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皓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世称寒山子。太宗贞观时人。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与拾得交友。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自称曾作诗600首。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得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二书皆不存。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全唐诗》存诗1卷。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又称寒山子。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其诗通俗诙谐。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
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为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发辞气。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德元,字在瞻,号耐亭,姓丁氏,吴兴人。
生而端静,风采不凡,总角即礼庞山妙智寺西岚禅宿为驱乌。
入塾肄艺,仿书属句,恒度越馀子,一时名流为之刮目。
年二十受具于觉海寺,归而严净毗尼,暇则游神典籍,杜门宴寂,即有叩户者,枢不为转也。
既而憬悟文字非究竟法,大事不可不明,乃杖笠出游,参巨涛于云林,一见器之,留侍巾瓶,妙密钳椎,精求累载,将有所得,及闻万法归一语,恍然契悟,遂获印可。
乾隆庚午,出主华亭船子道场,学徒辐凑,檀护归崇。
乃于随机化物之馀,复营土木,鼎新殿宇,西林旧面,忽焉改观。
唱导三载,几欲化成,会巨涛浸倦,寄声𧦝助,遄返鹫峰,过雁流云,曾无系恋。
乾隆十八年,继主法席,纯庙南巡,翩然戾止。
德元仰承天问,答语雍容,上协皇情,宠锡紫衣及香金,诸方荣之。
无何,维摩善病,欲息劳肩。
因谢院事,唯以泉声林影,时助吟咏,以永禅悦。
虽有诗稿语录,多未付梓。
寂于乾隆庚辰九月十五日,塔天圣院左莲峰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
俗姓邓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
出家纳法后往观方。
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
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
终认嗣马禅师耳。
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
路出淮西。
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
峰曰。
我去解其杀戮。
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
介两军阵过。
战士各观僧飞腾。
不觉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灵迹。
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动。
远近瞻睹惊叹希奇。
峰有妹为尼。
入五台瞋目咄之曰。
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
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
妹虽骨肉岂敢携贰。
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仆。
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
号邓隐峰。
遗一颂云。
独弦琴子为君弹。
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
僵尸累足于事一同。
立逝坐亡为修三昧。
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
逆恒理以难知谅。
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
振古一人。
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
如幻之功善权大矣。
或曰。
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
通曰。
小说所传或得其实。
是故春秋一经。
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
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
遂誓舍身剋苦为期。
忽于殿中焚香次。
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
有菩萨乘五色云。
下庭中曰。
汝极坚至必当得道。
吾求證汝。
亡名叩头礼拜。
斯须不见。
寺僧至云。
学院内皆变琉璃色。
叹嗟不已。
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
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
日食二雉鸠。
僧俗共非之。
老僧终无避回。
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
分其二足与之食。
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
一则能行。
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
其僧实不食此禽。
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
有叹之曰。
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
然后吐出鸡羊肉。
皆化作本形。
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
俗姓邓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
出家纳法。
元和中言游五台山。
路出淮西。
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
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
峰曰。
我去解其杀戮。
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
介两军阵过。
战士各观僧飞腾。
不觉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灵迹。
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动。
远近瞻睹惊叹希奇。
峰有妹为尼。
入五台嗔目咄之曰。
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
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
妹虽骨肉岂敢携贰。
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倒。
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
号邓隐峰。
遗一颂云。
独弦琴子为君弹。
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晚唐之际禅僧。嗣盘山宝积,住镇州。与临济义玄有过从。《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后书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家事盘山宝积禅师。得教外别传之指。及盘山示寂。乃持一铎。于北地行化。或城市。或山林。见人则以铎从耳边振之。而唱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连架打。时义玄禅师方居真定之临济院。使人捉住问曰。总不与么来时如何。化乃拓开其人云。来日大悲院里有斋。济闻之曰。我从来疑著者汉。 一日临济择菜次。化吃生菜。济曰。者汉大似一头驴。化作驴鸣。 化见马步使喝道出。化亦喝道。且作相朴势于马步使前。使令打五棒。化云。似即似。是即不是。使云。我打得你便休。说甚是不是。 化于阛阓间振铎唱云。觅个去处不可得。时道吾遇之。把住云。你拟向什么处去。化云汝从什么处来。道吾无语。化掣手便去。 一日入临济院。济云贼贼。化亦云贼贼。同入僧堂。济指圣僧问云。是凡是圣。化云是圣。济云作者个语话。化骤撼铎唱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厕儿。只具一只眼。 将终乃巡街乞求直裰。或施之衣。辄弃去。至临济。合棺施之。则欣然。负之趋。且号曰。明日普化东门死矣。于是闻者相率出东门以送。化曰。今日于青乌经不利。明日当死南门。明日之出南门者。以其诞也。稍益怠。及西门北门。则绝无往者矣。化然后入棺。自盖殓。或知之转以报。四方坌集。集则铎声响空中。渐远渐微耳。众共破棺视之索然。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普化。
不知何许人也。
秉性殊常且多真率。
作为简放言语不拘。
躬事盘山积禅师。
密密指教深入堂奥。
诫令保任。
而发狂悖。
尝与临济玄公相见。
乃对之以之驴鸣。
旁侍无不哂笑。
直时歌舞或即悲号。
人或接之。
千变万态略无恒度
一日。
擎挟棺木。
巡街徇户告辞云。
普化明日死去。
时视之知不可訾。
赵人相率随送出城东门。
而扬言曰。
今日葬不合青乌。
经二日出南门。
人亦随送。
又曰。
明日方吉如是西门北门出而还返。
人烦意怠。
一旦坐于郊野如入禅定焉。
禅宗有著述者。
以其发言先觉。
排普化为散圣科目中。
言非正员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