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观起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子南 朝代:春秋楚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51 【介绍】: 一称公子追舒。
春秋时楚国人。
楚庄王之子。
鲁襄公十五年,任箴尹,二十一年,升任令尹。
次年,因所宠之观起未增俸禄而拥有马数十乘,为楚康王所猜忌,旋与观起均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字子玉。
观起之子。
起为楚康王诛杀时,从在蔡。
灵王无道,十二年伐徐,次乾溪,国内乱,从乃矫公子弃疾命召公子比于晋、公子皙于郑,胁蔡公与之盟,率陈蔡之师入郢,立公子比为君。
灵王寻死于芊,从劝公子比杀弃疾,比不忍。
从曰:“人将忍子,吾不忍俟也。
”乃行。
旋弃疾胁子比及子皙自杀而自立。
是为平王。
召观从,使为卜尹。
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从字子玉,故楚大夫观起子。
谋复蔡,迎楚公子比于晋而立之。
比寻败,平王即位,以为卜尹,遂复蔡,立蔡平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1 【介绍】: 唐苏州吴人。
少习《左氏春秋》,善属文。
仕隋为直秘书学士。
入唐,授国子助教。
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
累迁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
尝谏帝观起居志臧否,以为将开后世史官之祸。
卒于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1 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博览子史,善属文。隋大业中,直秘书学士。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时,为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迁国子司业。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预撰《礼记正义》、《文思博要》。风流蕴藉,为人乐易,善于剧谈,又辅之以文义,每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全唐诗》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子奢。苏州吴人。隋大业中直秘书学士。武德四年授国子助教。贞观朝官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迁国子司业。十五年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汝南宋氏子。幼孤。母明敏能诵法花。稍通其义。年二十八。使依荷泽下禅德薙染。经营僧事。凡六年。既而辞去参礼。又八年。然后于天台止观之道。知所归向。于是瘁志劬躬。行四三昧。日中一食。不受别请。岁歉。或咽气漱流。貌无馁色。体有疮疥。手不爬搔。如是仅四十年。会昌四年二月。忽辟谷燕嘿。十七日诫门人曰。吾平生进脩。逮兹获梦觉安隐。岂非其所感之报耶。复以天台一宗文疏。传之弟子元堪等。且曰。将践圣阶。降兹罕及。遂奄尔而逝。寿七十七。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素师事远。及武宗汰法。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藏之屋壁。未几宣宗兴复。重葺旧居。别为远大作影堂。而取其部文。并置于内。六时行道。以终其身。则诚无负其所嘱。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志远。
俗姓宋氏。
家于汝南。
其父早丧。
孤侍孀亲。
承颜之礼匪遑晨夕。
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
远识度明敏孤标卓然。
年二十八辞亲从师。
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旨。
经营僧事联绵六秋。
凡诸取给未尝混互。
自尔辞师寻礼复经八年。
虽博赡两宗情犹系滞。
闻天台一枝该通妙理。
定慧双融解进于行。
十乘境观起自一家。
修性三德清凉盛演因命同辈追游五峰。
栖遁林泉履历前躅。
晓六凡四圣之理。
了开示悟入之门。
百界千如包罗性相。
即遮即照破立同时。
依正圆融凡圣平等。
豁开心目物我双亡。
仅四十年阐扬独步。
远业精道邈志苦神和。
卧不解衣食非别请。
时岁不稔樵炊屡乖。
每掬水漱流将期永日。
体有疮疥手不涂摩。
戒检遵修警慎心口。
常以四种三昧鍊磨身心。
至于缄札题尺。
颇闲辞翰虫篆之美。
每有缁素负才学者异其辩说。
或傍搜僻隐。
欲为挫锐。
伺之瑕玷。
求其胜负。
进虽傲然踞席。
退乃踧踖𧹞容。
来高我山去随四悉。
洎会昌四年。
春秋七十七。
僧腊四十八。
忽绝食数朝而说法罔惮。
以二月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自生修进不欺心口。
今获二种果报。
卧安觉安而无痛恼。
又曰。
天台宗疏务在宣传。
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显远玄文十卷五义判释。
止观十卷境观双修。
不定顿渐八教粗妙。
遮照平等行解圆明。
一多相即一藏文句莹玉摐金。
将践圣阶降兹罕及。
礼忏方等必假精诚。
志之永怀副吾之意也。
于时龙象云萃栉比座隅。
咸赞希奇同称佛号。
慈诲之际奄至迁灵。
风惨云愁山昏水咽。
林峦色变徒属悽伤。
阇维日诸子奔驰罔知所诣。
虽学者如林。
达其法者唯元堪。
即扶风马氏之裔也。
气度冲邃道风素高。
盖远倾其解脱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
可谓一灯之后复然一灯。
及武宗澄汰之际。
禀师先旨哀恸累夕。
以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
及宣宗再阐释门。
重葺旧居。
取其教部置之影堂。
六时经行俨若前制。
法华妙经积岁传唱。
摩诃止观久而敷扬。
嗣继之心已极师资之礼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
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
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既得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得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国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