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庞安仁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止(一一○○~一一五五),号青谷,俗姓徐,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徙居吴县。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赐号真际,敕住江州圆通寺(《五灯会元》卷一四)。后居庐山叠石庵。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九有传。有《清谷诗集》,已佚(《舆地纪胜》卷二五)。今录诗三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德止禅师者。
世居历阳金紫。
徐闳中之季子也。
法绍宝峰阐提照禅师。
照为简州人。
妙龄游方。
谒芙蓉楷公于大洪。
有得而去。
及楷公辞大观之诏。
而婴难。
照自三吴急趋从之。
于途中大悟。
楷公遂以投子之谶而系照。
是照与丹霞淳辈为伯仲。
淳之视师。
犹子也。
是师与真歇了宏智觉。
又雁行焉。
师生十岁。
不肯知书。
多私夜坐。
喜公昼寝。
其父戏目师。
为懵然子。
然师双瞳绀碧。
神光射人。
出语间合圣诰。
其父又钟爱之。
异于诸子。
尝称于门客曰。
吾懵然不懵也。
师弱冠梦异僧授偈四句。
已而有以南安岩主像遗之者。
其傍所载。
即向梦所授之偈也。
自是持念不忘。
一切世典过眼即罢之。
年二十。
随父任漕西洛。
每闭阁凝坐。
或连朝不许进食。
人俱怪其所为。
一夜拟吹灯就寝。
忽大悟。
连吐数偈。
其一曰。
不因言句不因人。
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
忽然者里已天明。
于是啸歌自若。
人益怪之。
其父欲授师世职。
师固让于从兄。
乃告父曰。
某方将脱世纲。
不著三界。
岂复刺头于名利场中。
遂力求出家。
其父知师志决。
不可以章绶绾也。
乃旌师祝发。
具苾刍戒。
游方数载。
名振京师。
政和间。
机投阐提照公于楚南。
宣和三年辛丑。
徽宗皇帝以真际师号赐之。
壬寅。
适江州圆通席虚。
朝旨以照补之。
照辞圆通。
而居泐潭。
师遂应诏。
代主圆通。
圆通当匡庐之名刹。
诸山耆德尚未足师名。
领院日。
俱往观之。
升座拈提。
众耳皆耸。
其语曰。
山僧二十年前。
两目皆盲。
了无所睹。
唯是闻人说道。
青天之上。
有大日轮。
照三千大千世界。
无有不遍之处。
筹策万端。
终不能见。
二十年后。
眼光惭开。
又值天色连阴。
浓云乱涌。
四方观察。
上下推穷。
见云行时。
便于行处作计较。
见云住时。
便于住处立窠臼。
正如是间。
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
莫是要见日轮么。
何不向高山顶上去。
山僧却徵宅道那里。
是高山顶上。
他道。
红尘不到处。
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
还会么。
长连床上佛陀耶。
又曰。
昨夜黄面瞿昙。
将三千大千世界来。
一口吞尽。
如人饮汤水。
踪迹不留。
应时消散。
当尔时。
诸大菩萨声闻罗汉。
及与一切众生。
尽皆不觉不知。
唯有文殊普贤瞥然觑见。
虽然得见。
渺渺茫茫。
恰似向大洋海里。
头出头没。
诸人且道。
是甚么消息。
若也简点得破。
许你顶门。
具一只眼。
师住圆通。
今古法门。
所积之废。
无不备举。
而整顿之。
然以身度人。
使人易行。
矫清卖高之条。
师弗取也。
选职任事。
以德不以才。
尝叹曰。
宁缺人而废事。
过在一时。
若能事而败化。
则遣臭万世矣。
以故衲子游泳于圆通。
如鱼相忘于江湖。
南宋绍兴五年乙卯示寂。
阇维烟𦦨所及。
悉有设利。
诸方称师身后佛事。
与宝峰照公。
皆乘大愿而来者也。
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
其阇维亦得设利无数。
舌齿不坏。
师之设利。
塔于司空山。
分窆叠石原。
照公设利。
则塔泐潭之西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