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灵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释昙藏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年十五。
或以其有夭相。
二亲即为姻媾。
以冀嗣续。
非其志也。
乃竟遁去。
欲遂薙落。
而未遇其人。
方默念观世音。
道值黔而牧二牛者。
从问所可宿地。
则曰。
西行有寺。
稍闻钟声。
果见寺。
而僧徒尤众。
且为圆顶无难色。
竣事即出门。
仅百步回顾无所见。
由是知为化境云。
黎明西奔陇上寻还京邑。
住旌善寺登且戒听习经论。
意义有所疑则往山东稽诸宿德。
地持十地无拥滞。
晚归隶贯光明寺献后崩。
召住禅定。
国朝造会昌寺。
诏为上座。
贞观译经诏證义。
又诏主兴善寺。
藏固让举蓝田化感寺润法师
自代果称旨。
东宫有疾。
入授戒而瘳。
赐帛赐衣。
且诏度僧三千。
并造普光寺。
使隶焉。
诏问得遥受戒不。
藏以地持论。
谓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得菩萨戒。
因以论文进。
仍以御制忏悔词。
令藏宣读。
皇后疾。
诏入寝殿授戒。
赐物丰渥。
九年三月十八日。
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九。
两宫哀恸。
葬郊西起塔图形以垂不朽。
太子詹事黎阳公于志宁文其碑。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昙藏。姓杨氏。弘农华阴人。家世望门。清心自远。年十五。占者谓为寿短。二亲哀之即为姻媾。既本非情。虑有推逼。遂逃亡山泽。惟念谁度行至外野。少非游践莫知投告。但念观音。久值一人貌黑而驱二牛。因问所从可得宿不。便告藏曰。西行有寺不远当至。寻闻钟声。忽见僧寺。因求剃落便遂本心。即遣出门可行百步。回望不见久乃天明。西奔陇上求法为务。晚还京邑。于旌善寺行道受戒。听诸经律意有所昧。又往山东。彼岸诸师竞留对讲。地持十地名称普闻。故东渐海滨南穷淮服。听涉之最无与为俦。及返京师住光明寺。诠发新异擅声日下。献后既崩召入禅定。性度弘裕风范肃成。故使道俗推崇。纲维领袖。恒为接对之役也。宾客席上之美。谈叙旷世之能。见之今矣。大唐御世。造寺会昌。又召以为上座。抚接长幼殊有奇功。贞观译经又召为證义。时以藏威烈气远容止清肃。可为兴善寺主。藏深怀礼让用开贤路。乃荐蓝田化感寺闰法师焉。即依其言举称斯目。及皇储失御。便召入宫。受菩萨戒翌日便瘳。敕赐绢数百段。衣对亦尔。度人三千。并造普光寺焉。寻又下敕。得遥受戒不。藏曰。地持论云。若无戒师。发弘誓愿。得菩萨戒。因进论文。敕乃以忏词令藏披读。至皇后示疾。又请入宫。素患腰脚。敕令舆至寝殿受戒。施物极多并充功德。至贞观九年三月十八日终于会昌寺。春秋六十有九。哀动两宫吊赠相次。诏葬郊西严村。起塔图形。东宫詹事黎阳公于志宁为碑文。见于塔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
其先同州冯翊人。
后徙并之榆次。
超小欲脱俗。
而二亲以无他子。
常抑绝之。
弱冠强为纳室。
超夜坐床上。
为妻说法。
妻亦感激流泪。
久之辞去。
年二十七。
依里之开化慧瓒禅师薙落。
既受具。
即往定州探律禀教。
阅五载而学有成绪。
乃入太原之西北山。
创立禅林。
晓夕修定。
玄侣闻风。
不远而至。
大业初。
有司禁僧。
不得檀出寺门。
超入京师将以闻上。
内史以事非要害。
拥蔽不通。
季年𡨥盗充斥。
并部尤甚。
而超徒众云臻。
粮粒山积。
一夕持炬排门。
白刃交临。
而坐者株杌。
略不摇动。
贼皆拜伏。
超因随宜诱掖。
以导其善。
高祖起义。
超亦迁住凝定寺。
义宁二年。
入京奉贺受禅。
引见太极殿。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别院以居。
无何而沙门。
灵润智信智光等。
以贵游之地。
非宴寂之场。
乃延之蓝田山化感寺。
武德五年。
又徙晋之介山抱腹岩。
既而复治汾州介休县之光严寺。
盖山林则便于练行。
朝市则易于接物也。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
卒于光严。
寿七十有一。
葬汾城之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志超。俗姓田。同州凭翊人也。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少在童龀智量过人。精厉不群雅度标远。厌世从道贯彻藏俞。而二亲恃超更无兄弟。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遂从儒流遍览流略。年垂壮室私为娉妻。超闻之避斯尘染。乃逃窜林野。亲姻周觅藏影无方。既被执身抑从伉俪。初则合[承/巳]为踪。终亦同掩私室。冀行婚礼也。惟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令妻坐上。躬自处床。俨思加坐勤为说法。词极明据。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频经宵夕事等金形。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既确乎难拔。亲乃捐而放之。年二十有七。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瓒志德澄明行成众范。未展度限历试诸难。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僧徒百数供杂五行。两食恒备六时无缺。每有苦役必事身先。瓒亲阅验。其情守节度令受具。自进戒品专修行仪。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五夏不满三教备圆。乃返故乡依岩综习。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栖引英秀创立禅林。晓夕勤修定慧双启。四仪托于戒节。二行凭于法依。学观诜诜无威而肃。致使闻风不远而至。大业初岁政网严明。拥结寺门不许僧出。超闻之慨而上谏。被衣举锡出诣郡城。望有执送将陈所谏。而官私弗顾。乃达江都即以事闻。内史以事非要害。不为通引。还遣并部。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民流沟壑死者太半。而超结徒劝聚馀粮不穷。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镜业既临逃响何地。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尝夜坐禅。忽有群贼排门直进。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咸发心敬合掌而退。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高祖建义太原。四远咸萃。超惟道在生灵。义居乘福。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禅学数百清肃成规。道俗钦承贵贱恭仰。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义宁二年。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武皇夙承嘉望。待之若仙。引登太极叙之殊礼。左仆射魏国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琏宏深。第中别院置僧住所。邀延一众用以居焉。亟历寒暑业新弥厉。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必附林薄方程慕远。时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义解钩玄妙崇心学。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栖志得矣。摄缘聚结其赴如云。贤圣语默互相敦重。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还返晋川选求名地。武德五年。入于介山创聚禅侣。岩名抱腹四方有涧。下望百寻上临千仞。泉石结韵于仙室。风雨飘清于林端。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自强诲人无倦请益。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殿宇房廊躬亲缔搆。赫然宏壮有类神宫。故行深者岩居。道浅者城隐。师资肃穆竞业其诚。聆音察色惟若不足。忽因遘疾便知不久。诫累殷勤示以祸福。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春秋七十有一。山世同嗟宾主齐恸。德仁既往学肆斯分。葬于城南山阜。自服膺释种。意在住持。昼夜剋勤摄诸后学。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禅结四时身诫众侣。有亏殿罚。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未尝置地及以亏拜。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才有昏睡亲行励率。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时遭严敕度者极刑。而曾无介怀。如常剃落。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并详而后说。深致适机。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僧徒仅百偏资大斋。麦惟六石同置一仓。日磨五斗用供常调。从春至夏计费极多。怪而检覆止磨两斛。据量此事幽致可思。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虽无音问仪形可验。才若堕者便蒙神警。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石泉上涌随人少多。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护慎威仪终始无替。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范师遗训在所闻见。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田。
同州冯翊人。
少在童龀。
智量过人。
厌世从道。
而二亲恃超。
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
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
私为聘妻。
超闻之。
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
抑从伉俪。
初则合卺为踪。
终亦仝掩私室。
唯置一床。
超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伽坐。
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
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
事等金形。
屡被訹劝。
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出家受具。
自进戒品。
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
括其精要。
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
三教略圆。
乃返故乡。
入太原之西北千山。
栖引英秀。
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
定慧双启。
大业初岁。
政纲严明。
拥结寺门。
不许僧出。
超闻之。
慨而上谏。
披衣举锡。
出诣郡城。
乃达江都。
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至隋季多难。
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
死者大半。
而超结徒欢聚。
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
便欲奔散。
乃以法诫劝。
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
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
心期遂爽。
准式禅礼。
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
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
白刃交临。
合坐端然。
相同仪像。
贼乃投伏于地。
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
量权授法。
感发心敬。
合掌而退。
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
超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
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
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
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
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超率子弟二十馀人。
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
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第中别院。
置僧住所。
邀延众居。
亟历寒暑。
业新弥厉。
时蓝田山化感寺。
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
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
延住彼山。
挕缘聚结。
其赴如云。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
创聚禅侣。
观者至止。
陶铸尘心。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
立光严寺。
赫然宏壮。
有类神宫。
师资肃穆。
忽因遘疾。
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隋末归襄阳,寻又入蜀。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丧而生。
繄母鞠育三岁。
即知有佛法。
而愿听焉。
母怜之。
𢹂游襄阳。
润法师方开三论。
一造座隅。
深有领寤。
八岁丧母。
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
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
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会其旨。
复从安州皓师。
入蜀而覆述之际。
尤得皓意。
人因谓之得意棱。
及皓以诬罔下成都县狱。
棱亦在囚。
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
而诏释无所问。
会安州饥。
耀贵如珠。
棱日丐以济。
皓而弘演不稍倦。
皓疾棱代之无难色。
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皓义。
及皓疾愈。
白请定之。
于是皓召棱前叙辄云。
是是由尔靡伏。
皓将终握棱手曰。
勿贪利养。
勿惮劬劳。
战战兢兢。
如履刀剑。
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
先是棱梦失目。
又人持放光宝镜来。
印其身至是果验。
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论。
贞观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
十二年三月。
梦所住寺。
群鸟飞散。
因散众。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昶法师梦阎王谓曰。
吾兹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矣。
棱闻之喜曰。
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
苟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牧蒋王见其弱。
送韶州钟乳粉令服。
其夜梦衣冠者戒曰。
勿服。
阎王庄严道场。
竟大有乳药。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无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宝度曰。
吾观小年时事。
皎如目前。
俄闻外有大声曰。
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
度问使人为谁。
答曰阎王使也。
小食时。
棱敛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寿六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棱。姓申屠氏。西隆人。胎中父亡。惟母鞠育。三藏懁慧。思愿闻法。母氏怜其孤苦。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文义之间深有领览。年至八岁其母又终。无师自发。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依位伏听。问经大意深有奇理。召入房中。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棱于此义深会其旨。隋末还襄。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人同号得意棱也。及皓下狱。棱亦同绳。身被桎梏于成都县。一狱囚徒请讲三论。周于五遍。敕遂释放。便逐皓还。既达安州粮粒勇贵。旦往随州巡里告索。暮达皓所如常采听。往还三百深有足功。然其报力雄猛。生无一患。门学所推。及皓力微四大退贬。令代讲涅槃。咸怪其言谓违皓义。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将往副水百有馀日。惟讲三论。后皓患愈还返安州。常于皓房叙经大意。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棱于初章全若不解。明日上讲。请为定之。及时告曰。欲定初章者出来。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一一诵呈。皆云不是。棱最后述句。句虽异皆云得意。由是靡伏莫敢轻者。皓之将终告曰。棱公来。吾今付嘱最后续种。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乃握棱手曰。夫讲说者应如履剑。不贪利养不惮劬劳。欲得灯传多于山寺。读经法事并为物轨。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此可名报佛恩也。又曰。共公同涉苦辛。年载不少。惟以无相为本。然后言矣。语已而终。初未嘱前。棱梦神人失两眼。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棱心既受诀已。百日怀恋。后还襄州紫金寺。讲论五年。众有三百。贞观八年又还须弥。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至十二年三月。梦鹰入寺群鸟飞去。因即散众。及司功搜访。一无所获蒋王临襄。佛法昌显。请于梵云相续斋讲。道俗翕习又复腾涌。至十四年正月半。有感通寺昶法师。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拔公讲法华如何。棱曰。善哉。慧棱发愿。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既有此徵。斯愿毕矣。至九月末。蒋王见棱气弱。送韶州乳二两。逼令服之。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勿服此乳。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至十月半黄昏时。遂觉不悆。告弟子曰。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言未讫。外有大声告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即到。度曰何人。答曰。阎罗王使迎。棱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还房中与度别。食粥未了。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此私记于他读之。不得其致矣。至小食时异香忽来。棱敛容便卒。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春秋六十有五。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蒋王赠绢五十疋。送于凤林山。玄素同集五千馀人。开讲设斋。终日方退云。
僧法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玄龄为宰相,以书召之,不从。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祖考历仕魏齐。
而冲则兖产也。
幼俊颖。
傲岸时俗。
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
玄龄尝谓之曰。
丈夫于少壮时。
位不登五品者。
便宜弃去禄位。
以优逸自处。
冲年二十四岁。
任鹰扬郎捋。
遭母忧。
读涅槃经。
至居处迫迮之文。
遂发心出家。
听讲涅槃三十馀过。
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
于是入武都山。
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
而躬行之。
年三十。
游冀州。
贞观初。
诏私度者处死。
时僧避难峄阳山中。
资给窘乏。
冲誓不顾身。
即剃落。
走州县。
告急守宰曰。
但施粮饷。
终获福祐。
诸守宰嘉其烈亮。
而周济之。
乃两分其僧。
各置米十斛许。
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
经年米尝不减。
其一五六十人食。
仅两日。
米已告竭。
冲曰。
无足怪者。
盖所学有大小。
所脩有勤堕。
则所感宜不同如此。
久之避难而至者。
日以增益。
复值雨潦。
莫之归宿。
山有大岩。
虎狼所栖托也。
冲竟造。
而告语使去。
果去不旋踵。
当是时。
冲虽身营众务。
仍依哲匠。
探讨华严。
如常时。
及难释。
再往安州皓法师。
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
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
而吾徒之往来者。
过相辅赞。
一日道俗盛集。
俾于晃升座。
开佛经。
冲以其外道。
而力沮之。
识者谓冲识。
末世护法菩萨。
俄以棱伽奥义久废。
所在求访。
无恤夷险。
始慧可禅师。
以达磨之传。
南天竺一乘宗旨。
盛习此经。
故其后裔。
如皓法师者。
尤加勖励。
冲即依禀。
屡蒙击节。
自尔阐演三十馀过。
后学赖以启悟者。
殆莫殚纪今叙师承。
使将来有所考据云。
达磨禅师出慧可慧。
育二师。
育师受道。
不务言说。
可师出粲师。
慧师。
盛师。
那老师。
端师。
长藏师。
真法师。
玉法师(已上并讲演。
无著述)。
又出善老师(钞四卷)。
丰师(疏五卷)。
明师(疏五卷)。
胡明师(疏五卷)。
远承可师者。
有大聪师(疏五卷)。
道荫师(钞四卷)。
冲法师(疏五卷)。
岸法师(疏五卷)。
宠法师(疏八卷)。
大明师(疏十卷)。
不承可师。
自依摄论者。
迁师(疏四卷)。
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
旷法师。
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
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茔师(并传镫扬化)。
冲公。
专以棱伽命家。
前后敷弘。
殆二百过。
当其说时。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莫不曲当。
异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见之言说。
则已粗矣。
况在纸上者乎。
是谓粗中之粗。
事难一向。
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
有诏兖州度人。
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
虽名与公贯。
而独以玩弄泉石。
抚接遗逸为心。
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招之。
冲题书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屡招不赴。
惟以弘法自任。
席筵甫展。
冠盖鼎来。
中书杜正伦。
亲厕下陈。
共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
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曰。
兖州老小僧也。
问何为远至。
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
故欲以一乘教网。
漉信地鱼龙耳。
曰。
斯则大心开士也。
偶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此打人。
钦泰曰。
打人罪。
我自当。
冲曰。
罪不自当使谁当耶。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哉。
钦泰礼谢。
又三藏玄奘。
不许人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噫何可及哉。
仆射于志宁谓。
冲寔法界头陀僧。
未易以名实拘也。
其言得之。
显庆间。
还兖。
至今麟德。
年七十九。
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冲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冲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冲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冲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冲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长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
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初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冲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斯实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当。
冲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冲。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幼而秀异傲岸时俗。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听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冲誓亡身便即剃落。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便造诣州宰曰。如有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可十斛许。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经年食米如本不减。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食米便尽。由不修禅兼修外学。冲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山有虎穴。冲诣告曰。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及难解冲乃随处弘法。冲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请还俗。更依新翻经。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师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宁曰。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