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思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
慈州人。
少商贾逐什一利。
忽自悔。
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
登具后。
访道嵩少。
见神会禅师于洛下。
疑情顿释。
受印可。
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
褚墩戍将王文信。
唱众构宇。
以说法匡徒。
刺史李亚卿。
邀入城不起。
元和六年示寂。
报龄八十九。
三月迁舆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
俗姓韩。
慈州人也。
少为商贾心从平准。
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
依洪思法师出家。
隶业偕通。
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
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
后登太行山。
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
结茅而止。
有褚塾戍将王文信。
率众建精庐焉。
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报龄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姚氏。
本居吴兴。
其先有官歙者。
因家焉。
幼不群。
隋季丧乱。
遂失怙恃。
出家。
专务戒检。
贞观初。
诏僧能以善化民者。
长吏简拔以闻。
时导方隶业陈州。
有司遽以应诏。
而意殊不乐也。
乃叹曰。
区区以名贯拘滞一方。
是岂弘济之道哉。
俄访烁砺二师。
餐禀玄奥。
覆述纵达。
义侣莫不推挹焉。
善断决。
诸寺有憾结。
辄诣导求直。
导则一言判释之。
使皆惬伏去。
龙朔二年。
诏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诏有司备仪仗。
奉迎洛州所铸老子像。
安置邙山宫。
于是长吏韩孝威。
欲因此以役僧尼。
尽勒部属。
二十二县庵寺。
听期会。
导出众。
谓孝威曰。
佛道二门。
由来天绝。
今见使令。
义同困辱。
既无别敕。
不敢奉命。
孝威怒曰。
道人拒国命耶。
遽斥皂隶。
褫导袈裟。
导曰。
袈裟敕度服。
非敕不敢妄自脱去。
是犹非敕不敢送道像也。
无敕而使送道像。
又妄脱袈裟。
则拒国命者。
其谁欤。
孝威怒挥导令出。
导独挺身立。
僧尼群往从之。
聚拥庭下不散。
孝威曰。
道人反耶。
时六曹皆在。
导即呼以语之曰。
长吏召集僧尼唱反。
此则长吏反尔。
僧尼未尝反。
诬枉如此。
要当诉之御史。
乃一时崩奔以出。
孝威大惧。
降阶折节谢罪乃止。
时朝廷将简试度僧。
大集诸德议。
诏太官赐斋食进。
日过中矣。
众竞取以啖。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
对俗而啖。
公违律制。
现法灭缘。
可怜哉。
众咸惭愧。
导因索水清漱悲慨。
欲遂取灭。
道俗苦劝。
而后旋以饼饵馈之。
其不食已一月。
今年六十馀。
尚无恙。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明导。
姓姚氏。
本吴兴人。
因官歙州遂家于彼。
幼叶雅调与众不群。
隋末丧乱二亲崩殁。
发心出家意存护法。
所在寻逐弥勒戒检。
以贞观初行达陈州。
逢敕简僧唯留世。
导以德声久被。
遂应斯举。
虽蒙荣闻意所遗之。
乃叹曰。
出家弘济务存许道。
岂以名贯拘滞一方。
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
至烁砺二师座下。
餐禀幽奥。
未盈凉暑声闻超挺。
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
自诸寺结憾讼及道俗牵连不决。
皆请通之。
及导面往吐言惬伏。
皆叹其善达无诤权。
导不思之力也。
龙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备列。
时长史韩孝威。
妄托天威。
黄巾扇惑私嘱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
五众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剋日齐举。
导出众对曰。
佛道二门由来天绝。
邪正位殊本自硕异。
如何合杂雷同将引。
既无别敕不敢闻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辄拒国命。
乃使人脱导袈裟。
将行禁劾。
导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无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违国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导即挺身独立。
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
长吏总召僧尼唱反。
此则长吏自反。
众僧不反。
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
威大忙惧降阶屈节。
惭谢而止。
以斯抗禦季代少之。
因僧大集简试度人。
天宫饷食过中乃至。
僧有不量时景者。
取而进啖。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对俗而啖。
公违法律现法灭缘。
冒罔圣凡一至于此。
众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
悲慨正法凋沦相及。
道俗苦劝方乃进饼。
以斯量之。
故以护法之士不顾形有者。
代有人焉。
今年六十馀。
东夏英髦一期咸集导于清众有高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
吴兴人。
幼叶雅调。
与众不群。
隋末丧乱。
二亲崩殁。
发心出家。
意存护法。
所在寻逐。
弥勒戒检。
以贞观初。
行达陈州。
逢敕简僧。
唯留一导。
以德声久被。
遂应斯举。
虽蒙荣闻。
意所遗之。
乃叹曰。
出家弘济
岂滞一方。
乃翻然远征。
弃掷寺宇。
至烁砺二师座下。
餐禀幽奥。
未盈凉暑。
声闻超挺。
因令覆述。
纵达无遗。
学门义侣。
莫不推挹。
龙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上造老子像。
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备列。
时长吏韩孝威。
妄托天威。
黄巾扇惑。
私嘱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
尅日齐举。
导出众对曰。
佛道二门。
由来天绝。
邪正位殊。
本自硕异。
如何合杂雷同。
将引既无别敕。
不敢闻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
辄拒国命。
乃使人脱导袈裟。
将行禁劾。
导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无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违国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导即挺身独立。
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
长吏总召僧尼。
唱反此则。
长吏自反。
众僧不反。
须告御史。
导等一时崩出。
威大忙惧。
降阶屈节。
惭谢而止。
因僧大集。
检试度人。
天宫饷食。
过中乃至。
僧有不量时景者。
取而进啖。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
对俗而啖。
公违法律。
现法灭缘。
冒妄圣凡。
一至于此。
众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
月馀不食。
悲慨正法凋沦相及。
道俗苦劝。
方乃进饼。
年六十馀。
东夏英髦。
一期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8—1435 【介绍】: 明僧。山东武定人,俗姓王,字无隐。年十五出家,洪武中奉命两使西域。永乐间,擢僧录司右阐教,升右善世,召居北京崇国寺,封国师号。译有《大白伞盖经》。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智光。
字无隐。
山东武定州王氏子也。
父全。
母董氏。
幼而聪慧。
阅读辄不忘。
十五。
辞父母出家。
寻礼西天迦湿弥罗国板的达萨诃咱释哩国师。
传天竺声明记论之旨。
洪武己酉。
以道广无涯。
未易津测。
繇是锐志参访。
游五台。
感文殊现相。
太祖高皇帝。
闻其名。
召至钟山。
命译其师板的达四众弟子菩萨戒。
词简理明。
众所推服。
丙辰。
奉命访补陀。
于江南诸名山。
踪迹殆遍。
甲子春。
与其徒惠辩等。
奉使西域。
过独木绳桥。
至尼巴辣梵天竺国。
宣传圣化。
已而谒麻曷菩提上师。
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
礼地涌宝塔。
西国人敬之。
师凡两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
念其往返劳勤。
复与论三藏之说。
领会深奥。
大悦之。
乙酉。
擢僧录右阐教。
明年。
俾迎大宝法王。
及还敷对多所毗赞。
赐图书舆服法供。
诏居西天寺。
升右善世。
丁酉。
召至北京。
论义称旨。
俾居崇国寺。
赐国师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锡封。
号曰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
赐金印冠服。
复锡孔雀销金伞盖幡幢。
及银镀金携炉。
盆罐供器。
法乐几案。
坐床舆马。
诸物悉备。
诰曰(云云)。
仍广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
出内帑。
创北京旸台山大觉寺。
俾居之以佚其老。
并敕礼官。
度僧百馀人为其徒。
恩德至厚。
无以加矣。
师。
乃出累朝所赐金帛。
及众信所施。
倩工累石。
为塔于寺侧。
期栖神于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
加封师号。
赐玉印。
宝冠。
金织袈裟。
禅衣。
时服。
棕舆鞍马。
法器之类。
诰曰(云云)。
前后遭遇列圣。
眷待之隆如此。
师性行纯简。
朝廷凡命修建大斋。
惟诚惟恪。
每入对。
惟以利济万有为说。
仁宗所赐仪仗。
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
遣中贵人问故。
对以平生但持经戒。
非有汗马之劳。
宠锡所临。
谨受藏之足矣。
用之岂不过耶。
上叹异之。
故制词极其褒重。
师于教义。
精达深奥。
所译显密经义。
及所传心经。
八支了义真寔名经。
仁王护国经。
大白伞盖经。
并行于世。
弟子数千人。
各随其器。
而引掖之。
道望名世者。
数十人。
寿龄既高。
智益精敏。
有求而问之者。
即恳恳开说。
不厌不怠。
非养之有素。
讵能然耶。
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
示寂。
戒其徒。
各勉精进。
讣闻。
上悼叹之。
遣官赐祭。
仍敕有司。
具葬仪。
增广其塔并创寺。
赐名西竺。
茶毗得舍利盈掬。
莹洁如珠。
既葬。
其徒桑渴巴辣。
进其遗像。
上亲制赞词书之曰。
托生东齐。
习法西竺。
立志坚刚。
秉戒专笃。
行熟毗尼。
悟彻般若。
證明自然。
恬憺萧洒。
事我祖宗。
越历四朝。
使车万里。
有绩有劳。
摅沥精虔。
敷陈秘妙。
玉音褒扬。
日星垂曜。
寿康圆寂。
智炳几先。
云消旷海。
月皎中天。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智光,字无隐,庆云人,不详其氏族。初出家时,居燕都法云寺,志业敏慧,苦心向学,内外典籍罔不研玩。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