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寂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郡人。
有道术。
结庐中条山,受法于元真观。
常行禁咒,驱驰精魅。
太宗召入致醮,敕住南岳,封妙济大师。
后遇南岳右英夫人,传抱一守真三五混合之要。
在南岳修道四十九年,兼行辟谷服气,终尸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高宗第八子。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通训诂,工草隶书。始封殷王,改豫王。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及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卒谥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讳旦。
高宗第八子。
龙朔二年生。
封殷王。
乾封元年徙封豫王。
总章二年徙封冀王。
初名旭轮。
改名轮。
上元三年徙封相王。
永淳二年又封豫。
改今名。
嗣圣元年二月即位。
武后临朝。
天授元年降为皇嗣。
仍名轮。
圣历元年又封相。
复今名。
神龙二年改封安国相王。
唐隆元年六月复辟。
延和元年八月传位元宗。
在位三年。
年五十五。
谥曰大圣贞皇帝。
庙号睿宗。
加尊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集十卷。
僧智满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贾。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颇盛。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文帝时,又迁岚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住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则满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于雁门。
久之徙入京。
益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土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抑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俾满居之。
三年诏入京。
时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满者。俗姓贾氏。不知何许人也。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时唐太宗在晋阳。与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意甚恶之咨询于满。满曰。此可拜贺也。夫床下者。所谓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贫道颇习易。以挂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斯固体大不可以小。小则败大则济。可作大事以济群生。无往不亨乃必成乎。高祖动容曰。虽蒙善诱未敢当仁。师眄太宗曰。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固拒天之与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无乃不可乎。高祖拜而谢曰。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敢不敬从。满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满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而满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依瓒禅师。
涉缘念慧。
瓒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满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从瓒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瓒入京。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满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土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而满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引劳令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今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满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以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满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睹满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而满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有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满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满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绰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满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19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世居京兆武功,字肇仁。
隋末为晋阳令,与李世民友善,共筹划起兵。
高祖即位,授民部尚书。
因官位不及裴寂,有怨言。
家中召巫者为厌胜之法,被人诬告谋反,高祖命裴寂、萧瑀问状。
李世民、萧瑀皆为之辩白,不听,竟从言枉杀之,籍没其家。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
其先同州冯翊人。
后徙并之榆次。
超小欲脱俗。
而二亲以无他子。
常抑绝之。
弱冠强为纳室。
超夜坐床上。
为妻说法。
妻亦感激流泪。
久之辞去。
年二十七。
依里之开化慧瓒禅师薙落。
既受具。
即往定州探律禀教。
阅五载而学有成绪。
乃入太原之西北山。
创立禅林。
晓夕修定。
玄侣闻风。
不远而至。
大业初。
有司禁僧。
不得檀出寺门。
超入京师将以闻上。
内史以事非要害。
拥蔽不通。
季年𡨥盗充斥。
并部尤甚。
而超徒众云臻。
粮粒山积。
一夕持炬排门。
白刃交临。
而坐者株杌。
略不摇动。
贼皆拜伏。
超因随宜诱掖。
以导其善。
高祖起义。
超亦迁住凝定寺。
义宁二年。
入京奉贺受禅。
引见太极殿。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别院以居。
无何而沙门。
灵润智信智光等。
以贵游之地。
非宴寂之场。
乃延之蓝田山化感寺。
武德五年。
又徙晋之介山抱腹岩。
既而复治汾州介休县之光严寺。
盖山林则便于练行。
朝市则易于接物也。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
卒于光严。
寿七十有一。
葬汾城之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志超。
俗姓田。
同州凭翊人也。
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过人。
精厉不群雅度标远。
厌世从道贯彻藏俞。
而二亲恃超更无兄弟。
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私为娉妻。
超闻之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
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
终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礼也。
惟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加坐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事等金形。
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瓒志德澄明行成众范。
未展度限历试诸难。
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
僧徒百数供杂五行。
两食恒备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瓒亲阅验。
其情守节度令受具。
自进戒品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三教备圆。
乃返故乡依岩综习。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栖引英秀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定慧双启。
四仪托于戒节。
二行凭于法依。
学观诜诜无威而肃。
致使闻风不远而至。
大业初岁政网严明。
拥结寺门不许僧出。
超闻之慨而上谏。
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
而官私弗顾。
乃达江都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还遣并部。
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死者太半。
而超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
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
咸发心敬合掌而退。
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
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
超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
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远。
时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摄缘聚结其赴如云。
贤圣语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
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
还返晋川选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
下望百寻上临千仞。
泉石结韵于仙室。
风雨飘清于林端。
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
自强诲人无倦请益。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
殿宇房廊躬亲缔搆。
赫然宏壮有类神宫。
故行深者岩居。
道浅者城隐。
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诫累殷勤示以祸福。
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宾主齐恸。
德仁既往学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释种。
意在住持。
昼夜剋勤摄诸后学。
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
禅结四时身诫众侣。
有亏殿罚。
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
未尝置地及以亏拜。
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
才有昏睡亲行励率。
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
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
时遭严敕度者极刑。
而曾无介怀。
如常剃落。
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
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
深致适机。
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仅百偏资大斋。
麦惟六石同置一仓。
日磨五斗用供常调。
从春至夏计费极多。
怪而检覆止磨两斛。
据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
虽无音问仪形可验。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
石泉上涌随人少多。
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
护慎威仪终始无替。
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师遗训在所闻见。
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
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田。
同州冯翊人。
少在童龀。
智量过人。
厌世从道。
而二亲恃超。
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
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
私为聘妻。
超闻之。
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
抑从伉俪。
初则合卺为踪。
终亦仝掩私室。
唯置一床。
超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伽坐。
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
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
事等金形。
屡被訹劝。
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出家受具。
自进戒品。
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
括其精要。
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
三教略圆。
乃返故乡。
入太原之西北千山。
栖引英秀。
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
定慧双启。
大业初岁。
政纲严明。
拥结寺门。
不许僧出。
超闻之。
慨而上谏。
披衣举锡。
出诣郡城。
乃达江都。
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至隋季多难。
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
死者大半。
而超结徒欢聚。
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
便欲奔散。
乃以法诫劝。
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
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
心期遂爽。
准式禅礼。
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
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
白刃交临。
合坐端然。
相同仪像。
贼乃投伏于地。
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
量权授法。
感发心敬。
合掌而退。
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
超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
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
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
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
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超率子弟二十馀人。
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
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第中别院。
置僧住所。
邀延众居。
亟历寒暑。
业新弥厉。
时蓝田山化感寺。
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
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
延住彼山。
挕缘聚结。
其赴如云。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
创聚禅侣。
观者至止。
陶铸尘心。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
立光严寺。
赫然宏壮。
有类神宫。
师资肃穆。
忽因遘疾。
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释道积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河东安邑相里氏。
其居家名子材。
年二十。
遇洪湛律师。
乃为剃落。
而遁迹双岩。
以求其志。
复研心学于法朗禅师。
影不出山者。
三阅寒暑。
既而叹曰。
幽證固难。
圣教须究。
开皇十三年。
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禀涅槃。
十八年。
造京师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十地论。
又依辨才智凝法师。
习摄大乘论。
仁寿三年。
听采地持于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
四年七月。
杨谅反。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乡里。
弘阐涅槃摄论诸部。
齿邻知命。
则偏事地持。
曰是戒勖之极。
心法之要也。
故德资皂白。
道洽朱蓝。
然于尼众。
独不引顾。
每谓其徒曰。
女诚戒垢。
圣典所诃。
佛度出家。
减损正法。
闻名尚尔污心。
面对岂云无染。
且教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
请遵其度。
则其洁己高蹈之风。
可想见矣。
先是沙门宝澄。
当隋之初。
于普救寺。
创营百尺弥勒大像。
始举事。
澄遽告逝。
耆艾请积继之。
仅十稔而雕籹之工毕。
道俗相与庆贺。
初积既受请。
夜梦。
崖旁二师子。
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不绝。
寤而念曰。
师子以表法流无畏。
明珠以表财施无穷。
吾事其成乎。
即命图其梦。
张之像前。
寺处蒲坂之阳。
尤为一方形胜。
像又殊特。
诚古今天下之伟观。
而积弊衣蔬食。
剿志劬形。
以成就之。
可谓勤矣。
仆射裴玄真
刺史杜楚容。
皆馈香致敬。
赠衣求法。
隋之季。
河东通守尧君素。
议沙门守城。
以禦外敌。
令曰。
敢谏者斩。
积奋曰。
吾辈抗迹尘外。
而世欲以卒伍辱之。
可哉。
于是偕道逊神素进曰。
公亦闻人有不畏死者乎。
夫死而有益。
虽死无畏。
弟恐无益而徒死尔。
且昔者汉高尊四皓。
而天下安。
文侯重干木。
而魏国治。
今道人务德义。
疏利名。
其于四皓干木。
亦庶几矣。
而尊重之礼。
不见得于公。
顾将拘系。
以从军役。
则公之去汉高文侯远甚。
而识者有以窥公也。
公其图之。
君素以积心气之壮。
释不问。
后君素竟为郡人薛宗所害。
积以贞观十年九月十日。
终于所住。
初积将终。
曾无所苦。
告门人曰。
吾今年七十五。
其死必矣。
门人曰。
师才六十九耳。
诚能七十五。
则犹有六年在。
何遽辞耶。
积曰。
死生数也。
数岂实法哉。
亦假乎语言名字而已。
吾昔日隶籍之时。
刺史增吾六年。
自今计之。
则吾寿当尽。
不三日果卒。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道积。
河东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
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
昔子产生而执拳。
启手观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学该富。
宗尚严君。
积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不出山门。
然为幽證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
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庆所未闻。
乃经四载情通三事。
为门学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
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
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
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后敷摄论。
并诸异部往往宣传。
及知命将邻。
偏弘地持。
以为诫勖之极。
特是开心之要论也。
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
结宗慈训远近通洽。
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
尼众归依初不引顾。
每谓徒属曰。
女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损减正法。
尚以闻名污心。
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请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
参谒咨请不听入室。
斯则骨梗洁己。
清贞高蹈。
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请积继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贵而崇树之。
修建十年彫庄都了。
道俗庆赖欣喜相并。
初积受请之夕。
寝梦崖傍见二师子。
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狩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今犹存焉。
其寺蒲坂之阳。
高爽华博。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周环俯就。
小而成大。
咸积之功。
撝空树有。
皆积之力。
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追静归闲。
为而不恃即处幽隐。
天怀抗志顿绝人世。
不令而众自严。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
钦其令问频赠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动柔靡。
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偏师肆暴。
时人莫敢窃视也。
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
敢谏者斩。
玄素同忧无能忤者。
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法无隆替。
天之未丧斯文在斯。
且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祇。
恐纳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图之。
无宜空肆一朝自倾。
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索头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积陈此语傍为寒心。
素初闻谏重积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积陈忏。
尧素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
加又举意轻陵。
虽当时获寝。
而祸作其兆。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自积立性刚果志决不回。
遇逢瞋忿动为鱼肉。
既出家后。
诃责本缘。
挫拉无情。
转增和忍。
岁登耳顺。
此行弥隆。
习与性成。
斯言不爽。
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积云疾的无所苦。
自知即世告门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师六十九矣。
何遽辞耶。
告曰。
死生法尔。
吾不惧也。
且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为六岁。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剋励视吾所行。
又曰。
经不云乎。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去终三日钟不发声。
逝后如旧。
众咸哀叹。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河东安邑人。姓相。其先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积早习丘坟。神气爽烈。至年二十。遇律师洪湛。见而异之。即为剃落。晦迹双岩。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绝影三载。开皇十三年。辞师擐钵。周行采义。路经沧海。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寻学涅槃。乃经四载。清通三事。至十八年。入于京室。依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又依智凝法师。摄大乘论。于十义。熏习六分。仁寿三年。又往并州武德寺法棱所。听采地持。故得十法三持。四年七月。杨谅作乱。遂与同侣素杰诸师。南旋蒲坂。既达乡壤。法化大行。先讲涅槃。后敷摄论。先是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尺。万工才登其一。不卒此愿。而澄早逝。乡邑耆艾。请积继之。受请之夕。𥨊梦崖傍。见二师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既觉惟曰。兽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财施不穷。冥运潜开。功成斯在。其寺蒲坂之阳。嵩高华博。东临州里。南望河山。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坊下院。赫奕相临。园硙田蔬。周环俯就。而弊衣蔬食。轻财重命。普救殷赡。追静归闲。经隋季拥闭。海东通守尧君素。镇守荒城。偏师肆暴。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敢谏者斩。缁素同忧。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谓诸属曰。时乃盛衰。法无隆替。沙门尘外之宾。迹类高世。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门道逊神素。历阶厉色而谏曰。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今视死若生。但惧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所甘心。计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运也。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昔者汉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举国大治。今欲拘系以从军役。反天常以会灵祗。恐纳不祥之兆耳。公若索头。与头。仍为本愿。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则不知生为何生。死为何死。积陈此语。傍为寒心。素初闻谏。重积词气。但张目直视曰。异哉斯人也。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因舍而不问。果诣积陈忏。尧素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兼又举意轻陵。卒为城人薛宗所害。积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终于本寺。春秋六十有九。
高斌廉 朝代:隋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人。
尝为龙山令。
李世民将举义师而不敢骤发,以裴寂与李渊交厚,乃出资阴结斌廉,令与博戏。
渐以输之。
得钱喜,每日与世民游,世民得以欲举义师事告之,请劝其父。
乃入禀,渊遂决意举义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