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毋昭裔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4 首
代题北宋石经残本长句三十三韵(己酉) 清末至民国 · 陈衍
熹平残字六百馀,三体两册摹当涂。
开成石经最完足,太和长兴分两途。
九经十经毋昭裔,雍都旧本同步趋。
自蜀广政迄乾道,未尽清献详成都。
宋人称引据蜀本,陕本南渡阻崎岖。
鹊巢乘舟仅起讫,谷林谢山空欷歔。
长兴板本行北宋,郡斋读书记国初。
邢璹林甫说不取,梦土作乂示一隅。
两楹深刻出嘉祐,长编恍载帝曰俞。
癸辛杂志及玉海,篆隶二体标揭橥。
谁知牟驼冈一战,艮岳花石弃焚如。
或传石经同禹鼎,沈沦入水黄泥淤。
或云元季始茫昧,金源失载独何欤。
游梁太学罗寿可,如山堆积犹于诸。
重修况闻耶律隆,也先帖木复规模。
亭林季野皆惝恍,竹垞道古仍模糊。
弇山仅搜陈留县,开封早拓吴山夫。
竹汀跋尾等彭本,苕溪茂才分钞胥。
一时方氏别藏弆,周官戴记兼易书。
稍资考證冯教授,中州作记尤区区。
山阳丁氏生已晚,阅市得此真不图。
易书诗礼春秋经,益以孟子古所无。
三万字将四百纸,唱和大放词琼琚。
多藏古字自善本,六书谬误堪胡卢。
如其作箕云作云,及修作脩于作乌。
又池作沱斋作亝,若援此例概可诬。
求将作裘衰作蓑,朋将作凤乎作呼。
良由许书失古本,说文北宋宗大徐。
存沱删池但失训,此例更仆妄未祛。
怪哉猿叟讲许学,古气可掬翻称誉。
近来唐本多发见,说文木部韵写吴。
夥颗内阁北宋本,不数双井及髯苏。
纷纷石印玻璃版,著录谁纂觚不觚。
① 首行题「《春秋经传集解》襄二第十五」,次行题「杜氏尽十五年」。
有客示我蜀石经,春秋断简左氏传。
其字万有二千馀,宋纸柔韧敌唐绢。
东宫书府印宛然,熨眼已惊乌玉片。
细看钩画具欧法,贞观遗风犹未变。
鸿都三体剩残隶,开成勒石名久擅。
蜀刻经注独兼存,彫版并出较精善。
惜哉蚕丛兵燹馀,石室摧隤梵宫绚。
流传至今二三策,往往咨嗟动邦彦
此本得之式古堂,或是晁(《石经考异》。)(《容斋随笔》。)昔所见。
杨君作记叹希有,好古诸公刘览遍。
汉唐源流多著录,巴蜀文雅鲜论撰。
(德钊、绍文。)(钧。)(逢吉、朋吉。)(德贞。)尽能事,仆射研经亦妙选毋昭裔。)
离披毡蜡尚神采,卓荦山川有书卷。
峨眉缺月秋埽空,三峡馀波净如练。
书家竞誇元和脚,世人但学兰亭面。
抽豪欲补金石编,欧赵前头敢轻衒。
⑴ 赵谷林所得《毛诗》残本,厉樊榭、全谢山诸人皆有题跋。钱竹汀曾见《左传》残字,叹为衰年乐事。近时陈颂南庆镛亦得《周礼·考工记》公羊残本,见杨湘筠宝臣跋记。
顾君先得信解品第四,郑君后得卷第一。
奇零数叶各傲余,前蜀时人王锴笔。
潼川寺,名琴泉。
绀塔圮,丙寅年。
塔中出经僧燬半,识者攫宝今流传。
郑云别卷署尾次,朱书武成三年字。
君官蓬溪曾拾塔砖无,独此归与顾箧相嬉娱。
顾君得之合州牧,出较郑本转清熟。
鳣祥(锴字。)是年已平章,尝写藏经工且速。
白藤担子晨趋朝,兀兀于中勤自钞。
唐末衣冠多避蜀,遗风文物犹嘐嘐。
可怜乾德匆匆了,蒲禹卿言执政藐。
此笔青莲华奈何,李严入来草降表。
青城山,终古青。
琴泉塔,无一铃。
孟家却有毋昭裔,旧本成都仿石经。
丁俭卿舍人兄新得宋嘉祐二体石经三百七十馀纸,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孟子》七经、《玉海》等书。述汴石经,不言有《孟子》。表章亚圣,自此刻始,是足补史志之阙。吴山夫尝见四册于吴门薄自昆家,乃《尚书》《周礼》《礼记》《孟子》。山夫自得五碑,止有《易》《书》《周礼》。顾亭林、朱竹垞皆谓汴经久佚,拓本之富,未有如今日所得者。既黏缀为四大册,有重出者卅馀片,另为一册,寄京师付贤郎颐伯兄弟。颐伯来饮余斋,持册丐题。余因忆祥符、陈留两处二体石经,余皆曾寻获摩赏。行路悤悤,未及详讨,不知汴中湮匿者尚有几碑。亭林、竹垞谓其全佚者,非也。太宗表章《说文》,仁宗特刻二体石经,右文稽古,前代所无。而有宋一朝,篆学荒芜特甚,深可慨叹。酒后纵笔成诗,奉柬俭老。俟南游时诣六萟堂,当获饱观快订也。
昔年南北随计吏,访古寻碑剧閒恣。
祥符陈留两县学,谛观二体石经字。
当时单车急驰走,毡蜡无缘自携致。
数纸虽从帖贾收,末由手拓穷精致。
三十年来成老㝱,百事荒凉从弃置。
今宵忽枉故人子,翠墨持示而翁寄。
三百七十有馀幅,得自淮安破书肆。
易书诗礼春秋经,附庸孟子七经萃。
溯惟宣圣定六经,古文特秉周公制。
中兴籀史屏不录,鲁国儒书赖弗坠。
臣斯敢以秦革周,仓雅茫茫委荒翳。
惨到焚书万古无,三代斯文真坠地。
桃源俎豆无处问,孔壁金丝定馀几。
何怪中郎校石经,止写八分不求备。
先时洨长正六书,博采通人理群类。
上通古籀成大宗,李相秦文多割弃
黄初三体果嗜奇,本邯郸纯及卫觊。
惜哉入石止两经,臆造科文相杂厕
五胡扰扰纷谬体,有唐巍巍握神器。
昭陵茧纸宝俗书,开成石壁斠同异。
虽然事有本末歧,要知俱远篆分意。
后蜀刊石兼传注,翔实一更前代例。
莫嗤闰位孟知祥,贤哉仆射毋昭裔
右文崛起宋雍熙,应时果有徐常侍。
远从祭酒续遗绪,特斥阳冰出新义。
传及仁庙崇正学,首重篆文真楷配。
七经朗朗列胶庠,二体森森标职志。
无如讲义忽郁兴,坐使奇文堕幽閟。
欧苏文笔骋雄骏,周程学术真渊粹。
不闻论据到石经,神物嗟从何处避。
许氏遗书幸已传,徐家系传孤行世。
兹经寥阒少人窥,岂待渡江落胡骑。
打本都如凤羽稀,贞珉那免牛角砺。
先生微尚在高密,淬掌镂心研六艺。
精诚所感经有神,秘奥来逢天所赐。
零琼碎璧不肯舍,缄付贤郎勤诲示。
贤郎恳恳敬父执,手编来破猿翁醉。
猿翁经畬久不锄,粗识𧒘扁迷次弟。
旧学温寻四十年,灵光想象三千岁(四目灵光,见《仓颉碑》。)
其箕云云与于乌,触手摩挲古芬腻。
颇望时髦略识字,休竞词华忘典记。
几时去泊淮浦舟,与君细剪寒镫穗。
金石重探钱阮遗,觚彝远索商周邃。
江上烽烟当渐息,中天日月还重丽。
古篆不毁圣不死,礼乐可兴经可继。
莫惊此语迂且夸,请读山阳丁氏新装巨册四。
⑴ 秦刻石多与许书不合,知叔重自云合以古籀,即刊落秦文也。
⑵ 三体石经止有《尚书》《春秋》,其古文特依科斗形造出。
⑶ 即此册中篆书「其」作「箕」,「云」作「云」,「于」作「乌」,古气可掬。