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钦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诣金陵玄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于天竺法诜门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捉观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终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请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初观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当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属。
观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长诵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观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住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
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观撰疏。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张。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
年十四。
白其亲。
求出家。
亲未即许。
乃弥日誓不食。
以待命。
亲患之。
听所欲为。
去依明州大德剃发。
年二十五。
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
自尔谨持律捡。
妙选行门。
乃振锡径山。
国一禅师有所领解。
大历十一年。
遁居馀姚之大梅山。
如是三四年。
见马大师于钟陵。
再坐夏。
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
离却定慧。
和尚以何法示人。
答曰。
我者里无奴儿婢子。
离个甚么。
曰如何明得。
答曰。
汝还撮得虚空么。
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
答曰。
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
曰某甲不是那边人。
答曰。
我早如汝来处。
曰师何以赃滥诬人。
答曰。
汝身现在。
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
答曰。
汝道阿谁是后人。
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
而罙入深沮。
俄卜筑澧阳徙澋口。
占当阳紫柴山。
五百罗汉栖宿之地。
以应机感。
当是时。
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
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
公从之。
悟至而缁白趋向。
施予委积。
公亦躬拥徒御。
日往省候。
悟每以尊宿自居。
揖对之际。
凡贵贱未尝起。
公尤叹其知大体。
故天皇坊主灵鉴。
谓其徒曰。
吾寺方有煨烬之患。
苟得悟禅师者。
庶几可以起废。
因夜共舁悟。
坐方丈上。
明日崇业等哗争之。
不胜乃已。
后天皇栋宇果一新。
僧问。
如何是玄妙之说。
答曰。
莫道我解佛法。
进曰。
争奈学人疑滞何。
答曰。
何不问老僧。
进曰。
问了也。
答曰。
不是汝存泊处。
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
寿六十。
腊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
葬灵龛于郡之东隅。
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悟。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受天粹气为王子。
生而神俊长而谨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启白尊老将求出家。
慈爱之旨不见听许。
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
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
父母不获已而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强心。
于六度门修诸梵行。
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
开暗冥者求善知识。
不假舟楫其济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
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无畏自在。
直见佛性中无缁磷。
服勤五载随亦印可。
俾其法雨润诸丛林。
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实冀一飞摩霄。
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
是时大历十一年也。
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至诚则通物感乃灵。
猱㹶豰玃更馈橡栗。
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骇动悚息驰谕朋曹。
谓为神奇。
曾不旬朔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且构危栋。
赀粮供具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歛折肢体。
其类驯扰可知也。
夫语法者无阶渐。
涉功者有浅深。
木踰钻而见火。
鉴勤磨而照胆。
理必然矣。
是以扫尘累遁岩薮。
服形体遗昼夜。
精严不息趣无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
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
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
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谒石头上士。
于戏自径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
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
白月映太阳齐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谓颜子亚圣。
然灯与释迦授记。
根果成熟名称普闻。
如须弥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张胜因。
凡诸国土缘会则答。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柴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柽松蓊郁以含风。
崖巘巉岩而造天。
驾潋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鸾凤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势胜。
诚如是也。
洪钟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虚往实归。
或接武于林樾。
或骈肩于庐舍。
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
荆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
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
不违愿力聿来赴请。
屩及于虚落。
锡及于都城。
白黑为之步骤。
幡幢为之轇轕。
生难遭想得未曾有。
彼优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有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困于人火荡为煨烬。
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
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诤论锋起达于尊官。
重于返复毕安其处。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
拥旄统众。
风望眄睐当时准程。
驱车盛礼问法勤至。
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
徐以软语为之献酬。
必中精微洞过肯綮。
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
一无卑贵坐而揖对。
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
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
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
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
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
如热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
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终。
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
春秋六十。
僧腊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东隅。
灵龛建塔从僧礼也。
悟身长七尺。
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
度人说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净共住水波同体。
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
一念不起即见佛心。
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
顾缁褐且亏瞻礼密。
念结构罔知权舆。
禅宴之际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滨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施僧伽蓝。
命工觇之宛若符契。
于是斩巨栋干修楹。
撑崖拄壑云屯井构。
时维秋杪水用都涸。
徒众敛手块然无谋。
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动无乏者。
其馀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
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继坐道场。
或分枝化导。
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
世号天皇门风也。
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
未详氏族。
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
弱龄宛异神府宽然。
昔天皇寺悟禅师。
隐耀藏光人莫我测。
信家居寺巷。
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
食毕且留一饼曰。
吾惠汝以荫子孙。
信一日自念曰。
饼是我持去。
何以返遗我邪。
莫别有旨乎。
遂拱手问焉。
悟公曰。
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信闻似有惊怪。
因劝出家便求摄受。
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
乃问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时时相示。
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
若贫人之得宝。
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
因李翱尚书激扬。
时乃出世。
后德山鉴师出其门。
宗风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张。
婺州东阳人。
生而神俊。
长而谨愿。
年十四求出家。
慈爱不听。
辄损常膳。
日唯一食。
父母不获已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
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径山国一禅师
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
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
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
直见佛性。
服勤五载。
转遁馀姚大梅山。
时大历十一年。
层崖绝壑。
天籁萧瑟。
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猱㹶豰玃。
更馈橡栗。
野夫伐楚。
睹骇悚息。
谕为神奇。
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
且构危栋。
资粮供具。
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
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
敛折肢体。
建中初。
诣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
谒石头上士。
自径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柴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柽松蓊郁。
崖巘巉岩。
或接武林樾。
或饼肩庐舍。
户外之履常盈。
荆州。
雄藩也。
都人士女。
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
稽首响风。
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一火荡为煨烬。
缁褐且亏瞻礼。
禅宴之际。
若值神物。
祠舍滨江。
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
施僧伽蓝。
于是斩栋修楹。
云屯井构。
时值水涸。
徒众敛手。
会一夕雨至。
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
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
动无乏者。
其馀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三十四
道林俗姓李,同州合阳人,出家入太白山。开皇初,选隶公府,苦辞,遁还太白。唐武德初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因州邰阳之李氏。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僻绝之地。木食涧饮。缮治性元。隋开皇初。诏选材德者七人。牒给公贯薙染。以表更化崇敬之意。有司承诏以林应旨。祖皇躬加勉喻。林固辞不可。乃逃归所居。理前业。事闻。诏逮致。仍辨对。无所辱。于是上尤重之。赐香炉等物。邀住冯翊大兴国寺。俄又逃诸梁山之阳。凿窟而燕坐其中。久之微觉有疾。弟子檀越日围绕候起居。忽闻空响茄吹。且雨异香。大如桃枣。拾而焚之。气极芬烈。众以为瑞。如是三日。神虑明爽。趺坐而逝。武德七年七月也。停龛七日。颜色如生。葬之西山。送者万许。 林乐于隐约。而道妙随进。其于女人未尝亲面。况复说法取食哉。临终时。或有以同疾来者。林辄先知之。遽使人谢却不容入。然慈悲恤物。蚤虱之属。听其游啮。曾不敢振衣以惊怖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道林。姓李。同州合阳人也。年二十五发心出家。入太白山结宇深岩路绝登陟。木食济形惟法检心更无营拯。隋开皇之始。创启玄宗。敕度七人。选穷翘楚。有司加访。搜得林焉。文皇亲命出家苦辞不可。乃启曰。贫道闻山林之士往而不返。皓然之气独结林泉。望得连踪既往。故应义绝凡贯。陛下大敞法门。载清海陆。乞以此名遗虚仰者。帝曰。名实相副其来久矣。禅师但隶公府身任山栖。林不从乃逃还大白。仍宗前业。后以事闻奏。乃更搜扬仄陋。穷岩倒穴。方始捉获。而履节无亏。敕劳殷重崇敬弥异。乃赐香炉等物。仍令住冯翊大兴国寺。经止少时。又逃于梁山之阳。河崖回曲地称天固。凿山为窟凝道其中。武德七年七月。微觉有疾。遗诫门侍无越律仪。又闻笳吹响空。道俗歆会。又降异香大如桃枣。众皆拾而供养莫知名目。烧发美畅闻者惊心。经于三日精气爽朗跏坐而终。停尸七日。色相无改。即于山栖凿龛处之。众聚如烟数盈万计。鼓舞而送。生死荣焉。自林之在道。隐括为先。从生至终俭约为务。女人生染之本。偏所诫期。故林一生常不亲面不为说法。不从取食。不上房基。致使临终之前有来问疾者。林隔障潜知。遥止之不令面对。斯行洁通幽故也。而慈济生灵深护物性。蚤虱之属任其游行。每徐徐举衣。恐其惊走。斯仁育之量。殆难嗣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林。
富阳潘氏。
母梦日光入口有娠。
诞时异香满室。
遂名香光。
幼出家。
诣长安西明学华严。
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
师谒之。
得法南归。
抵西湖秦望山。
有大松树盘屈如盖。
乃止其上。
时人因以鸟窠名之。
复有鹊巢其侧。
自然驯狎。
元和中。
刺史白居易入山访之。
问曰。
师之住处何其危险耶。
师曰。
太守危险尤甚。
曰。
余忝郡守。
何险之有。
师曰。
薪火相交。
识性不停。
得非险乎。
公悦。
以偈问曰。
特入空门问苦空。
敢将禅事叩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
师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祇此浮生是梦中。
衣衲穿弊。
寒暑不更。
经历年岁。
未常下山。
长庆四年入灭。
塔于北山喜鹊寺。
赞曰。
去险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宫  倾危相袭 至人无心  险平如一  谓余不信  巢鹊可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学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上。丕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十年冬。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召而官之。师再辞求免。愿终释门。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今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著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有全室集。行于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疏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宗泐禅师。
姓周氏。
台之临海人。
号季潭。
别称全室。
为笑隐䜣公之望子。
历坐名坊。
而赴明高帝之诏。
兼领天界住持。
化周大宇。
机契宸衷。
应旨涉流沙。
度葱岭遍游西天。
通诚佛域。
往返十有四万馀程。
皓首还朝。
天子嘉其高行。
自唐贞观以来。
未之有也。
泐生族甚微。
父母俱早卒。
寄食贫里。
贫里不能善之。
甫八岁。
宿根不昧。
趋本郡天宁寺。
求佛为师。
时笑隐䜣公。
说法其间。
泐跪拜于䜣公膝下。
公爱而异之。
试以心经。
脱口成诵。
公大喜曰。
昏途慧炬也。
得度数载。
藏文世典。
咸贯通焉。
䜣公屡易名刹。
泐皆从侍。
公尝问曰。
国师三唤侍者。
侍者三应。
且道。
是平实商量。
是格外提持。
泐遽对曰。
何得剜肉作疮。
曰。
将谓你奇特。
泐便喝。
公拈棒。
泐拂袖趋去。
䜣公告寂。
乃召怀渭曰。
吾据者床。
四十馀年。
尚遗望也。
然不尽之案。
惟你与宗泐。
任之耳泐既还台。
寓云峰。
隐紫箨。
领天宁。
俱以诚悫。
淳厚之风。
化本生之郡。
郡人倾信。
如葵日也。
又侨隐双径。
时渭禅师。
居越之宝相寺。
遣使迎泐。
泐笑却之。
使再至。
仅得遗简。
踪迹杳然。
元末。
武林名贤。
强泐出居中天竺。
虽当烽燧四警之际。
而施为壮阔。
交接从容。
无少长贵贱。
皆得而瞻礼之。
不减䜣公说法时也。
盖以中竺经燬。
昔繇䜣公而新。
故泐之光阐前绩。
湖江称美焉。
明初。
诏主天界。
高帝以慧昙西往之迹未终。
欲修之难其人。
泐应旨。
于洪武丁巳西行。
壬戌还朝。
复居天界。
常入大内。
开襟论道。
泐留京既久。
朝臣党立。
间有嫉之者。
泐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
丙寅。
帝思泐见。
诏归天界。
于是。
来往禁廷不容己。
廷士建议。
以泐于内圣外王之略。
无不毕备。
请以中顺大夫禄。
而旌泐。
泐引去。
至江浦石佛寺示疾。
乃唤侍者曰。
者个聻。
侍者茫然。
泐厉声曰。
苦。
竟入灭。
年七十有四。
坐夏六十六。
龛归天界。
火浴得设利。
光润明灿者三十颙。
建塔于䜣公之后。
泐之宿愿弘深。
辨才无碍。
际遇乎佛心天子。
常于慈明殿设榻。
召问心经枢要。
泐穷理显性。
彻果该因。
深浅开遮。
无机不被。
天子默以神会。
乃敕笺语流行。
爰有御制序文。
冠于经首。
其诃曰。
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育民者法。
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
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之有。
尽天下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
出世间。
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
意在人皆如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引小人。
以朕言之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
侍从听法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
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
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
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
所谓空相有六。
谓。
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
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真相之空。
乃妄想之相。
谓之空相。
是空相。
愚及世人。
祸及古今。
往往愈坠弥深。
不知其几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帝。
废国忘政。
惟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繇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常有之。
为人性。
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如为。
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
能保守此境。
非佛天者何。
如不能保守。
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空虚之境。
故有如是斯空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恶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
以归正道。
岂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
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高帝自登极来。
潜心性理。
与诸禅宿盘桓。
无虚岁月也。
然于昙泐二公。
尤追惜之。
盖嘉其壮志西行。
大光圣化云。
赞曰。
昙泐二禅师。
望重龙河。
道钦有国者。
可谓一时能事矣。
况其利物多方。
言言合辙。
法法随根。
又以道馀名振他邦。
亦空谷而分声也。
大觉氏记。
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
顺逆行道。
护持法藏。
人天莫测。
今观二师之踪迹。
无乃是其数乎。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