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钱俶

相关人物:共 60 位
共 6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江景房 朝代:吴越至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江景房,字汉臣(清光绪《开化县志》卷九《人物志》),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初仕吴越,累官侍御史。入宋,为沁水尉。事见《北山小集》卷一八《衢州常山县重建保安院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江景防,宋衢州常山人,字汉臣。
五代时仕吴越为侍御史。
时吴越赋税之额,加旧数倍,民皆困苦。
钱俶归宋,景防当上图籍,恐宋按旧籍而定重税,遂沉图籍于河,自劾失亡状。
太宗怒,谪沁水尉,遂屏居田里以卒。
吴越得减税,实由景防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汉臣,常山(今属浙江)人。
吴越王钱俶时官侍御。
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
因感民苦苛敛已久,遂沉图籍于河。
宋太宗怒欲诛之,后谪为沁水尉。
屏居乡里而终。
十国春秋》卷八七有传。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胡进思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
初以屠牛为业,后从军隶镇海军。
吴文穆王钱元瓘质于宣州田頵所,进思与戴恽亲随左右,履危机者数。
及元瓘立,用为大将,迁右统军使。
忠献王钱弘佐嗣位,进思以旧将恃权专横。
忠逊王钱弘倧嗣位,数面折进思,进思不自安,遂拥牙兵锢弘倧于内院,迎忠懿王钱弘俶嗣立,数请除弘倧,弘俶不允。
进思忧惧,居无何疽发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7 【介绍】: 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
仕吴越为丞相,赐姓元。
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
卒谥贞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1—968 字明远,一作名远,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本姓危,其父危仔倡奔杭州投吴越王钱镠,遂改姓。德昭初为吴越镇东节度巡官、钱塘县令。累授睦州军事判官,知台州新亭监。文穆王钱元瓘时,掌文翰机密事。忠逊王钱弘佐时,拜宰相。宋开宝元年(968)卒,赠太保,谥贞正。生平事迹散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卷二九二、《新五代史》卷六七、《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断句1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
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造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遁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遁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遁曰。
合如是。
韶惘然。
固要为说。
遁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时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韶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请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韶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法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韶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韶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游天台。
观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韶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韶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眼中无色识。
色中无眼识。
眼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谓韶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唯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眼目。
于是韶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而韶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韶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韶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韶不喻。
请益。
牙谓韶曰。
汝向后自会去。
问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请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然韶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韶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游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韶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韶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重了心要。
遂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韶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韶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韶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唯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或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越州山阴人,字正臣。
吴越主钱镠时,历授检校户部员外郎,尚镠女。
至钱弘倧时,累迁威武军节度使。
钱弘俶乾祐三年,程密示援闽诸军方略,获南唐将查文徽,归与元德昭同为丞相。
后周世宗攻江南,征吴越兵西击南唐。
出师前,程与德昭有隙,致将相不和,及与唐战,程大败。
弘俶怒,夺程官。
裴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952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字廷实。
裴光庭子。
幼而明敏,善属文,及长,有知人之鉴。
历事吴越钱元瓘、钱宏倧及钱俶,多善政,条教有方。
累官礼部尚书、中书令,拜吴越国丞相。
卒谥文宪。
僧道翊 朝代:吴越

人物简介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翊。
不知何许人。
石晋天福四年。
卓庵天竺山西北。
草衣木食。
高行绝尘。
一夕见前峰有光烛天。
迹其所起。
视之。
得异木焉。
人莫能名之者。
师乃取之。
命匠者孔仁谦刻为观音大士像。
夜梦白衣人曰。
雕像已就。
明日有僧自洛阳来。
随身有古佛舍利。
当求之。
已而僧果至。
如其梦求之。
得舍利三颗。
纳于大士顶门。
自是灵异大著。
吴越时。
忠懿王始一新道场而奉之。
宋天圣中。
诜寂二僧。
又迁殿东南直乳窦峰。
治平二年。
郡守蔡公襄表其事上之。
曾鲁公奏赐灵感观音院额。
赞曰。
大士心光  奇木斯寓  众胡不见  心不应故 师心佛心  同体显露  现白衣身  永福皇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往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母张氏。感异梦娠。岩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年十八进具。自尔游历诸方。而天台四明之胜。尤所研玩。既与德韶禅师。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课诵法华妙经。无怠昼夜。俄莲华开庭宇间。人以为精诚所感云。建隆二年。誓效药王焚身供养。吴越钱氏笃敬之。固留乃止。又尝趋曹娥江自溺。以饱鳞互。会渔者拯之以出。卒无恙。固徙越之法华山。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开宝四年七月。忽作偈累篇。示门人曰。吾平生诵经。满二万部。所愿以生安养也。今其可矣。竟坐逝。寿七十三。腊五十五。丧费悉给王府。茶毗获舍利。函寘之影堂中。垂不朽。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与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岩亟命搴而蹂之。
以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僧彦求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彦球。
五代时僧,缙云人,俗姓叶。
后梁贞明中受戒,初师景霄习律,后入闽,从长庆慧棱得禅法。
归浙,住六通院,道望日隆。
吴越王钱俶请其住功臣院,晚住杭州龙华寺,赐号实相得一大师。
好营众事,常供千僧食。
宋太祖建隆中卒于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署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美容姿。躯干颀硕。匈有七黑子。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院真寂禅师。薙染。既明戒检。入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自尔遍历禅会。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顿了心地。阅藏典于衢之古刹。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及诣鄞礼育王塔。见舍利红色。行悬钟外。潜悲喜交集。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行普贤忏法三七日。感遍吉降瑞。其所御象鼻。枕道场所。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授菩萨戒造大伽蓝。慧日永明。以居之。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月别给俸示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将入棺。白光昼发。十月茶毗于龙井。收舍利无算。有屠者。自以罪恶不可忏悔。展襟向火聚。请求不得。则死于火。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天台韶国师。建塔以葬。癸酉塔顶时起白光。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共 6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