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钦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谒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端负己解。
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
灵源笑曰。
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端愤然欲去。
因辞揭帘。
忽大悟汗流浃背。
灵源见喜曰。
子方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
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
遂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初游庐山圆通。以般若夙熏。谈禅衮衮。老衲多敬异之。颇自以为至。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俾令实参。繇是走归宗。依真净禅师。未几真净迁泐潭。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往从之。俄而南公化去。师方锐意于道。遽失所从。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欲见之。而未能决。即炷臂香。祷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灵源。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于是造焉。倾心奉事。虽咨参决择无间。而义象缠心。未能脱洒。灵源尝痛劄之。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灵源笑曰。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师愤欲他往。因造室请辞。比至门。方揭帘。忽大悟。遍体汗下。灵源见而喜曰。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带累也。自是投机契会。击节赏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灵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机逸辩。雷轰电扫。学者莫敢婴其锋。师为侍者。每当机不少让。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抚爱之。异乎等辈。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师皆枉焉。去游京浙。历讲肆。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尤邃于金刚般若。崇宁中。省亲南昌。厥父素诵此经。而未喻其旨。因以精义。直注经文之下。俾读之易晓。学者争传之。目为金刚直解。死心知之骂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说义学邪。师闻而笑曰。以法报亲。庸何伤乎。显谟朱世英守临川。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灵源辞以疾。举师代行。朱亦雅闻师名。虚明水以迟其来。师廉知谢曰。若以道相期则可。今尔乃世谛求我矣。请从此辞。世英钦叹不已。大观中。洪师。范伯履请任双岭。师宵遁他境。久之归云岩。首众分座。以法施学者。政和末。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芒鞋竹杖走红尘。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十字街头逢上祖。问。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御马金鞭混四民。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金门谁敢抬眸觑。问。宾主既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云。昨夜霜风刮地寒。老猿岭上啼残月。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师以颂答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闲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阅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与徐公师川合谋。欲师促席论道。以观音致请。师力辞。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饰香舆铙鼓。江津候迎。师闻之。即由间道。入据丈室。而人舆知者。衲子翔集。至数千指。二公每过从。必以微言。相滞弥日。稍迁上蓝。建炎初。郭镇长沙。再迁南岳之法轮。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罢。会大众茶。客退。徐入方丈。令侍者遍告有众。吾且游矣。侍者承命。众未及至。师耸身趺坐。湛然而化。幻住六十有一。僧臈四十二。师性和易。以慈摄物。不事边幅。得乐说无碍辩才。每患学者不善致问。必自激以启疑。至会心处。亹亹多忘𥨊食。不畜馀赀。寺任一𢌿执事者。每得人则岁粗给。否则米盐屡空。人或以是少之。师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锱铢是计。顾与流俗何异哉。后二年。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昔张司成师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开法黄龙。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或问。三大士谓谁。张以其名答之。厥后诸公求外补。必以南州为请。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枢相。于百丈也眷眷如此。鸣呼贤者不出世。抑可谓无贤哉。盖知贤而后为贤。吾道滨兹叔世。释子不励行。外护不恤贤。世与道交相丧矣。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谒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
”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
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师。
或谓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则趋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师也。
其必往天台乎。
至剡之石城寺。
见一翁。
貌奇古。
神气秀爽。
问朗曰。
子何之。
曰天台求佛大法尔。
因同行数十里。
憩林树间。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远适哉。
汝于乡里有缘。
宜归以阐化。
毋后也。
言毕而隐。
朗亦豁然心悟。
乃复峰啄涧饮数载。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头陀法。
未几秦望山无故振动。
大龟出焉。
见者咸以为异。
寻有僧𧦬自云门来。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维摩等经。
兼融贯诸论。
众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为师。
𧦬徵维摩义。
朗答殊超迈。
景龙中。
乡里吴川县尉余少兴。
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为檀越。
轮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其顶出。
旁烛山川盈数十里。
由是𧦬公反以师礼视朗。
而朗升座为说法。
变化莫测。
道俗欣庆。
叹曰。
昔者山动龟出。
其祥非为𧦬公明矣。
自是四方学者云萃。
开元四年。
州牧李思绚。
卜于龙山之阳。
建伽蓝以延之。
大设戒坛。
广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会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韦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随众聚敬。
伏于前若听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会门人告逝。
且曰。
吾当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尔。
言讫。
如入禅定。
寿六十四。
禀遗命苶维建塔。
大历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开元寺道钦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萧定撰文。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顿教之首将请为师。乃逆相谓曰。汝久积净业吾非汝师。可往天台当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见一禅翁。莫知其来。鹤发冰肤目如流电。声含钟律神合太虚。乃问朗曰。子将何之。答曰。欲往天台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数里憩林树下。而指训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随远。当化有缘宜归本生度无量众。言毕求之无方。豁然本心悟佛知见。林栖谷饮凡经数载。乃却归故邑慧安寺。净名白衣服非法服纯陀工巧心如佛心。骊珠尚潜师子未吼。弱丧之终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岭振动俄有大龟呈质。咸相谓言。此何祥也。寻有禅僧曰𧦬。自会稽云门而来。身长八尺四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维摩等经。兼博通诸论。众曰。神僧也。大龟应乎此也。朗秘菩萨行请之为师。𧦬徵维摩经义。答曰。如日照萤火海沃牛迹耳。𧦬公深器之。曰真净名也。景龙中乡人吴川县尉余少兴宗党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咸共宗事递请降临。一夕忽睹神光从项而出。旁烛山川盈十数里。含情之类罔不归依。𧦬公加师资之礼。由兹反拜请朗登座。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然而各叹曰。昔山之震动龟之敩祥。非𧦬公之应明矣。至是四方学禅观者臻萃开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绚。于龙山之阳建伽蓝。延以居之。方大设戒坛广邀律德。有光州岸公会稽超公而为上首。既而发希有心受具足戒。珠圆月满内外俱明。遍临坛为戒师。旋请益。为学士。众情加重。道在益尊。七年刺史韦利器深心归向。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请往治所。朗升法座。无何熊伏于前。闻钟而来。众散而去。时皆惊惧虞其搏攫。原其有听法之心耳。其驯猛兽也若此。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门人曰。吾将去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讫俨然而寂。春秋六十四。禀遗命茶毗建塔。学者既多。颖脱则开元寺道饮慧祐道禅。龙兴寺𧦬海。宁国寺进玉。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并传朗之法。相继若瓜瓞然。至大历十二年。新定太守萧定述碑。司马刘长卿书。刺史李揆篆额。所谓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52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或称马素。武周如意年间出家江宁长寿寺,晚年居润州幽栖寺。伏形苦节,无喜无怒,时人目为婴儿行菩萨。扬州与京口道俗争迎致之。文宗大和时追谥大律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
润之延陵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
操行愈益奋厉。
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养恬和。
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
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
识者以为行婴儿行。
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
开元中。
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
迎居鹤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虽见贵显。
略不为动而瞻礼。
者充塞。
尝躬赴一屠家请。
众骇异。
素曰佛性是同。
无生岂别。
苟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宝初。
将应吴越命。
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
以往江北。
涛波淼然。
月黑难济。
持舟待风。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灭倾城迎谒。
津所车马繁拥。
不避涂潦。
捐金掷币。
施予山积。
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
时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
其德之感物类如此。
天宝十一载。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寿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执心丧之礼者。
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
菩萨戒弟子。
吏部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
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玄素。
字道清。
俗姓马氏。
润州延陵人也。
生有异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
父母从之出依净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隶名于江宁长寿寺。
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
因事威禅师。
躬历弥载撞钟大鸣。
威诲以胜法。
得其不刊之旨。
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
败纳衬身寒暑不易。
贵贱怨亲曾无喜愠。
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
道业既高人希瞻礼。
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
郡牧韦铣屈居鹤林。
四部归诚充塞寺宇。
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
不为动摇。
顾世名利犹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
自生感悟忏悔先罪。
求请素明中应供。
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
士庶惊骇咸称异哉。
素曰。
佛性是同无生岂别。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异之有。
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
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
窃而宵遁。
黑月难济。
江波淼然。
持舟拟风。
俄顷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获全。
楚人相庆佛日再耀。
倾州奔赴会于津所。
人物拒道间无立位。
解衣投施积若山丘。
略不干其怀抱。
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
斋心虔虔二时瞻近。
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
二处纷诤莫决所从。
李时谓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爱憎。
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伦恸彻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江湖震响。
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
高松偃覆如盖。
及移他树还互如前。
又当舍寿之夕。
房前双桐无故自枯。
识者以为双林之变。
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
嘉瑞灵祥应感必有。
经云。
随缘赴感即其事也。
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
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
亦尝问道于径山。
犹乐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汉弥高。
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
洎太和中。
远慕遗风高其令德。
追谥大律禅师。
太和大宝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
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
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
悬合后到阿含经。
可不务乎。
素师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
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将来。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释琼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琼禅师。
脱胎便知有佛法。
十八辞亲事佛。
二十二圆顶被佛衣。
造石霜学祥庵主。
观鼻端白。
身心清净。
俄有僧自雪岩来。
道钦禅师风范。
即日腰包而𨓏。
岩教单提无字。
师依而行之。
至第四夜。
通身汗流。
清快不可言。
嗣见高峰妙公。
始得工夫成片。
后谒蒙山。
山问。
参禅到何地。
是毕工处。
不能对。
屡入室下语。
只道欠在。
一日见三祖信心铭。
云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忽有省。
举似山。
山云。
又剥一层了也。
大都个事。
如剥珠相似。
愈剥愈明净。
剥一剥。
胜他几生功夫也。
虽然。
但下语犹只是欠在。
一日定中。
忽触着欠字。
身心豁然。
彻骨彻髓。
如积雪卒然开霁。
忍俊不住。
跳下禅床擒住。
山云。
我欠少个甚么。
山打三掌。
师礼拜。
山云。
且喜数年一着。
子今日方了。
后住南岳铁山。
为雪岩烧香。
曰。
师不负我。
实我负师。
盖以离师太早。
今日方见师用处也。
师以出世。
为人非细事。
孤峰草庵。
磅礴一世。
故法道不盛。
或云。
师道行。
三韩中峰本公所谓无端。
将戒定慧三学。
遍作漫天网子。
向万里鲸涛之东。
拦空一撒。
直得高丽国僧俗二众。
沸腾上下。
奔趋往还。
无极导公。
师剃度弟子。
别有传师之状。
短发被额。
顾耸而颐削。
面色如菜。
有普说一篇。
词义剀切。
真末世光明幢。
孤风壁立。
不在古人后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杭州人,俗姓章。
少礼径山道钦出家,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常务。
初住昌化千顷峰顶,诵《佛顶咒》数载。
又居盐官硖石东山,复遁迹于于潜落云寺。
代宗大历初,入长安章信寺。
大历三年,于寺中架刀梯百尺,行如坦路,复蹈烈火,探油汤,嚼铁叶,朝官市民骈足而观,声若雷响。
诏赐紫,授鸿胪卿,赐号护国三藏。
移居安国寺。
世称巾子山降魔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也。
永泰初。
国一祖师。
昉入径山。
一日禅坐北峰石屏下。
见一白衣。
称是天目巾子山人。
致礼于前曰。
彼山之神告我。
以长安佛法将有难。
遣我救之。
若非僧相。
不足以增重法门。
愿从师剃落。
山云。
汝有何能而可以救法耶。
崇曰。
能诵观音俱胝等祝。
山因验之。
使喝座后石屏。
喝之石裂为三。
山乃为落发。
崇即辞去。
游京师止章敬寺。
大历三年九月十二日。
太清宫道士史华上言。
佛力道法。
陛下兼爱。
而无所优劣。
臣愿得与僧之号材术者角。
则庶几陛下知祖教之未可等视。
而使天下改观幸甚。
制可。
明日华于东明观。
作刀梯级。
蹑而升如平地。
无小痛楚。
僧之会者。
皆辟易不敢仰视。
时鱼朝恩。
尹京师。
崇即投牒。
愿与角。
又明日作梯于所止寺庭。
倍其高。
而锋刃之利。
势不可触。
而崇徒跣上下莫之攀附。
旁立者为胆掉。
且探沸油。
餐热铁。
禅坐火聚中。
于是华辈。
相顾骇散。
上闻之喜。
遣中官传宣召问。
师承何人。
崇曰。
径山高道僧法钦
臣之师也。
上慰劳嘉叹。
至于再三。
赐紫衣。
授鸿胪卿。
号护国三藏。
敕居安国寺。
崇一切辞以未受具戒。
不敢受。
上特令开坛。
召十师授戒。
方羯磨。
忽坛上放光。
现白月轮相而隐。
上骇异。
谥性空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崇惠。
姓章氏。
抗州人也。
稚秫之年见乎器局。
鸷鸟难笼出尘心切。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
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恒务。
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
结茅为庵。
专诵佛顶咒数稔。
又往盐官硖石东山。
卓小尖头草屋多历年月。
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
其危若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心亦劳止。
择木之故于章信寺挂锡。
则大历初也。
三年戊申岁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偏重。
故有是请也。
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磴道焉。
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且无敢蹑者。
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
横架锋刃若霜雪然。
增高百尺。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时惠徒跣登级下层。
有如坦路曾无难色。
复蹈烈火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
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
诏授鸿胪卿。
号曰护国三藏。
敕移安国寺居之。
自尔声彩发越德望峻高。
代宗闻是国一禅师亲门高足。
倍加郑重焉。
世谓为巾子山降魔禅师是也。
系曰。
或谓惠公为幻僧欤。
通曰。
夫于五尘变现者曰神通。
若邪心变五尘事则幻也。
惠公持三密瑜伽护魔法助其正定。
履刃蹈炎斯何足惊乎。
夫何幻之有哉。
瑜伽论有诸三神变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崇惠。
姓章氏。
杭州人也。
稚秣之年。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
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
其危若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
大历三年大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偏重。
故有是请也。
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磴道马。
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无敢蹑者。
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
然增高百尺。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
曾无难色。
复蹈烈火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章。
杭州人也。
稚年器局出尘。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
勤禅观。
以三密教为恒务。
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
结茅为庵。
专诵佛顶咒数稔。
又往盐官硖石东山。
卓小尖头草屋。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
少结莎诃。
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
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
为外教淩轹。
其危若。
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
三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遍重。
遂于东明观坛前。
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道焉。
时缁伍亘相顾望。
无敢蹑者。
惠闻之。
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
横架锋刃若霜雪然。
增高百丈。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庭公贵。
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时惠徒跣登级下层。
有如坦路。
曾无难色。
复踏烈火。
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
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
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
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
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
诏授号护国三藏。
敕移安国寺居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
号笑翁。
慈溪毛氏子。
广颡平顶。
骨气清豪。
从野庵道钦受学。
以广记多闻称。
后一力参究。
依息庵观于金山。
又走灵隐。
见松源。
皆不契。
时无用居天童。
径造其室。
用问曰。
行脚僧游山僧。
曰。
行脚僧。
用曰。
如何是行脚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
俾参堂。
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
才儗开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
俾侍香。
寻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场。
皆海内名刹。
三被诏旨。
并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虽荷禅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浅深之说。
无不融了。
世出世法。
无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识情未尽见。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台旧无律宗。
居报恩也。
与大卿齐公议。
合十寺为大刹。
筑戒坛。
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
风励新学。
台始行南山宗也。
居灵隐。
山门逼近屠沽。
堪撒其庐。
揭关飞来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
荆湖总臣。
以国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赀。
买紫衣师号。
俾领住持。
闻之叹曰。
苟如是。
则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书秉钧轴者。
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
力辞。
东归翠岩。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虚席。
有旨起师。
再辞。
不许。
乃奉诏。
表章大觉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几。
复下天童之命。
大参赵公。
请主净慈。
皆固辞谢之。
俄示疾。
书遗表。
作寺丞张公书通守。
永嘉曹公来问疾。
从容叙世契移顷。
书偈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搥击碎。
大道坦然。
置笔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出四明毛氏。名妙堪。号笑翁。十岁授以世典。过目成诵。不悦也。乃从野庵钦。潜心释训。竟为大僧。受无用全禅师之嘱。住后以持纲不屈。声达朝廷。朝廷屡以名山居堪。堪去就自若淡如也。一时争慕之。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堪悚然欲见全。未及发。会全公访灵隐。堪心幸之。松源引座。全乃曰。适来松源和尚。举竹篦话。令天童纳败缺。诸人要知么。听取一颂。黑漆竹篦握起。迅雷不及掩耳。德山临济茫然。懵底如何插嘴。堪于此信入。即随至天童。告香入室。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堪拟对。全骤击之。堪大悟曰。大涂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全公可之。堪后出世妙胜。迁金文。又广孝。始终不务姑息。诚感徵应。绍兴乙亥。祷雨。有司欲援徽宗事例。以道居僧之左。而尊其符水之术。堪力言不可。遂退归雪窦。天竟不雨。童叟谣曰。以右为左。天曰不可。四月五月。池潭起火。闻于朝。复旧序。雨乃大通。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堪以台山旧无律宗。乃议十寺为坛。弘施毗尼。于是四众云合。化行南国。乃至屠父行慈。狗盗弭节。奉诏住虎丘。未几升灵隐。卫王特建大慈寺。请堪为开山首祖。既而退隐上柏。台郡陈使君。邀居瑞岩。居无何。又迁江心寺。乃淳熙壬寅年也。当是时。孝宗留神内典。常制圆觉楞严经注。普赐文臣。又尝召对诸禅宗。如佛照光者。出入禁廷。以内观堂。为禅师邸。甚盛典也。俄有奏。令僧道买紫衣师号。为大刹住持。堪骇叹曰。审是。则商贾皆可主法耶。吾道危矣。即诣阙抗疏。切直数千言。议寝。绍熙癸丑年。佛照再赴寿皇诏。而育王席虚。以堪补之。堪历主名坊。机不虚发。深怜根有利钝。而法无小大。尝以颂示诸学流曰。车牛脑后痛加鞭。弃却黄金抱碌砖。逐恶随邪至今日。即非心佛错流传。又曰。觉城东际老婆婆。白发𣯶𣯶意气多。与佛同生嫌见佛。恶人无柰恶人何。又曰。柳毅传书只自知。得便宜是落便宜。亲生爱子都抛却。痛惜深怜乞养儿。犹以柬致石鼓夷曰。先师法道。惟我与公。我既日就衰颓。无足道者。公今应迹灵隐。利生接物。去就当如秋叶春云。任缘聚散。凡与公卿贵人相见。务翻其窠窟。绝其偷心。若稍有院子。一念挂在胸次。模棱苟合。便成流俗阿师。虽为万指住持。何足贵也。词甚激切。庆元庚申春。书遗表上达。并作短语。挽张寺丞主后事。乃趺坐白众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锤粉碎。大道坦然。再与曹通守诀别。敛目而逝。其僧腊六十也。后嗣无文灿。灿付愚叟鉴。鉴闽人。有实德。元世祖诏住攴提。赐号通悟明印。明印去妙喜。其世有五。 赞曰。硕果不食。厥功伟也。当南迁后。司衡多建中之馀。至今方外。以市名职。吾道微矣。公乃毅然拨乱。而反之正。功孰大焉。谓之硕果非耶。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
姓毛氏,四明人也。
广颡平顶,骨清气寒。
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
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
用问之曰: “行脚耶?
游山耶?
”曰:“行脚耳。
”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
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无用颔之,即命侍香。
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
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
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
天台旧无律宗。
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
闽帅王公请居雪峰。
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
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
及王薨,乃庵居上柏。
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
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
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
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
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
”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
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
诏徙天童,辞而东归。
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
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
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
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
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掷笔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三年复还灵隐。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
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
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
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
侍破庵居灵隐,大悟。
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
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
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
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
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
蜀之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
读书过目成诵。
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
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
尧曰。
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师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
因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
照问。
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佛照笑曰。
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
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居灵隐。
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
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破庵曰。
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
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
夜梦一伟人。
手持把茅授与师。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
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
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
又奉旨领主阿育王。
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
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师住径山。
其殿宇两遭回录。
皆两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
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
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师之先世居蜀。
遇乱绝嗣。
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
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
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旦日疾作。
遂升座谓众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勉强出来。
将从前说不到的。
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
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
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
遗表上闻。
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
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范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范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范随声便喝。
炤笑曰。
这乌头子乱做。
范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拉石溪月公同往。
至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茅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茅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住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赐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炤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炤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便喝。光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又过灵隐。参密庵禅师。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与语。阴奇之。一日要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答曰。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师恍然大彻。失声曰。诺。先大喜而归。师遂事先公。赴穹窿。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卧龙。师辞。游天台。寻开法明州清凉。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吴越知名。师初寓瑞岩。梦伟衣冠者持茅授。师及至清凉。见伽蓝像。即向所梦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迁焦山。次三年迁雪窦。有大名者皆归之。乃示众曰。面面相看。眼眼厮觑。衣外别传。有甚凭据。到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又曰。[一/几][一/几]地思量。无可得思量。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又曰。贼火相逢恰五更。现成赃物不须争。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晓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难辨。拟欲抬眸空中两片。师居雪窦三年。诏补育王。又三年。住径山。居无何。径山燬。知事者惧。师引咎自归。一众咸安。师整顿荒基。说法如故。仍请希叟为副寺。退耕为监院。别山智为化主。雪岩钦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乃曰。君王一语出如纶。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碧天无际水无垠。上大悦。赐金纹袈裟。号佛鉴禅师。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风雨暴作。师端座别舍。漠然不问。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数百峰。王维虽妙手。难落笔头踪。仍结茅安众。寺复成。又去四十里。别筑万年。正续以憩。云水不远。复建精舍为归藏所。藏前后所赐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师。与先世香火。或期诞讳。必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师之先祀绝矣。故祠之上。闻嘉叹赐。名圆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为退休计。师腊既高。纶音次序。存问不间。师惟历书古德机缘。谢对而已。或大宾过山。师独揭心宗要领。间咨南比国运。师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区嘱后事。复手书达上言别。上遣中使慰问后事。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欲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寂。塔于圆照庵。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南堂谓。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不无奔走四方之劳。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
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范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偶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带得剑来么?
”范便喝。
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庵曰:“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范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
”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
姓氏里居不详。
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
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
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
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
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
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
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
穆宗长庆四年(824)卒。
谥智通禅师。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
不知何许人也。
少入法门而性梗槩。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
思召其自体得实者。
为立名天然也。
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会。
寂以言诱之。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事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
谒见石头禅师。
躬执爨三年。
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
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
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寺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
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
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刘轲撰碑。
敕谥智通。
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
韶州始兴人。
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
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
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
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
韶州始兴人也。
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
后归大寂法集。
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
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
时号折床会。
犹言凿佛床也。
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
谚谓东寺为禅窟。
断可知矣。
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
答对浏亮辞咸造理。
自尔为师友之契。
初群与皇甫镈。
议上宪宗尊号。
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
闲豫归心于会也。
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
春秋八十。
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
迁塔于城南。
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
唯留会所瘗浮图。
以笔题曰。
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
刘膳部轲著碑焉。
敕谥传明大师。
塔曰永际。
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