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藏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贾氏。范阳人。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年十五。即于悯忠寺。礼贞涉为师。而落发焉。既圆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为归。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营构夷门山中。以阐所学。诏以纪年。扁其寺曰开宝。命服徽号。荣宠多矣。而律视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门人垂训而终。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迁舆。葬于北部鵔鸃之原。进士贾守廉。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律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成比丘已可去游方。
律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律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行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行。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行。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目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沓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行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行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若行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行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如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或京兆开乎海池。
或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造相国之伽蓝。
或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所行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宋僧。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尝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颓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岩。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己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寂思鸠集也。
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寂从山入州治寺。
寺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寂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寂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曰澄彧。
曰宝翔。
曰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治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意。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通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通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真。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节操精苦,时称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名刹,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不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说永泰(今属福建)人。唐代僧人。节操精苦,时谓“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丛林,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有《续宝林传》4卷、《南岳高僧传》。《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有传,后二书存诗偈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福州长溪人。操行精苦。奉养尤俭素。人以头陀称之。登雪峰即领指。无底滞。乾化中。住岳之慈报寺。一日诣三生藏。见灯镜光影涉入。叹曰。先达圣人具不思议智慧方便。而使华严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岂区区世间小巧。所能为哉。后有于道观中。设此器者。劲作颂五章非之。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劲笔。开平中楚王马氏奏赐紫衣。号宝闻大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惟劲。
福州长溪人也。
节操精苦奉养栖约。
破纳拥身衣无缯纩。
号头陀焉。
初参雪峰便探渊府。
乾化中入岳住报慈东藏。
亦号三生藏。
中见法藏禅师鉴灯。
顿了如是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因叹曰。
先达圣人具此不思议智慧方便。
非小智之所能。
又岳道观中亦设此灯。
往因废教时窃移入仙坛也。
有游岳才人达士留题颇多。
劲乃叹曰。
卢橘夏熟宁期植在于神都。
舜韶齐闻不觉顿忘于肉味。
嗟其无识不究本端。
盗王氏之青毡以为旧物。
认岭南之孔雀以作家禽。
后世安知。
于今区别。
乃作五字颂。
颂五章。
览者知其理事相融灯有所属。
属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显华严性悔。
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
楚王马氏奏赐紫署宝闻大师。
梁开平中也。
劲续宝林传盖录贞元已后禅门祖祖相继源脉者也。
别著南岳高僧传。
未知卷数。
亦一代禅宗达士文采可观。
后终于岳中也。
系曰。
物涉疑似难辄区分。
劲公志鉴灯若遗物重获归家也。
后之人必不敢攘物归家也。
故曰。
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龟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闻大师惟劲。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缯纩。惟坏衲度寒暑。时谓头陀焉。初参雪峰。深入渊奥。复问法玄沙之席。心印符会。一日谓鉴上座曰。闻汝注楞严经。是否。曰不敢。师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请师鉴。师乃扬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镜灯一座。华严第三祖贤首大师所制也。师睹之。顿悟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佛佛罗光之像。因叹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议善权之智。何以创焉。乃著五字颂五章。览者悟理事相融。后终南岳。师著述。有宝林传四卷。纪贞元后。禅门继踵源流。又制七言觉地颂。广明诸教缘起。又著南岳高僧传。皆流传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