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岳飞

相关人物:共 105 位
共 10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2 【介绍】: 宋阆州人。
为岳家军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
高宗绍兴四年,参加收复襄汉六郡战役,攻取郢州后,与徐庆、牛皋等进克随州,又和王贵等大败金将刘合孛堇及伪齐将李成数万联军,复邓州。
十年,从岳飞北伐,领兵夺据颍昌府、淮宁府。
郾城大战后,引军攻拔临颍,并与徐庆等在临颍附近再破金兵。
以战功官居观察使。
十一年,岳飞罢兵权,改任鄂州大军副都统制。
秦桧、张俊使军人王俊诬告其策划为岳飞收回军权,与岳云同时被捕。
在狱中被拷掠至体无完肤,终不伏罪,遂与岳氏父子并遭杀害。
全宋诗
张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南昌县(清乾隆《南昌县志》卷一四)。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57 【介绍】: 宋开封阳武人,字元忠,一作元中。
万俟湜子。
徽宗政和二年上舍登第。
调相州、颍昌府教授,迁枢密院编修官。
高宗绍兴初御曹成有功,除湖北转运判官,改提点湖北刑狱。
岳飞宣抚荆湖,遇𠨆不以礼,𠨆憾之。
十一年,承秦桧意构陷岳飞成死狱,天下冤之。
次年和议成,任参知政事,充金国报谢使。
因奏事忤桧意,谪居归州,移沅州。
二十五年,召还,复除参知政事,寻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主和固位,无异于桧。
有《回銮事实》。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万俟卨(一○八三——一一五七),字元忠,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政和二年登上舍第,授相州州学教授。
绍兴中,自湖南路转运判官擢监察御史,迁右正言、御史中丞兼侍读。
希秦桧意,构陷岳飞父子成狱。
迎徽宗梓宫还,拜中大夫、参知政事,充金国报谢使。
后忤桧意罢去,谪居归州,移沅州。
绍兴二十五年召还,复参知政事,寻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十七年卒,年七十五。
编纂《太后回銮事实》、《贡举敕令格式》五十卷、《看详法意》四百八十七卷。
见孙觌《万俟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七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4—1206 【介绍】: 宋吉州太和人,一说庐陵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生平以功业自许,究心古今治乱之道。数上书陈恢复方略。终身未仕,漫游江浙湘鄂一带,依人作客,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友善。晚年寓居昆山而殁。工词,多感慨时事之作。有《龙洲集》、《龙洲词》。
全宋诗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复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昆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复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昆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刘过(1154-1206)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一说庐陵人。与陆游、辛弃疾、陈亮交往。有《龙洲集》、《龙洲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刘过(1154—1206) 南宋词人、诗人。
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
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
屡试不第,布衣终身,游历各地,与周必大、陈亮、辛弃疾等交好。
作品风格豪放,为“辛派词人”之一;亦以诗名世,有“诗侠”之称。
宁宗开禧二年(1206)中秋节前,宋伐金惨败,一时强敌阴影笼罩,刘过重登南楼,忧国伤时,填词《唐多令•重过武昌》一首。
后人称该词为“数百年绝作”。
《唐多令》本属僻调,刘过的这首词问世后,《唐多令》词风行一时。
南宋末著名词人周密编《绝妙好词》,激赏刘过此作,因该词作于南楼,且词中有“重过南楼”之句,遂将词牌更名为《南楼令》。
另有《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全宋文·卷六六一○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负不羁之才,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兴衰。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尝上书宰相,陈恢复方略,谓中原一战而可取。有志功名,而四举不第,以是落魄无所遇合,浪迹四方,以诗侠名湖海间。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为良友,而礼法之士目之为狂。开禧二年卒于昆山,年五十三。其诗词豪放淋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惜乎随手散失,百不存一二,传世《龙洲集》合诗文词仅十馀卷。事迹略见宋刘倓《龙洲集跋》(四库本《龙洲集》附录)、元殷奎《复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并见蟫隐庐丛书本《龙洲词》附录)等。
赵士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53 【介绍】: 宋宗室,字立之。
赵仲御第四子。
好学,善属文。
初补右班殿直,累迁权同知大宗正事。
钦宗靖康末,承孟太后旨,诣南京奉高宗即位。
因论黄潜善误国,出知南外宗正事。
苗刘之变,贻书张浚、吕颐浩,促其勤王。
事平,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
数言事忤秦桧。
岳飞被诬,士袅以百口保之。
桧大怒,遂夺官,谪居建州。
卒后追封循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六
赵士袅(一○八四——一一五三),字立之,郇康孝王仲御第四子。好学,善属文。初补右班殿直,累迁忠州防禦使,郑州观察使,由宁远军承宣使转权同知大宗正事。除光山军节度使,论黄潜善误国,出知南外宗正事,后同知大宗正事。累乞祠不许。以定策功,加检校少师。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数言事忤秦桧,谪居于建州,凡十二年而薨,年七十,追封循王。《宋史》卷二四七有传。
岳虞询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岳虞询(1561年—?
年),字四门,四川保宁府巴州南江县人。
岳飞二十一世孙。
难江(今南江)知县岳之震之五世孙。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七名进士。
曾任河南上蔡县知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洪水冲垮城墙一百六十余丈,岳虞询命人修补完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47 【介绍】: 宋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
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
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
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
未几,拜右相。
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
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
谥忠简。
有《忠正德文集》。
全宋诗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开封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金兵逼长江,陈战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四、二六、二九)。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出知平江、改知建康,移知洪州。四年,襄阳陷,召拜参知政事。都督川、陕诸军事(同上书卷六八、七五、七九)。同年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晋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与张浚并相。监修神宗、哲宗实录,书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六年,出知绍兴。七年,召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为秦桧所挤,再知绍兴。九年,徙知泉州。屡谪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居住。十四年,移吉阳军,在吉阳三年,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即位,追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居士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四,《宋史》卷三六○有传。 赵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忠正德文集》为底本,校以清道光会稽吴杰跋刊本(简称道光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赵鼎(1085-1147)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中兴名臣之一。有《得全居士词》。
全宋文·卷三八○六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历洛阳令、开封士曹。建炎三年召为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年知建康府,移知洪州。四年二月召拜参知政事。九月,除尚书右仆射。奏起张浚知枢密院,命诸将邀击金人,连败之。次年迁左仆射。出知绍兴府。七年九月,再拜左相。治国以固本为先,力辟和议,为秦桧所挤,复出知绍兴府,徙泉州。桧又讽御史陷之,谪官居兴化军,移漳州。十年谪潮州安置。在潮五年,又移吉阳军。绍兴十七年,不食而死,年六十三。临终自书铭旌有「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之句。孝宗时谥忠简。史称「中兴贤相,鼎为称首」。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迹见所撰《自志笔录》,《宋史》卷三六○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奉(一○八六~一一五○),字孟承,缙云(今属浙江)人。
期子。
徽宗宣和二年(一一二○),以父荫补国子博士。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迁国子司业,二年,除翰林洗马兼宝谟阁待制。
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以兵部右丞兼真和诸路招讨使。
二十年,因岳飞下狱忧愤而卒。
谥忠允。
有《五云清唱》、《风雅遗音》等,已佚。
事见《五云赵氏宗谱》卷一八。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54 【介绍】: 宋凤翔府成纪人,字伯英。
好骑射,负才气,起于诸盗。
年十六,为三阳弓箭手。
钦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绍兴间,与金人战,屡立奇功。
曾讨江淮,平苗刘,破李成,皆著劳绩。
绍兴十一年拜枢密使。
知朝廷欲罢兵,首请纳所统兵,力赞议和。
秦桧尽罢诸将兵权付俊。
岁余无去志,桧使江邈论罢之。
累封广、益国公,进封清河郡王,拜太师。
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南宋四大名将。
岳飞冤狱,俊独助桧成其事,为世所鄙。
卒谥忠烈。
全宋诗
张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为都指挥使。宣和间累转武功大夫。高宗即位,为御营前军统制,江南招讨使。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讨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屡立战功,为中兴四将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谥忠烈。事见《海陵集》卷二三《张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传。
全宋文·卷三八五一
张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早年以武功授保义郎。
靖康初奋力抗金,授武义大夫,权河北十三将。
勤王,高宗(时为康王)擢为元帅府统制,累功转荣州刺史,迁至拱卫大夫。
高宗即位,为御营前军统制。
建炎四年入卫,拜检校少保。
绍兴初以江淮招讨使讨平叛将李成,拜太尉。
绍兴四年为浙西、江东安抚使,屯建康,败伪齐刘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抚使。
绍兴十一年,力赞和议,与秦桧意合,且首请纳兵,拜枢密使。
次年春,进封清河郡王。
绍兴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
追封循王,谥忠烈。
俊为南宋四大名将之一,然其主和议、助秦桧成岳飞冤狱,为世所鄙。
见周麟之《张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传。
胡从简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
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
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
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
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
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
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
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
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
这两支也迁到新津。
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
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
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
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
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
”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
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
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
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
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
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
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
”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
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
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
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
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
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
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
”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
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
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
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
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
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
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
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
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
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
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
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
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
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
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
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
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
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
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
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
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
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
西汉学者后苍开创《》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
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
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
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学大师。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
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
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
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
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
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
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
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
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
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
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
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
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
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
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46 【介绍】: 宋海州怀仁人,字茂老。
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
徽宗政和二年以上舍生登进士第。
高宗建炎间出知平江府,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兼侍讲。
使金还,拜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令松年筹划守御事,条战舰四利。
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高宗征刘豫,命松年权参知政事,专治战舰。
以疾提举洞霄宫卒。
性廉洁,喜宾客。
所举皆一时闻人。
秦桧秉政,松年至死不与通一书。
全宋诗
胡松年(一○八七~一一四六),字茂老,海州怀仁(今江苏赣榆)人。一说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知平江府(同上书卷三五)。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给事中。四年,试吏部尚书,充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同上书卷七三、七八、八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宋史》卷三七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八八○
胡松年(一○八七——一一四六),字茂老,海州怀仁(今江苏赣榆西北)人。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迁中书舍人。累章言边事,拂时相意,提举宫观。建炎四年,起复知平江府,加徽猷阁待制。绍兴二年召为中书舍人,除给事中兼侍读。迁工部、吏部尚书。四年七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次年以疾提举洞霄宫。十六年卒,年六十。秦桧秉政,松年独鄙之,至死不通一书,世以此高之。《宋史》卷三七九有传。
共 10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