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武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9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飞仙姑射不通尘,更倚晴空瑟瑟云。
从此樱唇倍寻俗,唯须么凤粲成群。
四库全书荟要联句(乾隆庚子)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道资鉴古蒐玉圃以罗珍理取研精披金沙而聚粹文河藻润兼收众派之流册府菁华别挹群言之液六年详缉将渐蒇夫全编(四库全书稿本目录皆已编定惟缮写尚未蒇事)两部先成已统苞其要义撷词条而擢秀摛藻如春咀义府以含英味腴在道樵苏艺圃并登乙夜之观津逮书岩恰合酉山之数色分锦帙应五星之聚奎躔部列牙签象四渎之归海若经史以逮乎子集折衷于列圣之谟周秦以及乎元明大备于本朝之典别裁正变理古帝之珠囊检校毫釐准仙人之玉尺搜奇藻府觉辞简而义该探奥词林实事增而文省拟西昆之图籍珍秘良多较东观之储藏取携为便左宜右有宛缩置于巾箱茹古涵今俱环陈于几席陋太平之千卷疏略未详笑永乐之两编因循弗竟(世但知明嘉靖中重缮永乐大典不知永乐六年已诏复写一部见赵友同存轩集送礼部刘员外复命序中刘即董其役者也后缮录未竟而中辍至世宗乃续写耳)此足见熙朝之累洽故经籍道光亦以验德产之丰亨故编摹事易百城坐拥实周顾以增欣八伯赓歌宜联吟以志盛往者文渊新葺曾预著于篇题继以天禄珍藏亦递彰于赋咏(岁甲午以四库全书联句乙未以天禄琳琅联句)兹当鸿编既勒徵太乙之效祥况兼泰运方昌值长庚之纪岁(今年庚子适当七旬万寿)香霏秘殿芸叶初薰春满皇都梅花正放召长恩以司守旧腊才除(书神名曰长思除夕呼其名而祀之则鼠不齧虫不蠹见致虚杂俎)迎太皞以承庥新祺普锡二千函光生云笈鹤籞双开廿八人数叶星文螭坳三接绎酌史炊经之义相期理见根源预吹笙鼓瑟之欢共勉言无枝叶戒之在得余方切瞻仰而惟凛持盈(南书皇祖于康熙末年曾众皆命房翰林拟宝文以进拟延龄永庆诸吉祥语因每押指示戒之在得四字镌成大小宝御笔用之今偶一瞻仰深悟斯言所该甚大帝王持盈保泰之意亦不外是我子孙所当奕世钦承耳)择焉必精尔尚体力行而益勤数典
全书四库考藏情,荟要重教撮至精。
稽古右文惟是亟(御制),蒐奇选秘更相并。
垣依北斗芸签列,圃积东堂玉检赢
别色昈分仍踵例,择流综汇特提衡(所载皆其尤命于全书中择醇者)
架联一一同屏曲,椟韫层层轶锦盛(函皆以木其二三种同函者用格别之)
用六编苇取诸水,函三集腋撷其菁
大端首挈裘先领(每书前皆有提要以栝书中大指),细目咸张网顿纮(有凡例总目列为首函)
善本传钞衷一是,异文互勘悉群争
渊源七略区流别,上下千年次姓名
尽汰卮言珍菽粟(诸书皆取其有裨实学者臣永贵),首崇彝训式胶黉(以经部为四库之冠)
经函注疏刊三代,讲幄咨诹汇五英
代有发明传御纂,圣彰谟训迪儒生
邵图根窟通王注,宋学畦町竞汉京
古复其初经传析,今从乎众简编更
序原赝鼎空珍袭,语亦零玑漫击抨
聚米山川寻脉络(21),棼丝经纬陋纵横(22)
(大毛)(小毛)迭授推都讲(23),徽(朱子)(吕祖谦)齐驱狎主盟(24)
广袤高深诸象括(25),飞潜动植万形呈(26)
书观东雒文能富(27),学出西河例共明(28)
大义千秋排谳义(29),元正一字揭王正(30)
周公治世应师意(31),汉氏谰言在订𧭈(32)
仪礼克宽采补逸(33),经师稷若许先鸣(34)
曲台旧诂河先海(35),汇泽(陈浩)遗书莛比楹(36)
孔行说从唐注阐(37),鲁论理到宋儒莹(38)
七篇昭示星辉斗(39),四子苞涵水会瀛(40)
训室周详分戴席(41),网罗赅洽胜韦籯(42)
点讹画缺防三写(43),音异文同辨五声(44)
细注虫鱼沿魏晋(45),旁稽篆𨽻昉姬嬴(46)
纽图缕晰元音契(47),鞮译风同帝道亨(48)
富矣珠囊资总括(臣王杰),炳然金鉴耀光晶。
体成纪传尚书法(49),例创编年鲁史程(50)
尧笔亲批纲目阅(51),舜文特辑准绳平(52)
十三朝事如眉列(53),廿四编书象汇征(54)
宝训垂贻谟允显(55),丹纶宣答度维贞(56)
天占凤纪双丸运(57),地拓鳌舆八柱撑(58)
令典迈陶妫姒子(59),旧章备礼乐刑兵(60)
外篇载笔裨青简(61),秘阁储珍萃紫琼(62)
器在铭前摹曲折(63),图居史左赏经营(64)
麟编衍绪持裁正(65),轩镜澄辉握照清(66)
与古为徒千载友(臣谢墉御制),如农有畔九流耕。
传心已见传道帜(67),帝范原开帝学枨(68)
要览作而成宪述(69),旧闻绎乃日新赓(70)
豳风藻绘陈葵菽(71),司马韬钤练鼓钲(72)
虞典玑衡钦布筴(73),周官卜筮备㸐荆(74)
功覃仁寿言皆择(75),术厕刑名道所轻(76)
辨囿丛谈搴似稗(77),官厨杂味鲙同鲭(78)
松煤枣本良工式(79),画格书签古色萦(80)
细别瑕瑜攻赵璧(81),博收膏馥鄙陶罂(82)
略存仪舌删夫诩(83),但录𥅆经斥彼彭(汉志于道家外别出神仙家后世混而为一殊失其本今恭录御注道德经及王弼老子注庄子列子关尹子文子鹖冠子抱朴子以存道家之旧其神仙家言荒忽无稽概从删汰)
墨守仅传爽垲宅(84),佛乘任閟补罗城(85)
百家近正言方取(86),诸集别源世可评(87)
冠首自应列(御制)功德(88),挥毫争快仰崇闳(89)
员周方折皆规矩(90),羽换宫移或笛筝(91)
仪配祥鹓音自雅(92),文收孔雀量仍宏(93)
华资黼黻能经世(94),饰戒轮辕贵立诚(95)
台阁雄篇工吐凤(96),山林逸兴寄听莺(97)
希声落落朱丝瑟(98),丽彩彬彬碧海鲸(99)
古有词章丛纂组(100),圣裁律吕会㲈茎(101)
金针巧度机中绣(102),檀板清邀月下笙(103)
匪蓄丝麻舍菅蒯(104),务捐萧艾撷荃蘅(105)
际华(王)命以踰年辍(106),董诰继之两部成。
摛藻味瘦各分置(107),黄扉紫綍记恭擎(108)
自天发咏尊题品(109),耀日摛文寓瘅旌(110)
羽士陈词芟蹖駮(111),舌人沿误振聋盲(112)
康诗仍遣题柴廓(113),庆赋宁容托马卿(114)
温室芸披定鱼鲁(115),秘函绮合著彪弸(116)
篚筐宣赐欢凫藻(117),竹素联情洽鹿苹(118)
璧府躔依祥旭近(臣陆锡熊),角招律应䁔风迎。
蒇编欣睹山开酉,拈韵刚符岁在庚。
诘屈多惭抽夕秀(臣吉梦熊),雕华莫漫尚春荣。
众诚勖矣非虚语,吾所思哉在力行。
敢诩化民便成俗,惟殷保泰与持盈(御制)
⑴ 荟要凡二分其一贮大内摛藻堂地在乾清宫北
⑵ 其一贮东御园含经阁偏味腴书室架函较一摛藻堂稍多但仍不离六之数耳
⑶ 自刘向始创七略荀勖中经簿以下门目递有增损至唐列经史子集四库最称赅当今全书实用其例别色装潢取法四序荟要悉仍之臣福隆安
⑷ 经部列架六史部列架十并在左子部列架六集部列架十并在右
⑸ 文渊三文源文津阁储书并仿四明范氏天一阁之法用水之成数以六零为率兹荟要卷帙精约计万一千二百六十六册数皆六卷首总目亦分六册臣英廉
⑹ 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二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以所取贵精故视全书不及十之三
⑺ 极内府所藏旧椠博而外省应其诏采进及诸臣所上重本不一择最善者依以缮录臣嵇璜
⑻ 以别本参校间有异同者悉加考證并经睿裁训定
⑼ 诸书分别门类自向歆而后各有不同或问相纠正今悉为参考择其区别精当者从之不泥一家之说
⑽ 诸书次第于各门类中皆以撰人先后时代为序
⑾ (十三经注疏定于唐者易书诗三礼三传定于宋者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至明代刊行监本立在学官而文多讹脱乾隆初命儒臣校订重刊今分冠各经之首)。(御制)
⑿ 幄诸圣祖仁皇帝崇经典学常命讲臣排日进讲采其发明精要者汇辑成书易书礼春秋四书各为一编
⒀ 我朝有御列圣相承修明经训皇帝世祖章皇帝注孝经圣祖仁有周易折中书经诗经春秋传说汇纂孝经衍义大成世宗宪皇帝有孝经集注并集经学之
⒁ 礼义皇上右文绳诗义折武纂辑三疏周易述义中春秋直解诸书洵为说经绳准
⒂ 易𣲖别最繁大旨不出理数二家今所甄录如易纬八种易郑氏注易璇玑易裨传之类皆推明象数王弼注胡瑗口义横渠易说之类皆发挥义理朱子本义文公易说易象意言丙子学易编之类皆兼言理数并综萃以括其全
⒃ 易家言数一派始于汉儒至宋歧而为二于互体飞伏纳甲六日七分诸法外又别为先天一派推衍图书如易数钩隐图汉上易传大易象数钩深图易象图说易图通变易学启蒙通识翼传三易备遗周易集说之类言理一派始于王弼至宋歧而为三程朱二家外如易小传之类多言史事童溪易传之类多言性天今兼收以尽易之变至其中别出新义自成一家者如周易玩辞束各易传之类亦间采录
⒄ 易古本经二篇传十篇自唐久失其初至朱子本义始能复古诸家遵用之者如易纂言周易本义通释易附录纂注易辑说易本义集成之类而周易会通一书虽体例稍变亦为附载臣梁国治
⒅ 今本以传附经定自王弼至孔颖达据以作疏遂相沿承用今于诸家用王本者如东坡易传紫岩易传周易义海撮要大易粹言复斋易说周易辑闻周易传义附录郭氏传家易说学易记之类并仍其旧
⒆ 书序虽称孔子所撰实出汉儒依托仰蒙时融圣制扶摘允为千古定评故拘守小序如钱堂书解之类祇入全书以存古义而荟要不多采入
⒇ 古文尚书与孔传并出核以马郑旧本多不相符自宋吴棫朱子陈振孙元赵孟頫明梅鹜归有光国朝阎若据朱彝尊诸家皆以为疑然沿用已久且亦缀辑逸经而成非出梅赜臆撰今所采录如尚书全解东坡书传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书经集传尚书详解尚书句解书集传纂疏书传缉录纂注尚书纂传之类皆兼用今古文其吴澄书纂言之专用今文者亦录存其说焉
(21) 禹贡山川最关考證如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毛晃禹贡指南并以永乐大典所载善本订补其残阙保臣德
(22) 洪范本治世之大训自刘歆妄加推测创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之说逮宋儒益穿凿附会至论洪范错简者纷纭变乱尤为晦蚀经义今敬禀删圣训悉斥不录
(23) 汉代四家之诗以惟毛氏近古唐前奉为专门今所甄辑如毛诗指说诗补传之类质皆本毛郑为宗用存古义至宋欧阳修诗本义王诗总开立说始稍有异同而沿用传笺者亦多今并存之
(24) 朱子与吕祖谦论诗虽始同终异然存朱子诗集传之义可以通旧说之拘墟存吕祖谦读诗记之义可以杜后来之妄撰故宋以复独取二家为宗如毛诗李黄集解诗传遗说诗经遗问毛诗解颐之类皆朱氏之门径严粲诗辑则吕氏之支流也
(25) 诗必明山川方域而后能辨土风如王应麟诗地理考虽非大义所在亦加甄录臣曹秀先
(26) 鸟兽草木悉资多识其间音训异同尤于经义攸关如诗集传名物钞陆氏诗疏广要之类皆择其精核者录之
(27) 春秋笔削简严非先明事迹则无以推求褒贬之义后儒动称废传求经实无是理今自左传注疏以下兼采春秋左氏传说左传事类始末春秋列国臣传春秋列国王霸世纪编等书
(28) 左传事实最备而断制或疏公羊谷梁二家原出子夏故朱子谓时得圣人之义宋人经解亦参用二传者为多如春秋尊王发微刘氏春秋传春秋权衡苏氏春秋集解石林春秋传春秋辨疑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春秋复传春秋提纲春秋集注春秋通说春秋或问春秋五论春秋详说读春秋编春秋本义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诸传会通春秋经传阙疑春秋属辞春秋集传之类虽各出新义然大抵因二传而推阐之至如崔子方春秋本例过执月日之说赵鹤飞春秋经筌自为断制之论者略存之以备一家不多及焉
(29) 春秋子夺至公无专用深文之理自宋儒倡有贬无褒之说多方煅鍊遂至叶梦得王元杰等各以谳名书事同治狱殊乖笔削大旨元杰春秋谳义仰奉概不御题驳正今悉遵新圣训录入荟要臣蔡御制
(30) 春秋周正夏正及改时不改月之说纷如聚讼向尝著论发明孔子特笔书王之义冠于春秋直解卷首兹荟要所录张以宁春王正月考虽未能尽合微旨而参合群经定为周正亦足关异说之口矣
(31) 周礼虽周公治世之书然古今异宜后世但当师其意而不可泥其迹荟要所录如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叶时礼经会元二书虽持论间有出入而大旨准时势以立言非刘歆王安石辈藉口经术以奖奸误国者可比也
(32) 周礼自汉武帝时始出不免有后儒所窜改向辑周官义疏已条辨之兹于一切曲说饬馆臣详为简汰惟王与之周礼订义统核众说颇为详明其林希逸考工记解虽考證稍疏而词意尚多可取亦并存之
(33) 仪礼古经残阙仅存十有七篇如所录敖继公集说最称详备于注疏本无所增损惟汪克宽经礼补逸一书采摭旧文尚存古礼之梗概与逞臆续经者不同故特取之
(34) 唐韩愈最称好古尚苦仪礼难读郑注古奥亦不易解张尔岐仪礼句读一书考订独为明晰今录以为读仪礼者之津梁尔岐字稷若顾炎武所称卓为经师吾不若张稷若者是也
(35) 宋儒注礼多推求文句阐发义理然不明其训诂制度亦无以究其本意汉儒去古未远如所谓某字当作某解某制即今某制者言之有徵故朱子说礼亦不能废郑孔今首列注疏他如聂崇义三礼图足与注疏相证者亦存备考
(36) 礼记浩繁学者罕能卒业自注疏外详备可考莫过卫湜之集说至若陈浩之说但以浅近易入取之其大学衍义及衍义补有裨治道亦并从古例以附于礼类焉
(37) 孝经有今古文之分然古文郑康成注刘知几已辨其可疑日本所刻古文孔安国传又灼然伪托惟唐明皇御注今文久列学官且与古文不过字句小异义理无殊黄震日抄之言足为定论又经文明显亦不须博引繁徵故于旧说惟存注疏一本臣周煌
(38) 论语自朱子作集注实汇诸家之成今录注疏以存古说录张栻论语解蔡节论语集说以备参考异同其敷衍集注及横生新解者不复闲入
(39) 孟子亦以朱子集注为定其参酌者取张栻癸巳孟子解门人发明者取蔡模孟子集疏其张九成孟子解多发言外之意虽有阙佚亦存以备举
(40) 四书古无是名定于朱子今集注章句用为取士章程故首录之其疏通朱义者取四书集编四书纂疏四书通考證名物典故者取四书通證四书纂笺贯通字义者取四书通旨至陈天祥四书辨疑虽好立异同而拾遗补阙亦不无可取并附录之以资博考
(41) 陆德明博通典籍多见古本其于音训及文字异同最为精核故录其经典释文以冠经解之首臣巴延三
(42) 五经并说肇自石渠其六艺论五经异义之类久已散佚今择其义理赅贯者则如熊氏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之类咸著于录其六经奥论虽属托名然说有可采不妨并存
(43) 经典文字有讹则意义并晦今存唐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宋六经正误三书以纠正舛讹
(44) 训诂异同最关经义今录贾昌朝群经音辨用资考證
(45) 汉代经师训诂为重录尔雅为小学之冠其释名广雅埤雅尔雅翼均以类从臣和珅
(46) 篆体莫正于说文真书莫古于玉篇𨽻书莫精于汉𨽻字源至御定康熙字典尤集六体之大成谨依类缮录
(47) 韵书以广韵为最古以集韵为最备其兼论字母等第则古今韵会举要为详而御定音韵阐微区别韵等尤通精奥兹恭录以为诸韵书范围
(48) 钥国书翻切三合四合诸法为自古未辟之扃今恭录增订清文鉴一书以综国语之全备同文韵统一书以昭重译之大同
(49) 纪传之体创自史记说者谓其源出尚书继之者前后汉书三国志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各书南北二史新旧唐书五代史宋辽金元四史皆为列代正史今为史部之冠而以明史殿之
(50) 春秋本鲁史之文史家编年实其遗意其断代为书者则取前后汉纪统纪历代者则取资治通鉴及纲目
(51) 朱子纲目笔削一准麟经昭至圣祖仁皇帝特加评论大义弥金履祥前编稍涉泛滥商辂等所续迂陋无识然并经命刊纠正固当兼存之耳
(52) (自来史家于嬗代之际内外之辞每多偏私曲徇未协至公我皇上)。(御制)。(御批通鉴辑览正大光明悉破千古陋习)
(53) 纲目钦定三编义例精审与通鉴辑览相为表里
(54)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久佚不传今从永乐大典采辑成书列为二十四史
(55) 祖太祖祖圣太宗宗五朝世世圣训训并恭圣祖庭训格言昭谟烈世宗圣谕广录为诏令门以臣董诰
(56) 披章躬世宗宪皇帝敕几宥密乙夜亲批荅朱批谕旨一书训行奕祀敬著于录仰见都俞吁咈之盛云
(57) 时令为王政所重古来著录者如岁华纪丽荆楚岁时记之类体制不一惟御定月令辑要总其纲领谨专录是书馀皆从略
(58) 方域广轮之数已见各史地志兹录西域同文志职贡图以彰如水皇朝声教之广若志荒远如山海经志水道经注志都邑如春明梦馀录略取一二以备门类
(59) 其节皇朝制度备于大清大清会典文仪数则通礼礼器图式所载尤详而为宫史一书实昭宫庭典式今并敬列法制门臣金简
(60) 志故事者代有成编不啻充栋通典通考二书其职志也
(61) 国语虽号春秋外传实为别史觞源其后分纪列国者如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之类专纪一朝者如负观政要之类至通鉴及宋元明各史纪事本末由袁枢之创体通志实郑樵之变例皆别史之流也
(62) 直斋书录解题向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采辑成帙备见古籍源流其稽考存佚则莫详于经义考然皆不及天禄琳琅书目之精审也
(63) 西清古鉴钱录二书考订精确悉经指授谨专录为器用一类臣阿肃
(64) 永乐大典内所采辑帝王经世图谱一书仰蒙御题褒赏谨载入谱录类固非花谱茶录所可拟也
(65) 范祖禹唐鉴议论纯正极为朱子所推重故独取之
(66) 古来评史者虽优劣不同皆未离坐井之见自评鉴阐要书成宏网精义振发愚蒙直上无千古矣
(67) 子部向首儒家前志所录如家语荀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说苑新序法言太元经白虎通议中论孔丛子傅子中说等书今并据以录入而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尤得传心之要至朱子所辑小殊学马端临经籍考误入经部小学类与字书韵书并列为未协今亦改入儒家𩔖焉
(68) 唐太宗帝范久经残缺今从永乐大典采得全本录入至范祖禹帝学一书历叙嘉言善政系以论断尤有裨于治理向曾制诗表章并命诸皇子缮本进御以资披览
(69) 帝成世祖章皇帝成资政要览要萃世宗宪皇执中成宪并传综典籍择精垂万世之大法
(70) 外王皇上日知荟说一编精微广大实贯内圣之宗旨伏读序文有曰䌷绎旧闻念兹弗释因取其精录其正釐为四卷又曰必所知者日新不失而赓续以极于高明仰见圣怀若谷日进无疆之粹诣焉
(71) 农家者流录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以存古法录授时通考以切实用录广群芳谱以资博考
(72) 兵家诸书大抵纸上之谈今祇录虎钤经一书以存梗概
(73) 吕正义圣祖仁皇帝御定历象考成律数理精蕴三书于天文算法乐律之精阐发无遗我象考皇上缵成历象考成后编律吕正义后编仪成诸书尤极作述之盛均为从古推步家所朱逮今谨备录而略采周髀算经五经算术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择衍数种以见古法大凡臣达椿
(74) 数术家言多蹖駮本不足重惟京房易传魏伯阳参同契皆分易之一体且其来最古故存备一家
(75) 素问难经录之以为医家根本灵枢出后人依托且词义艰涩故置之而以扁鹊针灸玉龙经备明堂之一家至于诸科全备博资利济有医宗金鉴一书而诸家可从略矣
(76) 法家多杂霸之说诸史著录者本少今惟存管子韩非子二家
(77) 小说起于汉代存之亦足以广见闻今录拾遗记述异记世说新语酉阳杂俎唐摭言北梦琐言诸书臣曹文植
(78) 杂家不名一格卷帙浩繁最为冗琐今择其可取者淮南鸿烈解论衡潜夫论博物志颜氏家训曲洧旧闻共成六种
(79) 明沈继孙墨法集要揖自永乐大典制法详备远出他家墨谱之上故独取之至聚珍板程式广前人成法以嘉惠后学尤著录家所未有也
(80) 论书画者最夥而为法御定书画谱实综其全至淳化阁帖书总𣾀刘次庄以下所释讹舛滋多冠绝钦定释文考證精详允为今古
(81) 考證之学以王应麟困学纪闻为最精而吴缜望新唐书纠缪亦能订正史误并附录焉臣胡高
(82) 函骈字圣祖仁皇帝御定渊鉴类类编分类字锦子史精华枫文韵府韵府拾遗书所皇上钦定叶韵槁辑蒐罗详备凡前代类有悉已包括无馀
(83) 纵横家书多出空言惟战国策尚有事实故专录此一种
(84) 墨者之说为儒家所不道然史志皆列其目盖存其书以示戒使人不误入其说今仍存墨子晏子二书臣钱载
(85) 佛书自有全藏不宜与经史并列故荟要及全书中俱置弗录其有关涉释门典故如法苑珠林之类以其可助词章全书中间采取之而荟要别择较精亦未暇及也
(86) 子家流别极繁大半庞杂无稽荟要所录八十二种虽其间亦不尽完粹无疵然大旨皆不诡于正若其馀义理未纯而词采可观者则但录入全书兹无取焉
(87) 今古诗文汇于集部自汉以来体裁屡变源流风会一一可稽今所甄录虽代不数家而升降盛衰之故亦略可睹矣
(88) 汉志以高帝文帝著作杂列诸臣之中徐陵玉台新咏亦以梁武帝诗置诸臣之间殊乖尊尊之义徐坚初学记始以唐太宗诗冠于前代之首最为得体今从其例恭录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冠集部之首
(89) 恭录皇上御制诗文日新富有谨就已奉刊布者乐善堂全集三十卷御制文初集三十卷百卷御制诗初集四十四卷二集九十卷三集一金声玉振函盖古今篇章之富实从来别集所未有
(90) 文至六代而衰唐始复振诗盛于李杜而王维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羽翼之文盛于韩柳而权德舆等羽翼之至宋而徐铉王禹偁稍变五代之格欧曾王三苏大振其绪梅尧臣蔡襄黄庭坚晁说之晁补之秦观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先后继起亦称一时作者今并录其集用以考见源委其他如唐之陆龟蒙宋之文同郭祥正谢薖张孝祥洪适王十朋陈亮牟巘王应麟金之王若虚赵秉文元好问元之王恽赵孟頫马祖常许有壬虞集杨载揭傒斯黄潜吴莱柳贯吴师道欧阳元萨都拉纳新陈旅贡师泰明之宋濂高启李东阳吴宽王鏊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高叔嗣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李攀龙等亦均以正派相承为一代冠冕悉宜并存
(91) 文格递变伪体日生凡不轨于正者悉从删汰惟择其才学富赡者存杨维桢一家见文章之一格
(92) 诸集中端亮如张九龄清介如赵抃忠直如陆贽学品纯正如司马光奉使不辱如郝经虽其著作本有可取而文以人重亟录之尤足矜式士林臣纪昀
(93) 古来文人不无遗行如陈子昂之谀颂武氏李白之从永王璘王维之屈节安禄山王安石之偏执误国郭祥正之阿附安石反遭排挤陆游之晚从韩侂胄皆为清议所非然其诗文确乎可传今仍甄录亦瑕瑜不掩之义也
(94) 唐李德裕宋韩琦范仲淹余靖元耶律楚材明刘基皆著有事功传于史册非同无用之言至明王守仁虽属讲学别派而勋业较显亦诸人之亚也
(95) 理学诸儒如周张程朱其精华已具于诸经传注及性理各书文章乃其馀事毋庸重录惟刘因得朱子之传陈傅良阐永嘉之学而其文章又卓然成家故录二集以存其概
(96) 台阁文章典丽为重宋杨亿武夷新集其最著也臣窦光鼐
(97) 元倪瓒明沈周皆以隐逸终文徵明虽尝入仕而不慕荣利故其诗皆有潇洒出尘之想
(98) 唐文盛于元和以后然元结独孤及等实始变文格虽所作或涉僻涩并存之以不没先导之功
(99) 骈丽之文六朝以徐陵庾信为宗唐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最
(100) 王逸编楚词裒合诸家实为总集之祖文选去取谨严为唐人所宗尚玉台新咏虽称别派实属古音亦总集善本其后则有唐文粹宋文鉴乐府诗集中州集元文𩔖明文衡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宋诗钞元诗选明诗综皆总集之不可缺者也臣倪承宽
(101) 帝本朝崇文稽古屡命选圣祖仁皇暨我皇上辑诗文垂示矩矱以时代区分者有诸编以御定全唐诗有御选宋诗金诗元诗体制区分者历代赋汇咏物诗选题画诗类诸编加以评注者有御选唐诗古文渊鉴唐宋文醇唐宋诗醇诸编体格兼赅源流毕具至史讲义虽俱臣下所作而仰蒙皇清文颖经睿鉴裁择惟精文章模范于是为大备焉
(102) 诗文评作者最众黄庭坚独以刘协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为学者要书然史通议论虽精而惑古疑经实多偏駮今惟以文心雕龙著录
(103) 填词虽文章小技而晚唐以后作者日繁马氏经籍考已别为一门今恭录言体制御选历代诗馀以为倚声家准则词谱专词综备论短长亦附存备考至于涉及南北套数者体近俳优今俱不录
(104) 会要中虽卷快较约而所收诸体咸备臣陆费墀
(105) 全书义取赅备所录或有节取兹荟要宁严无滥不以挂漏为嫌
(106) 乾隆癸巳命武英殿总栽尚书王际华特管编纂四库全书荟要未两载际华物故乃以侍即董诰代之继又命如式缮第二部今并告竣矣
(107) (两部书每册首页并用乾隆御览之宝末页贮大内者用摛藻堂印贮御园者用味瞍书室印分别识之)。(御制)
(108) 初奉命编辑荟要时所谕旨今恭录卷端
(109) 经部内如周易辑闻易纬乾凿度尚疑书详解禹贡指南禹贡说断春秋辨等书史部内如旧五代史水泾注贞观政要通鉴纪事本未帝王经世图谱经义考等书子部内如家语新义象法要鹖冠子曲洧旧闻墨法集要等书集部内如五百家注昌黎集白居易集牡牧之集耶律楚材集高启集等书并有录冠御制首诗或统论全篇或摘论一则均恭于书
(110) 如春秋直解困学记闻铁崖古乐府归有光集䓁书并有御制文亦恭录卷首
(111) 青词疏语乃道家祈禳所用致语亦教坊鄙亵之词宋人每阑入文集殊乖正轨谨仰遵者即间有录入亦加驳正圣训删其尤浅陋臣李汪度
(112) 诸书所载辽金元人地名音史译讹舛者谨遵钦定三国语考及同文韵统一一改正
(113) 如吕本中春秋集解旧误作吕祖谦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旧误作黄公绍韵会以及管子韩子墨子非所自著之类悉皆订正
(114) 如崔鸿十六国春秋孔鲋孔丛子王通中说张华博物志任昉述异记郑樵六经奥论诸书名皆伪托今亦辨核
(115) 荟要二分总计二万二千馀册陆续呈览每有讹误悉蒙指示改正而全书之间次进馆臣御者已积数万册莫不皆然睿照如神无不钦服臣朱圭
(116) 自来校书者每病亥豕滋讹今既参互考证辟谬存疑并条系册尾洵为丹铅之极则
(117) 纂校诸臣第其差等量予屡赐赉而远方贡果时至优擢分命赏遍及实为从古词臣未有之荣
(118) 四库全书复以荟要天禄琳琅曾两用以联句今命题弥见右文至意
余省仿宣和三思图(乾隆戊辰) 清 · 弘历
粉本出宣和,秋江渺淡沱。
离披芦几茎,摇落莲一朵。
毵毵三公子,洁羽脩而亸。
腾声五百年,锦綍经收裹。
余省写生手,仿摹亦称颇。
稍命展扩之,宛见薪传火。
藻缋贵取意,会心理则那。
于鲁有贤臣,三思事求妥。
晰义苟未精,多虑反成琐。
贿齐计固乖,出仆志终果。
未如文子人,三思亦云可。
便殿亲闻天语温,陛前文子与文孙。
贻谋故自官家事,抗疏能将国体尊。
玄牝寻真河上解,皋比诗道洛川门。
斯文大有千秋在,不向长源外传论。
广陵孔融宅怀古 明末清初 · 张萱
七言律诗
余闻广陵盖有孔融墓云。然融为路文蔚枉状时,被收许下,非是。及李文饶赋中,又言广陵有高士坊,相传孔融所居处,旧有宅,有台。文举生汉末,踯躅袁、曹间,犹众星之有北辰,百谷之有黍稷也。文举常叹曰:“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及读其舍藏山阳张元节母子兄弟,争死县廷时,文举才十六耳。文举而在,余欣愿为之执鞭焉。史乃訾其才高意广,迄无成功。呜呼!恨不见其治北海时也。然文举好士,常奖其故吏郗鸿豫辈,自谓不减赵衰、公叔文子。而搆文举者,鸿豫也。悲夫!
高台木末起悲风,故宅萧条汉孔融。
碧草有情迟落照,青山何处吊孤忠。
前村鸟掠半溪雨,隔岸潮生远寺钟。
往事怜君那得醉,一尊寒色楚江东。
宿雨晓初霁,不知春浅深。
落尽枝上花,为君留绿阴。
竹廊静脉脉,叶幌虚沉沉。
此中有幽致,何处来鸣禽。
唐故凉州长史元君石柱铭(699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公讳仁惠。字某。河南洛阳人也。昔帝轩命子。爰宅幽都。天神降祚。遂荒北岳。其后日月运行。云雷经始。坛场邺洛。据天地之图。带砺山河。建王侯之国。公即魏昭成皇帝之十代孙。中书令濮阳王顺之曾孙也。大父雄。魏濮阳王。后改封武陵王。昆吾伯嗣。越在濮阳之墟。琅琊王子。别封武陵之郡。宇文朝降为武陵公太府卿秦州总管。微子去国。不替旧章。薛侯来朝。于焉降等。父冑。隋濠豫二州刺史右卫大将军。袭封武陵公。翼亮隋室。宏济王基。有佐命之元勋。承异朝之延赏。文武藉甚。贻燕深长。公受金行之正性。承冠代之隆烈。幼见岐嶷。夙闻声器。灵台云秀。绳墨之宰无施。雅韵天成。金石之师何力。属隋纲弛紊。神弃不歆。卿族衣冠。日失其序。独寐寤宿。永怀盘涧之人。藏器待时。未射高墉之隼。唐祖龙飞天宇。鹤版岩林。授公右千牛录事。黉闬之恩旧也。高皇邑子。既与卢绾同衣。光武学徒。则有严陵共宿。久之。以公事免为巂州法曹。又历循州河源滑州灵昌二县令。克已为政。蛮貊化忠信之言。直道与人。仕巳无喜愠之色。永徽在历。硕真搆难。偫凶既剪。江界萧条。帝念疲氓。畴兹俾乂。乃授公睦州雉山县令。乘驲而往。下车作则。江逋海盗。革面来威。然后网鸠人。峻策羁吏。闲田尽辟。鳏寡委犬彘之馀。绝涧无游。豪猾屏蚕渔之气。我有礼乐。达于山川鬼神。物应休祯。孚于鸟兽草木。朝廷异之。拜朝散大夫。行隆州阆中令。未至。改授雍州渭南令。观人设教。异邑同风。迁隆州司马。寻加朝散大夫。守凉州都督府长史。分乘两蕃。人康颂作。化澄巴濮。无侵橘柚之园。教溢河湟。不饮蒲萄之酒。离歌就●(89D6)。岁梦临辰。命踬修途。荣惭厚德。总章二年。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夫人安定梁氏。文伯之妻。君子以为知礼。孟轲之母。良史称其能贤。齐德茂于昭涂。合祔期于幽隧。有子怀贞。斧藻诗礼。佩践义方。承家有馥。芝兰如也。历官右司员外郎太子舍人。而罹事徙居。复归旧土。履霜露于三纪。无改素冠之行。违桑梓于十载。还守青门之田。勤孝在乎追远。丰感思乎备物。武陵公之茔域。今顺陵柏城之内也。山园有禁。奉瞻靡及。粤以圣历二年岁次月朔。别卜宅于咸阳县肺浮原合葬焉。公孝友纯深。风标峻起。门无杂客。家有严君。而佐郡为邦。宏风迈德。执法不挠。去邪勿疑。仲由之政事。叔向之遗直。岂称论之典有阙。范则之容将坠。仰惟代姻。恭承哀托。郭有道之故事。无愧蔡邕。赵文子之将游。永怀随会。寓词楹石。式题贤垄。其铭曰。
大哉乾元,我族资始。
有国伊魏,曰天之子。
皇羲姓风,帝姬氏水。
创业垂统,郁乎旧史。
崇德象贤,允也重轨。
贞涵玉性,润结璇源。
武公之子,平王之孙。
川流长直,光气熊浑。
孝深柏颡,义重荆璠。
白圭比节,黄金敌言。
行实刚简,游无谄黩。
学妙神教,书能鬼哭。
避彼屯运,盘桓空谷。
四海有王,一旦明目。
佩此芳草,迁于乔木。
亦既从政,淑问克宣。
秉心如水,临事如弦。
历宰四邑,高芬属天。
元僚两郡,汪化流泉。
江河秦蜀,嘉声在焉。
三光西没,百川东度。
天道运回,人随代故。
倏忽三纪,悲凉千露。
帝葬桥山,傍壖祖墓。
天断旧域,地开新路。
路即咸阳,阡惟京兆。
坤气云矗,长冈龙抱。
竁掩铜人,茔留石鸟。
尘歇径灭,山飞海少。
篆刻扬名,亭亭华表。
西师(乾隆戊寅) 清 · 弘历
西师历四载,王臣久于役。
谁无室家心,而能忘契阔。
始缘趁机动,操刀乃必割。
终以阻远艰,举棋忌屡易。
欲罢又未能,永言志颠末。
皇祖征朔漠,即此厄鲁特。
三番整六师,狼群始窘迫。
策妄退守巢,于以延喙息。
取馘索贼子,惟命无敢逆
厥后渐滋饶,遂复劫西域
终康熙年间,盖未止兵革。
皇考阐前猷,思一劳永逸。
两路命大举,帑藏非所惜。
究因时弗辏,胜败互轩轾
曰予守成训,罢兵事安戢。
稔知贼所恃,其长有二术。
一曰激我怒,劳我众远出。
彼乃邀近功,坐绌我物力。
一曰窥我边,列堠疲戍卒。
戍久心或懈,彼乃逞陵轶。
知然明告彼,以主待其客。
远兵既罢征,远戍亦罢拨。
近边汝或伺,汝远劳竭蹶。
噶尔丹策凌,闻言乃计诎。
得失故晓然,求和使来亟。
来亦弗之拒,厚往示恩泽。
如是终彼身,无事皆宁谧。
其子曰阿占(即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之乳名),暴虐莫可诘。
用是失众心,相延为篡夺。
喇嘛达尔济,戕彼位自袭。
达瓦齐攘之,计盖由撒纳
绰罗斯汗族,达瓦齐一脉。
阿睦尔撒纳,辉特别枝叶。
时虑众鲜从,以此缀旒设。
终不忘伊犁(伊犁盖四卫拉特会宗之地也),煽乱事狡谲。
达瓦齐弗甘,兵连祸相结。
惟时三策凌,避祸来投阙。
撒纳旋亦归,宠遇厕班列。
熟筹如许众,杂居喀尔喀。
如狼入羊群,几不遭咥啮。
就其力请师,毋宁授之钺
国家全盛时,出帑储胥挈。
曾弗加赋徭,更未废赈恤。
八旗及索伦,劲旅多英杰。
其心尽忠笃,其技善撇捩。
那如杜甫诗,惨恻新婚别。
乙亥我出师,一矢曾未发。
五月大功成,庶以慰前烈。
而何狼子心,饱扬去飘瞥。
留语啖众狙,倡乱动戈戟。
致我二臣捐,驿路肆唐突
群言益蜩螗,无怪懦者怯。
欲弃巴里坤,坚志斥其说。
整师重讨叛,所向复无敌。
一二畏首尾,乃致贼兔脱
申命事穷追,大宛搜三窟。
于诈应以直,残喘命得乞
宰桑勤王者,见此笑以窃。
遂生轻我心,旋师反又忽
计赚我和起,奋勇沙场没。
兆惠全师还,则予命往接
丁丑重问罪,值彼互残杀。
因缘撒纳归,遇我窜仓猝
富德蹑其后,大宛徕汗血。
称臣许捕寇,寇更逃罗刹
或曰不必追,或曰不必索。
或曰捐伊犁,筑室谋纷汨。
北荒守和议,冥诛致贼骨。
伊犁倡乱流,大半就擒讫。
初议众建侯,为抚四卫拉。
二十一昂吉,公属抡阀阅
是予奉天道,好生体造物。
讵知彼孽深,历世不可活。
以其狙诈类,诚如向所画。
每岁费豢养,终亦背恩蔑。
是伤我脂膏,而育彼羽翼。
不如反之速,扫荡今将洁。
䝟貐肆恶流,三氏沦亡歇
馀都尔伯特,始终守臣节。
所以至今存,耕牧安职殖。
其廿一宰桑,非诛即病殁。
不善降百殃,此理愈昭晰。
谓祸乃成福,致得每于失。
幸以免众议,孰非鸿佑锡。
设使司事者,惟明更勇决。
万全尽美善,讵有小差跌。
都大承平久,军旅谁经历。
益因警宴安,求全肯过刻。
先是花门类,杂种曰回鹘。
久属准噶尔,供役纳秷秸。
羁縻其和卓,笼络其臣妾。
我师定伊犁,乃得释缧绁。
我将纵之归,抚众许朝谒
肉骨生死恩,感应久不辍。
报德乃以怨,转面凶谋黠。
我将所遣使,百人遇害剧
是皆奉上命,守义遭臬兀。
苟不报其雠,何以励忠赤。
厄鲁今荡平,回部馀波蕞。
徒以守坚城,未可一时拔。
贾勇诚昜登,伤众非所悦。
中夜披军书,万里遥筹策。
穷荒信安用,弦上矢难遏。
志因继两朝,变岂防一切。
苍灵赖有成,浮论宁祛惑。
开边竟无已,自问多惭德。
但思文子言,解嘲守弗悖。
⑴ 噶尔丹兵败仰药死其子脱身逃窜时策妄阿拉布坦鼠伏一隅畏威赧德献出逆尸不敢容留逆子
⑵ 策妄阿拉布坦逞其诈力势渐强横计诱拉藏汗以女妻其长子丹□袭杀拉藏汗大肆劫略我师抵西藏其酋帅大策零敦多卜始引众归巢大策零敦多卜即今达瓦齐之祖为策妄族兄
⑶ 雍正年间西北两路驻兵贼以送还罗卜藏丹津为名又值西帅入觐劫窃西路马群因藉所获马力跳梁北路势甚猖獗后为额驸策楞击败于额尔德尼招几至匹马不返而将帅之臣按兵不追贼众得以兔脱我武既扬遂有罢兵之议
⑷ 喇嘛达尔济既篡阿占而夺其位达瓦齐偕阿睦尔撒纳奔哈萨克藉其声援复篡喇嘛达尔济皆阿睦尔撒纳为之谋画盖欲自取也
⑸ 都尔伯特台吉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孟克恐祸及已率所部来降
⑹ 阿睦尔撒纳归命乞师朕思机既可乘而新降多人若尽处我喀尔喀之地终非长策故定议出师遂命阿睦尔撒纳副将军班第以往
⑺ 阿逆潜蓄异谋于达瓦齐就擒大兵凯旋时即流言胁众党恶之徒仓猝变动班第鄂容安同时致命疆场贼众纷纷四出窃占伊犁截断台路
⑻ 大兵复进前徒倒戈阿逆众叛亲离成擒在迩乃因将军策楞参赞玉保等不和又无克敌致果之略阿逆得以亡命
⑼ 哈萨克汗阿布赉始意欲留阿睦尔撒纳大兵已压其境相隔一谷阿逆自度力不能支因遣使诡辞称哈萨克众即欲擒献阿逆但其汗阿布赉未到乞暂缓师适以策楞获罪命达尔党阿将兵前往我兵以逆贼在目前争欲进促而达尔党阿以为天朝当示大义彼既缚献不宜加师力阻众兵徘徊观望而贼得以橐载远飏矣
⑽ 时呢吗哈萨克锡拉皆已授职从征见达尔党阿为贼所卖笑其无能自哈萨克还复生变计与巴雅尔莽噶里克等密谋搆乱以害将军和起
⑾ 将军兆惠以孤军远驻伊犁闻呢吗等作乱整师东旋中途屡歼逆众值朕命侍卫图伦楚等率师赴援乃得振旅而归抵巴里坤
⑿ 诸将分南北两路直指伊犁维时扎纳噶尔卜杀其叔绰罗斯汗噶尔藏多尔济欲并其众寻又为台吉达瓦所杀而献其首军门时阿睦尔撒纳复自哈萨克逃回伊犁聚众争长突遇我师跳身遁迹
⒀ 富德追阿睦尔撒纳适值哈萨克之兵而哈萨克畏我兵威称臣贡马且誓擒贼自效阿逆知不能免乃奔俄罗斯俄罗斯一名罗叉或曰罗刹
⒁ 准噶尔厄鲁特又名四卫拉特部内有绰罗斯辉特和硕特都尔伯特四族各领其众而绰罗斯为长噶尔丹策凌时设二十一昂吉昂吉者部落之称也为其汗公属达瓦齐既执归京师于四部各封一汗而二十一昂吉则归之公属如八旗蒙古然仍择其世族宰桑辈长之
⒂ 噶尔藏多尔济被杀绰罗斯族殄灭无几辉特汗巴雅尔亦以叛逆诛殛和硕特汗沙克都尔满津心怀携贰参赞大臣雅尔哈善诇知异谋歼之于巴里坤外
⒃ 噶尔丹策凌先以兵威迫胁回人执其酋长和卓拘系于阿巴噶斯之部落以回民分隶各昂吉下而役使之
⒄ 和卓初闻大兵西伐献款输诚备极恭顺我将军班第等因纵还故土俾抚驭其众纳赋执役
⒅ 和卓归故域后我将军等差副都统阿敏道率百人往会盟而彼乃设计尽行戕害
昔曾待诏金门。属吾君耽道。久之事寝。归与宁省。窃服古训。见郭林宗传曰。贞不绝俗。隐不违亲。贤哉斯文。生人端格。然恨甘旨不足。每沦翮自咎。及耿坐虚馆。凝神定灵。夜分假寐。如闻琴声发越。宛在左右。寤而惊惋。贵知音为难。感钟期善听。因赋是以广意。
寂兮琴之德。寥兮琴之声。
德彻阴阳之奥。声涵淳粹之精。
体空洞。响真清。
伟上皇之遗功。超万祀之垂名。
祗闻成连伯牙以传曲。忽睹师文子春而移情。
俟良知转化。靡忒钟子期。
故有空山之谷。清涧之湄。
幽人髣髴。绝粒茹芝。
凭高梧。引长飔。
激楚窈窕。流波逶迤。
阳阿布濩。结绿参差。
高秋风冷。远浦霜滋。
素月满。繁星稀。
雅调闲逸。流风远吹。
钟期当日。倾耳志之。
怡性惬灵。中矩应规。
踌躇四顾。侯其袆而。
曰听商则知愁霖春零。闻角乃睹韶华秋荣。
羽发则寒生朱夏。徵来则暑移元英。
陵厉翕忽。消息竭盈。
君子悦怿。导心和平。
斯实庖丁投刃而节应。郢人运斤而风生者也。
夫其高张绝弦。韵清调苦。
惝恍恻惑。一龙一虎。
猛将之逐虏。冰雪操。
兰蕙薰。嶷兮崇山。
劲若寒云。烈士之谏君。
跂燕赵。望江汉。
行路难。杳无畔。
淋漓沸渭。牢落泮涣。
游子之悽断。徽未抚。
涕横流。悲宿昔。
心悠悠。樵童牧竖登孤邱。
哀引南音。一何楚囚。
兴歌百里。又喜子游。
应事态移。体物声愁。
或飞而不速。或拥而不留。
愔愔泠泠。穷微达幽
一偶钟生之听。妙极而不周。
于是夔襄愕眙。昭旷咄咨。
音有至而乃发。发当及乎此时。
乃理云和。写咸池。
感天地。动神祇。
元鹤鼓舞。凤凰来仪。
风雷并。云雨随。
黄帝之所听莹。伊代人畴敢以窥。
钟子兀然。收听反视。
沈吟不已。感乐之至精。
得音之微旨。信音之难。
盖由有此。诚在听之以心。
安可察之以耳。嗟嗟琴韵尽美矣。
病谢驱驰力,秋知黯惨心。
乍寒人已觉,不雨昼常阴。
天外雁初到,草根虫苦吟。
无弦会幽意,留取渊明琴。
共 9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