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融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河内人,俗姓司马。为禅宗四祖。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信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璨曰谁缚汝。
信曰无人缚。
璨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信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信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
信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信知宿缘有在。
传以信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至金陵登牛头山。
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信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0—677 【介绍】: 唐僧。
润州曲阿人,俗姓华。
弱冠智勇过人。
隋炀帝大业中,为郎将,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
唐高祖武德中,年四十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
太宗贞观十七年,入建业牛头山,谒法融禅师,传其法印,为牛头宗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丹阳曲阿华氏。童稚有远度。尝谓人曰。世亦徒竞耳目之前。又安知生死际耶。逮冠读孙吴书。有智略勇力。大业之季。天下扰攘。大将军黄国公张镇州。奏为虎贲中郎将。隶麾下。驭众慈恕。常于弓弰悬漉水囊以护生。伪郑围东都。黄公使岩将以禦之。郑将先以枪植地。临阵。遥语曰。能拔抢者与之战。岩跃马。徐以腋挟之。因亦植枪其地。语令拔。彼再三摇不能动。遂战而生致之。引刀扣其颈曰。吾誓不杀。此颈。且以施君。武德四年。镇州南定淮海。从之。未几遁从舒州皖公山宝月禅师出家。黄公遣人挽之留。则曰。誓得萨云愿见舍也。有异僧身丈馀。音容伟畅。谓岩曰。卿八十一生为僧矣。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水涨将没所居谷。岩坐自若。猎者请避去。曰无徒死。答以为吾本无生安惧死。水亦适退。猎者寤。悉放所获禽兽。自尔飞走类。皆群聚而傅近之。睦州严撰。衢州张绰。丽州闾丘胤。威州李询。诸刺史诣山候岩。而见境物阒寂幽邃。莫不惨然。谓岩曰。即将癫耶。何为居此。答曰。我癫欲息。君癫正发。汝诚不癫。奚至追逐声色。规取荣位。然于至理略不留意。此非癫而何。世间不癫者。惟佛一人。菩萨声闻阶渐耳。非全不癫也。贞观十七年。还建邺。请法之侣。数盈百馀。随机施化。所在不同。多以见闻可验事。责其信入。或往来白马寺。后就石头城疠人坊。吮洗诸疠。又为说法要。以忏宿愆。永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疠坊。颜色不变。支体屈伸如恒。异香充室经旬。寿七十六。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智岩。丹阳曲阿人。姓华氏。在童丱日谓人曰。世间但竞耳目之前。宁知死生之际。乡里异之。知有远度也。及弱冠。雄威武略智勇过人。大业季年豺狼竞逐。大将军黄国公张镇州。揖其声节屈掌军戎。奏策为虎贲中郎将。虽身任军帅。而慈弘在虑。每于弓首挂漉囊。所往之处漉水养虫以为常事。及伪郑之在东都。黄公龚行征伐相阵。斗将应募者多。黄公曰。非华郎将无以御之。伪郑大将人马具全。按辔扬鞭以枪剟地。厉声曰。若能拔得方共决焉。岩时跨马徐来。以腋挟枪而去。次岩以枪剟地。彼摇再三不动。乃下马交刃。遂生擒之。岩反刀截其颈曰。吾誓不断命。且施君颈。乃放之。武德四年。从镇州南定淮海。时年四十。审荣官之若云。遂弃入舒州𡷗公山。从宝月禅师披缁入道黄公眷恋追徵。答曰。以身讯道誓至萨云。愿特舍恕无相挠扰。既山薮幽隐兰若而居。豺虎交横训狎无恐。忽见异僧身长丈馀。姿容都雅言音清朗。谓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蒙此幽属精励晨昏。一切世间如幻如梦。一时坐定正在谷中。山水暴长形将欲没。熙怡端坐嶷然便退。猎者问曰。身命可重何不避耶。答曰。吾本无生安能避死。猎者悟之。所获并放。故山中飞走依托附焉。昔同军戎有睦州刺史严撰衢州刺史张绰丽州刺史闾丘胤威州刺史李询。闻岩出家在山修道。乃寻之。既瞩山崖竦峻鸟兽鸣叫。谓岩曰。郎将癫邪。何为住此。答曰。我癫欲醒君癫正发。何由可救。汝若不癫。何为追逐声已规度荣位。至于清爽都不商量。一旦死至荒忙何计。此而不悟非癫如何。唯佛不痴自除阶渐。贞观十七年。还归建业依山结草性度果决。不以形骸为累。出处随机请法。僧众百有馀人。所在施化。多以现事责。覈竟之心周通。故俗闻者毛竖零泪。多在白马寺。后往石头城疠人坊住。为其说法。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永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疠所。颜色不变伸屈如恒。室有异香经旬。年七十八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七岁出家。初住黄梅双峰山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为佛教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卒谥大满禅师。
全唐诗续补遗
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礼四祖为师。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阐化于破额山及黄梅县之东禅寺。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县之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上元三年乙亥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寿七十四。建塔于东山即冯茂山。唐代宗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蕲之黄梅人。生而秀异。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法当荷负宗乘。绍隆统寄。初东山有苦行僧。以栽松自业。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老且死。寻扣方丈决别。信禅师则迎笑曰。汝去耶。吾以祖位待汝。汝其再来也。道者许诺。俄而周氏女子未嫁。而产一男。周氏之居近浊港。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再弃再弗溺。顾呱呱溯浮抵岸下。不得已而收举以归。父兄怒。必诘其所从来。女子则曰。昨儿偶出游。见衲衣蓬首者。挹儿求托宿。儿愧敢莫应。其人忽隐去。不可踪迹。久之觉身重。馀不敢有他也。父兄终不信而讳之。竟箠逐女子。遂与所产俱逃匿。然所产亦易育。甫七岁。𢹂以行丐。遇信禅师于道。而问其姓。答曰。姓则有。非常姓也。曰何姓。曰姓空。禅师于是以宿缘。而从其母乞为弟子。既薙落进具。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而转授慧能。且说偈。以正统绪。其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地亦无生。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终于东山双峰寺。寿七十四。瘗全身。而塔其上。代宗朝追谥大满。塔号法雨。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时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信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至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信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信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初忍于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又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信谓忍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信甚然之。
法融化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望忍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释昙璀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吴郡顾氏。
稚岁入道。
淹通经论。
晚年事牛头山融大师
衲衣空林。
多历寒暑。
时广陵觉禅师。
建邺如法师。
皆名德宿匠。
杖锡来仪。
虚而往实而归。
其所至可量哉。
天后以玺书徵入朝且诏栖霞约法师敦劝。
璀固辞。
因葺宇于钟山之竹林。
以老焉。
天授三年二月六日卒。
先卒之七日。
已端然入于三昧矣。
春秋六十二。
既阇维。
敛遗骸建塔。
门弟子僧感僧頵刻石纪事。
以垂永久。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昙璀。
俗姓顾氏。
吴郡人也。
肇国著姓其来弥光。
丞相有佐命之勋。
尚书有挺济之誉。
衣冠鼎胄。
太岳峻岱峰之高。
令问徽猷。
江汉为南国之纪。
星象降精灵祇效祉。
德备胎教香符梦徵。
玄圭应上圣之祥。
神宝蓄河汾之气。
特受异准生而不凡。
襁褓之日而童蒙来求。
佩觿之时而忘身殉道。
和敏而纯素。
温恭而克明。
神器夙昭清风渐扇。
遂勉节出尘栖心物表。
金经秘藏一日万言。
不逾岁叙而大经淹通。
遂于晚年缅怀宗匠。
始事牛头山融大师
醇懿瑰雄。
东夏之达磨欤。
梵幢宝柱大海津。
梁目以上根。
乃诲之。
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
受想是至人之坑阱。
致远多泥。
子不务乎。
璀默而审之。
直辔独上餐甘露味饮蒲萄浆。
犹金翅不食异类帝释无共鬼居。
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
养金刚定趣大能位。
纳衣空林多历年所。
时淮南导首广陵觉禅师。
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
咸杖锡方来降心义体。
握珠怀宝虚往实归。
则天皇母临朝龚行佛事。
高其道业周勤诏书。
时栖霞约法师梵门之秀杰。
躬以敦劝朝天抗诏。
皇明恐未然也。
璀曰。
岐伯辞帝舜之师。
干木谢文侯之命。
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
惠远不下山而傲齐后。
彼何人哉。
由是遁北𭚖。
踰东冈。
考槃云冥。
后止于竹林之隩。
葺宇簋缶而告老焉。
既而绍列圣之鸿徽。
继前贤之能事。
翼亮皇梵保宁天人。
俄端然入定七日而灭。
春秋六十二。
是岁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
翌日依天竺法火化遗骸。
收灰建塔。
士庶含酸悉皆号恸。
门弟子僧感僧頵等。
刻石纪事奉全师礼。
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刺史汝南郡升。
向风遐想悦而久之。
褒德尚贤赞成厥美焉。
僧瑗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0—690 【介绍】: 唐僧。高平昌邑人,字辩空。俗姓郁。年十三,依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高宗龙朔二年奉敕剃剪。勤行精进,知名于时。有《武丘名僧苑》,《郁子注》及文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辨空。
姓郁氏。
高平昌邑人也。
母赵氏梦。
侧侍圣贤。
浮空游乐。
而娠。
六岁随母礼舍利塔。
见圣僧像于塔旁。
欣然抃跃抱持。
状若旧识者。
因白母。
愿出家。
母以尚幼未之许。
年十三。
乃使为虎丘寺慧严法师弟子。
龙朔二年。
试所习薙剪。
依慧诩禅师受具。
足戒。
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诣江宁融禅师
学心法。
永昌二年。
十二月二十日。
疾革。
谓弟子曰。
尸之所在。
不胜秽恶。
吾欲出就他方耳。
弟子等迎。
止于通彼亭之靖志庄。
忽闻异香充塞。
瑗正观不乱。
遗训勤切。
合掌而终。
春秋五十有一。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僧瑗。
字辩空。
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
姬水疏源狼亭袭庆。
鲁相继昌侯之业。
历载弥光。
少傅纂尚书之风。
清尘不昧。
瑗夙殖奇颖。
早擅嘉祥。
母赵氏娠孕之日。
侧侍圣贤浮空游乐。
及年六岁随母入舍利塔见圣僧像。
欣然跳跃状若旧交。
因启母出家。
母以其尚幼抑而未许。
至年十三方遂其志。
依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
谦揖之操出自生知。
辩慧之能业称上首。
以龙朔二年奉敕剃剪。
冥符所应还隶此山。
暨严公长往。
乃依慧诩禅师受具足戒。
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
甚深无相。
疑滞豁除。
方便解脱。
怡然独悟。
因智从心證。
遂诣江宁融禅师求学心法。
摄念坐禅众魔斯伏。
勤行精进猛兽恒驯。
是以名称普闻声光八绝。
旗亭趋利削迹无践。
冬夏不易常披一纳。
或滴水以充于夕渴。
或数粒将济于朝饥。
或风雪凛凛礼诵无替于六时。
或炎暑爞爞经行不亏于少选。
称扬叹羡容色湛如。
毁辱诃骂欢喜而受。
每荫以长松。
属思鸿远。
清泉独坐映定水以彫文。
虚室高栖蔼禅枝而荡虑。
撰武丘名僧苑一卷注郁子两卷文集三卷。
盖道俗之仪表。
人物之师范焉。
永昌元年十二月二十日。
见身有疾谓弟子曰。
吾闻尸所到处便为秽恶。
出就别方乃称离罪尔。
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
忽闻异香从空而下。
瑗遗训勤切正观叮咛。
灭后可依外国法。
言讫合掌而终。
春秋五十有一。
缁素奔恸咸悲眼灭。
弟子僧义立及雉山县尉檀信等。
同遵师旨如法阇维。
收其舍利。
于寺建塔。
勒铭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