官至殿中丞致仕。
著书百余卷。
仁宗嘉祐中诏取其书,时昌期年八十余,赐绯鱼。
刘敞与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夺所赐服罢归,卒。
全宋诗
龙昌期,字起之,陵州(今四川仁寿东)人。仁宗宝元中,为国子四门助教,改秘书省校书郎,迁太子洗马,致仕,又以恩迁殿中丞。著书百馀卷,嘉祐四年(一○五九)诏取其书,时年八十馀,诣京师,赐五品服,以欧阳修等反对,追夺所赐遣归,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有《竹轩小集》、《龙昌期集》,不传。事见《宋史》卷二九九《胡则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简夫。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任寿安尉、黄岩簿、义乌令。
盛年解冠致仕,丞相文彦博以下皆赋诗饯之。
既归,于居第西南开园圃种花木,与宾客赋咏其间。
工诗,善弈棋。
后转太常丞,优游二十年。
卒年六十八。
全宋诗
石象之,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一○)。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官太子中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今录诗五首。
宋登科记考
字简夫。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官至太常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 【介绍】: 宋人,字君从。
官终尚书司封郎中。
神宗元丰五年,年七十七,与文彦博、富弼辈为洛阳耆英会,与彦博、程珦、司马旦等为同甲会,又与司马光兄弟、楚建中、王慎言诸人为真率会。
全宋诗
席汝言(一○○六~?
),字君从。
曾官司封郎中。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与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为洛阳耆英会,各赋诗,时年七十七。
事见《司马文正公文集》卷六五《洛中耆英会序》。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91 【介绍】: 宋孟州河阳人,字肃之。
冯拯子。
以荫补右侍禁,知宪州。
历知数州,皆有能声。
仁宗皇祐中,知定州,韩琦荐为路钤辖。
徙知代州,管干河东缘边安抚事。
后进西上阁门使,四迁客省使。
以卫州防御使致仕。
与富弼、文彦博等十三人为耆英会。
全宋诗
冯行己(一○○八~一○九一),字肃之,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历知石、保、霸、冀、莫、定、代等州。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知雄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以卫州防禦使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四(同上书卷四五四)。《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86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才元。登进士第。为绛州推官,累迁开封推官。神宗熙宁初,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上言青苗法有害无益,忤王安石。会秀州判官李定破格除监察御史里行,又与宋敏求、苏颂相继封还词头。以累格诏命,撤去知制诰归班。出知汝州,徙梓州,官终天章阁待制。
全宋诗
李大临(一○一○~一○八六),字才元,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知广安军,徙邛州。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知汝州,徙知梓州。八年,复天章阁待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五八、二六九)。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同上书》卷三七四)。《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八
李大临(一○一○——一○八六),字才元,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宝元元年进士,为绛州推官。
杜衍荐为国子监直讲、睦亲宅讲书。
文彦博荐为秘阁校理。
历知广安军、邛州,还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
熙宁初,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言青苗法有害无益。
李定除御史,大临又与宋敏求、苏颂相继封还词头。
皆以累格诏命归班,世称「熙宁三舍人」。
以工部郎中出知汝州,徙知梓州,加集贤殿修撰,复天章阁待制。
元丰二年致仕。
元祐元年二月卒,年七十七。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二二六、二六九、三六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69 【介绍】: 宋江陵人,字子方。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为武陵尉,调平江令。
皇祐中,迁殿中侍御史,诤谏不避权贵,劾宰相文彦博诸人,被贬英州别驾。
召还复官,出知扬州,改江东转运使。
嘉祐四年,入知谏院,言事如故,又出知数州。
英宗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
神宗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
反对重用王安石,及安石执政,数与争论。
卒谥质肃。
有文集、奏议等。
全宋诗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为鼎州武陵尉。
皇祐二年(一○五○)召为监察御史里行。
三年,因弹劾文彦博贬春州别驾。
五年,复御史。
至和元年(一○五四)知扬州,历江东、河东转运使,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知洪州、瀛州。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为御史中丞。
二年,知太原。
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三司使。
熙宁元年(一○六八)拜参知政事。
二年,卒,年六十。
谥质肃。
有文集、奏议等,皆佚。
事见宋刘挚《忠肃集》卷一一《唐质肃神道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天圣进士,皇祐中为殿中侍御史,因劾宰相文彦博,贬荆州别驾。
召还,复为殿中侍御史,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判官。
嘉祐三年,自江浙荆湖发运使入为度支副使。
次年知谏院,以论罢陈升之出知洪州。
治平元年入为御史中丞。
神宗即位为三司使,熙宁元年除参知政事,数与王安石争论。
二年四月卒,年六十,谥质肃。
介屡在台谏,以抗直闻。
有文集若干卷,奏议二十卷。
见王圭《唐质肃公墓志铭》(《华阳集》卷三七),《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亳州谯县人,字秀之,一作力之。
初名熙。
登进士第。
累除仪州通判。
韩琦、文彦博荐其才,徙夔州路转运判官,教民以医药而禁巫神。
为益州路转运使,权度支副使。
侬智高入岭南,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
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
全宋诗
曹颖叔,一作颍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举进士,任威胜军判官,累迁提点陕西路刑狱。除直史馆。知凤翔府,徙益州路转运使,权度支副使。知福州。为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事见《宋元学案》卷五,《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果州南充人,字济川。
登进士第。
刻苦读书,于《六经》、诸子百家及山经、地志、医卜之术,无所不学。
为范仲淹、文彦博、庞籍等所器重。
累官集贤校理,知汉州、合州,迁司封员外郎。
为人长厚,有操行,生平不言人过恶。
有《治道中术》、《春秋本旨》、《庐江集》。
全宋文·卷五九八
何涉,字济川,南充(今四川南充)人。父祖皆业农,涉始读书。景祐元年进士及第,调洛交主簿,改中部令。范仲淹辟为彰武军节度推官,迁著作佐郎,管勾鄜延等路经略安抚招讨司机宜文字。后改秘书丞,通判眉州,徙嘉州。嘉祐中为集贤校理,求归蜀,得知汉州,移合州。累官尚书司封员外郎。著《治道中术》六卷、《春秋本旨》五卷、《庐江集》七十卷。《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浩,建康(今江苏南京)人(清乾隆《鄞县志》卷二三)。仁宗时为开封府推官(宋王圭《华阳集》卷三八《司封员外郎冯浩可开封府推官制》)。皇祐二年(一○五○)迁集贤校理(《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三二)、三司度支判官(《西溪集》卷六《刑部郎中充集贤校理冯浩可依前官集贤校理充三司度支判官制》),出提点利州路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降知商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七)。五年,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一九二)。神宗元丰三年(一○八○),由太常少卿、直史馆拜光禄卿,提举崇禧观(同上书卷三○七)。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九
冯浩,建康(今江苏南京)人。
皇祐初为太常博士。
文彦博荐试学士院,诏充集贤校理。
除度支员外郎、同知礼院,迁司封员外郎、祠部、刑部都官郎中,历开封府判官、三司度支判官、知华州,提点利州路刑狱。
嘉皊三年,以前知华州失入劫囚十六人死罪,谪知商州。
后为江南西路转运使、诸王府翊善、直史馆、太常少卿。
元丰三年,除光禄卿。
见《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八七、一九二、三○七,《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三二。
共 5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