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佶

相关人物:共 243 位
共 24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会稽人,一名遇,自号会稽山人。
举止疏野,襟怀旷达。
僖宗光启中因黄巢军入关中,自京入蜀。
工画,曾画应天寺东壁,以笔精墨妙、情高格逸称。
现存之《高逸图》据宋徽宗题系位所绘。
又工书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兟,字茂宗,洛阳(今属河南)人。
哲宗绍圣中通判戎州。
黄庭坚贬黔南时,待之颇厚(《山谷年谱》卷二七)。
徽宗朝知潭州(《南岳总胜集》卷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2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质夫。
章频孙。
以荫补孟州司户参军。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历知县、提仓、提刑、转运使。
哲宗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败夏人于环州城下。
绍圣四年知渭州,帅四路兵出胡芦河川,建平夏等二城,环庆、鄜延、河东、熙河诸路相继拓境筑城,以迫西夏。
元符元年袭溃围攻平夏之夏军,俘其悍将。
宋夏议和,擢枢密直学士。
徽宗初同知枢密院事,后授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
卒谥庄简,改庄敏。
全宋诗
章楶(一○二七~一一○二),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以荫为孟州司户参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权成都府路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六)。历知越州(同上书卷三九九)、庆州、广州、渭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拜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罢为中太一宫使,卒(《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三,礼四一之二○),年七十六(《全宋词》册一)。谥庄简。《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五
章楶(一〇二七——一一〇二),字质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以荫入官,为孟州司户参军。治平二年试礼部第一,擢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祐初知庆州。继知同州、应天府、广州,徙江淮发运使。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砦九,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徙知河南,拜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以疾乞罢,卒,年七十六。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庄简,改谥庄敏。有《杏花村集》,今佚。《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106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寓居苏州,字子厚。
仁宗嘉祐四年进士。
神宗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擢为编修三司条例官。
察访荆湖,用兵溪洞,拓境数百里,置沅州。
元丰二年参知政事。
坐事罢知蔡州,徙陈、定二州。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除知枢密院事。
与司马光力辩免役法不可废,为刘挚、苏轼等所劾,黜知汝州。
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引用蔡卞、蔡京等,倡“绍述”之说,尽复青苗、免役诸法。
排挤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
又反对还西夏故地,断绝岁赐,战争重兴。
哲宗死,力阻议立徽宗
及徽宗立,累贬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湖州。
全宋诗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九),耻名位于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知商洛县。神宗熙宁初,历湖南、湖北察访使,入为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出知湖州。十年(一○七七),入为翰林学士(宋《乾道临安志》卷三),知审官院。元丰三年(一○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四年,出知蔡、陈、定三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旋黜知汝州,提举洞霄宫。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徽宗立,封申国公,为山陵使。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崇宁二年(一一○三),改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改湖州。四年卒,年七十一。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追赠太师。《东都事略》卷九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八、实录《章丞相惇传》、《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五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嘉祐二年举进士,耻出侄衡下,四年再登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
熙宁初,王安石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经制南北江群蛮,命为湖南、北察访使。
召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
因言者论,出知湖州,徙杭州,入为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罢知蔡州,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
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
宣仁听政,驳司马光所更役法,黜知汝州。
哲宗亲政,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复熙、丰之政,力排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天下怨愤。
徽宗初,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
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导洛通汴记》一卷(存)、《熙宁新定孝赠式》一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三四卷。
见《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114 【介绍】: 宋洪州人,初名居实,字敦老。
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神宗熙宁、元丰间,历武安节度推官、提举河北常平、京都转运副使,擢京都转运使。
奉行新法,工于算计,收盐铁羡息钱数百万;于莱芜、利国两监铸钱,岁得十万缗;又请铸大铁钱二十万贯佐陕西军需,累受褒奖。
哲宗元祐初被劾以苛刻聚敛,贬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
起为江淮荆浙发运使,进户部尚书,知开封府。
徽宗朝累官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
出知洪州卒。
全宋诗
吴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实,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潭州攸县主簿,迁知安州景陵、开封咸平县。神宗熙宁初为武安军节度推官。元丰间提举河北西路常平,迁京东转运判官,升副使、都转运使。哲宗元祐初贬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绍圣初起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召拜户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和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复知开封,进中书门下侍郎,以老为东太一宫使。出知亳州、洪州,徙太原,复还知枢密院事。政和三年卒于知洪州任,年七十七。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二《枢密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三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八
吴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实,字敦老,洪州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嘉祐八年进士及第。熙宁初为武安节度推官,奉行新法尽力,计劳得大理丞。转补司农属。元丰初,提举河北西路常平,三年,为京东转运判官,五年,改副使。以增羡,擢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八年,以罪降知庐州,再责授成州团练副使,徙知苏州。绍圣中,起为江淮等路发运使。三年,召拜户部侍郎、尚书。元符二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改知永兴军。三年,罢知和州。崇宁初,复尹开封,二年,拜尚书右丞,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中,为资政殿学士、东太一宫使。出为亳州、洪州,徙太原,留使佑神观。复还,迁知枢密院。政和三年,以武康军节度使知洪州,卒,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二十卷。事详葛胜仲《枢密吴公墓志铭》(《丹阳集》卷一二)、《东都事略》卷九七、《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及《宋史》卷三四三本传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南丰人,字世昌。朱轼子。博学淹贯,登进士甲科。教授亳州、应天府,入为太学录。神宗数召见论事,擢监察御史。风神峻整,见者惮而目为真御史。坐论事失实,谪监兴国军盐税。后累官至国子司业。
全宋诗
朱京(约一○三八~一一○一),字世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明正薇《建昌府志》卷一五)。
教授亳州、应天府,入为太学录。
擢监察御史。
以事谪监兴国军盐税。
历湖北、京西、江东转运判官,提点淮西刑狱。
哲宗元符初,迁国子司业,辞不拜。
徽宗初立,复命之,踰月而卒。
宋史》卷三二二、《宋史新编》卷一○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沧州无棣人,字端叔,号姑溪居士。
之纯从弟。
神宗元丰年间进士。
师事范纯仁。
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
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
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
坐草纯仁遗表及行状,编管太平州,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
卒年八十余。
能文,尤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
有《姑溪居士集》等。
全宋诗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为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为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为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李之仪(1038-1117) 字端叔,晚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一说乐寿(河北献县)人。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全宋文·卷二四○九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颀子,之纯从弟。进士及第,曾任河中府万全县令、权知开封府开封县。元丰中曾入呼延幕府,为折可适所知。六年十二月以杨景略奏辟使高丽。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官,与苏轼兄弟游。及第几三十年,乃于元祐八年从苏轼辟,主管定州安抚司事机宜文字。绍圣四年为原州通判。元符二年,监内香药库,以苏轼荐辟,「为奸臣心腹之党」放罢。崇宁元年,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草《遗表》,并作《行状》,除名勒停,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久之,徙唐州。政和三年九月,以与杨姝踰滥及以杨姝所生男为己子,自管勾成都府玉局观除名勒停。卒于重和元年(是年作有《祥瑛上人字序》)以后,年八十馀。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李之仪传》,《宋史》卷三四四《李之仪传》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四九一、五一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九、六七之二六、六八之二九。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16 【介绍】: 宋寿州人,字原明。吕公著子。少师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复师程颢、程颐、张载。弃科举,一意古学。以荫入官,管库近十年,后除兵部员外郎。哲宗绍圣初,出知怀州。坐元祐党贬和州居住。徽宗即位,知单州,召为光禄少卿。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邢州。有《吕氏杂记》。
全宋诗
吕希哲,字原明,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公著长子。
学者称荥阳先生。
以荫入官,为崇政殿说书。
哲宗绍圣初,出知太平州(《紫微诗话》)。
会党论起,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俄谪居和州。
元符末,起知单州(同上书)。
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改光禄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
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领宫祠,羁寓淮、泗间十馀年,卒。
今存《吕氏杂记》二卷。
事见《伊洛渊源录》卷七,《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四
吕希哲,字原明,公著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
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二程、张载游。
不事科举,以荫入官,久滞管库,乃判登闻鼓院。
元祐六年为兵部员外郎;七年,以范祖禹荐,为崇政殿说书;八年擢右司谏。
绍圣党论起,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
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
崇宁元年党祸再起,夺职知相州,徙邢州。
罢为宫祠,羁寓淮泗十馀年,卒。
著有《发明义理》(存)、《吕氏杂记》(存)。
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107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正夫。
神宗熙宁间进士。
为登、棣二州教授。
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
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
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
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
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
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
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
谥清宪。
全宋诗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石林燕语》卷三),教授登、棣二州。
元丰末通判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集贤校理。
二年,为监察御史。
四年,出通判徐州。
五年,知楚州。
八年,为京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
绍圣四年(一○九七)为礼部、吏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九二、四九三)。
元符元年(一○九八)为中书舍人(同上书卷四九八)。
徽宗朝,拜尚书右仆谢。
大观元年卒(《宋史·徽宗》),年六十八。
谥清宪。
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
熙宁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
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
又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
徽宗朝累官御史中丞。
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馀力。
崇宁元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
二年,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
四年,因蔡京荐,进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权,屡陈京奸恶,且请去位避之。
罢京,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
大观元年罢,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清宪。
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陈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无锡人,字伯修,号濯缨居士。
少孤,受业胡瑗之门。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
以王安石荐,除太学正。
与苏轼甚厚善。
徽宗朝蔡京等专权,斥司马光等为奸党,令州县皆立党人碑,敏时守天台,将州倅所立之碑击碎,辞职而归。
卒年八十一。
共 24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