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余卞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器之,号木钟。
宁宗嘉定间进士。
少师叶适,后从朱熹游。
为明道书院干官兼山长,从学者甚众,称潜室先生。
以通直郎致仕。
有《木钟集》、《禹贡辨》、《洪范解》等。
全宋诗
陈埴,字器之,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从朱熹于武夷。嘉定间主明道书院讲席,四方学者从游数百人,称潜室先生。著有《木钟集》,已佚。清乾隆《温州府志》卷二○有传。
全宋文·卷七三○八
陈埴,字器之,号潜室,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师叶适,后从朱熹学。
嘉定七年进士及第。
江淮制使赵善湘为建明道书院,辟为干官兼山长,从游者甚盛。
后以通直郎致仕。
埴尝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故集其答弟子问者,名曰《木钟集》(十一卷,存)。
又著有《禹贡辨》、《洪范解》、《王制章句》。
见《宋元学案》卷六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
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
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
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
六年,知制诰。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
寻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
八年,复相。
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
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
后改封荆。
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
赠太傅。
绍圣中谥文。
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
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
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
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
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
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
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8—1172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榖叔。
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
为明州教授。
以通经术荐,孝宗亲擢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
秩满归。
于《》、《》、《洪范》、《中庸》、《论语》、《孟子》,皆有训释。
全宋诗
郑耕老(一一○八~一一七二),字谷叔,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一六)。补怀安县主簿,调温州司法参军,明州教授。孝宗朝擢国子监主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归乡讲学。乾道八年卒,年六十五。著《》、《》等训释,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五《郑公墓志铭》,《兴化府志》卷三四、《宋元学案》卷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四二九
郑耕老(一一○八——一一七二),字谷叔,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十五年登进士,官明州教授。以通经术召,孝宗亲擢国子监簿,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乾道八年卒,年六十五。见叶适《奉议郑公墓志铭》(《水心文集》卷一五),《宋元学案》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2—? 【介绍】: 宋南康都昌人,字可迁,号深居。
冯椅子。
理宗淳祐元年进士。
尝干办淮东转运司。
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
时左谏议大夫丁大全专恣用事,三学诸生伏阙上书,均被贬逐。
诏立石三学以为禁戒,去非独不肯书名碑下。
未几,以言罢归。
卒年八十余。
有《易象通义》、《洪范补传》。
全宋诗
冯去非,字可迁,号深居,都昌(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为淮东转运司干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四),以忤使者意罢。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召为宗学谕。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被劾入狱,去非亦为调护。大全入相,罢归。卒年八十馀(《桐江集》卷四《跋冯深居诗》)。《宋史》卷四二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七六八九
冯去非,字可迁,号深居,都昌(今江西都昌)人,椅子。淳祐元年进士。干办淮东转运司,谒告去官。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时丁大全擅权,去非不与苟合,罢归。年八十馀卒。见《宋史》卷四二五本传,《桐江集》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人,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
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苏轼。
年十四举于乡,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裤,人疑其文未工,太守命赋诗,尧弼援笔立就。
未授官而卒。
有《莲峰集》。
全宋诗
史尧弼,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幼年即以文学知名,年十四预眉州乡举,李焘第一,尧弼第二。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四川类试下第,遂东西游,入潭师张浚幕。明年,湖南漕试第一,是科张栻第二,遂与张栻交。二十七年第进士。仕历不详,寻卒。有《莲峰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宋任清全序、《浩然斋雅谈》卷中。 史尧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莲峰集》(诗二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新辑集外诗一首附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二六
史尧弼(一一一九——?
),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
绍兴二年,李焘十八岁为眉州解魁,尧弼居第二,年仅十四。
遵亲命,束书东游。
张浚在潭州,乃以古乐府、《洪范》等论贽之,浚谓其大类东坡。
绍兴二十七年与其弟尧夫登第。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渡淮进至长江,张浚复起,尧弼谓浚用兵必败,已而果然,人以为知言。
乾道二年省斋书《莲峰集序》,称「天下学士欲拜下风而不得」,可知尧弼必卒于绍兴末乾道初之五六年间。
见省斋、任清全《莲峰集序》(《莲峰集》卷首),《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0 【介绍】: 宋睢阳人,字元忠。神宗熙宁六年进士。历国子监直讲,以虞蕃狱免官。哲宗元祐初起为太常博士,累官左正言。绍圣中因反对治元祐党而触怒章惇,出知广德军、唐州,提点湖南刑狱。徽宗立,复为右司谏,首论大臣邪正、政事可废置因革者。迁左司谏。以耿直、气节闻。后入元祐党籍。
全宋诗
孙谔,字元忠,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
英宗治平中进士(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调招信主簿,选为国子直讲。
哲宗元祐初为太常丞。
七年(一○九二),出为利州路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六)。
召拜左正言。
绍圣三年(一○九六),出知广德军(《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四之一○),徙唐州,提点湖南刑狱。
徽宗立,召为右司谏。
迁左司谏,俄以疾卒。
著有《洪范食传》一卷(袁本《郡斋读书志》卷一上),已佚。
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二二三九
孙谔,字元忠,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熙宁六年登进士第,调哲信(疑为「招信」之误)主簿,选为国子直讲。陷狱,免。元祐初,起为太学博士,除太常博士,迁丞。出为利梓路转运判官,召拜礼部员外郎、左正言。绍圣时治元祐党,以汉、唐朋党之祸为言,请一切勿问。帝每患台谏乏人,立疏可用者二十二人。章惇恶其拂己,出知广德军,徙唐州,提点湖南刑狱。徽宗立,复为右司谏,迁左司谏,俄以疾卒。崇宁中入元祐党籍。见《宋史》卷三四六本传及《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钟离景伯,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知通州(《舆地纪胜》卷四一)。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知寿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
钟离景伯,字公序,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朝议大夫。
元丰七年知通州;元祐三年六月,以中散大夫、少府少监知寿州。
以善书知名。
著有《草书洪范无逸中庸韵谱》十卷(已佚)。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书史会要》卷六,《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荀龙。
余卞弟。
以父任授校书郎。
神宗元丰初应诏论十五事。
哲宗元祐末复极言请太皇太后高氏还政,为章惇所忌,诬为谤讪,窜封州。
久之,起知明州,复以言者罢。
徽宗崇宁中入党籍。
全宋诗
余爽,字荀龙,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良肱子。以荫试校书郎。神宗元丰间应诏上便宜十五事。哲宗元祐末复极言请太皇太后还政。元符元年(一○九八),以瀛州防禦推官除名编管封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久之,起知明州,未行而罢,监东岳庙。徽宗崇宁中入党籍。事见《宋史》卷三三三《余良肱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徽州休宁人,字达原,号勿斋、徽庵。
从饶鲁、沈贵瑶得朱熹之学。
理宗淳祐间尝为安定、临汝两书院山长。
度宗咸淳四年登进士第,授武夷书院山长,累主师席,从游者极盛。
有《性理字训讲义》、《太极洪范图说》。
全宋文·卷八三二四
程若庸,字达原,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从饶鲁学,得朱熹之传。登咸淳四年进士第,历长湖州安定书院、抚州临汝书院、福建武夷书院。学者称勿斋先生,又称徽庵先生。所著有《性理字训讲义》一百篇(残存)、《太极图说》、《近思录注》。见洪焱祖《程山长若庸传》(《新安文献志》卷七○),《宋元学案》卷八三。
共 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