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藏

相关人物:共 119 位
共 1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简介
李景奭(이경석,1595年—1671年),朝鲜王朝中期大臣。
字尚辅,号双溪、白轩,本贯全州,是朝鲜定宗之子德泉君李厚生的六世孙。
在仁、孝、显三朝作为西人党的一员而活跃,官至领议政,谥号“文忠”,有《白轩集》及大清皇帝功德碑碑文传世。

人物简介

简介
河纬地,(朝鲜语:하위지;1412年—1456年),字天章(朝鲜语:천장)、仲章(朝鲜语:중장),号丹溪(朝鲜语:단계)、赤村(朝鲜语:적촌)、延风(朝鲜语:연풍)是朝鲜王朝早期的学者型官员,死六臣之一。

人物简介

简介
郑逑(朝鲜语/谚文:정구,1543年7月9日-1620年1月5日)字道可、可父,号寒冈、桧渊野人,谥号文穆。
庆尚北道出身人物。
韩国朝鲜王朝的性理学者及礼学者,哲学者,历史家,医学者,诗人。
他的朝鲜王朝中期的性理学和礼学的大家,朝鲜忠北清州人,南人党的思想的地主。
朝鲜巨儒退溪李滉,南冥曹植两人的门人。
他是南人和北人党的学文的师祖兼理论家,南人党的党首许穆的老师。

人物简介

简介
赵光祖(조광조,1482年—1519年),朝鲜王朝前期政治家、思想家,朝鲜朱子学派的代表者。
字孝直,号静庵,本贯汉阳赵氏。
官僚家庭出身,历任副提学、大司成等官职,是朝鲜中宗时期与勋旧派对抗的士林派之领袖。
1519年因提出伪勋削除案而遭权臣势力的忌恨,被陷害赐死,年仅38岁。
他的著作有《静庵集》15卷。
朝鲜宣祖时正式平反,赐谥号“文正”。
光海君时从祀文庙。

人物简介

简介
赵载浩(조재호,1702年—1762年),朝鲜王朝后期外戚、大臣。
字景大,号损斋,本贯丰壤,是孝纯王后的异母兄。
作为少论荡平派(缓论)的重要人物,支持朝鲜英祖的荡平政策,一度深受英祖器重,官至右议政,后辞职,隐居春川。
壬午祸变时欲上京援救思悼世子,反而牵出他的“不逞之语”,遂被流放端川,随后被赐死。
英祖末平反。
有《损斋集》传世。

人物简介

维基
萧应宫(1544年—?
),字伯和,号观复,直隶苏州府常熟县,民籍。
隆庆四年(1570年)中庚午科应天府乡试第六十七名举人。
万历二年(1574年)中式甲戌科会试第三十一名,登二甲第十名进士。
历官刑部郎中,出为东昌府知府,十五年(1587年)十月,升陕西按察司副使,临洮兵备。
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调任山西。
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起复陕西固原兵备副使。
五月,调整饬直隶潼关卫。
十月,升本省参政。
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升山东按察使,专管海防,以辽海道监朝鲜东征军,总兵麻贵向总督邢玠请求放弃朝鲜王京,退守鸭绿江。
海防使萧应宫以为不可,自平壤兼程趋王京止之。
九月,倭军至汉江,杨镐派遣张贞明持沈惟敬手书往,责其动兵,有乖静候处分之实。
倭军乃退屯井邑。
麻贵遂报青山、稷山大捷。
萧应宫揭言:「倭以惟敬手书而退,青山、稷山并未接战,何得言功?
」邢玠、杨镐怒,遂劾应宫恇怯,不亲解惟敬,被逮下狱。
二十七年(1599年)谪戍。
后遇赦归。
崔益铉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崔益铉(1834年1月14日—1906年12月30日),初名奇男,字赞谦,号勉庵,本贯朝鲜庆州,是朝鲜王朝后期著名的儒学家、独立运动家、爱国者。
崔益铉曾于1873年上疏弹劾摄政的兴宣大院君,竟致其立刻倒台;1876年他由于聚众抗议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而被逮捕,并被流放到黑山岛;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签订后起兵反日,成为全罗道义兵大将,但很快被日军和政府军镇压。
1906年,崔益铉被流放到对马岛并在那里绝食殉国。
1962年大韩民国追授崔益铉建国勋章。

人物简介

简介
李珦(1414年—1452年),朝鲜王朝第五任君主(1450—1452年在位)。
字辉之,是朝鲜世宗李裪嫡长子,朝鲜世祖李瑈同母兄,母昭宪王后沈氏,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月三日生于汉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月册封为王世子。
正统十年(1445年),因朝鲜世宗身体抱恙,开始协助处理政务。
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薨于永膺大君李琰府邸,李珦继承王位。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四日, 李珦薨于康宁殿。
庙号文宗,谥号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葬于显陵。
李匡师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李匡师(이광사,1705年—1777年),朝鲜王朝后期的大书法家。
字道甫,号圆峤,本贯全州,是朝鲜定宗之子德泉君的后裔。
父亲是礼曹判书李真俭。
赵宪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赵宪(朝鲜语:조헌,1544年—1592年),朝鲜王朝中期学者、官员、义兵将。
字汝式,号重峰、陶原、后栗,本贯白川。
壬辰倭乱中殉国。
共 11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